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二

關燈
判這個落處他日因便還之。

     與宗甚禅人 面别以來不通消息。

    懸懸于懷。

    向聞行旅之中舊痾稍發寝興不快。

    不知今已佳否。

    江府實是名利場也。

    汝周旋其間擴充道力否。

    于未了公案不怠體究否。

    薦得是非裡能不惑否。

    旋旋淨除現流離淫怒癡否。

    倘向五欲八風中而喪道力。

    卻似嘗在山中不參禅一般矣。

    山中兄弟道業緊密。

    此固陋拙庵居之大幸也。

    适來木溪屠因緣大有聱訛。

    記取記取。

    義萃亦于火雲蒸肉山之句自臭氣忽薰鼻孔深生慚愧耳。

    舊日汝指此敗阙以為真金。

    不知猶未甄别否。

    大抵參禅先須直心直行直言直語。

    然後有轉過那邊分。

    風穴和尚雲。

    如爆龜紋。

    爆即成兆不爆成鈍。

    欲爆不爆直下便捏。

    若是痛的的地薦透者。

    正當爆一爆間情塵意想知見解會一時爆散。

    名為大死一回時節子。

    更尋思佛祖言迹和會取證。

    這個大病不除卻。

    大作障難去也。

    喚為欲爆不爆直下便捏者。

    汝病大約在此。

    不道無欲爆底消息。

    隻是有成鈍處。

    寔可痛惜焉。

    若或從前工夫得力處。

    本參公案得證處。

    平日思惟得理處。

    從頭盡底傾倒。

    自然默默點頭。

    若有芥子許存知見涉解路。

    決定得成鈍。

    不能成兆矣。

    作家相見隻露目前些子如同電拂。

    才得得眼早是十萬八千裡了。

    雖說未盡。

    神氣勞倦無力下筆。

     并待重來之日而已。

     與誼頔二侍者(了誼号行雲光頔号雪光住于法常) 不知别後日用能存學道之志否。

    研窮先言不廢寸陰否。

    馬大師一日問西堂智藏禅師曰。

    汝看教麼。

    智藏曰。

    教豈異。

    大師曰。

    不然。

    他日為人若何東道西說。

    此是七百年前已師于人者。

    隻舉個一着子全不帶泥水。

    當時尚有如此之勸喻。

    況今末法濁世一等隻貴學智。

    縱雖具眼。

    若無博通之識。

    他日如何取信于人。

    汝曹當須專一搜佛祖金言。

    其間切勿以人我名利挂于胸中。

    若有一毫許妒勝侮劣之情萌于其間。

    不如焚燒筆硯安眠過日。

    思之思之。

     涉典吐言。

    人益信焉。

    師勸發鏡中明。

    須知學解為俦侶。

    大器元來是晚成。

     與靈源諸徒 别後不知如何操持。

    周旋應變處純牧牛否。

    不愛學識知解體取個一着子否。

    賢愚少長不容親疏。

    共守僧伽名字否。

    雖在邃洞無日不思焉。

    夫惟貧道生此劫濁叨膺建化之任。

    夙夜顧慮深憂力之不及。

    汝等若果不成辨道業。

    山僧不免為法門罪人。

    各自着鞭窮取這段因緣。

    萬一使光明種子再照扶桑國裡。

    亦不虛吃卻今日辛艱也。

    貧道疇昔全不介意于建化。

    自謂岩下養痾以終一報之身。

    有時忽爾明得累世委地一着子不忍默默而休。

    枉做個蟲豸緻有今日。

    所冀遄教汝等領會而同此法喜。

    除之外别無所望。

    竊觀學道之士。

    多無遠大之志。

    才得淺淺知見。

    則生自足之想。

    更不具勇銳向前之氣概。

    是皆根性陋劣之所緻。

    而系宿植得般若種智之淺。

     於戲何日何年打發一個半個皮下有血底漢子省得鉗錘一半之力。

    間有放下一切做打硬工夫底。

    倘能究竟末後大事。

    庵内他日不緻寂寥矣。

    各自究心。

    不得虛喪時光矣。

     答光頔侍者 書來具知為學甚勤。

    更教雛僧之輩服膺于學。

    善不可加焉。

    大約為學為道一也。

    自是當人趣尚不同。

    損益于是岐也。

    古不言乎。

    世間人種種學問。

    因見己故不得道。

    所謂損益岐也者。

    但在當人見己與否耳。

    夫立遠大志而無有博通識量。

    其能可耶。

    隻能心忘人我懷絕聲利孜孜好古。

    不翅資助志行之美。

    抑亦增長文字般若種智者耶。

     他時異日若在我竹篦下而得學海波瀾一時幹涸。

    當知為學為道兩共徒然。

    隻恐錯為知解所攝持不覺墜辨道之志。

     若如此則直饒螢雪功成亦不過作個慢見博記一秃居士矣。

    山中無事。

    諸上座進道無魔。

    因誼等眼不看隻字。

    心不緣一塵。

    參詳咨決晨昏岡替。

    幸不須為慮。

    餘付來春相看而已矣。

     與光頔侍者 聞向來瘧邪再發。

    不知近況如何。

    大抵瘧之為患。

    雖似重證到其瘳平取快甚捷。

    汝已緻痊複發。

    想有違保養。

    起坐失常乎。

    不忌口于慈母甘脆之供乎。

    何其怠哉。

    凡為沙門素守平常者。

    或迫病緣或親故習不遑确定平日之素者十常八九。

    以故自一發足超方。

    使其迥離鄉黨以至孤燈獨照之際參涅槃堂裡禅。

    良有以耳。

    今汝日親故習且迫病緣。

    日用孰與山中之常。

    若道力不奮。

    必知宛如涉于深泥者一腳欲援一腳轉沒。

    跳出能幾時乎。

    雖然汝從來不喜親故習。

    今卻得與麼淹留。

    豈非病勢奪其志氣乎。

    山中兄弟專争功業。

    似知分陰可惜。

    若病小間急須着鞭。

    不得廢失遠大之志。

    切祝切祝。

     答京兆尹闆倉防州太守 嘗聞古有聚落精進不似山林睡眠之誡。

    蓋是為道力未充化緣未稔者言之而已。

    有人于是。

    雖辨累年工夫。

    道力甚微化緣全缺。

    撥已安分隻圖終于岩穴。

    野釋某是其人也。

    初出家披削之日。

    私自誓。

    他日若能洞明先佛蘊奧修得自己履踐。

    必須大燃法炬燦破末法群昏之衢。

    不可自救自了以為得焉。

    傥或此志蹉跎。

    則縱形影相吊饑羸于草澤。

    亦不可為世勢刹茍求長老之職。

    因是果緻有今日。

    豈有他哉。

    世有慕枯淡家風者。

    雨笠煙包來求依栖。

    于是粗捃先匠法規漫唱苦硬家風。

    此非出于勉強。

    而報佛恩一分也。

    先匠已沒幾乎二百年。

    正宗彌衰異見競起。

    外衡之士不問其人之賢否與其法之邪正。

    辄授師位以屍法社。

    适有欲踐先蹤談古道指今時之瑕玼革後學之習弊者。

    則娼忌之心謗毀之言宛如憎生冤。

    何其末法如此之鄙哉。

    以故縱有成辨道業者。

    無不縮頭為【革*舀】晦之計。

    實可太息耳。

    雖然天道好環。

    物窮則通。

    豈得無吾先佛之風再盛先佛之道複興耶。

    方今國家慕先王之道。

    且不忘靈山付囑。

    時時下令檢責吾徒玷辱門風者。

    料夫懼罪克己進道勵行者稍稍有在。

    實是佛門之幸甚。

    豈趐佛門之幸而已。

    抑亦天下生靈之幸也矣。

    茲承問予晦處之志。

    聊着鄙語答之。

     與德純儒士 大隆宗穆首座為省老父歸桑梓。

    幸得雅便附楮問訊。

    傳聞肥州兇徒于今據島原為之鄰境騷動人馬多喪。

    不知貴境亦在其中否。

    想日為太守兼講文武矣。

    公餘猶留心佛祖之道否。

    益信因果之教否。

    若洎于臨利害遇逆順。

    而不昧髑髅眼睛。

    則豈非用得古佛之心者乎。

    于是得學佛之驗恰如欽水冷暖自知。

    隻如翁之素行任運與理相契。

    當知儒即是釋釋即是儒。

    儒釋者迹也。

    此心能現迹而為儒為釋。

    豈有二哉。

    閑語及此。

    于翁之分上如何邊賣水耳。

    穆首座駐錫于岩寺者三歲矣。

    特笃于辨道。

    平日孜孜以誦佛之言修佛之行為意。

    因是與從前行事宛如蒼黃相反。

    參禅一着雖未捱得大休歇處。

    頗辨法之邪正不得少為足。

    以故山野亦有欲成褫于伊之意。

    凡此際之事他能道之。

    惟萬萬順時自玉。

    不宣。

     呈萬安和尚(某甲) 謹奉書瑞岩寺萬安堂頭和尚。

    久稔美名竊勤馳仰。

    向者有人忽報。

    見閣金錫于瑞岩上刹。

    欣踴可量。

    必欲詣函丈受顧眄。

    而不果焉。

    茲半圭禅人偶爾卸包窮居粗語左右道業。

    繇是益審高蹈之轶于人深惬素聞。

    惟切欽慕矣。

    恭惟左右丁此季末興乃祖之懿範作庸缁之邪網。

    若非乘夙世度生之大願輪者。

    焉能緻此。

    雖然未能救荷玉源流于涸轍之間。

    實因惡時世之難調制乎哉。

    於戲正宗衰替師法已廢者幾乎百餘季矣。

    剃頭外道無智魔子寄于吾法稗販佛祖者無盛于今日也。

    假饒俾五家列祖同時出現。

    逆知斂衽退縮矣。

    今之天下痛覺此非者亦不可多得焉。

    何況谛實知有者耶。

    因是偶有抱道之師。

    觀其如此不介懷于化門。

    想夫左右亦有預于此者欤(某)嘗奉觐一二老宿常領其憂道之歎。

    複且自憂之之意有在矣。

    不是好辯苟矜。

    幸乞少辨納焉矣(某)禀賦多病色力衰憊。

    以故不克亟緻瞻谒。

    怠瞞之罪豈可得而逃耶。

    今者半圭禅人将詣丈室。

    雖未得目擊。

    猥抒愚衷冒進曲木之下。

    倘不惡晚進。

    頻頻幹渎尊嚴。

    枯此略布。

    慈亮(某)頓首拜草。

     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