定慧品第四

關燈


    衆生業所牽、當知亦如是。

    苟非覺悟、何有解期。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是以無住為本。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

    現在事已現在。

    于一切事、但知無著。

    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心若起去時、即莫随去。

    去心自絕。

    莫住時、亦莫随住。

    住心自絕。

    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大智度論七十、諸法空者、即是無有男女長短好醜等相。

    是名無相相。

    能離于相、則法體清淨。

    
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也。

    ○八宗綱要上、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

    
唐有源律師來問慧海曰、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

    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

    百種須索。

    睡時不肯睡。

    千般計校。

    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按吃飯百種須索。

    睡時千般計校。

    即是境上生心。

    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别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

    自迷不見、又謗佛經。

    
佛經、佛所說之經典也。

    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

    隻緣口說見性迷人、口說見性迷人者、口中說見性而不實行之迷人也。

    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

    
邪見、見前注。

    一切塵勞妄想、大乘義章五本、謬執不真、名之為妄。

    所取不實、故曰妄想。

    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起信論、一切衆生。

    本來常住。

    人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畢竟無得。

    ○傳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

    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

    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

    不可以佛更得佛。

    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

    不可以空更得空。

    不可以道更得道。

    本無所得。

    無得亦不可得。

    所以道無一法可得。

    隻教你了取本心。

    當下了時、不得了相。

    無了無不了相、亦不可得。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

    念即是真如之用。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即真如之體也。

    發而皆中節、即真如之用也。

    莊子、至人之用心若鏡、即真如之體也。

    不将不迎、應而不藏、即真如之用也。

    大易系辭傳、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即真如之體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真如之用也。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根、能生之義。

    眼根對于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于法境而生意識名根。

    ○大乘義章四、六根者、對色名眼。

    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

    故名為根。

    ○筆削記六、心散亂時。

    眼所見色、乃至意所知法等六塵。

    聞、謂耳鼻。

    覺、謂舌身。

    知、即是意。

    攝六盡。

    ○淨名經六不思議品、不可見聞覺知。

    肇注、六識、略為四名。

    見聞、眼耳職也。

    覺、鼻舌身識也。

    知、意識也。

    不染萬境。

    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雲、
維摩經佛國品。

    能善分别分别有三。

    一自性分别。

    二計度分别。

    三随念分别。

    ○案、此即第二之計度分别。

    謂思量推度、種種差别之事也。

    諸法相。

    
殊别之相可見于外者、名為法相。

    ○大乘義章二、一切世谛有為無為、通名法相。

    ○維摩經佛國品、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于第一義而不動。

    
楞伽經二、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

    非言說妄想覺境界。

    ○又二之下、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

    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

    ○唐譯楞伽經、第一義者、是聖樂處。

    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大智度論四十六、第一義名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