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四

關燈
文光重編 序 大梅夜話序 凡叢社夜話之為法也。

    初無定準。

    或舉先言往行。

    使賢者思其齊。

    或說業因報緣。

    使鄙者曉其愆。

    其師亹亹談論。

    其資肅肅拱聽。

    師強資勝而能增懿于叢社。

    此乃所以夜話之行于古也。

    近古最乏主法博通之師。

    以故。

    其舉寂爾無聞矣。

    竊惟今也禅林衰替之迹。

    難以一二言焉。

    人情久習之弊雖聰敏者。

    亦不能無惑。

    若非取證于往昔指玼于今日。

    疇克為之甄别。

    此乃所以夜話之在今日益不可廢也。

    文守嘗與門下玄徒。

    效颦數講此會。

    然而晚進後生多不以聞法為樂。

    話漸長夜漸深則有懷厭倦者。

    鳴呼人根隔劣何其甚哉。

    于是。

    革其風範。

    别立新條乃使各人話典籍之中所載事迹。

    比諸前頭之會。

    其勝十倍矣。

    一者合席之徒。

    挾我所說。

    則不生坐睡。

    二者其事得于所聞。

    則憶持頗勝。

    三者欲說典中一章。

    則搜其文義也精。

    四者後生多窘于對衆吐言。

    以故辯利之論熟而且習。

    佥曰成褫後生必越舊範矣。

    昔者我佛以八音說法。

    遍令人天樂聞。

    所謂一極好音。

    二柔軟音。

    三和适音。

    四尊慧音。

    五不女者。

    六不誤音。

    七深遠音。

    八不竭音等是也。

    已是剃染之人。

    以佛為師。

    豈有專學守默癡禅而為得耶。

    寬永十有九年龍集壬午之冬。

    文守偶侍太上皇帝之次。

    奏以新條夜話。

    皇情以為然。

    且曰施之衣冠搢紳之聞亦不為無補矣。

    已而還山之後。

    聞命近臣十餘人。

    講夜話之會。

    凡涉談薮遊藝苑之諸君子。

    皆謂有補于今日矣。

    猗欤。

    王道佛法本無異緻之謂乎。

    屬者錄山中一會夜話。

    抱趨辇毂下。

    其意竊欲塵乙覽。

    顧夫不恃聖情寬仁特愍僧流。

    烏能得如此耶。

    文守謹序。

     薦靈薄序 佛說。

    我以清淨天眼。

    見諸衆生死此生彼随善惡業受其果報。

    以故推其因于過去。

    示報應之所以來。

    指其果于未來。

    勸現今之所以修。

    三世之理。

    譬如人在暗中書字。

    其人雖不自見點畫已現冥冥之中。

    豈可忽耶。

    雖然。

    見而不疑者。

    聖賢之明也。

    信而不疑者。

    常人之智也。

    以己之不能曉。

    而蔑其理者。

    是迷人之狂慧也。

    凡欲看經持咒資薦先亡冥報。

    先須辨所以立誠。

    誠若不立。

    則徒勞而無功矣。

    所謂。

    誠也者性之德也。

    所以誠之者。

    修之德也。

    嗟乎。

    誠之所通。

    其可弇乎。

    至其極。

    則有以感動天地鬼神有情非情。

    但以不昭昭于其見聞。

    昧者自疑耳。

    且夫。

    金口所說聖教靈文。

    一誦之。

    則為法輪轉地。

    夜叉唱空。

    報四天王。

    天王聞已如是展轉。

    乃至梵天。

    其功力豈可得而測耶。

    又保甯勇禅師。

    示看經曰。

    夫看經之法。

    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

    則百福俱集。

    三業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對尊顔。

    則身業淨也。

    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

    則口業淨也。

    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捐。

    可謂。

    水澄珠瑩雲散月明。

    若能如是看經。

    二利功德自然圓成。

    傥或形留神往。

    外寂中搖。

    則虛鼓動唇皮者欤。

    悲哉。

    今禅者多被一等邪師所教壞。

    抵死不返。

    泥視佛像塊看經卷。

    自謂。

    獨脫之見地也。

    懷此邪解。

    向佛誦經。

    奚翅勞而無功而已。

    恐其夜叉天王一切靈位。

    亦不得不颦頞而斁焉。

    或人持薦靈簿。

    來丐餘作序。

    乃信筆書之。

    使世之歸依三寶者知冥福之所由修也。

     百伽陀序 蓋且觀近代禅流。

    隻知學作頌格式。

    不欲明取古人句中之眼。

    一向浸淫句法尖新。

    玩弄風韻清絕。

    因茲棄本趨末末。

    失實學虛者。

    比比皆爾。

    何其錯也哉。

    愚養痾之暇。

    采捷偈頌百首。

    教授左右小生。

    大半古叢林腐熟文字。

    而泛濫列祖上堂小參拈古頌古之間也。

    不可不學焉。

    背諷默誦宜以暗悉。

    凡一百首中。

    一一大有來由。

    若欲盡其全意。

    當稽之别書。

    讀者以其鮮少。

    不可忽之。

    雖然說藥不辨藥。

    數寶不知寶。

    胡鑽亂撞以喪平生。

    茍非愚今者之素矣。

    不見。

    古人道。

    微言滞于心首。

    嘗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于目前。

    翻為名相之境。

    假使總不恁麼。

    衲僧門下猶為小歇場。

    何況嘗遍他死漢子涎唾之為得者耶。

    運糞之誡可不思乎。

     記 僧堂記 古有言。

    比丘有法。

    有食處應住。

    有法無食處應住。

    無法有食處不應住。

    我竊觀古住庵之士。

    大有勝軌。

    待其得旨之後。

    深山卓庵鏟彩埋光。

    且圖與草木俱腐。

    洎其聲名腥芗途路漸通。

    有個擇師求法勝士。

    不憚千裡跋涉。

    裹糧蹑屩來求依栖。

    道人愍而許之。

    則就樹縛屋。

    紐草為衣。

    烏有夫棟宇宏壯薦席安逸乎哉。

    近代佛法陵遲。

    僧道替怠。

    适有不效稗敗庸缁者。

    隻擅退休閑逸之計。

    而不軌先德遺風。

    故果成這自在外道者夥。

    猗欤。

    古今之異。

    何其如此甚哉。

    貧道栖丹之九路峰之日尚矣。

    蓋此非欲效慕古德庵居。

    正以其自救之不遑也。

    尋有厭世煩溷者來。

    求依栖不忍棄而絕焉。

    各構尖頭茅宇以蔽風日。

    勺溪而飲。

    采山而茹。

    間有不倦枯淡不羞古人者。

    雖然。

    貧道這裡不唯無食法亦無有。

    反而帶累他人。

    可謂。

    法門罪人也矣。

    前此盤結一宇茅堂。

    共其粥飯其意政在欲為病僧助樵汲而已。

    然而猶患卑隘矣。

    茲有信士景利。

    嘗參于大方耆宿。

    又不以貧道為無似。

    時時來叩岩戶。

    乃見舊制狹陋。

    自出家資為衆更造。

    不日而成矣。

    貧道乃話諸徒曰。

    堂已成矣。

    經行坐卧任汝所适。

    隻要其不忘者有三。

    造堂者傾誠棄财且望汝等之辨道業也。

    助緣者勞形苦骨。

    且望汝等之辨道業也。

    住庵者痛心刻意。

    且望汝等之辨道業也。

    倘不忘斯三者。

    以道為任。

    此堂之設亦不虛也。

    繇是觀之。

    飯此堂者。

    如吃洋銅。

    行此堂者。

    如蹈劍刃。

    坐此堂者。

    如登鐵床。

    何況土地龍神荷護阿爾十方施主供養阿爾。

    可不自念乎哉。

    傥或向個食法俱絕處。

    忽薦得一步。

    當知我家風還較些子。

    到這裡且任汝等橫行天下。

    所謂。

    此堂之設亦果不虛者欤。

     生光石記 世有玩石者。

    最為好事。

    某氏之家嘗有一朵小石峰。

    奇瑰精教非他所及。

    乃丐餘安名。

    因名之曰生光石。

    其義曰。

    把住則真金失色。

    放行則瓦礫生光。

    此古德的語也。

    蓋夫圓融虛湛道之體。

    而大小高下道之用也。

    自其體而觀于物。

    則掀翻坤軸。

    全收眉睫。

    自其用而觀于物。

    則擘開芥子。

    忽出迷盧。

    因是觀之。

    拳石之小不可蔑視焉。

    古者有銘于盤核其日用者。

    有镌于杖助其工夫者。

    是真履實踐之士所欽慕也。

    今以生光兩字。

    而名之。

    聊又有憑據乎。

    若能就是核其日用助其工夫。

    則匪翅小石峰之生光。

    抑亦主人腦門生光。

    腳底發輝者乎。

    豈唯腦門腳底而已。

    燈籠露柱木杓箍籬亦一時生光輝。

    複何小石峰之雲乎哉。

    不則不徒免玩物喪志之責。

    主人其勉焉。

    于是乎記。

     銘 法堂寺大鐘銘(并序) 丹之西南有一邃洞。

    予昔偶遊此地。

    喜其幽邃。

    獨誅茅而住焉。

    爾後缁徒相尋而來遂成一家宗風矣。

    今茲。

    寬永十有八年辛已春忝蒙太上皇帝之洪恩草創一字精舍。

    乃以大梅名山。

    以法常名寺。

    前此乙亥春既賜一華鐘。

    寅夕鳴之以警阖庵之寂。

    一日忽撞破而喑啞。

    不唯缁徒為憂。

    山下之民等無不以是為念矣。

    一日來請曰。

    鄰裡諸刹欲造鐘者。

    家至戶到募其幹緣。

    必然。

    此蓋鑄鐘功利古來相流而匹夫匹婦之屬耳亦熟矣。

    隻願某等蹈遍村村。

    化銅鐵之助。

    以造一鐘如斯之請數矣。

    遂不得已而許諾焉。

    時民等喜而走矣。

    僅一月餘。

    頗得銅鐵之助。

    乃雇冶工陶範圍。

    于時庚辰上已也。

    于是。

    遐迩人民。

    差肩坌集。

    既而驅蜚廉于橐籥。

    招祝融于爐橐。

    甬衡旋篆霎頃而成矣。

    按。

    夫娑婆教體實在音聞。

    音聞為要。

    豈不在鐘鼓乎。

    況吾祖宗門下。

    特闡聞聲悟道一路。

    雖乃聞聲而悟。

    亦非常聞。

    蓋離根塵對待。

    勿道。

    耳外無聞聞外無聲。

    龍無耳聞以神。

    蛇無耳聞以眼。

    聞性之妙不必由耳。

    能悟此理。

    則未動栒??聲遍大千。

    已盡百八初無一音。

    若則月色鋪地之夕。

    霜華滿天之曉。

    上達諸天崇台。

    下摧群生蟄戶。

    蛱蝶還周。

    蚍蜉放棼。

    遍界廓爾誰複缪迷。

    村次黔首不跨寺門。

    禮佛聞梵之心薦發數聲之間。

    院落缁徒未上蒲團。

    攀緣涉境之情頓滅一槌之中。

    朝托一缽參詳德峤未後句子。

    暮披七條商略韶石新定機籌。

    語其功利也。

    昭著寶志公之神力。

    傳其達模也。

    權輿拘留孫之青石。

    千門萬戶悉潤增悲之益。

    一鱗半申迥歸真化之方。

    遍明遍幽遍人遍天。

    噫偉矣哉。

    其可竭言也哉。

    銘曰。

     鑿開岩窦。

    草創梵宮。

    規繩井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