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關燈
小
中
大
聞與會。
大士亦所同聞也。
‘菩薩’梵語。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覺悟有情衆生也。
有三種義。
一悲智所緣義。
覺是所求佛道。
有情是所化衆生。
上以智求。
下以悲度也。
二能所合目義。
覺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
以己之心。
悟佛之理也。
三利生為急義。
廣覺一切有情。
即自未能度。
先度人也。
‘摩诃薩’者。
此雲大道心衆生。
大有四義。
一願大。
求大菩提故。
二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時大。
經三無數劫故。
四德大。
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具雲‘菩薩摩诃薩。
’即大道心成就衆生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首。
信也。
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
亦雲妙吉祥。
行也。
于一切世界親近供養諸佛。
平等利益諸衆生。
不為損惱故。
又生有十種瑞故。
又雲妙德。
智也。
為十方三世諸佛母故。
‘法王子’者。
佛為法王。
菩薩入法正位。
紹佛家業。
名法王子。
菩薩衆中。
智慧第一。
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此法門。
故文殊列首。
‘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即彌勒菩薩。
彌勒此雲慈氏。
姓也。
阿逸多。
名也。
具雲慈無能勝。
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
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
願同此号。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昔為婆羅門。
号一切智。
于八千歲修習慈行故。
又弗沙佛時。
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
常習慈定故。
又昔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
衆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當來成佛。
現居等覺。
故次列之。
‘乾陀诃提’者。
此雲不休息。
行諸梵行。
曆恒沙劫。
然後授記。
經此多劫。
曾不休息故。
‘常精進者。
’有二義。
一是自利。
修善去惡故。
二是利他。
度生無疲倦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者。
結上文殊彌勒等。
例餘普賢觀音無量無邊諸大菩薩也。
丁三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
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
不但諸聖與會。
一切凡衆皆同聞故。
正顯念佛法門。
三根普被也。
‘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能與卅三天人為主故。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在須彌山頂。
四面各有八天為臣。
即釋提桓因為主。
主伴合稱曰卅三。
‘等’者。
下等四王諸天。
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無色界諸天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者。
謂盡虛空法界十方三界諸天人。
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無不與會也。
通序至此已竟。
此序安于經前故。
亦名經前序。
說經時無此序故。
亦名經後序。
乙二别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别序者。
發起序也。
蕅益老人解釋。
判此為别序。
以此經是不可思議佛境故。
下位所不知。
如初地不知二地事。
二地不知三地事。
乃至等覺不知佛事。
故無人請問。
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也。
‘爾時’者。
六種成就時。
‘佛告’者。
自上對下而言也。
首句非佛口吻。
仍是集經人口氣。
從是娑婆往西去。
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所化之土。
依此土言之。
一須彌山東西南北。
各有一洲。
名一四天下。
即一小世界。
千小世界。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
此娑婆是釋迦化土。
從是西行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極樂。
佛号阿彌陀。
極樂是依報。
阿彌陀是正報。
此土娑婆是依報。
釋迦是正報。
約事說過十萬億土。
表法即十使煩惱。
互攝互融。
十十成百。
十百成千。
十千成萬。
超過無盡煩惱。
方是心淨土淨。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度衆生。
度盡煩惱。
日過十萬億佛土。
世界者。
世以遷流為義。
豎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
界以方位為義。
橫赅十方一切處。
從是西去十萬億土。
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
如一省有一省界限。
一邑有一邑界限。
世界雖一。
随機見有淺深。
因佛有法報化三身。
見法身者。
知法身無相。
住常寂光土。
身無相故。
土亦無相。
約智說為法性身。
約理說是法性土。
即如如智契如如理。
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故身土不二。
見報身者。
知報身住報土。
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
已經修顯。
功德雖多。
總言不出福德智慧。
約度生無盡。
故修成福德無盡。
約斷惑無盡。
故顯能斷智慧亦無盡。
見化身者。
即化身住化土。
亦化度衆生所變化之土。
化佛頂有無見頂相。
眉間有白毫相。
乃至足下有千輻輪相。
是三十二相。
又有八十種好。
所化土有染淨不同。
亦随機見故。
如是三身三土。
皆舉一即三。
全三是一。
而且皆身土不二。
依正一如。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
皆分證佛之法身。
曰法身大士。
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淨土。
又分得佛度生斷惑二利果報故。
亦分住佛之他受用報土。
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
亦分住佛之染淨變化土。
我等胎生衆生。
死此生彼。
住佛變化染土。
受分段生死苦。
聲聞、緣覺、菩薩、無分段生死。
有變易生死。
若佛則二死永亡。
菩薩變易。
亦有微細苦。
常寂者。
常住不動。
起信雲。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不動故無苦。
光者光明常現前。
故曰常寂光。
釋迦佛憐愍娑婆苦惱衆生。
令念佛求生西方。
雖不能生寂光報土。
得生淨變化土。
亦樂之極矣。
故曰極樂。
若約報土。
極樂如華藏世界。
是菩提覺法樂。
約常寂光土。
極樂是涅槃寂靜樂。
約化土。
對娑婆極苦。
說西方極樂。
不信有極樂彌陀者。
未學教故。
反對佛教故。
佛親口說。
有世界名曰極樂。
有佛号阿彌陀。
豈虛語耶。
但此有是妙有。
非衆生遍計所執之實有。
實有即有定量。
如一茶碗。
小底大口。
其量如是。
此就衆生眼光說。
若就諸佛菩薩眼光看。
此茶碗可大可小。
大則大而無外。
小則小而無内。
如楞嚴經雲。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刹中一切山河大地。
植物動物。
皆在一毛端上。
毛端不大。
刹土非小。
而小能容大。
皆妙有故。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此微塵中亦有山河大地。
森羅萬像。
十界依正。
乃可轉大法輪。
亦妙有故。
小大相容。
如此方念佛人。
将往生時。
不離此界。
即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他方人念佛亦然。
彌陀極樂。
既現他方世界。
亦即妙有無分限故。
極樂彌陀既妙有不可思議。
娑婆釋迦亦複如是。
菩薩見淨。
衆生見穢。
亦無分限。
故劫火洞然。
衆生之穢土壞盡。
佛菩薩之淨土不壞。
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
為攝受衆生故。
釋迦佛現娑婆世界。
為折伏衆生故。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者。
其字指上所現世界。
佛指能現之人。
曰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者。
簡上依正二有。
非過去已滅。
非未來未成。
即今現在正說法度衆生之極樂彌陀。
極樂二字。
既對娑婆衆生極苦而言。
須知娑婆。
苦有無量。
束為八類。
即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是也、此八苦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
均不能免。
一生苦者。
如一人身。
過去世身已死。
未來世身未生。
于過未之中。
有中有身。
亦名中陰身。
此身雖非鬼道。
而大同于鬼。
約有二尺許。
就人道說。
看他與某家有債。
所謂兒女本是債。
有讨債。
有還債。
無債不來。
此中有身。
自亦不知與某家有債。
但随債業而轉。
觀大地如聚墨。
一無所見。
若與某家有債。
即現一線光。
得見彼夫婦行淫時。
中有淫心即動。
千裡萬裡乃至遠隔世界。
亦速如電。
到彼奪淫。
男中有身。
愛女嗔男。
女中有身。
愛男嗔女。
就此一媱。
中有身與父精母血三
大士亦所同聞也。
‘菩薩’梵語。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覺悟有情衆生也。
有三種義。
一悲智所緣義。
覺是所求佛道。
有情是所化衆生。
上以智求。
下以悲度也。
二能所合目義。
覺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
以己之心。
悟佛之理也。
三利生為急義。
廣覺一切有情。
即自未能度。
先度人也。
‘摩诃薩’者。
此雲大道心衆生。
大有四義。
一願大。
求大菩提故。
二行大。
二利成就故。
三時大。
經三無數劫故。
四德大。
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具雲‘菩薩摩诃薩。
’即大道心成就衆生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首。
信也。
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
亦雲妙吉祥。
行也。
于一切世界親近供養諸佛。
平等利益諸衆生。
不為損惱故。
又生有十種瑞故。
又雲妙德。
智也。
為十方三世諸佛母故。
‘法王子’者。
佛為法王。
菩薩入法正位。
紹佛家業。
名法王子。
菩薩衆中。
智慧第一。
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此法門。
故文殊列首。
‘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即彌勒菩薩。
彌勒此雲慈氏。
姓也。
阿逸多。
名也。
具雲慈無能勝。
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
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
願同此号。
即得慈心三昧故。
又昔為婆羅門。
号一切智。
于八千歲修習慈行故。
又弗沙佛時。
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
常習慈定故。
又昔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
衆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
當來成佛。
現居等覺。
故次列之。
‘乾陀诃提’者。
此雲不休息。
行諸梵行。
曆恒沙劫。
然後授記。
經此多劫。
曾不休息故。
‘常精進者。
’有二義。
一是自利。
修善去惡故。
二是利他。
度生無疲倦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者。
結上文殊彌勒等。
例餘普賢觀音無量無邊諸大菩薩也。
丁三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
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
不但諸聖與會。
一切凡衆皆同聞故。
正顯念佛法門。
三根普被也。
‘釋提桓因。
’此雲能天主。
能與卅三天人為主故。
梵語忉利。
此雲三十三。
在須彌山頂。
四面各有八天為臣。
即釋提桓因為主。
主伴合稱曰卅三。
‘等’者。
下等四王諸天。
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無色界諸天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者。
謂盡虛空法界十方三界諸天人。
八部修羅人非人等。
無不與會也。
通序至此已竟。
此序安于經前故。
亦名經前序。
說經時無此序故。
亦名經後序。
乙二别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别序者。
發起序也。
蕅益老人解釋。
判此為别序。
以此經是不可思議佛境故。
下位所不知。
如初地不知二地事。
二地不知三地事。
乃至等覺不知佛事。
故無人請問。
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也。
‘爾時’者。
六種成就時。
‘佛告’者。
自上對下而言也。
首句非佛口吻。
仍是集經人口氣。
從是娑婆往西去。
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所化之土。
依此土言之。
一須彌山東西南北。
各有一洲。
名一四天下。
即一小世界。
千小世界。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
此娑婆是釋迦化土。
從是西行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極樂。
佛号阿彌陀。
極樂是依報。
阿彌陀是正報。
此土娑婆是依報。
釋迦是正報。
約事說過十萬億土。
表法即十使煩惱。
互攝互融。
十十成百。
十百成千。
十千成萬。
超過無盡煩惱。
方是心淨土淨。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度衆生。
度盡煩惱。
日過十萬億佛土。
世界者。
世以遷流為義。
豎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
界以方位為義。
橫赅十方一切處。
從是西去十萬億土。
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
如一省有一省界限。
一邑有一邑界限。
世界雖一。
随機見有淺深。
因佛有法報化三身。
見法身者。
知法身無相。
住常寂光土。
身無相故。
土亦無相。
約智說為法性身。
約理說是法性土。
即如如智契如如理。
曰法性身住法性土。
故身土不二。
見報身者。
知報身住報土。
即性中本具恒沙性德。
已經修顯。
功德雖多。
總言不出福德智慧。
約度生無盡。
故修成福德無盡。
約斷惑無盡。
故顯能斷智慧亦無盡。
見化身者。
即化身住化土。
亦化度衆生所變化之土。
化佛頂有無見頂相。
眉間有白毫相。
乃至足下有千輻輪相。
是三十二相。
又有八十種好。
所化土有染淨不同。
亦随機見故。
如是三身三土。
皆舉一即三。
全三是一。
而且皆身土不二。
依正一如。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
皆分證佛之法身。
曰法身大士。
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淨土。
又分得佛度生斷惑二利果報故。
亦分住佛之他受用報土。
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
亦分住佛之染淨變化土。
我等胎生衆生。
死此生彼。
住佛變化染土。
受分段生死苦。
聲聞、緣覺、菩薩、無分段生死。
有變易生死。
若佛則二死永亡。
菩薩變易。
亦有微細苦。
常寂者。
常住不動。
起信雲。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不動故無苦。
光者光明常現前。
故曰常寂光。
釋迦佛憐愍娑婆苦惱衆生。
令念佛求生西方。
雖不能生寂光報土。
得生淨變化土。
亦樂之極矣。
故曰極樂。
若約報土。
極樂如華藏世界。
是菩提覺法樂。
約常寂光土。
極樂是涅槃寂靜樂。
約化土。
對娑婆極苦。
說西方極樂。
不信有極樂彌陀者。
未學教故。
反對佛教故。
佛親口說。
有世界名曰極樂。
有佛号阿彌陀。
豈虛語耶。
但此有是妙有。
非衆生遍計所執之實有。
實有即有定量。
如一茶碗。
小底大口。
其量如是。
此就衆生眼光說。
若就諸佛菩薩眼光看。
此茶碗可大可小。
大則大而無外。
小則小而無内。
如楞嚴經雲。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刹中一切山河大地。
植物動物。
皆在一毛端上。
毛端不大。
刹土非小。
而小能容大。
皆妙有故。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此微塵中亦有山河大地。
森羅萬像。
十界依正。
乃可轉大法輪。
亦妙有故。
小大相容。
如此方念佛人。
将往生時。
不離此界。
即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他方人念佛亦然。
彌陀極樂。
既現他方世界。
亦即妙有無分限故。
極樂彌陀既妙有不可思議。
娑婆釋迦亦複如是。
菩薩見淨。
衆生見穢。
亦無分限。
故劫火洞然。
衆生之穢土壞盡。
佛菩薩之淨土不壞。
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
為攝受衆生故。
釋迦佛現娑婆世界。
為折伏衆生故。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者。
其字指上所現世界。
佛指能現之人。
曰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者。
簡上依正二有。
非過去已滅。
非未來未成。
即今現在正說法度衆生之極樂彌陀。
極樂二字。
既對娑婆衆生極苦而言。
須知娑婆。
苦有無量。
束為八類。
即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是也、此八苦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
均不能免。
一生苦者。
如一人身。
過去世身已死。
未來世身未生。
于過未之中。
有中有身。
亦名中陰身。
此身雖非鬼道。
而大同于鬼。
約有二尺許。
就人道說。
看他與某家有債。
所謂兒女本是債。
有讨債。
有還債。
無債不來。
此中有身。
自亦不知與某家有債。
但随債業而轉。
觀大地如聚墨。
一無所見。
若與某家有債。
即現一線光。
得見彼夫婦行淫時。
中有淫心即動。
千裡萬裡乃至遠隔世界。
亦速如電。
到彼奪淫。
男中有身。
愛女嗔男。
女中有身。
愛男嗔女。
就此一媱。
中有身與父精母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