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安國語卷五

關燈
龍寶開山語錄中頌古評唱 (鹄林評曰。

    頌古行世尚矣。

    汾陽者為之氓水。

    雪寶者為之楚江。

    及流到夾山靈泉。

    有下語有評唱。

    洋洋焉渺渺乎。

    海若恐走。

    馮夷遁竄。

    千波萬浪誰測其涯際。

    舊參透關底上士。

    一見如蛟龍領雲雨。

    默照自了瞎徒。

    才見之則似猕猴恐鲸波。

    是此荊棘透過上士圓頓菩薩家常。

    而非所以為瞎證相似禅徒小果敗種部屬設者矣。

    昔佛果和尚曰。

    頌古繞路說禅者也。

    予竊謂。

    不然。

    頌古險路說禅者也。

     何故。

    嗚呼禅乎禅乎。

    如何得說着去。

    才拟議則電轉星飛。

    用繞路為什麼。

    夫頌古摧未證謂證幔幢之金錘。

    辨未透已透邪正之古鑒。

    令參玄士深盡淵源之寶器也。

    衲子若透過其話底。

    見其頌如萬裡異鄉見妻子面。

    透過其頌底。

    見其話似振錫登故國途。

    未透底士。

    不透過其話故。

    見其頌如聞波斯谵語。

    不透過其頌故。

    見其話似貓兒見錢。

    須知頌古極不容易。

    其殘忍刻剝。

    如惡虎牙如毒龍爪如鸩鳥尾似象王鼻。

    話頭與傾古并立為萬刃兩重關鎖。

    令默照相似禅徒進不得退不得伎盡詞窮心死意消乍豁開透關正眼之至要。

    于禅門不可缺少者也。

    雞嗚狗吠犯夜行底胡亂瞎流。

    試進一步。

    更有老吏切齒守門禅)。

     (垂示曰。

    未離兜率。

    爍迦羅聖眼貫照十方刹。

    未出母胎。

    陵頻伽仙音透徹三千界。

    蹈斷三有之纏縛如香象斷蛛絲。

    唾擲五印之富貴似金鲸裂漁網。

    其神遊無礙。

    摧伏象于指頭追降火龍于缽中。

    敷演五時之玄頤利濟六趣之牢獄。

    此是何人遊履。

    看取龍寶之葛藤)。

     舉。

    淨居于窗牖中叉手。

    (○六爻未動。

    一氣潛回。

    喚回枕上三更夢引動江南萬斛愁。

    二千年來禍蘖子隻在此一舉。

    夫作難而七廟随。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遷徒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庸)。

     (評曰。

    太子出家端由。

    諸經從紛絮。

    據佛本行經曰。

    太子時從東門出遊。

    作瓶天子化作一老弊人。

    極大醜陋。

    問馭者曰。

    是獨一家法如是。

    報曰。

    一切世間皆有此法。

    太子慘然。

    又一日從南門出。

    見一病人。

    卧糞穢中宛轉呻喚不能起。

    悲切酸楚不忍聞見。

    太子一時見一死屍。

    衆人輿行。

    無量親眷泣哭椎胸拍頭。

    太子見大慘懼。

    太子異時從北門出。

    見有一人剃除須發着僧伽梨祖右肩手執錫杖左掌擎缽而徐行。

    馭者言。

    是出家人。

    常行善法受愍衆生離生死。

    太子即尊信。

    出家人即說偈曰。

    觀見世間是滅法。

    欲求無盡涅槃。

    怨親已作平等心。

    不行世間欲等事。

    随依山林及樹下。

    或複居冢間露也。

    舍于一切諸有為谛觀真如。

    乞食活。

    從此太子深欣求出家。

    王使婆羅門子優陀夷谏曉止出家。

    又據經曰。

    見四等事心有悲喜。

    是夜有一天人名曰淨居。

    于窗牖中叉手言。

    出家時至。

    可惜此時太子大喝一聲命侍臣擯出城門外。

    不受此天人欺謾。

    乍登轉輪聖位永保五印富貴。

    免得令淨飯耶輸俱夷嬌昙彌等諸釋惹徹骨悲泣。

    何故。

    卓拄杖曰。

    我常住于此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

     玉淵鑒月不期秋。

    (○壺中自有佳山水。

    終不重尋五老峰。

    陰陽不到處。

    一片好風光)。

    夜靜方知波浪别。

    (○無差别平等不順佛法。

    惡平等故。

    無平等差别不順佛法。

    惡差别故。

    劍為不平離寶匣。

    藥依療病出金瓯)。

    從此相逢路似迷。

    (○十年歸不得。

    忘卻來時路。

    失曉老婆逢古鏡。

    分明觌面更無真。

    休更迷頭還認影)。

    崔嵬檀特硬如鐵。

    (○八角磨盤空裡走。

    鐵山當面勢崔嵬。

    出無門入無戶。

    曠劫無明當下灰)。

     (評曰。

    雖太子始在淨飯王之宮中與耶榆俱夷等妃缤晝夜歡娛。

    内鑒冷然。

    照融十方于雙眼前貫通三世于一念子。

    廣大圓明豁達虛凝。

    無涅槃可求故不期成正覺。

    無衆生可度故不假轉法輪。

    所以言。

    玉淵鑒月不期秋。

    第二句演自如來本覺内證發無緣大慈正位不取證之玄旨。

    夜靜方知者。

    雖所謂實際理也不受一塵真如法界無自無他。

    随緣差别幻境上。

    有生死有涅槃。

    有凡有聖。

    有升沉。

    流轉常沒苦輪如旋火。

    無明常夜羁鎖過鐵網。

    非大慈喜巧願輪。

    誰救此患難。

    波浪别者。

    指生死千差苦域者也。

    所以言。

    夜靜方知波浪别。

    太子既随淨居獎臾舍久遠實成内秘。

    離娑婆即寂光家舍入下化衆生願海。

    鞭曠劫不變願輪行方便有餘化行。

    恰齊初發心地行人迷倒昏愚住相有為區日夜求道者。

    所以道從此相逢路似迷。

    太子既入檀特山拾薪汲水苦修煉行。

    次入雪山端坐六年皮骨連立蘆芽穿膝。

    千辛萬苦體裁難信難解秘訣。

    而我弟子大阿羅漢不能解此義底玄旨也。

    梵釋諸天魔羅波旬部類不能曾夢見。

    若人得一回見得。

    許你親徹見如來微密内證。

    所以言崔嵬檀特硬如鐵。

    此頌極絕妙好辭卓拔古今。

    絕類離倫。

    此是龍寶大士五條橋邊二十年切磋琢磨光輝。

    可惜不使明覺一見此頌。

    若一見則必寒毛卓豎去。

    何故。

    君子可八)。

     (垂示曰。

    昔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齋次。

    齊次。

    王問曰。

    尊者何不看經祖雲。

    貧道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萬緣。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王便禮拜。

    顧是祖師暫時麼機善巧也。

    豈特以不居陰界不涉萬緣為如是經者哉。

    不信請看取下文)。

     舉。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

    佛已荼毗。

    (○寰中天子敕。

    塞外将軍令。

    兵随印轉。

    将逐符行)。

    金剛舍利非我等事。

    (○舍利有無我事。

    我事有無舍利)。

    我等宜當結集正法無令斷絕。

    (○當門不用栽荊棘。

    後代兒孫惹着衣。

    白晝成群入荊棘)。

     (評曰。

    珠林曰。

    廣明結集。

    具有四時。

    第一依智度金剛仙三論。

    如來在此鐵圍山外共文殊師利及十方諸佛結集大乘法藏。

    第二依菩薩處胎經及四分律等。

    如來初入涅槃始曆七日。

    大迦葉共五百阿羅漢令到十方世界召得八億八千衆共為集三藏。

    第三依智度論。

    如來入涅槃後至夏安居初十五日。

    大迦葉共千羅漢在王舍城結集三藏。

    第四依四分律。

    如來入涅槃後一百年内。

    為跋阇子擅行十事。

    大迦葉共七百羅漢在毗舍離城結集三藏。

    今龍寶師依第二處胎經與四分律頌)。

     列三折半信何通。

    (○頭頭顯露物物全真)。

    回首白雲眼力空。

    (○一步還成千裡隔)。

    雞足峰前未歸去。

    (○客路如天遠。

    侯門似海深)。

    多羅葉上動悲風。

    (○泉涸時魚相共處陸。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評曰。

    列三析半者。

    展演開敷縱橫羅列之義也。

    言世尊既薪盡火滅後。

    尊者迦葉新結集正法。

    于此有五千四十經卷。

    頓漸秘密不定半滿權寶金文粲然現出。

    梵釋諸天大歡踴。

    天龍八部各保護。

    可謂挑寶炬于暗衢灑甘露于荒早。

    雖二千年前昔漏金口辯瀾。

    二千年後今嘗醍醐妙味。

    皆是依畢波窟中龜氏一舉錫。

    澆季末代慶幸不可如之矣。

    特有龍寶開祖以不為足。

    何故。

    縱雖貝葉金文大敷演大展開。

    猶是不出能見所見。

    總落讀誦書寫解說手。

    豈足雲結集如來正法哉。

    茲有一枚金文。

    容十法界不為廣。

    收歸鄰虛不為陝。

    山河大地萬象森羅濕胎卵化有情非情束以為一片無字經。

    不特結集不假翻譯。

    以一氣為筆。

    以造化為紙。

    以陰陽為金軸。

    以大虛為缥帙。

    佛祖說不得。

    魔外破不能。

    情量泯消息斷。

    所以道更列三析半信何通。

    三世如來入得此經成無上正等正覺。

    曆代祖師徹見此經發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得之者名佛祖聖賢。

    失之者言六趣衆生。

    此經才現出時。

    上下四維三世今全不見有纖毫。

    空寥寥虛豁豁。

    初信楞嚴所謂。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似夢中事。

    是故道回首白雲眼力空。

    昔迦葉尊者持如來付囑袈裟入難足山盤石中。

    恰如入耎泥。

    以待彌勒下生。

    是故雞足即指迦葉尊者也。

    迦葉既首衆。

    故言雞足則畢波羅窟裡結集會上八百八萬大衆同時共舉。

    譬似引大綱則衆目共來。

    貝多羅者樹名也。

    其葉廣長其色光潤。

    諸國無不辨用。

    言如是微妙不思議大經典。

    上透徹霄漢下通貫黃泉。

    無内外無邊表。

    雖外道雙眸貫五天。

    終窺不得。

    雖世尊雙眼通三世全睹破不能。

    寥寥焉廓廓爾。

    全是如來清淨全身而不離當處常湛然者夫此秘經乎。

    而多少大阿羅漢終身不入得。

    故空執八教說相五時遺韻以為如來正法眼藏。

    不去來處見去來相。

    不生滅地懷生滅悲。

    換手槌胸悲泣懊惱盡言。

    世尊既滅度。

    金剛舍利非我等任。

    不如結集正法以留末代。

    是即是。

    唯恨以魚目為明珠。

    所以言多羅葉上動悲風)。

     (垂示曰。

    見齊師則滅師半德。

    見過師正堪傳授。

    古諸聖資常求有超師作。

    師常要得跨竈子。

    須知驅一牛則得萬牛富貴。

    奪一食則免萬劫饑渴。

    所以道吾黨直者異于是。

    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矣。

    何人具此手腳。

    祖祖皆然。

    就中青原父子其尤者也。

    聻)。

     舉。

    行思禅師問希遷雲。

    汝什麼處來。

    (○談笑座中潛置鸩毒)。

    雲曹溪來。

    (○蛇出一寸知其大與小。

    人出一言知其長與短)。

    思乃舉拂子雲。

    曹溪還有這個麼。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雲。

    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大凡人不信邪。

    則邪無從生)。

     思雲。

    子莫曾到西天否。

    (○竿頭絲線任君弄。

    不犯清波心自異)。

    雲。

    若到即有也。

    (○前頭打着。

    後頭打不着)。

    思雲。

    未在更道。

    (○養子知父慈)。

    雲。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破鏡鳥機動欲食母)。

    思雲。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清之為明。

    杯水見眸子。

    濁之為暗。

    河水不見大山)。

     (評曰。

    石頭希遷禅師嗣法于青原行思禅師。

    天寶間結庵于衡嶽盤石上。

    故以石頭稱。

    與江西馬大師并化。

    江西湖南之間令衲子奔馳。

    于此世有江湖雲水名。

    師為沙彌時參曹溪六祖大師。

    随祖遺命遂見青原。

    原見其來即問。

    汝什麼處來。

    雲。

    曹溪來。

    思乃舉拂子雲。

    曹溪還有這個麼。

    麼。

    袖裡金錘劈面來。

    青原父子唱和之間。

    全雖無勝敗。

    青原暗頭打。

    石頭明頭打。

    思雲。

    子莫曾到西天否。

    此語似殺人猶欲見血。

    遷雲。

    若到即有也。

    臨危不變正是丈夫兒。

    思雲。

    未在更道。

    此語雖岩下風生虎弄兒。

    畢竟有截腋出羽心。

    遷雲。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往往言似奪賊槍殺賊。

    殊不知少有子細。

    思雲。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此語極難信難解。

    莫作容易看。

    誰知石女木人喪身失命。

    泥牛木馬劈腹剜心。

    何以為驗。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明暗雙雙絕對揚。

    (○兩鏡互相照。

    中心無影像)。

    愁人未說斷愁腸。

    (○欲知無限傷春意。

    盡在停針不語時)。

    金毛獅子解踞地。

    (○乾坤失色日月呑光。

    晉楚失其富贲育失其勇)。

    冤苦蒼天又一場……(○傾盡此時意。

    三更過孟津)。

     (評曰。

    青原父子相見唱拍鼓舞之間。

    明頭有暗。

    不可以暗相見。

    暗頭有明。

    不可以明相見。

    頭頭無取舍。

    處處無向背。

    鬼神不得測。

    魔外不能窺。

    似兩鏡相照中心無影像。

    所以有暗雙雙絕對揚。

    父子情想相通志氣相投。

    恰如愁人與愁人陝路相逢未交片言目擊間中腸先回轉。

    何故。

    彼未語先察我愁思無所措。

    我亦未語知彼憂懷無所遣故。

    祖庭亦如是。

    透過底上士一見互無餘蘊。

    所以道愁人未說斷愁腸。

    作麼生是踞地獅子。

    謂青原底乎。

    為石頭底乎。

    國師到此大有工夫。

    後學初機不可莽鹵去。

    青原曰。

    未在更道。

    此時傾盡心腸吐出肝膽。

    更道者什麼而恁麼逼拶将來。

    恰似壓枯骨欲搦汁者。

    遷雲。

    和尚亦須道取一半。

    往往言有虎生三日食牛機。

    予謂。

    大不然。

    非舊參上士不能容易見徹。

    思雲。

    不辭向汝道。

    恐已後無人承當。

    是此一語實是可參究難處也。

    諸方往往言似以己不欲施人者。

    殊不知者個即是曹源一滴毒波浪碎見泥暗衢之惡手腳。

    所謂佛佛要機祖祖機要者欤。

    隻恨此道今人棄如土)。

     (垂示曰。

    活句下薦得永劫不忘。

    死句下薦得自救不了。

    活句總在人。

    莫向語句蔔度。

    譬如刀兵災人。

    竹木瓦石任手拈來忽化作戈戟。

    透關上士亦然。

    随機橫說豎談無不活句。

    透關向上宗師卻在什麼處)。

     舉。

    僧問大随。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欲得親切。

    莫将問來問。

    問在答處。

    答在問處)。

    随雲。

    壞。

    (○聽雨寒更盡。

    開門落葉多)。

    僧雲。

    與麼則随他去也。

    (○恰如矮子見戲随人上下)。

    随雲。

    随他去。

    (○湘潭雲盡暮山出。

    巴蜀雪消春水來)。

     (評曰。

    大随真和尚嗣法于大安禅師。

    初在沩山會裡作火頭。

    一日為山問曰。

    子在者裡者數年。

    亦不解緻問來看如何。

    随雲。

    令某甲問個什麼即得。

    山雲。

    子便不會。

    問如何是佛。

    随以手掩沩山口。

    山雲。

    你已後覓個掃地人也無。

    後住大随。

    僧問。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未審這個壞不壞。

    劫火者即三災壞劫大火也。

    劫滅盡時。

    無間地獄餘焰逆上到四禅天。

    三千大千總為空穴。

    者僧荷負一片所見來問。

    者個壞不壞。

    是雲驗主問。

    者僧意謂。

    辨道上士橫參豎參。

    到理盡詞窮處一點冷焰忽然迸出時。

    上下四維十方法界天堂地獄穢土淨刹。

    空蕩蕩地虛豁豁地。

    不殘毫厘不留纖塵。

    正與麼時。

    者個壞不壞。

    若言不壞見個什麼。

    若言壞頑空無記。

    暗頭亦道不得。

    明頭亦道不得。

    欲令大随總開口中不得如何。

    大随活人境界有轉身自在受用。

    恬然答曰。

    壞。

    僧雲。

    與麼則随他去也。

    可惜許。

    謂随語生解者乎。

    抑又為欲見盡大随者乎。

    大随雲。

    随他去。

    此語極最妙最玄。

    是故唐景遵題大随塔曰。

    一句随他語。

    千山走衲僧。

    蛩寒鳴砌葉。

    鬼夜禮龛塔。

    試問。

    大随雲。

    随他去。

    是什麼道理)。

     劫火随他喚不回。

    (○才拟議燎卻面門。

    鐵火團圞盡十方)。

    遠離西蜀去還來。

    (○遊宴中有鸩毒。

    談笑中有戈矛。

    堂奧中有虎豹。

    鄰巷中有戎狄)。

    大千總等者僧眼。

    (○雖是死蛇解弄又活。

    點鐵成金易。

    點金成土還複難)。

    古佛光中笑口開。

    (○誰謂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謂物理齊。

    種麻還得栗)。

     (評曰。

    大随雲。

    随他去。

    試道。

    是說甚麼道理。

    一代藏經诠注不及。

    明眼衲僧摸索不着。

    拟議則頭腦塗地。

    快鷹趁不及。

    千牛拽不回。

    所以道劫火随他喚不回。

    其僧不知大随落處。

    卻持此問直往舒州投子山舉似前話。

    投子焚香禮拜雲。

    西蜀有古佛出世。

    你且速回。

    其僧複回到大随。

    随既遷化。

    雪寶有頌曰。

    可憐一句随他語。

    萬裡區區獨往還。

    似國師與雪寶一模脫出。

    是故道遠離西蜀去還來。

    今時諸方宗師天下禅流。

    陷墜諸相非相空谷。

    ??入我法二空塵坑。

    盡言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是則是可惜許。

    此謂是地不脫底癡人。

    所以不能解大随說話。

    寔等者僧眼。

    古佛光中者。

    謂透關正眼向上人行履也。

    言其僧到投子舉前話。

    投子聞在随說話焚香禮拜曰。

    西蜀有古佛出世。

    你且須速回。

    僧即回蜀。

    随既遷化。

    笑口開者。

    面前見者僧及今時人行履。

    寔一場笑具乎)。

     (垂示曰。

    或時一喝者如金剛王寶劍。

    或時一喝者如踞地獅子。

    或時一喝者如探竿影草。

    或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是道濟北四喝。

    截斷生死業根。

    吼破小果相似窟宅。

    辨來者真僞。

    分進趣邪正。

    特到無功用喝子作麼生商量去)。

     舉。

    百丈懷海一日謂衆雲。

    佛法不是小事。

    (○曾慣為客正憐客)。

    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眼暗。

    (○豈止三日乎。

    百千萬劫耳聾眼暗)。

    黃檗聞舉吐舌。

    (○身心脫落脫落身心)。

    丈雲。

    子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