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法縛、同法執。
纏著于法也。
○圓覺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菩提心論、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舍利弗、亦名舍利子。
佛之大弟子也。
○嘉祥法華疏一、從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鳥眼、故名母名舍利。
其母于衆女人中聰明第一。
以世人貴重其母。
故呼為舍利子。
宴坐林中、義記二本、宴、猶嘿也。
嘿坐樹下、名為宴坐。
卻被維摩诘诃。
維摩經弟子品、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樹下。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宗鏡錄九十七、崛多三藏曆村、見秀大師弟子。
獨坐觀心。
師問作什麼。
對曰、看靜。
師曰、看者何人。
靜者何物。
其僧無對。
問此理如何。
師曰、何不自看。
何不自靜。
又出傳燈錄五、西域崛多三藏章。
○案靜當作淨。
壇經敦煌本、作看心看淨。
唐人寫經、淨靜不分。
神會語錄、亦作看心看淨。
詳坐禅品注。
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颠。
颠、癡颠病也。
如此者衆。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所說契于正理、名正教。
無有頓漸、頓漸、頓教與漸教也。
用以判别諸大乘教者。
餘見前。
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
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念即正念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
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
對諸境色、永無起動。
是即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
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
何以故。
經雲、若教人六念名為非念。
有六念名為邪念。
無六念者即真念。
經雲、善男子、我等住于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
何況餘乘能知也。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
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得如是者。
即名佛藏、亦名法藏。
即能一切佛一切法。
何以故、為無念故。
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
答、從無念立、何以故。
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相為體、大智度論八十八、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
是無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
若分别、即見取相。
是故等觀。
○破相論、真如佛性、非是凡形。
煩惱塵垢、本來無相。
豈可将質礙水洗無為身。
無住為本。
維摩經六觀衆生品、文殊師利又問颠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宗鏡錄八、文殊師利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壑公釋雲、無住即實相異名。
實相即性空異名。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
傳心法要雲、學道人若學得知要訣。
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佛與衆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煩惱與菩提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争之時、并将為空、不思酬害。
中阿含經、時諸比丘數共鬥诤。
于是世尊說偈曰。
若以诤止诤。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
是法當尊貴。
○莊嚴經論、屍利□多因設火坑并毒食害佛不得。
悔過号泣。
世尊告言、汝勿憂怖。
即說偈言、起我我無诤、久舍冤親心。
右以旃檀塗、左以利刃割。
于此二人中、其心等無異。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前念今念後念者、已往之念、現在之念、與未來之念也。
念念相續不斷、起信論、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從本以來、念念相績、未曾離念故。
名為系縛。
系縛、煩惱之異名。
煩惱能纏縛身心、而使不得自由。
○正法念雲、如繩系飛鳥、雖遠攝即還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法縛、同法執。
纏著于法也。
○圓覺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菩提心論、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舍利弗、亦名舍利子。
佛之大弟子也。
○嘉祥法華疏一、從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鳥眼、故名母名舍利。
其母于衆女人中聰明第一。
以世人貴重其母。
故呼為舍利子。
宴坐林中、義記二本、宴、猶嘿也。
嘿坐樹下、名為宴坐。
卻被維摩诘诃。
維摩經弟子品、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樹下。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宗鏡錄九十七、崛多三藏曆村、見秀大師弟子。
獨坐觀心。
師問作什麼。
對曰、看靜。
師曰、看者何人。
靜者何物。
其僧無對。
問此理如何。
師曰、何不自看。
何不自靜。
又出傳燈錄五、西域崛多三藏章。
○案靜當作淨。
壇經敦煌本、作看心看淨。
唐人寫經、淨靜不分。
神會語錄、亦作看心看淨。
詳坐禅品注。
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颠。
颠、癡颠病也。
如此者衆。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所說契于正理、名正教。
無有頓漸、頓漸、頓教與漸教也。
用以判别諸大乘教者。
餘見前。
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
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念即正念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
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
對諸境色、永無起動。
是即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
若以念為念者、即是邪念、非為正念。
何以故。
經雲、若教人六念名為非念。
有六念名為邪念。
無六念者即真念。
經雲、善男子、我等住于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
何況餘乘能知也。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
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得如是者。
即名佛藏、亦名法藏。
即能一切佛一切法。
何以故、為無念故。
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
答、從無念立、何以故。
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相為體、大智度論八十八、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
是無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
若分别、即見取相。
是故等觀。
○破相論、真如佛性、非是凡形。
煩惱塵垢、本來無相。
豈可将質礙水洗無為身。
無住為本。
維摩經六觀衆生品、文殊師利又問颠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宗鏡錄八、文殊師利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壑公釋雲、無住即實相異名。
實相即性空異名。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
傳心法要雲、學道人若學得知要訣。
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佛與衆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煩惱與菩提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争之時、并将為空、不思酬害。
中阿含經、時諸比丘數共鬥诤。
于是世尊說偈曰。
若以诤止诤。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
是法當尊貴。
○莊嚴經論、屍利□多因設火坑并毒食害佛不得。
悔過号泣。
世尊告言、汝勿憂怖。
即說偈言、起我我無诤、久舍冤親心。
右以旃檀塗、左以利刃割。
于此二人中、其心等無異。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前念今念後念者、已往之念、現在之念、與未來之念也。
念念相續不斷、起信論、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從本以來、念念相績、未曾離念故。
名為系縛。
系縛、煩惱之異名。
煩惱能纏縛身心、而使不得自由。
○正法念雲、如繩系飛鳥、雖遠攝即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