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文禅師語錄

關燈
見欲南堂長千岩琦楚石等。

    所至皆稱飽參。

    楚石贈偈雲。

    一切現成無缺少。

    個中誰了誰不了。

    文殊特地選圓通。

    不覺全身入荒草。

    集雲峰下四藤杖。

    重如山嶽輕鴻毛。

    未知那個識痛癢。

    直得地動天華飄。

    放過小釋迦。

    收下大禅佛。

    阿師跨海長鲸。

    侍者摩霄俊鹘。

    目連鹙子何足雲。

    東土西天敢輕忽。

    師為諸老器重如此。

    過廬山開先寺賦詩曰。

    參差喬木藏樓閣。

    煙霧忽開山色清。

    瀑落高岩翻雪浪。

    風生遠嶽起松聲。

    雲間唳鶴驚僧定。

    霜外啼猿動客情。

    此去再來知幾日。

    題詩青竹獨空行。

    訪廬山隐者詩曰。

    秋風杖錫翩翩至。

    潚灑幽居過客稀。

    深巷草荒疏雨冷。

    孤村日落亂雲飛。

    一雙鬓發帶霜老。

    萬裡鄉關入夢歸。

    我亦平生丘壑志。

    特來此地扣岩扉。

    寄鄉友詩曰。

    旅館風寒不着眠。

    清泉一夜自涓涓。

    疏鐘始動霜橫野。

    長笛頻吹月滿天。

    好景題詩憐草木。

    書筵把筆掃雲煙。

    十年同作他鄉客。

    遙語關山道路懸。

    師留元凡八年。

    曆瞻聖迹名藍。

    遊天台方廣寺。

    拜應真于石橋。

    往德山禮祖塔。

    石霜道吾淅江補陀跋涉殆遍。

    至正十年(扶桑禅林僧寶傳作至正十六年者非)。

    有維桑之情。

    先是大拙能公(嗣法千岩元長)亦入元。

    與師為同參。

    于是師将理歸楫。

    以能公猶留于漢土。

    眷戀告别。

    師與鄉友義南菩薩(雲州人。

    入元嗣法中峰和尚。

    元順宗皇帝。

    欽南智德賜菩薩号。

    故世雲南菩薩)碧岩璨首座(關東人。

    入元參千岩元長。

    首衆于伏龍山)同舶解纜于明州。

    數月到于博多。

    時觀應元年庚寅。

    師二十八歲(一超考正行狀作觀應二年非)。

    三師俱寓于石城山。

    璨公先歸關東故山。

    師送行偈雲。

    秋風忽起怯單衣。

    千裡故人歌式微。

    我獨淹留歸未得。

    空勞魂夢到庭闱。

    南菩薩機鋒孤峻。

    而本邦禅徒登其門者。

    未嘗不點額而還。

    師獨同社越年者。

    因有莫逆好也。

    明年春歸京師。

    冬赴相陽。

    與中岩月公(嗣法東陽德輝)訪古先禅師(諱印元。

    嗣中峰)。

    而谒左武衛(見于中岩自曆譜)再歸京師。

    蔔居于西山岩倉。

    扁曰歸休。

    檀越欲施巨莊使師住建仁普光庵。

    蓋以師有得度之舊緣也。

    師曰。

    吾天性孤貧。

    智德俱阙。

    甯将此身投熾然猛火。

    終不據大方之席谒豪貴之門。

    甘休林壑。

    可與草木同腐耳。

    辭而不就。

    庵居自适。

    一日登龍門亭(嵯峨天龍寺十境之一也。

    見于夢窗錄)。

    賦詩曰。

    皇都城外西山寺。

    白馬青袍爛熳遊。

    華底題詩逐胡蝶。

    沙頭酌酒散群鷗。

    落花吹雪東風急。

    瀑布穿雲江水流。

    聞說先王駐玉辇。

    從官列道祝千秋。

    宿法輪寺(嵯峨)詩曰。

    深沉蘭若西山下。

    樓閣重重結構牢。

    平野星低侵露冷。

    前峰月上挾霜高。

    一江流水自愁色。

    萬嶽松風亦海濤。

    禮誦聲長天欲曉。

    滿溪雲氣濕方袍。

    師聲華日播。

    學徒競至。

    師厭之。

    而一錫出西山。

    造濃之武義縛茅。

    又号歸休。

    有偈雲。

    邪師說法數如麻。

    般若靈根正敗芽。

    祖道安危非我事。

    柴門深掩送生涯。

    逾年再歸西山舊隐。

    有偈雲。

    杖錫飄飄歸舊山。

    松杉寂寂避塵寰。

    滿庭黃葉無人掃。

    唯有間雲自往還。

    又歸濃之歸休。

    故舊道友從而師之。

    雨笠煙包來而參之。

    師厭雜還。

    遁來參之廣澤庵(加茂郡高橋莊)而居焉。

    未幾禅侶猬集。

    士庶靡然向化。

    一日赴同郡衣鄉(今舉母鄉)雲林寺(尼寺)。

    天關和尚(天關尼和尚。

    嗣法東福寺大陽義沖禅師)十三年忌之請。

    拈香雲。

    園林花盡風光别。

    世上榮枯最苦心。

    蝴蝶戀香春寂寂。

    杜鵑啼血綠陰陰。

    此香生天地之先。

    出萬物之表。

    絕榮枯離名相。

    觸之者燎卻本來面目。

    嗅之者打失娘生鼻孔。

    直得三世諸佛曆代祖師接物利生。

    以至盡虛空遍法界。

    森羅萬象情與無情。

    靡有不禀渠資薰之力。

    今日伏值前住雲林天關和尚一十三年之辰。

    信手拈來爇向爐中。

    聊伸真法供養。

    恭惟。

    慧日門中大陽子。

    沩山山下老牸牛。

    天資成就丈夫事。

    住山氣象古為俦。

    後昆及今吊其迹。

    仰慕道聲萬古流。

    我侬何幸臨此會。

    不勝贊揚淚先浮。

    其餘廣澤小佛事等法語。

    不遑殚記焉。

    遠江國奧山有是榮居士者(藤原氏。

    名朝藤。

    稱奧山六郎次郎。

    其先出于井伊祖備中守共保之裔世襲封奧山)慕師道望來而請問大事。

    師應機啟發。

    居士執弟子之禮勤渠。

    師性好間靜。

    居士約之雖以奧山岑寂。

    以世屬艱虞。

    未暇往請。

    至德元年甲子春。

    師六十二歲。

    舍廣澤庵自訪居士于奧山。

    居士欣然迎接。

    款待益至。

    師伴居士登衣晞山。

    欲插一莖而為真修之場。

    臨視姥懷山以為。

    數峰環峙叢樹郁郁。

    兩澗流清靈水灏灏。

    雖台嶽方廣之勝概不多讓。

    此嘉遁之地也。

    遂構一宇。

    山号深奧。

    寺稱方廣(一超考正行狀雲師應安四年入奧山者非也。

    今據岐陽秀禅師應永二十六年方廣寺法寶輪藏記)未幾雲水輻湊。

    不下五千指。

    阖國鹹服道化。

    締構日興。

    宗規漸盛。

    遂為郁然一方之叢林。

    然草廬茅堂不事浮華。

    澗飲蔬食遞相警策。

    師謂徒曰。

    馬祖百丈法幢盛時。

    亦但如是。

    今時兄弟工夫不純。

    是不及古。

    可憂而已。

    又雲。

    大凡出家貌離俗士。

    欲截斷生死根源。

    打破諸祖重關。

    正好緊把本參話頭。

    猛着精彩一氣。

    拍盲起大疑情。

    參究去将悟為則。

    是我平昔信解之一端。

    而不用頻行棒喝批判古今昧自己心。

    訓勵吾徒不是過也耳。

    适值匡性禅尼七年忌。

    拈香雲。

    江湖歲暮春将至。

    雪裡梅花漏玉肌。

    追憶昔年今日别。

    無端引起一場悲。

    日本國泉州路人事某。

    今月念二日。

    伏值先妣匡性禅尼七周之忌辰。

    為追薦冥福。

    就于方廣精舍。

    營辨供佛齋僧之儀。

    尋命山野焚一瓣寶香。

    奉獻三寶勝位。

    仰冀幽靈承諸佛提挈證清淨妙果。

    永脫三從障直登九品台者也。

    老僧因見孝誠之志。

    嘉歎久之。

    仍歌一連古賦。

    聊表薦悼之意。

    嗚呼父母形生大本也。

    順色承顔孝道切。

    一别蹉跎經七周。

    萱堂夜夜空餘月。

    劬勞罔極何以酬。

    不堪惆怅淚欲咽。

    臨江尋魚苦敲冰。

    入林泣筍頻掃雪。

    年年此日一爐香。

    上天下界普薰徹。

    又往濃之椿洞創了義寺(号瑞椿山)。

    一日開小池于山下。

    傍構虛碧亭以為止靜所。

    戲書壁間雲。

    幽居自是境緣淨。

    夏木排窗帶雨濃。

    柯葉四時曾不改。

    歲寒心有澗邊松。

    繩誓禅定門三十三年忌。

    拈香雲。

    雨晴郊外翠光濃。

    松奏琴聲萬壑風。

    眼底江山般若體。

    幽禽啼斷白雲中。

    日本國濃州路城田莊居住菩薩戒弟子某。

    今日伏值先考繩誓禅定門三十三回之辰。

    為追薦冥福。

    謹發誠心就十了義禅院。

    營備供佛齋僧之儀。

    其孝行之志可以感天地鬼神也。

    仍命山野焚一瓣寶香。

    供養三世十方微塵刹土中諸聖賢衆。

    所鸠勝利。

    專冀先君尊靈。

    無邊煩惱海徹底幹枯。

    無量智慧華廓然開發。

    與一切有情同證妙果者。

    伏以。

    幻妄境内假立生死之名。

    真如界中元無聖凡之情。

    五蓋十纏般若體。

    六趣四生涅槃城。

    恁麼荷負去。

    非獨報親德。

    可以度群生。

    夫謂之世出世間過量丈夫名遂功成(插香雲)。

    一爐沉水聊表信。

    天上人間薰氣橫。

    師既倦應接。

    又歸方廣。

    嘉慶元年二月十五日。

    是榮居士卒(号方廣寺殿華屋是榮居士)。

    師秉炬雲。

    猛烈大丈夫。

    氣鋒誰得争。

    手把吹毛劍。

    不戰屈人兵。

    意氣貫虹霓。

    作略驚群生。

    所以給孤園裡榮佛性之妙華。

    不二室内發自己之光明(豎起火炬雲)。

    大衆高着眼看。

    等間擲下金剛焰。

    生死魔軍自竄伏。

    吉祥瑞慶集大成同二年戊辰二月十五日。

    丁遠州榛原郡大聖(鸨谷山)開山奇峰玄和尚三十三年忌(奇峰玄和尚嗣平田龍峰和尚。

    龍峰嗣佛地禅師。

    佛地嗣圓覺開山佛光國師)。

    其嗣平田寺(相良)道峰和尚。

    預來奧山請師。

    師雖辭以老病。

    而懇請益力。

    師不獲已而赴其請。

    江湖英靈拜趨輪下。

    諸山碩德畢至法筵。

    實一時之盛會也。

    升座法語見于本錄。

    師往來百裡之間。

    無貴無賤鹹出路傍。

    瞻禮膜拜如堵牆矣。

    康應元年八月二十日。

    正當前建長廣圓明鑒禅師十三年忌(諱祖能。

    字大拙)。

    師以有舊盟。

    自舍衣資設齋會于奧山。

    修拈香佛事。

    其法語雲。

    萬裡浮杯過大方。

    功成名遂照扶桑。

    楚山吳水同遊曆。

    今日相逢愁一場。

    此香普天蓋不及。

    大地載不起。

    昭昭顯于群像之前。

    不有不無。

    朗朗出于諸塵之表。

    難摸難??。

    放去非離。

    拈來非即。

    觌面無差誤。

    拟心草裡輥。

    今日伏值前建長大拙大和尚一十三回之辰。

    爇向爐中聊伸真法供養。

    恭惟。

    無明真子幻住的孫。

    奇言雄辯神号鬼哭。

    真機妙用電激雷奔。

    宏開向上爐鞴。

    鍜煉群生本源。

    三提住山鈯斧。

    再得扶起宗門。

    這個是平生自受用底三昧。

    如何是末後光明。

    巨福峰頭震法雷。

    其道其德塞乾坤。

    又古梅和尚贊雲。

    稽首大和尚。

    聲價遠響天。

    般若老古錐真子。

    再來小釋迦正傳。

    于己行持如冰玉。

    為他作略破蓋纏。

    眼底空卻一世界。

    方寸包裹盡三千。

    不肖遺弟一模脫。

    又令家醜揚外邊。

    夫師之行己。

    終身專毗尼。

    尤謹細行。

    廉節而守身。

    恭謹而讓人。

    常行悲敬二田。

    或與疥癞沐浴剃發。

    或舍衣缽救窮乏。

    其性寬裕而容衆。

    仁慈而愛人。

    雖兒童走卒不加色呵斥之。

    谕導誘掖諄諄如。

    而至于拈錘拂匡徒領衆。

    凜乎不可犯矣。

    有台密性相之徒來而诘難。

    則直以我門不傳之妙答之。

    鹹敬服而去。

    參州三明寺(寶飯郡禮川鄉)宇賀神垂迹之地。

    而世為名藍。

    元曆兵燹之後。

    地屬蒼莽者有年。

    師偶過此地。

    戚其泯滅。

    駐錫營興堂宇傍建塔婆(三級)革教作禅院。

    而以奉香火。

    其塔今尚存焉。

    駿州(府中)寶泰寺亦師插莖之地也。

    師之道化之及物也。

    椎河之龍一日化婦人。

    參師脫醜報。

    奧峤之嶽神為師護法幢。

    其餘異績奇功不遑具紀。

    康應元年冬。

    師示微疾于奧山。

    升座說法不異尋常。

    翌歲季春病革。

    一日遺誡門人畢。

    書偈雲。

    平生颠倒。

    今日郎當。

    末後一句。

    雪上加霜。

    又生如出岫雲。

    死似行空月。

    一念認性相。

    萬劫系驢橛。

    擲筆而寂。

    春秋六十八。

    法臘五十一。

    實康應二年庚午閏三月二十二日也。

    阖國缁素如喪考妣。

    嗣法之徒十有餘人。

    授戒弟子若幹人。

    禀承正印揚化于一方者。

    悅翁空谷在德仲翁四人也。

    門人如法荼毗。

    收師真骨塔于本山西隅。

    号曰默靈。

     方廣開山無文禅師行狀(終)。

     附錄。

     遠江州深奧山方廣寺法寶輪藏記。

     遠江方廣寺。

    至德初無文選公居之。

    選始入大元國參古梅友公。

    得旨而歸。

    友嗣絕學誠公誠示三關語驗學者。

    立三種願勵學者。

    友公為其真子而授記莂。

    則選公所得可知也。

    于此說法僅更七年。

    以康應庚午春三月二十二日書偈而逝。

    學者惜之。

    其平生徒衆日盛。

    檀施日增。

    是故佛殿僧堂浴室庖湢叢林所宜有悉備。

    而經藏缺。

    然寺衆患其無所視覽。

    而比丘建訚聚善書者。

    寫先佛三藏之說。

    庚寅歲書功已訖。

    而乃為轉輪藏。

    以置其經。

    金碧莊嚴奪人耳目。

    輪藏之設乃創梁傳翕太士者。

    意欲使其登藏門者。

    皆摧破煩惱轉運菩提之道耳。

    其道也群生素有之意。

    而諸佛所證之理也。

    或曰。

    古人道。

    大經本無文唐梵錯翻譯。

    是故開山祖師以無文印子一印印定。

    然則五千四十八卷。

    果從何處而得來哉。

    曰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

    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

    物足與不足存乎。

    其人若能于涵攝運行之間超然自得。

    則道雲乎哉。

    物雲乎哉。

    是則無文祖師所以垂示于人也。

    勉旃。

     應永己亥冬十一月朔。

     前天龍資聖禅寺住持。

     比丘岐陽方秀撰(并)篆題。

     無文禅師行狀跋。

     我開山無文禅師行實。

    諸傳所記年紀事迹。

    不能無異同。

    故兒孫話及開山行實。

    則未嘗不嗟歎矣。

    陽舜秀公奮勇為之志。

    欲會諸傳而挍仇年紀異同。

    訂正事迹失實。

    以便兒孫之通覽。

    而累歲用志可謂勤矣(予)。

    亦嘉盛舉。

    縱臾令果其志。

    及既畢功。

    附刻開山語錄以行于世。

    若其颠末見秀公之自序。

    聊題一言于卷尾以紀歲月雲。

     戊申暮春谷日。

     奧山東隐主(祖宗)謹跋。

     無文元選禅師行狀後序。

     無文禅師之行狀。

    不知何人所撰。

    蓋師戢化之後。

    取世之口碑編錄者也。

    故記行實履踐雖詳悉。

    而至于地名年紀。

    則不能無乖誤。

    寬文年中。

    我門有一超麟公者。

    别撰師行狀。

    殺青行于世。

    時以師本錄未顯于世。

    法語偈頌等傳之者鮮矣。

    于是麟公羼人闌增補其阙略。

    然多非師之本色。

    于是同門諸老雖有删訂之志。

    以本峤數罹舞馬之變。

    祖傳舊記悉歸灰燼而失其本據。

    不果其志。

    予祈請遠之龍潭所秘藏之師本錄一卷拜閱之。

    則如親見師承其謦欬。

    不亦幸哉。

    然後試以兩本行狀及近世僧史所立師傳而質諸本錄。

    則異同纰缪羼入闌增者。

    判然見焉。

    嗚呼師嘉言芳躅晦蝕于後人之手。

    誰不為之慨歎。

    于是予雖戆愚。

    償諸老之志。

    私執舊本訂亥豕辨異同。

    地名年紀據他書考定。

    法語偈頌自本錄抄出。

    而以補前修疏漏焉。

    今距師三百有餘歲。

    而質其行實。

    則不據法語偈頌而覓出處建化之迹。

    将何以知其實耶。

    此是編所以法語偈頌過其半。

    而與他祖行狀不同其體也。

    斯舉雖似不揣已知分。

    而以幸先乎諸老得其本據。

    不顧僣逾訂正考核。

    以複師之本色。

    而令人知實語真踐之大較矣。

    其文辭陋拙則俟後賢郢正雲。

     享保十三年歲次戊申三月十三日。

     參州大野淵龍寺(祖秀)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