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頌疏
關燈
小
中
大
将釋此頌,略開四門:一、釋名題;二、述緣起;三、叙傳譯;四、解文句。
釋名題者,遍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普賢行者,凡有六釋:約教則一乘之行;約義則方廣之行;約理則一真法界之行;約事則海印緣起之行;約因則普賢菩薩之行;約果則如來之行。
于如是行誓願修學,名普賢行願品者梵雲跋渠,此謂義類相聚之意。
述緣起者,如《華嚴經》所說,文珠大士出善住樓閣,行化南方,教善财童子南行求法,曆事善友,遍求法門,遇五十三善知識,于最後至普賢菩薩處。
微細觀察普賢之身,見一一毛孑乙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海,乃至于普賢一毛孔中所得法門,過前所見佛刹微塵數諸善友。
往詣親近,積集智慧,佛刹微塵數倍,普賢菩薩為說所住自在神通因相已,廣贊佛德,然後為說此十大願,而得成就佛功德門。
即此願也,經有長行,此但重頌。
叙傳譯者,《華嚴經》有二譯:初、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
二、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其最後品名《人法界品》,說善财童子南行求法,至普賢菩薩廣贊佛德而止,無此十願之文。
至唐德宗時,般若三藏重譯此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其最後卷說此十願,長行重頌,顯義方周。
此頌文西域曆來别行,僧俗持誦,無間晨昏,是故單行。
此頌凡有六譯:一、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名《文殊師利發願贊》;二、唐不空譯,名《普賢菩薩行願贊》;三、即前說唐般若譯《大本普賢行願品末卷》;四、唐失名譯,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王品》;五、唐失名譯,名《普賢菩薩行願王經》;六、近人湯芗銘譯,名《賢行願王》。
今此所解即般若譯本重頌也。
解文句者,此頌大文有二:初、正示普因;二、顯德勸持。
初中又二:初、别頌十願;二、總頌無盡。
初中十願為十:一、禮敬諸佛。
有二:一、總明。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初二句明所禮,後二句明能禮。
言十方者,四方四隅及上下,是橫約空間。
言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是豎約時間。
人師子者,贊佛之辭,以無所畏故,威伏魔外故,示現人間故,喻如人中師子也。
一一世界于三世中,各有無數如來出興于世,如是十方無邊世界、三世一切諸佛。
今以清淨身、語、意三業至誠禮敬,無有餘遺。
三業敬者,為顯如來有天眼通,以身業敬可見故;為顯如來有天耳通;以語業敬可聞故;為顯如來有他心通,以意業敬可知故。
所言清淨身、語、意者,謂身無三惡,口離四過,意絕三非。
三業淨故,禮敬諸佛,果中感得三輪:身業感神通輪,語業感教誡輪,意業感記心輪。
△二、别顯。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以此色身連心觀念,橫豎周遍,敬禮諸佛,未足為賢。
要須深心信解,于境能見多佛,于自能現多身,以一身而禮多佛,以多身而禮一佛,一多無礙,盡帝網境,方為普賢行願禮也。
言刹塵者,具足應言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即是無量數,亦是遍法界,亦是等衆生數也。
△二、稱贊如來。
有二:一、所贊境。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塵數者,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如是塵數佛,一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一塵如此,無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塵中亦然。
依于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現前知見也。
△二、能贊相。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一身現刹塵身,一一身有無量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刹那相續,無有間斷,乃至盡于未來一切劫海。
△三、廣修供養。
有二:初、财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言最勝者,謂所有顔色、形相、香味莊嚴,無邊豐足,種類衆多,不可思議。
以如是等妙華、華鬘、伎樂、塗香、傘蓋、衣服、天香、末香、燒香、燈燭,以及種種莊嚴具,謂幢幡幰帳宮殿寶座等,其量積聚,猶若須彌山王。
由普賢行願力故,現前供養無盡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塵中一切刹數佛也。
△二、法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勝解,謂于所緣境決定印持不可引轉。
于前财供養中具此勝解而為供養,即是法供養。
長行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凡此七行即是普賢行,由此出生諸佛。
于此生起勝解而修供養,即是普賢行願之供養。
△四、忏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言忏悔者,忏乃梵音,具雲忏摩,義謂請他容忍;悔為華語,義謂追悔過非也。
頌中初句業體,第二句業因,第三句業具,第四句忏相。
如是由貪、嗔、癡,發身、語、意,造諸惡業。
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見作随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以清淨三業,面對十方塵刹佛前,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忏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從二死海至三德岸,觀心無心,從颠倒起,悟罪性空,正念實相,如是忏悔,衆罪消除也。
△五、随
釋名題者,遍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普賢行者,凡有六釋:約教則一乘之行;約義則方廣之行;約理則一真法界之行;約事則海印緣起之行;約因則普賢菩薩之行;約果則如來之行。
于如是行誓願修學,名普賢行願品者梵雲跋渠,此謂義類相聚之意。
述緣起者,如《華嚴經》所說,文珠大士出善住樓閣,行化南方,教善财童子南行求法,曆事善友,遍求法門,遇五十三善知識,于最後至普賢菩薩處。
微細觀察普賢之身,見一一毛孑乙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海,乃至于普賢一毛孔中所得法門,過前所見佛刹微塵數諸善友。
往詣親近,積集智慧,佛刹微塵數倍,普賢菩薩為說所住自在神通因相已,廣贊佛德,然後為說此十大願,而得成就佛功德門。
即此願也,經有長行,此但重頌。
叙傳譯者,《華嚴經》有二譯:初、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
二、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其最後品名《人法界品》,說善财童子南行求法,至普賢菩薩廣贊佛德而止,無此十願之文。
至唐德宗時,般若三藏重譯此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其最後卷說此十願,長行重頌,顯義方周。
此頌文西域曆來别行,僧俗持誦,無間晨昏,是故單行。
此頌凡有六譯:一、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名《文殊師利發願贊》;二、唐不空譯,名《普賢菩薩行願贊》;三、即前說唐般若譯《大本普賢行願品末卷》;四、唐失名譯,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王品》;五、唐失名譯,名《普賢菩薩行願王經》;六、近人湯芗銘譯,名《賢行願王》。
今此所解即般若譯本重頌也。
解文句者,此頌大文有二:初、正示普因;二、顯德勸持。
初中又二:初、别頌十願;二、總頌無盡。
初中十願為十:一、禮敬諸佛。
有二:一、總明。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初二句明所禮,後二句明能禮。
言十方者,四方四隅及上下,是橫約空間。
言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是豎約時間。
人師子者,贊佛之辭,以無所畏故,威伏魔外故,示現人間故,喻如人中師子也。
一一世界于三世中,各有無數如來出興于世,如是十方無邊世界、三世一切諸佛。
今以清淨身、語、意三業至誠禮敬,無有餘遺。
三業敬者,為顯如來有天眼通,以身業敬可見故;為顯如來有天耳通;以語業敬可聞故;為顯如來有他心通,以意業敬可知故。
所言清淨身、語、意者,謂身無三惡,口離四過,意絕三非。
三業淨故,禮敬諸佛,果中感得三輪:身業感神通輪,語業感教誡輪,意業感記心輪。
△二、别顯。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以此色身連心觀念,橫豎周遍,敬禮諸佛,未足為賢。
要須深心信解,于境能見多佛,于自能現多身,以一身而禮多佛,以多身而禮一佛,一多無礙,盡帝網境,方為普賢行願禮也。
言刹塵者,具足應言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即是無量數,亦是遍法界,亦是等衆生數也。
△二、稱贊如來。
有二:一、所贊境。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塵數者,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如是塵數佛,一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一塵如此,無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塵中亦然。
依于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現前知見也。
△二、能贊相。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一身現刹塵身,一一身有無量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刹那相續,無有間斷,乃至盡于未來一切劫海。
△三、廣修供養。
有二:初、财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言最勝者,謂所有顔色、形相、香味莊嚴,無邊豐足,種類衆多,不可思議。
以如是等妙華、華鬘、伎樂、塗香、傘蓋、衣服、天香、末香、燒香、燈燭,以及種種莊嚴具,謂幢幡幰帳宮殿寶座等,其量積聚,猶若須彌山王。
由普賢行願力故,現前供養無盡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塵中一切刹數佛也。
△二、法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勝解,謂于所緣境決定印持不可引轉。
于前财供養中具此勝解而為供養,即是法供養。
長行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凡此七行即是普賢行,由此出生諸佛。
于此生起勝解而修供養,即是普賢行願之供養。
△四、忏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言忏悔者,忏乃梵音,具雲忏摩,義謂請他容忍;悔為華語,義謂追悔過非也。
頌中初句業體,第二句業因,第三句業具,第四句忏相。
如是由貪、嗔、癡,發身、語、意,造諸惡業。
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見作随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以清淨三業,面對十方塵刹佛前,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忏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從二死海至三德岸,觀心無心,從颠倒起,悟罪性空,正念實相,如是忏悔,衆罪消除也。
△五、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