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四

關燈
?衲雄雄。

    茲擇法器。

    新鑄巨鐘。

    祖佛号令無處不通。

    不隔遐迩。

    豈誤纖洪。

    停酸息苦。

    策怠破聾。

    聲傳虛谷。

    響乘輕風。

    薄暮猶緩。

    講時稍忽降霜天際。

    催月嶺東。

    我天爾狗。

    魔群皆空。

    仰願國朝。

    君保聖躬。

    長護大法。

    以利無窮。

     說 十牛圖說 廓庵十牛之圖其來蓋原于仰山。

    仰山昔見人問禅問道。

    便作一圓相。

    中書牛字。

    不會其玄旨則還同兒戲。

    後來分作十樣之圖。

    雖乃一期漚和。

    亦作千歲标準。

    除是上上根器頓悟頓修。

    刹那掀翻凡聖窠曰者。

    中下之類不可躐等也。

    今虛頭禅者。

    隻貴一超直入之說而不喜立曲折程限。

    以故言則似高而行同凡夫。

    何其錯哉。

    竊觀十牛所以立意。

    初自尋牛終至入邺。

    不為無來端。

    其見迹察其所藏。

    已至親一見而得摩之捋之不廢鞭撻調伏之功。

    頑心悉蕩舊習全消左之右之能受言語。

    手擲鞭繩橫吹鐵笛。

    雖不着攔遏。

    亦無犯稼之過。

    從頭看來一分有一分自在。

    若人忘牛隻守閑閑地。

    人牛共忘。

    蕩盡從前功用。

    歡瞎頂門正眼。

    卸卻肘後靈符。

    道個禅字。

    帶枷擔鎖。

    道個佛字。

    放尿撒屎。

    諸天捧花無路。

    魔外潛窺無門。

    豈非無事無為無功用田地耶。

    絕後再蘇。

    法法依舊。

    風柯月渚展拓向上家風。

    煙島雲林宣明妙密宗乘。

    才涉知見。

    翻變塵境。

    少存理會。

    忽生窒礙。

    到這裡求其不錯而會者。

    萬中并無半個。

    參禅之要在此而已。

    呼為返本還源。

    傥或回機轉位。

    到随類之堕。

    逆行亦隻如是。

    順行亦隻如是。

    有時三頭六臂震動虎穴魔宮。

    有時灰頭土面瓦含販夫竈歸名為入邺垂手。

    如上施設可謂傷慈也。

    雖然與麼。

    語其功用則未始不異。

    論其圓相則未始不同。

    自其同者見之。

    十樣程限未曾妨一法圓通。

    自其異者見之。

    一法圓通豈翅作十樣程限。

    若有真大丈夫。

    打破十個圓相。

    打殺數蹄畜生。

    赤胳??地。

    跳來不唯廓庵【樹*麼】【手*(目/難)】而去。

    山僧亦擲筆一笑。

    其或不爾。

    則隻是玩弄十樣圖畫底兒曹而已。

     十善行說 大凡佛祖垂教必随其根。

    化上根上智則轉凡為聖。

    化中根中智。

    則轉迷為悟。

    化下根下智。

    則轉惡為善理無窮極。

    不可概視焉。

    方今丁法季運衆生根微智劣。

    若不啟斷惡修善門徑。

    必使無聞愚俗坐陷塗炭。

    實可非哉。

    于是。

    乃寫與十善行且喻覺路悠漸。

    傥或改一惡行修一善行。

    則其功利不可量焉。

    佛不雲乎。

    修一善心破百種惡。

    而況于十善行哉。

    縱雖一日片時亦宜小心修持。

    乃是當當來世成佛得道之基本也已。

     持缽說 夫丐食者破他悭貪折伏我慢。

    未圖。

    奉已先欲利人。

    古德曰。

    持缽分衛乃佛祖終始不移之正德也。

    學者或憚卑下而不為。

    則外道無以異也。

    大慧禅師再董徑山。

    因勉學徒持缽。

    其外上古清衆無不皆為焉。

    今也人法衰替将謂。

    與饑人行丐等矣。

    噫可悲也。

    古人曰。

    其正命也丐食而食不為恥。

    其寡欲也糞衣綴缽不為貪。

    疇取憚其卑下哉。

    此是持缽風規更有一種緊要底事。

    說與實參上流。

    作途中受用去。

    世尊一日敕阿難曰。

    汝既持缽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便問。

    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

    世尊召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曰持缽雲。

    若向這裡見徹打破漆桶。

    非但消得檀信膏血。

    又教戶戶施主深結般若勝緣。

    更宣小偈發揮之雲。

    飽揚家醜要相承。

    隻麼呼時隻麼應。

    七佛至今儀式在。

    白雲來去碧峻嶒。

     跋 書首楞嚴咒後 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流播五家宗社者幾乎一千年矣。

    蓋欲俾宿根澆薄之流而沾神力冥薰也。

    方今法壞人漓間有闡提禅侶。

    雖口誦神咒。

    迨論其功利終身不見不聞者甚夥。

    寔由邪師狐媚于人之久爾。

    古有春鳥晝啼秋蟲夜鳴之誡。

    固可警而已。

    凡持咒之功必待他信力而旌焉。

    譬如镞有破重關之功。

    必藉人力。

    若人力不至則不能穿缟。

    其信力未充反疑無持咒之功者。

    無有是處。

    如夫西天外道唐土道士之族。

    自以鄙俚之言為咒。

    咒物若壞疑心。

    必不見其效。

    此乃世人常所曆試。

    而無可疑者也。

    何況三界大聖人所演神咒耶。

    然則今之闡提禅侶。

    假饒誦不辍口經百千劫。

    亦無毫發之益者必矣。

    予比者繕寫神咒及前後金文。

    且锓之梓以付信種深密者焉。

     榜 飯頭寮榜 粥飯乃一衆命脈所系。

    凡充飯頭者不可不介意于其間。

    尤表至公至正之志。

    須拳拳以為出家兒實的修行。

    常觀察時分之早晚。

    酌量食指之寡多。

    檢看米谷之精粗。

    辨别菜蔬之多少。

    宜安慰一衆。

    一衆亦慮他勞劬。

    心存慈忍。

    傥或言議冷暖毀訾鹹淡。

    是貪婪味界剃頭粗俗也。

    軒知非是住良藥正觀者矣。

    夫以損己益他者。

    實學佛用心也。

    以有心為物無心思身者。

    實辨道正業也。

    任此職者。

    讵非研窮此道之好時節乎。

    昔在雪峰大隋沩山無著之諸大宗匠。

    鹹久區區此務終成人天導師。

    此乃千古傍樣。

    豈可輕忽乎。

    若為賤役猥屑之事。

    厭之決非有菩提心者。

    思之思之。

     省行堂榜 佛言。

    于道若暴。

    暴即身疲。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誠哉此言。

    身疲則病生。

    病生則心厭規範戀鄉井。

    愚甚者思吃酒肉補助精神。

    此乃所以罪加也。

    大抵精進勇銳者。

    雖是善因。

    若不克終還招惡果。

    不可不前知焉。

    所以又曰。

    但清淨安樂。

    道不失矣。

    雖然若存意欲得清淨安樂。

    無有是處。

    隻淨盡目前虛卻自己。

    清淨安樂任運具足而已。

     身屬報緣。

    誰無病痛。

    百丈建立意在于斯。

    古聖扁延壽堂為省行。

    使其省察行苦而興悲智。

    乃有病人易得生煩惱。

    健者常懷恻隐心之句。

    同參法友已稱兄弟。

    豈可蔑視耶。

    苦人之病猶己病。

    樂人之安。

    猶己安。

    又不得恃己之清健而嫉病僧怠惰。

    不得愧己之怠惰而妒健者精進。

     若有他病者。

    遞勤存撫。

    莫以平生親疏交情遐迩二其顧眄。

    或見飲食多少不時進之。

    以至問醫求方可以進湯藥。

    湯藥營辨或刻一日二日。

    輪次務之。

    莫敢怠慢焉。

    夫慈忍恤撫消殒無始時來悭貪邪惡之真修也。

    其理極着明。

    不可不知焉。

     辨 看經辨 法常門下小沙彌。

    諱智圓。

    不幸而早世矣。

    翌日裒衆連案令看各部金文。

    蓋所以追薦其冥福也。

    時有僧。

    問曰。

    和尚今日為亡僧使看經。

    實不可謂不利濟也。

    雖然末開諸方以此為薦亡善利。

    或自古有之乎。

    抑亦和尚臨時所施行之新條也。

    予曰。

    善哉問也居。

    吾為汝略辨其來由。

    凡一切薦亡之法。

    不可以今之禅林為定準。

    所以者何。

    今時多不信有殁後冥報。

    反生邪見自謂薦亡佛事等。

    便是古聖一時方便而勸懲世人之設也。

    騃見甚者以為要使出家之徒沾施利之謀矣。

    今之人十個五雙例生此解。

    嗟乎。

    正宗之衰其可不悲耶。

    邪師教壞來蒙其可不傷耶。

    故至亡僧後事。

    頗如雞犬之斃。

    及津送檀家則無不懇由古規亡僧事例。

    是又遊流忘源者也。

    夫自西方之教流播國朝已降。

    阖國土族悉皆忱信痛敬實非支那異邦所比故。

    上自王公下至士庶人。

    皆無不循佛門葬法。

    有死亡者。

    必剃發換服改為僧形。

    且去平日名字别稱僧家所授法号。

    此蓋欲教他結将來善緣也。

    如異邦則不爾。

    除夫馮楫居士遺囑家人之類。

    例皆準儒門之葬法耳。

    由此觀之。

    國朝古來枕信痛敬之甚可知焉。

    古人指此國為大乘醇熟之域者。

    可謂知言也山僧今日為沙彌某設粥使衆看經。

    隻出于痛愍其冥報之誠至。

    豈有他耶。

    雖然亦非不師古焉。

    凡看經之法備載叢林古規。

    若論其功利。

    則在明保明。

    在幽救幽。

    如夫聖節青苗蘭盆等之會是也。

    古時則揭榜告衆。

    預出經單式。

    刻日令看。

    至滿散日必舉所看經目。

    以之回向。

    異域本朝其例如此。

    隻在近代禅林而廢之耳。

    又欲得溫故為證。

    則幸有一段因緣。

    湛堂準禅師搊住悟侍者之靈親伸慈導。

    且告之曰。

    我明日勸大衆為汝看藏經。

    裒錢設粥追悼汝。

    汝當别求出離不得滞著于此。

     審如是則設粥看經以為薦亡勝利者豈可謂荒唐之設耶。

    又古德示看經其詞曰。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

    三業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對尊顔則身業淨也。

    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淨也。

    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

    庶研窮于法理。

    可謂。

    水澄珠瑩。

    雲散月明。

    義海湧于胸襟智嶽凝于耳目。

    辄莫容易。

    實非小緣心法雙忘自他俱利。

    若能如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