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頌疏
關燈
小
中
大
二聖之行願,常為三世諸佛之所稱贊,我今以三輪無分别慧,合集所修一切善根善巧方便,回向普賢殊勝之行。
△三、回向淨土,有四:初、往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願于臨命終時,盡除一切三障,所謂煩惱障、業障、報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大衆圍繞現在其前,由彼大悲及自願力,舍命無間,心無颠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二、成就大願。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既得往生極樂世界已,願增上力,受得清淨意生身。
如上所說十大願王一切願義,皆現在前,既現前已,于彼願義畢竟圓滿無有餘遺,乃至世間流轉未空,我于彼中一切有情,悉為成辦現前利益。
△三、受菩提記。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長行雲:“既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記荊,于當來世當得成佛。
” △四、普利衆生。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數百俱有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長行雲:“得授記已,經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随衆生心而為利益。
” △二、總頌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華嚴十地品》中,初地說大願已,有十五盡界。
彼經雲:“佛子!此十大願以十五盡句而得成就。
何等為十?所謂:衆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人境界盡、世間轉*輪智輪界盡。
若衆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輪智輪界盡,我願乃盡。
而衆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輪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無有窮盡。
” △二、願德勸持,有二:一、顯德,二、勸持。
顯德又二:一、格量·功德,二、通顯行果。
今初。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長行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
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 △二、通顯行果,有五:初、遠離惡友。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顯士用果。
長行雲:“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 二、善得勝利。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顯等流果。
長行雲:“此善男子得人生,圓滿普賢所有功德。
” △三、永盡業障。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顯離系果。
言五無間者,梵雲阿鼻旨,一受生無間;二壽命無間,以無中夭故;三身量無間,以身遍滿故;四受苦無間,無等流處所故;五受報無間,以決定順生故,由具上五義故名無間,随造一業便招此報。
所言無間業者,即忤逆罪,謂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此五随犯一者,皆得逆罪,堕阿鼻獄,經一中劫,受無間苦,故名五無間業。
又四重罪名近無間,其罪亦重,故名為近。
除普賢願王及陀羅尼法威德力,無能除滅也。
長行雲:“若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 △四、果報圓滿。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此顯異熟果。
長行雲:“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又雲:“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
如同師子王,摧伏群獸。
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 △五、速成正覺。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 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顯增上果。
長行雲:“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
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 △二、勸持。
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長行雲:“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廣說有十法行,謂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也。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長行雲:“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 普賢行願品頌疏終
△三、回向淨土,有四:初、往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願于臨命終時,盡除一切三障,所謂煩惱障、業障、報障,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大衆圍繞現在其前,由彼大悲及自願力,舍命無間,心無颠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二、成就大願。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
既得往生極樂世界已,願增上力,受得清淨意生身。
如上所說十大願王一切願義,皆現在前,既現前已,于彼願義畢竟圓滿無有餘遺,乃至世間流轉未空,我于彼中一切有情,悉為成辦現前利益。
△三、受菩提記。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見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長行雲:“既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記荊,于當來世當得成佛。
” △四、普利衆生。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數百俱有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長行雲:“得授記已,經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随衆生心而為利益。
” △二、總頌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華嚴十地品》中,初地說大願已,有十五盡界。
彼經雲:“佛子!此十大願以十五盡句而得成就。
何等為十?所謂:衆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人境界盡、世間轉*輪智輪界盡。
若衆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輪智輪界盡,我願乃盡。
而衆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輪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無有窮盡。
” △二、願德勸持,有二:一、顯德,二、勸持。
顯德又二:一、格量·功德,二、通顯行果。
今初。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長行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
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 △二、通顯行果,有五:初、遠離惡友。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顯士用果。
長行雲:“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 二、善得勝利。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顯等流果。
長行雲:“此善男子得人生,圓滿普賢所有功德。
” △三、永盡業障。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顯離系果。
言五無間者,梵雲阿鼻旨,一受生無間;二壽命無間,以無中夭故;三身量無間,以身遍滿故;四受苦無間,無等流處所故;五受報無間,以決定順生故,由具上五義故名無間,随造一業便招此報。
所言無間業者,即忤逆罪,謂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此五随犯一者,皆得逆罪,堕阿鼻獄,經一中劫,受無間苦,故名五無間業。
又四重罪名近無間,其罪亦重,故名為近。
除普賢願王及陀羅尼法威德力,無能除滅也。
長行雲:“若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 △四、果報圓滿。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此顯異熟果。
長行雲:“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又雲:“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
如同師子王,摧伏群獸。
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 △五、速成正覺。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 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顯增上果。
長行雲:“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
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 △二、勸持。
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長行雲:“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廣說有十法行,謂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也。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長行雲:“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 普賢行願品頌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