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文禅師語錄

關燈
久遠工夫既十成。

    白發垂垂經歲月。

    飽餐禅味快平生。

     法外。

     軌則元來曾不存。

    逆行順化與誰論。

    饑餐渴飲無他事。

    佛語猶嫌觸耳根。

     澤翁。

     藏山春水自湛然。

    雲夢舊名今更傳。

    君若老來行至德。

    嘉聲大播幾千年。

     佛祖贊。

     佛成道。

     曾出王宮入雪山。

    六年艱苦骨毛寒。

    覺天雲散星方現。

    大地山河春一般。

     文殊。

     人謂元來七佛師。

    即今見底小童兒。

    金毛背上長癡坐。

    智慧海深誰得知。

     觀音。

     元是補陀岩上主。

    塵塵刹刹現慈容。

    度生悲願何時了。

    間坐寥寥瓶柳濃。

     又。

     三十二身應念現。

    莫持一樣費精神。

    手攜瓶柳灑甘露。

    腳蹈青蓮梵相新。

     又。

     入流亡所時。

    所入既寂滅。

    如何曆劫來。

    度生願未絕 地藏。

     忉利天宮承聖敕。

    閻浮提内度群靈。

    掌中如意救貧乏。

    腦後圓光照暗冥。

     達磨。

     遠來此地流傳法。

    落草尋人心未休。

    隻履凄凄蔥嶺過。

    梁朝魏國一場愁。

     大覺禅師。

     三十二身應物化。

    前身未去後身來。

    大圓鏡裡無瑕颣。

    不用重添一點埃。

     中峰和尚。

     古佛出塵世。

    高峰真的傳。

    玄風宏振地。

    聲價遠鳴天。

    言下辨邪正。

    機前破蓋纏。

    要知他面目。

    深夜月輪圓。

     又。

     再世老無門。

    今時兩足尊。

    群生同景仰。

    聲價動乾坤。

     又。

     天目山中老古錐。

    袈裟撩亂發如絲。

    平呑佛祖波瀾闊。

    稽首人天大導師。

     又。

     獅子岩前獅子兒。

    一聲哮吼動乾維。

    傳聞再世無門老。

    乘願來扶末法時。

     又。

     高峰的子雪岩孫。

    正是人間兩足尊。

    宗說相通無比類。

    玄風宏振盡乾坤。

     千岩和尚。

     這老和尚全機電卷。

    妙用雷奔名播江湖。

    德滿乾坤。

    佩幻住之密印。

    顯高峰之的孫。

    仰瞻遺像來遠地。

    于無佛處獨稱尊。

     古梅和尚。

     稽首大和尚聲價遠響天。

    般若老古錐真子。

    再來小釋迦正傳。

    于己行持如冰玉。

    為他作略破蓋纏。

    眼底空卻一世界。

    方寸包裹盡三千。

    不肖遺弟一模脫。

    又令家醜揚外邊。

     石屏和尚。

     這老和尚忒殺不近人情。

    敲出列祖骨髓。

    活卻衲僧眼睛。

    全機電卷雷走操履霜濃冰清。

    開基香積之界。

    播德防州之城。

    再來仰山三代子。

    正是吾門一世英。

     大拙和尚。

     正續遠裔天目的孫。

    聲喧區域德充乾坤。

    三提鈯斧再起宗門。

    難遭難遇世兩足尊。

     又。

     伏龍山裡活龍兒。

    且向海東雲雨施。

    昔日同遊吳楚地。

    無端相遇老懷悲。

     巢父。

     遠聞上古淳。

    迄今人皆喜。

    穎川流最清。

    洗耳污其水。

     仲父。

     水有清濁二。

    牛無忻厭意。

    仲父意不公。

    不牧避其地。

     自贊。

     建感侍者請。

     本是山林招隐者。

    誰圖陋質堕人間。

    丹青弄色染衣綠。

    白發如霜照鏡寒。

    虛室惜煙孤夜坐。

    地爐煨芋自朝餐。

    茫茫世上無知己。

    倒卧橫眠一榻寬。

     建律禅人請。

     咄這懶衲有甚面目。

    喚作無文則背。

    謂非無文則觸。

    昨日孤峰頂上帶雲作衣。

    今日十字街頭結草為屋。

    恁麼又不恁麼兩頭俱無拘束。

    不須畫空皮袋特地着好表服。

     建幢侍者請(松下坐竹椅)。

     林下甘韬晦。

    未經名利場。

    栽松當屋宇。

    編竹作禅床。

    衣染千山緣。

    鬓添萬壑霜。

    老來無别事。

    危坐一爐香。

     建挺侍者請。

     光陰相逐歲雲暮。

    七十臨頭鬓帶霜。

    深愧人間留陋質。

    後來還堕是非場。

     建芳侍者請。

     福慧二嚴都缺了。

    如何得做紫衣僧。

    丹青誤畫所生面。

    模樣還成萬世憎。

    孤榻塵埋風掃席。

    禅窗紙破月為燈。

    長年林壑甘清苦。

    誰識襟懷冷似冰。

     建澄禅人請。

     枯坐倏然一榻高。

    頭毛帶雪照方袍。

    我侬面目離名相。

    欲入畫圖還自勞。

     建哲禅人請。

     元是江湖閑野僧。

    山林市井自騰騰。

    可憐手裡黑蛇子。

    何日化龍雲氣增。

     建穎禅人請。

     一法不存何所說。

    娘生口挂壁頭邊。

    丹青誤入畫圖裡。

    取笑傍人幾百年。

     建珠禅人請。

     一生說脫空。

    這個爛凍膿。

    指鹿還為馬。

    喚蛇以作龍。

    浮杯青海上。

    靠杖白雲峰。

    不借畫工手。

    頭毛霜自濃。

     英維那請。

     咄這老漢。

    道又行不起。

    禅又參不徹。

    一生甘疏懶。

    林下獨養拙。

    聞名耳裡雷。

    視利眼中屑。

    要見我相貌。

    頭上一堆雪。

     建訚禅人請。

     老倒禅和年七十。

    袈裟撩亂發髼松。

    一生未蹈利名地。

    千古無随凡聖蹤。

    出定經行雲起石。

    焚香默坐露垂松。

    你侬要見我真相。

    五彩圖成渾不容。

     高照侍者請(師今玆春有厭世意)。

     我無知己誰知我。

    終向塵間不作群。

    深愧幻軀留畫上。

    最欣白骨腐江汾。

    亮公曾隐西山雨。

    瓒老既埋衡獄雲。

    六十年來形吊影。

    于今何用事紛纭。

     辭世。

     平生颠倒。

    今日即當。

    末後一句。

    雪上加霜。

     又。

     生如出岫雲。

    死似行空月。

    一念認性相。

    萬劫系驢橛。

     深奧山無文和尚語(終)。

     無文禅師夙乘願吏毂遠跨溟渤。

    曆登大元諸老門戶。

    到處以法器賞異。

    遂佩古梅法印。

    歸揖之後香風難藏。

    晚創奧山學子森湊。

    其施為提演直截。

    根源神出鬼沒。

    霆飛霰擲。

    惜哉全錄曾毀于兵。

    殘編僅存。

    玆者淵龍陽舜秀公與本山耆宿胥議。

    訂考師行狀。

    并以圖锲梓傳諸不朽。

    其志尤笃矣。

    繇是竊惟吾國有禅宗已來。

    以帝王種不堕尊貴。

    勤修頭陀荷負大法。

    道重一時名震千古者。

    佛國廣濟國師之後唯師而已。

    然佛國未到殊域。

    幸遇佛光東渡親得印證。

    屢顧名山。

    語錄已為流通。

    其如師也。

    跋涉往返艱險備嘗之。

    而不肯莅諸刹。

    确乎坐節一方。

    家風又與佛國不同。

    其錄久沉薶故垂堆中。

    閱者殆鮮也。

    而今數百祀之後。

    無文之文燦然顯發宇内者。

    一是雲仍至誠之所緻也。

    雖然師俊偉光明與日星并照。

    初無缺少。

    學者徒向冊子上模索。

    則非是無文之文。

    倘或于片言不發隻字不立之地。

    猛着精彩。

    觑透其宏機妙用脫灑自在之處。

    則有與師直相見之分欤。

    旹。

     享保戊申孟秋日。

     前建長(玄璠)謹書。

     無文和尚語錄後序。

     我開祖無文禅師。

    分派天潢。

    夙遊漢土。

    微笑古梅一枝之春。

    挑起正續六世之燈。

    歸楫之後屏迹于諸州。

    晚歲隐霾奧山。

    然惟德惟馨雲水景從。

    士庶草靡建化滋熾。

    是以提唱偈頌發揮宗猷。

    接化來機者格古調高。

    和者彌難。

    蓋其全錄門人紙襖所記。

    而曾傳我山。

    數厄郁攸之災。

    元本副藁悉屬灰燼。

    本郡龍潭室中。

    僅有開祖語錄一卷。

    然以其畸冊恐罹世之駁議卻溷其真。

    秘而不出。

    淵龍寺主陽舜。

    自青齡親侍輪下。

    逮乎入汲祖流。

    深憂此本無副蟫爛箧中遂失其傳。

    而數登我山告之。

    阖山之徒亦雖為之大息。

    而以時機未熟。

    未奈之何。

    客歲日州古月材禅師。

    從甲之慧林回法旆于本州之日。

    光降于奧山投宿于龍潭。

    夜話及我開祖之行由。

    時陽舜請龍潭和尚。

    以語錄視材師。

    材師題言稱贊。

    兼屬以公世。

    豈非時機相熟者耶。

    于是阖山建議。

    就龍潭謹請其元本。

    祖山和尚宗盟醇厚。

    不隔以泾渭。

    感喜一山之誠志許賜焉。

    阖山盛會祖堂炷拜翻閱。

    則肅然如親承玄誨于三百年後矣。

    嗚呼我山所傳之全錄。

    其亡久矣。

    以此本獨藏于他山。

    今得珠還合浦者。

    豈不幸哉。

    鑒往料來。

    焉知此本不再歸烏有。

    因命陽舜附以國字。

    锲梨棗以公于世。

    他日搜索全錄于古叢靈窟。

    以補阙卷。

    則我門之大幸也。

    庶幾為其兒孫者。

    舉一隅于法語偈頌之間而反之。

    亦足以見開祖一代之商略雲爾。

     享保十三年歲次(戊申)三月上浣。

     方廣輪差住持(智融)謹書于丈室。

     方廣四派。

     東隐院祖宗。

     卧雲院慧梁。

     三生院慧通。

     藏龍院禅留。

     重刊無文錄後序。

     元治紀元(甲子)夷則十九日。

    西京之亂。

    炮燧四發。

    洛街焦土。

    先是我開祖語錄發兌附于書肆柳枝軒。

    亦遂為灰燼矣。

    夫治亂天也。

    興廢人也。

    兒孫居其下流。

    何可束手傍觀者乎。

    于是欲再壽梓擴之世矣。

    或曰。

    開祖自号曰無文。

    由是推之。

    豈語錄之雲乎。

    且夫至道昭昭亘古亘今。

    人人固有個個圓成。

    若以這般事為報恩。

    則恐穢蔑師之道德。

    而妨礙後昆悟門焉。

    不如歸之烏有。

    以談全彰無作之美也。

    餘曰。

    不然。

    我聞之。

    得魚而忘筌。

    已求其魚。

    棄筌烏能得之乎。

    詩雲。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采柯以伐柯。

    尚以為遠。

    開祖亦常訓勵不言乎。

    大凡出家兒離俗士。

    欲截斷生死根源。

    打破諸祖重關。

    正好緊把本參話頭。

    猛着精彩。

    拍盲起大疑情。

    參究去。

    以悟為則。

    是我平昔信解之一端。

    而不用頻行棒喝。

    批判古今。

    昧自己心。

    然則若以啻人人固有圓成底為目的。

    不記開祖訓勵語話以遺諸後昆。

    漠然束手空過。

    是求魚棄筌之謂。

    果昧自己心者也。

    非啻不談全彰無作之美。

    乖開祖之素意也必矣。

    所謂采柯伐柯以為遠之誤也。

    或人唯唯而退焉。

    有志者遂幹旋重刊之事。

    問序于餘。

    因書其問答以塞責雲。

     明治三年(庚午)五月日。

     賜紫沙門七十二翁龍水宗贲謹題。

     無文禅師行狀。

     序。

     無文聖鑒國師者。

    後醍醐天皇之皇子。

    入吾法社流傳一派禅流。

    創開深奧山方廣禅刹。

    其語錄一旦罹丙丁災。

    其法孫今也欲再上梓。

    可謂勤矣。

    聖鑒挂在于天地際在此一舉。

    乃書之充緒言雲爾。

     明治二十七年六月。

     萬年退耕庵主獨園識。

     阓龍主席得得遠來訪餘于普光。

    呈示奧山開祖無文禅師行狀雲。

    師曾在于普光落發受戒。

    專勵僧業孜孜不盡。

    既入大元嗣法于古梅禅師。

    以有夙緣是需題拙語。

    懷古情切不得固辭。

    贈一絕應其需雲。

    王子貴何如法王。

    參禅學道事遊方。

    仰山分得梅花髓震旦扶桑一卷香。

     戊申中元日。

    見建仁崇澄謹題。

     方廣開山無文元選禅師行狀。

     遠孫祖秀挍訂。

     師諱元選。

    字無文。

    後醍醐帝之皇子(南方紀傳雲。

    師後醍醐帝第十一皇子。

    今考後醍醐帝皇子誕生之年紀。

    師誕生在第五第六之間。

    為十一皇子者。

    蓋史臣不拘誕生之次第記之耶)不知何妃所誕(或曰。

    昭慶門院所誕。

    今按。

    昭慶門院者。

    龜山帝之皇女。

    居于大井川别院。

    世稱川端女院。

    見于增鏡)在孕之時。

    妃潛出鳳阙。

    元亨三年癸亥。

    誕師于洛西之梅津。

    既而棄之于洛之第五橋。

    有一士人。

    以無繼嗣。

    常祈求子于清水寺圓通大士。

    一夕夢。

    或人纏兒于錦袍授之。

    寤而異之。

    淩晨與婦詣清水寺。

    歸路聞孩兒之啼于橋邊。

    舉而視之。

    龍章鳳質殆非常兒。

    此知大士之感授。

    而喜抱歸家。

    帝後诏有司索之。

    士人雖知其為皇子。

    而不敢告。

    師幼而岐嶷不事嬉戲。

    性好趺坐。

    不與群兒伍。

    七歲乳媪死。

    師悲戀不辍。

    人問其故。

    答曰。

    死者人世之常也。

    何足以哀。

    而渠受女身。

    未修一善而長逝矣。

    是實可憐愍。

    聞者駭歎焉。

    八歲入山寺。

    讀内外書。

    天資穎敏。

    不由師訓。

    世以神童稱。

    洎稍長有出塵之志。

    父母将奪其志。

    師确乎不移。

    曆應二年八月十六日。

    後醍醐帝崩(南朝延元四年諸記作延元三年者誤也)。

    翌歲庚辰師十八歲。

    就父母請遂素志。

    父母言。

    我自懇祈大士得汝。

    日望長成欲以托我家。

    今胡為孤劬勞之恩耶。

    師曰。

    我雖夙世良因偶受人身。

    而福報已盡。

    沉溺永劫無有出期矣。

    使我出家行道。

    上報四恩。

    下資三有。

    則豈可與世孝順者同日而語乎哉。

    于是父母感其悃誠。

    忻然許之。

    師即日适建仁普光庵。

    拜明覺禅師(建仁十八世祖。

    諱宗鑒。

    字明窗。

    嗣法大覺禅師)之塔(明窗和尚。

    文保二年七月二十日。

    寂于普光庵。

    延寶傳燈錄等。

    師傳脫塔字非)。

    剃??禀具。

    隸籍建仁。

    親炙然可翁(嗣明南浦)随從梅雪村(嗣甯一山)朝參暮請專究這事。

    加博聞強記。

    一時侪輩無出其右者。

    康永二年。

    師二十一歲。

    奮志欲入元。

    出洛徑赴築之博多。

    時晦無隐(嗣中峰本)權聖福寺。

    師參之咨詢南遊之事。

    隐委悉指示。

    辭同元通等乘舶浮洋。

    經數月而抵溫州。

    元至正三年也(一超考正行狀雲至正五年乙酉二十三歲入元者非也)。

    偶逢一士人。

    譯語相通。

    款話移日。

    辭往金陵參欣笑隐于龍翔寺。

    隐六十有餘(作八十者非也。

    至正四年隐六十一歲寂)。

    卧于病床佐掖谒之。

    示以生死事大。

    同七年春。

    往建甯府(延寶傳燈錄等作福州者誤也)大覺妙智(敕額)寺(山号高仰。

    在建陽縣)參見古梅禅師(諱正友。

    敕賜紫衣師号。

    初号湛然至遠。

    後加号佛日廣智。

    見于建州弘釋錄)。

    問答數轉即許歸堂。

    顯參密請朝鍜夕煉。

    一且豁然大事了畢。

    遂受印記并大戒。

    夏了起單到仰山谒有子有。

    命歸侍司。

    及其辭職請偈。

    有示之雲。

    航海梯山來選佛。

    忘餐廢寝貴明心。

    六塵不惡心無住。

    消得人間萬兩金。

    元選侍者遠來山中孳孳為道。

    命之侍香能處寮舍。

    職滿求偈。

    書二十八字為時中警策。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