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上

關燈
中更有彩雲。

    色甚鮮明。

    狀如畫佛。

    諸人見之随喜感歎。

    弟子白曰。

    已有紫雲之瑞。

    師往生其近乎。

    師曰。

    善哉令見聞之人增長信根者。

    同日未刻師仰首見空。

    自西至東者五六度。

    諸弟問曰。

    師見佛乎。

    曰佛菩薩來迦接于吾也。

    同二十三日洛下傳言。

    東山有紫雲瑞。

    同二十四日午刻紫雲大起覆于西山。

    樵夫十餘人皆見之。

    又有尼某者。

    詣廣隆寺。

    路見紫雲以相傳諸人。

    師自覺期迫愈力念佛。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

    或一時或半時歇又勤無斷時。

    其勇進也過于平生。

    弟子數輩更相助音。

    結緣道俗滿庭聽之。

    二十五日午刻被着慈覺大師傳來僧伽梨衣。

    頭北面西。

    誦光明遍照四句之文。

    已如入禅定而化。

    世壽八十年。

    為僧六十六夏。

    實建曆二年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

    都下道俗競來哭泣連日如市。

    僧某者嘗夢。

    有人持簿來示。

    僧曰。

    是何。

    曰記日本國中諸人往生之疏。

    因披見之。

    至卷尾記曰。

    法然上人臨終誦光明遍照四句之文而往生也。

    彼僧覺怪之。

    默而不語。

    師入滅之後記贈門人。

    其外靈感不一。

    今略記其大概而已 如來滅後一百年時有阿育王。

    不信佛法。

    而其國人民皆歸佛法。

    王雲。

    佛有何功德得超衆人。

    若有值佛者我當往而尋之。

    時大臣奏雲。

    波斯匿王妹尼乃值佛人也。

    王即往而問曰。

    佛有何殊異。

    尼曰。

    佛功德無量難測。

    晝夜一劫何能說盡。

    乃為說其一相。

    王聞悔喜交生。

    心開意解。

    今也師之滅後才經三十年。

    親值師之人世間尤多之。

    後來遙隔歲月。

    懼其嘉言善行空從晦冥焉。

    因今聊記見聞贻于遐代者也 私雲。

    此記雖非上人之語。

    而附之随聞之後。

    庶幾後人視上人臨終之祥瑞發起信心。

    也見者得意 答博陸問書第三 沙門源空欽言。

    尊公閣下生知之質。

    覺悟世間電光。

    志來樂土不退。

    述下賢旨咨叩心要。

    倏忽奉承高命驚悚。

    誠難譬喻。

    嚴威是迫。

    欲辭不能。

    貴問曰。

    一發信心更無疑慮者。

    少修一念十念以備往生資糧。

    自其而後不複稱念。

    而自以為。

    決可往生矣。

    如此之人亦可順次往生也否。

    又信心決定之後設犯四重五逆等重罪。

    而不可為往生障耶。

    對曰。

    觀經所說十念往生是臨終事非平生時。

    臨終平生豈可混同。

    平生行人縱起決定信心成就一念十念。

    其人自其而後不複稱念。

    則順次往生恐難克果。

    後念罪惡障往生故。

    又縱犯小罪。

    若不忏悔則尚成往生之障。

    況犯四重五逆重罪而不用忏悔者。

    豈可得往生乎。

    是反不免惡趣者也。

    或曰。

    縱起深信常專稱念。

    若犯重罪即當能忏悔念佛。

    若其不然則難得順次往生也。

    此義尤善矣。

    夫乃至一念無有疑心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之文。

    此即決定往生之依憑也。

    然一稱念後不複用念。

    且信心決定之後犯罪亦不妨往生也。

    如此信者雖是似深信反成就邪見者。

    近來自住此邪見者世間甚多。

    誠可悲也。

    又貴問曰。

    一生不退稱念佛者誤犯重罪。

    未及忏悔念佛而命終者。

    以前念佛功可得往生耶。

    将以後犯罪咎不得往生耶。

    對曰。

    誤犯罪咎。

    其過實輕。

    然于往生猶為不定。

    何者已造之罪不修忏悔罪體勢用能障善故。

    上來所述卑懷如是。

    餘虔附于貴使耳。

    且征弟子善惠今明之間拜侍閣下。

    誠惶謹言 二月二十一日源空 拾遺黑谷語燈錄卷上 漢語語燈錄十卷十七章并拾遺語燈錄上卷三章。

    都是二十章。

    此予二十年來遍索此于華夷。

    慎檢真僞而所撰集也。

    此外世間所流本願奧義一卷·往生機品一卷。

    稱黑谷作者即僞善也。

    又有三部經總章列四十八願名目。

    第十八顧名十念往生願者一卷。

    及問決一卷金剛寶戒章三卷。

    并亦僞書也。

    上人與鎮西書曰。

    金剛寶戒章是僞書也。

    予不制如是書。

    釋迦·彌陀以為證明(雲雲)況又據理而論。

    寶戒所述乃是聖道法門。

    而非上人之所作者着明矣。

    今則管見所及取舍如斯。

    若有升差後賢糾之。

    又有孑遺來哲續之。

    又拾遺語燈本有三卷。

    但中下兩卷和語。

    而與和字語燈錄第六第七卷其事全同。

    故今略不載之。

    若欲三卷全備以彼六七兩卷續次于玆焉 建武四年七月得了慧上人所集語燈錄草本十八卷。

    從其初冬至臘月二十五日。

    與同門老宿四五輩治定之畢。

    更寫一本藏武州金澤稱名寺文庫者也 下總州镝木光明寺良求 刻語燈錄跋 知門大王康存之日。

    予嘗自攜此錄。

    呈之左右曰。

    是仆曾據善本所挍正也。

    伏請一曆高眸幸甚 一大王欣然言曰。

    有是哉。

    已聞之。

    是實高揭宗燈。

    語燈之名宜也。

    宜繡梓附藏以公于世也。

    子其知之。

    予謹奉命去。

    因乃使剞劂氏掌印行之事。

    刻成藏之寶庫。

    鳴乎鶴駕既往。

    鳳吹今何在也。

    空掩老淚遂仿懸劍之志雲 正德元辛卯年臘月十八日 沙門義山書于華頂茅舍 正德五(乙未)稔正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