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速求出離,努力前進,所作已辦,得證真空涅槃之樂。
因其道未中,不能真正等觀真俗二谛,獨證偏空之理,是謂偏覺而非正等。
無上,揀異菩薩;圓頓菩薩,雖能等觀真俗,分證菩提之道;然無明未盡,所證未極,即使位居等覺,如十四夜月,隻能稱為正等正覺,而未至無上。
惟佛一人,三覺圓,萬德備,堪當此稱。
此八字,簡言之,即佛道。
聞經聞佛名之衆生,深信淨土法門,願求往生,持名不倦,現生即得不退善根。
命終之後,自蔔質托蓮台,見佛聞法,圓證三不退,位居補處,名最後身。
但得往生,自成佛道。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故:即是諸佛護念,不退佛果之故。
世間之法,孰有過于此者。
故佛再三垂囑:汝等、舍利弗,與在會大衆,及未來衆生,皆當信受我語。
我者,釋迦自稱。
語,即上正宗分中,詳陳依正莊嚴,特勸應求往生,正示執持名号,三科之語;皆當信受。
信,則谛信不疑;受,則受持不忘。
并非誰人當信,誰不當信,一切衆生,皆當信受。
又非但當信我語,并當信諸佛所說。
大本雲: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
初交引佛言勸信流通竟。
丙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分二丁初有願皆生二三番勸願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上科勸信,此科勸願。
凡是發願,欲生彼國之衆生,皆得不退于佛果。
發願欲生是自力,佛願接引是他力。
自他二力,感應不異。
故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已願已生,謂過去前哲,求生淨土,不堪枚舉。
今願今生,謂現今願求往生之衆,信願既具,再加力行,世緣已畢,即得往生。
當願當生,謂當來之世,若有信願求生之人,彌陀悲願無盡,盡未來際,接引念佛衆生,故曰當生。
問:十方念佛衆生,個個皆生西方,壽命又皆無量;即按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往生衆生,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彼土抑将何以容之?答:維摩丈室,尚容無數獅子座,況彌陀願力所成之極樂乎?又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餘,何況淨土乎? 丁二三番勸願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是第三番勸願。
前正宗第二科中,初勸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三科末,重勸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初聞依正莊嚴,生皆不退,故勸發願。
次聞念佛見佛,命終往生,故勸發願。
此則欲生便生,皆不退佛果之故;承上既信我語,及諸佛所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足見釋迦如來,悲心特切,不憚重煩,再三勸谕。
我等自當依教發願,方不負無盡悲心。
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竟。
丙三諸佛轉贊勸行流通分五丁初總贊能為甚難二别贊五濁成道三别贊說難法信四結示甚難之事五聞法歡喜信受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上是稱贊彌陀,此雲稱贊諸佛,唐譯亦是稱揚贊歎無量壽佛。
細揆譯人之意,佛佛道同,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不妨贊彌陀即贊諸佛也。
又本師述六方諸佛勸信之詞,即寓有贊歎諸佛助揚淨土功德,故雲稱贊諸佛。
若二說兼具,于義更足。
而作是言下二句,并後濁世成道,說此經法,皆諸佛轉贊之詞,本師特述其詞,以告舍利弗也。
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依悲智二德以立号。
能以仁德,俯就機宜;善巧方便,普益衆生;即悲德。
寂照含虛,湛然不動;默爾忘言,契入真理;即智德。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即指下二難。
若于淨土成菩提,已是難事。
今于濁世成佛,乃是難中之難,為甚難。
若為濁世說漸法,已是希有。
今為說但持名号,橫截生死之法,乃是希有中希有,為甚希有。
又諸佛轉贊不可思議功德,即贊此二事。
甚難為者能為之,方成希有。
丁二别贊五濁成道 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出甚難希有之事。
能即上能為之能,于者在也。
娑婆此雲堪忍,為本師釋迦所統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衆生,堪能忍受五濁之苦,不生厭離,故以名焉。
五濁,即文中劫等五者,交擾渾濁自己淨性。
楞嚴有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形汨然,名之為濁。
劫濁者:梵語劫波,此雲時分。
劫濁無别體,四濁交湊,即其相也。
若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衆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
人壽減至百歲,名為五濁惡世。
極樂世界,乃是五清淨土,無有種種濁惡之事。
我等自當舍濁就清,求生彼國,超越劫濁。
劫濁中,非帶業橫超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者:五利使為體,諸見熾盛,即其相也。
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衆生造作諸業,能使衆生趨入生死,故名為使。
而幾微迅速,非比五鈍使,故名為利。
一者身見:執身為我,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著。
不悟四大假合,夢幻無常。
二者邊見:執斷執常,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
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
三者戒取: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修諸苦行。
不悟蒸沙作飯,塵劫難成。
四者見取: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未證謂證。
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
五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不正之見,堕豁達空,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此五種妄見,昏昧汨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極樂國中,人皆正見。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越見濁。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為體,三災感召,即其相也。
五鈍使者,五種妄心,能使衆生造諸惡業,能使衆生趨入生死,故亦名使。
此前五利,稍為重滞,故名為鈍。
一者貪心:于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不能看破。
二者嗔心:于違情境上,起諸嗔恨,不能含忍。
三者癡心:于中庸境上,非順非違,起諸癡迷,不能覺察。
四者慢心:于諸衆生,心起驕慢,不能謙遜。
五者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異,不能抉擇。
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極樂國中,諸上善人,離諸煩惱,疾趣菩提。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煩惱濁。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衆生濁者:攬五陰見慢為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
衆生積聚五陰為身,故曰攬五陰。
皮肉筋骨,屬色陰。
五識領受五塵境界,為受陰。
六識想像前塵落卸影子,即想陰。
七識恒審思量,念念遷易,如急流水,望如恬靜,即行陰。
八識執持息暖壽三者,一期住世,而不散壞,即識陰。
而中間三陰,有處說即遍行中,受、想、思,三心所。
而諸識皆有受,惟前五識受力偏強,故以屬之。
又諸識皆有想,惟第六識想力偏盛,故以屬之。
又諸識皆有思,惟第七識思義偏重,故以屬之。
見慢果報者,見是橫計主宰,為見我。
慢是俱生主宰,為慢我。
前世所作業因,今世所受果報,以為其體。
惡名穢稱者,衆生之名,鄙惡下賤;色心劣穢;生死輪回,備嬰衆苦,故雲衆生濁。
極樂國中,清淨莊嚴,微妙相好。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衆生濁。
衆生濁中,非忻淨厭穢之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色心連持為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
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
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法。
人生攬地水火風四大以為身,四大本無知之物,因有八識見分,旋令覺知。
見分本一精之體,因被地水火風壅令留礙,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因此色心,互相連屬,息、暖、識、三,相持不散,是為命根。
一不連持,命根即斷,故以為體。
催年減壽者,人生上壽,不過百年。
寒暑遷流,從少至老,變化密移,刹那不住,故雲命濁。
極樂國中,壽命無量,同于彼佛。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越命濁。
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之行,必不能度。
人生五濁惡世,根機淺薄,外境内惑,亦相逼迫。
能于此中,立定腳根,不為境緣所惑,而能持戒修福者鮮矣。
能于此中,覺悟人生幻化,世相匪堅,修持谛緣諸度,而得三乘道果者,抑又鮮矣。
何況于此永斷無明,頓證佛果,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豈非能人之所不能也。
此明得道難,屬自利不可思議功德。
丁三别贊說難信法 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字當讀去聲。
諸衆生,非獨凡夫,二乘之人亦指在内,以淨土圓頓法門,淺根衆生,固所難信;而二乘高士,猶或疑之。
是字指此經。
一切世間,即凡夫有情世間,二乘正覺世間。
五濁惡世,為衆生說漸法,已是不易,何況說頓法。
若說諸餘頓法,已是甚難,何況但持名号,不藉劬勞修證,便得徑登不退;勝妙奇特,超出思議之表,豈非難中之難耶。
蓮池大師,舉十種難信: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刹,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難信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須多曆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生彼國?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諸趣受生,不離卵胎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登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今于濁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像,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
此明說法難,屬利他不可思議功德。
四結示甚難之事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此本師重牒諸佛贊詞,告語舍利弗囑其當知:濁世發心修行,已是不易,況得道果?若得諸餘小果,猶未為難;而得無上菩提,誠為難中之難。
又濁世發心說法,已是不易,況說頓法?若說諸餘頓法,猶未為難;而說持名頓法,亦為難中之難。
故結曰:是為甚難。
意中暗含極樂世界,成道說法,一一無難,曷不念佛求生耶? 五聞法歡喜信受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大智鑒機,大悲益物,無問自說,今說聽終竟,在會法衆,常随比丘衆外,倘有八部,人非人等。
八部者,天龍、夜叉此雲輕捷、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樂神、阿修羅此雲非天、迦樓羅此雲金翅鳥、緊那羅此雲疑神天帝歌神、摩呼羅伽此雲蟒神。
文中隻有二部,餘略皆含在等字之中。
聞佛說此不思議法門,如久處饑寒之國,乍聞飽暖之邦;常沉幽暗之區,忽睹光明之境;莫不身心踴躍,得未曾有。
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作禮者,以表謝法之誠,頭面接足皈命禮也。
而去,即法筵既罷,退去自修。
前則進而聞法于師,此則退而修持于己。
正所謂對于塵勞煩惱,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對于持名法門,念去!修去!一心求生去!果然如是,如永明壽禅師雲:萬修萬人去。
庶不負如來救世本懷,苦口婆心,再三勸谕也。
因其道未中,不能真正等觀真俗二谛,獨證偏空之理,是謂偏覺而非正等。
無上,揀異菩薩;圓頓菩薩,雖能等觀真俗,分證菩提之道;然無明未盡,所證未極,即使位居等覺,如十四夜月,隻能稱為正等正覺,而未至無上。
惟佛一人,三覺圓,萬德備,堪當此稱。
此八字,簡言之,即佛道。
聞經聞佛名之衆生,深信淨土法門,願求往生,持名不倦,現生即得不退善根。
命終之後,自蔔質托蓮台,見佛聞法,圓證三不退,位居補處,名最後身。
但得往生,自成佛道。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故:即是諸佛護念,不退佛果之故。
世間之法,孰有過于此者。
故佛再三垂囑:汝等、舍利弗,與在會大衆,及未來衆生,皆當信受我語。
我者,釋迦自稱。
語,即上正宗分中,詳陳依正莊嚴,特勸應求往生,正示執持名号,三科之語;皆當信受。
信,則谛信不疑;受,則受持不忘。
并非誰人當信,誰不當信,一切衆生,皆當信受。
又非但當信我語,并當信諸佛所說。
大本雲: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
初交引佛言勸信流通竟。
丙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分二丁初有願皆生二三番勸願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上科勸信,此科勸願。
凡是發願,欲生彼國之衆生,皆得不退于佛果。
發願欲生是自力,佛願接引是他力。
自他二力,感應不異。
故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已願已生,謂過去前哲,求生淨土,不堪枚舉。
今願今生,謂現今願求往生之衆,信願既具,再加力行,世緣已畢,即得往生。
當願當生,謂當來之世,若有信願求生之人,彌陀悲願無盡,盡未來際,接引念佛衆生,故曰當生。
問:十方念佛衆生,個個皆生西方,壽命又皆無量;即按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往生衆生,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彼土抑将何以容之?答:維摩丈室,尚容無數獅子座,況彌陀願力所成之極樂乎?又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餘,何況淨土乎? 丁二三番勸願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是第三番勸願。
前正宗第二科中,初勸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三科末,重勸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初聞依正莊嚴,生皆不退,故勸發願。
次聞念佛見佛,命終往生,故勸發願。
此則欲生便生,皆不退佛果之故;承上既信我語,及諸佛所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足見釋迦如來,悲心特切,不憚重煩,再三勸谕。
我等自當依教發願,方不負無盡悲心。
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竟。
丙三諸佛轉贊勸行流通分五丁初總贊能為甚難二别贊五濁成道三别贊說難法信四結示甚難之事五聞法歡喜信受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上是稱贊彌陀,此雲稱贊諸佛,唐譯亦是稱揚贊歎無量壽佛。
細揆譯人之意,佛佛道同,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不妨贊彌陀即贊諸佛也。
又本師述六方諸佛勸信之詞,即寓有贊歎諸佛助揚淨土功德,故雲稱贊諸佛。
若二說兼具,于義更足。
而作是言下二句,并後濁世成道,說此經法,皆諸佛轉贊之詞,本師特述其詞,以告舍利弗也。
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依悲智二德以立号。
能以仁德,俯就機宜;善巧方便,普益衆生;即悲德。
寂照含虛,湛然不動;默爾忘言,契入真理;即智德。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即指下二難。
若于淨土成菩提,已是難事。
今于濁世成佛,乃是難中之難,為甚難。
若為濁世說漸法,已是希有。
今為說但持名号,橫截生死之法,乃是希有中希有,為甚希有。
又諸佛轉贊不可思議功德,即贊此二事。
甚難為者能為之,方成希有。
丁二别贊五濁成道 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出甚難希有之事。
能即上能為之能,于者在也。
娑婆此雲堪忍,為本師釋迦所統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衆生,堪能忍受五濁之苦,不生厭離,故以名焉。
五濁,即文中劫等五者,交擾渾濁自己淨性。
楞嚴有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形汨然,名之為濁。
劫濁者:梵語劫波,此雲時分。
劫濁無别體,四濁交湊,即其相也。
若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衆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
人壽減至百歲,名為五濁惡世。
極樂世界,乃是五清淨土,無有種種濁惡之事。
我等自當舍濁就清,求生彼國,超越劫濁。
劫濁中,非帶業橫超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者:五利使為體,諸見熾盛,即其相也。
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衆生造作諸業,能使衆生趨入生死,故名為使。
而幾微迅速,非比五鈍使,故名為利。
一者身見:執身為我,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著。
不悟四大假合,夢幻無常。
二者邊見:執斷執常,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
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
三者戒取: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修諸苦行。
不悟蒸沙作飯,塵劫難成。
四者見取: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未證謂證。
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
五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不正之見,堕豁達空,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此五種妄見,昏昧汨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極樂國中,人皆正見。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越見濁。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為體,三災感召,即其相也。
五鈍使者,五種妄心,能使衆生造諸惡業,能使衆生趨入生死,故亦名使。
此前五利,稍為重滞,故名為鈍。
一者貪心:于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不能看破。
二者嗔心:于違情境上,起諸嗔恨,不能含忍。
三者癡心:于中庸境上,非順非違,起諸癡迷,不能覺察。
四者慢心:于諸衆生,心起驕慢,不能謙遜。
五者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異,不能抉擇。
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極樂國中,諸上善人,離諸煩惱,疾趣菩提。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煩惱濁。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衆生濁者:攬五陰見慢為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
衆生積聚五陰為身,故曰攬五陰。
皮肉筋骨,屬色陰。
五識領受五塵境界,為受陰。
六識想像前塵落卸影子,即想陰。
七識恒審思量,念念遷易,如急流水,望如恬靜,即行陰。
八識執持息暖壽三者,一期住世,而不散壞,即識陰。
而中間三陰,有處說即遍行中,受、想、思,三心所。
而諸識皆有受,惟前五識受力偏強,故以屬之。
又諸識皆有想,惟第六識想力偏盛,故以屬之。
又諸識皆有思,惟第七識思義偏重,故以屬之。
見慢果報者,見是橫計主宰,為見我。
慢是俱生主宰,為慢我。
前世所作業因,今世所受果報,以為其體。
惡名穢稱者,衆生之名,鄙惡下賤;色心劣穢;生死輪回,備嬰衆苦,故雲衆生濁。
極樂國中,清淨莊嚴,微妙相好。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衆生濁。
衆生濁中,非忻淨厭穢之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色心連持為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
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
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法。
人生攬地水火風四大以為身,四大本無知之物,因有八識見分,旋令覺知。
見分本一精之體,因被地水火風壅令留礙,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因此色心,互相連屬,息、暖、識、三,相持不散,是為命根。
一不連持,命根即斷,故以為體。
催年減壽者,人生上壽,不過百年。
寒暑遷流,從少至老,變化密移,刹那不住,故雲命濁。
極樂國中,壽命無量,同于彼佛。
我等自當求生彼國,超越命濁。
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之行,必不能度。
人生五濁惡世,根機淺薄,外境内惑,亦相逼迫。
能于此中,立定腳根,不為境緣所惑,而能持戒修福者鮮矣。
能于此中,覺悟人生幻化,世相匪堅,修持谛緣諸度,而得三乘道果者,抑又鮮矣。
何況于此永斷無明,頓證佛果,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豈非能人之所不能也。
此明得道難,屬自利不可思議功德。
丁三别贊說難信法 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字當讀去聲。
諸衆生,非獨凡夫,二乘之人亦指在内,以淨土圓頓法門,淺根衆生,固所難信;而二乘高士,猶或疑之。
是字指此經。
一切世間,即凡夫有情世間,二乘正覺世間。
五濁惡世,為衆生說漸法,已是不易,何況說頓法。
若說諸餘頓法,已是甚難,何況但持名号,不藉劬勞修證,便得徑登不退;勝妙奇特,超出思議之表,豈非難中之難耶。
蓮池大師,舉十種難信: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刹,雲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雲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雲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難信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須多曆年劫,乃克成就,雲何一日七日,便生彼國?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諸趣受生,不離卵胎濕化,雲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雲何一生彼國,便登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衆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今于濁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像,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
此明說法難,屬利他不可思議功德。
四結示甚難之事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此本師重牒諸佛贊詞,告語舍利弗囑其當知:濁世發心修行,已是不易,況得道果?若得諸餘小果,猶未為難;而得無上菩提,誠為難中之難。
又濁世發心說法,已是不易,況說頓法?若說諸餘頓法,猶未為難;而說持名頓法,亦為難中之難。
故結曰:是為甚難。
意中暗含極樂世界,成道說法,一一無難,曷不念佛求生耶? 五聞法歡喜信受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大智鑒機,大悲益物,無問自說,今說聽終竟,在會法衆,常随比丘衆外,倘有八部,人非人等。
八部者,天龍、夜叉此雲輕捷、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樂神、阿修羅此雲非天、迦樓羅此雲金翅鳥、緊那羅此雲疑神天帝歌神、摩呼羅伽此雲蟒神。
文中隻有二部,餘略皆含在等字之中。
聞佛說此不思議法門,如久處饑寒之國,乍聞飽暖之邦;常沉幽暗之區,忽睹光明之境;莫不身心踴躍,得未曾有。
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作禮者,以表謝法之誠,頭面接足皈命禮也。
而去,即法筵既罷,退去自修。
前則進而聞法于師,此則退而修持于己。
正所謂對于塵勞煩惱,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對于持名法門,念去!修去!一心求生去!果然如是,如永明壽禅師雲:萬修萬人去。
庶不負如來救世本懷,苦口婆心,再三勸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