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關燈
小
中
大
斌宗
學佛的要旨在實行,然諸實行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都是以淨土法門,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則始于東晉慧遠大師,繼之有昙鸾、道綽、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遂成為專宗—淨土宗,或雲蓮宗,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機最廣,則持名一法,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在過去數年間,于各地不斷的宣講了十數次的阿彌陀經。
須知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在大藏教海中則世尊大暢本懷無問自說的一部,其内容是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種種的莊嚴。
佛陀及衆生的壽命悉皆無量。
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生彼國土。
六方諸佛皆異口同音的稱贊,以及世尊特勸當時及未來的有情當發願求生的勸詞……’,由斯觀之,這法門最适宜現代衆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講解之先當須分科: ┌初—經題分三┌初—明五重玄義分二───┐┌初—述意 甲┼二—譯人乙┼二—正解經題└丙┤ └三—正文└三—重約教理行果└二—正明 現在就從經題中的五重玄義的第一段述意講起: 1述意 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字的題目,為本經文義之總綱經文的内容是經題之别目。
所以經題的意義若研究詳細明白,則經文的内容就容易了解,故須先解釋經題的意思在于斯。
我祖天台大師,深證如來的妙心,洞徹明達一切的經旨,在于解釋經文之前,先用五重玄義,闡明經題,提示全經的大綱要,于經中幽微難見深有所以的奧妙真理,分析闡顯,使研究教理的學者們,一見經題,就知道經中的大意,至于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目了然!這猶如:‘魚網提其綱,則衆目自張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
’以用五重釋題,其理由亦複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玄義是什麼?幽微難見謂之玄深含妙理謂之義。
(一)釋名:釋是解釋名是經名,是說解釋此經的立名。
如來的一切經典不出以七種立題。
一、單人:如維摩經等(維摩是人,題中無法無喻)。
二、單法:如般若經等(般若是法,題中無人無喻)。
三、單喻:如梵網經等(梵網是喻,題中無法無人)。
四、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喻)。
五、人喻:即如來獅子吼經等(如來是人,獅子吼是喻,題中無法)。
六、法喻:如妙法蓮華經等(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
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題中人法喻具足)。
佛經雖然如是廣繁,以此七種立名,可以說赅括殆盡。
那末,本經在七種中是屬那種?本經題中的佛,即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的導師,前後二者,皆是究竟極果的人,題中無法無喻,故本經是屬第一的單人立名。
(二)顯體:顯是顯明,體是性體,亦名理體。
離一切諸相曰性,衆義之所歸曰理,為諸法之主曰體,總之顯明本經的要旨,統攝衆義的所歸趣謂之顯體。
前科的釋名,是假立之名,屬賓,乃能诠文字,如人的氏名。
今顯體,是實質義,為主,乃所诠之真理,如人的身體,蓋一切經典若無體,則成邪倒無印,等于魔說,猶如人之但有其名,而無其身,則生張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于龜毛兔角一樣。
須知經中文字無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體,猶如因筌得魚,由指見月,如果逐名迷體,則徒費工夫,毫無實益!故釋名之後,必須顯體。
然一經之體,豈是容易言說!法華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于此經句就知顯體之難!雖是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然細論之,各另有其體。
如華嚴經:‘則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涅槃經:‘以常住佛心為體\’。
然,本經當以何為體?古人多以實相為體,這亦是善,唯本經,無實相的明文,不足标示其特體,在愚意,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最為恰當!四德是什麼?無生無滅,恒而不變,曰常寂滅永安,長離諸苦,曰樂自在解脫,真實無礙,曰我離一切塵,絕諸垢染,曰淨。
極樂世界,無論依報、正報,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約,依報明四德:彼土無成住壞空,四相的遷變,即常義有七寶樓閣,羅網行樹,池鳥天樂等,無量莊嚴,一一稱心适意,即樂義極樂世界,殊勝莊嚴,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無違逆之境,有随順之樂,即我義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為池,所有一切,悉皆清淨莊嚴,有五清之樂,無五濁之苦,即淨義。
次約,正報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衆生,壽命皆是無量,經窮劫而不盡,即常義一切有情生彼國土,即得身心寂照,永無煩惱,即樂義一生彼土,即得斷滅五住,永離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義),即我義極樂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衆生,皆是蓮華化身,殊勝清妙,相好莊嚴,這豈是娑婆的衆生,四大污穢假合之身,可能比拟,即淨義。
複次:當知四德是自性彌陀,亦即我們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
迷之而為衆生,悟之即成諸佛,若人發心念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得悟無生,親證法身,此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即常德法身究竟寂滅,永離生死,即樂德法身自在無礙,究竟解脫,即我德法身絕諸垢染,清淨本然,即淨德。
又法身随緣不變,照而常寂,即常德不變随緣,寂而常照,即樂德即照即寂,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即我德非寂非照,非照非寂,非随緣非不變,非不變非随緣,即淨德。
由此推之,以常樂我淨,定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的本體,最好沒有!如本經所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常義又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即樂義又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我義又雲:‘一心不亂。
\’即淨義。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
含有義理之所诠曰宗統攝宗旨之所歸曰要。
明宗正是闡明修行旨要,會納本體之樞機。
前顯體、是顯于性,屬性德。
現在明宗、是明于修,屬修德。
從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于先天,這每一個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則不然,必須以人力進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
如果修學佛法者,不識宗趣,猶如道路多分歧的亡羊是一樣,怎能會得到,領納不思議之妙體!這欲更使明白淺現,特取一個喻說之:以梁柱喻宗,虛空喻體,誰都知道虛空是随處皆遍,但必須施設建架以作棟宇,方能遮蔽風雨。
如果唯有體而無宗,則如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顯體之後,必須明宗。
本來一切諸經的宗趣各有所诠,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
然,本經以何為宗?則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修行的宗要。
信:即相信,願:即發願,持名:即修行念佛。
經中的文義是先說陳明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則特勸求生以發願再而詳示念佛以立行。
如本經中雲:‘爾等皆當信受我語,當信是稱贊(勸信)應當發願(勸願)執持名号(勸行)。
’在本經中處處常有明示。
這微妙的法門,若非深信斷不能夠啟願,非願無由導行,非行不能滿所願,所欲思證必須深信。
當知,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
但是信、要深信,願、要切願,行、要力行。
今不厭煩,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願,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斷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1)信佛言。
(2)信佛願。
(3)信佛土。
(4)信法門。
(5)信自心。
(6)信事理。
(7)信因果。
(1)信佛言:信此念佛法門,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得知,更不是鬼神等無稽之談,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親說的。
佛陀是大聖人,三界的大導師,四生的大慈父,可信之!決無妄語欺人,如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不異語。
\’以現代之有道君子,尚不妄語,況佛是出世之大聖人,豈有妄語之為!故當深信,受佛真實教誨,勿生疑惑為善,古德雲:‘佛言不信,誰言可信。
’可惜!有一班未深達佛法者,嘗疑此經是佛寓言,認為佛陀欲引誘衆生入道,假設方便之談,既如此則彌陀極樂終成想像,佛口金言亦屬虛妄了。
更有教宗門下之輩,自恃聰明,藐視此經,甚至排斥,例如日本僧日蓮,毀謗此經是僞造,真是罪過也!似此,實令人可驚可歎! 當知佛為一大事因緣,所以才出現于世,如法華雲:‘欲令衆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
’總而言之,是欲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妙道。
奈何!衆生業重垢深,迷昧不覺,一時不能深入大法,成佛之道,直下不敢承當,故使如來四十九年不休息的說法,或權、或實、或漸、或頓、或偏、或圓,無不是對病與藥,鑒機施教的。
唯此彌陀一經來說,這豈不是如來慈悲至極之談,特為憐愍末法的衆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其餘的法門難能深入,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極為投機,故如來無問而自說。
複次當知,世尊說此最簡便、最直捷、最妥當、最要妙的念佛法門,這是三根普被,萬法圓收,誠如來一代普度衆生之絕上無比的勝妙法門,同時又不是阿含權漸之說可能比拟!在當時說阿含,這即是權巧方便的法門,故法華有化城之喻,及至方等般若會上,佛陀則開始種種的彈斥,使令一切有情棄小向大,廢權就實,及至法華會上,根機已純熟,世尊就直接開示入佛之知見,凡有緣者,皆同成佛,鹹能得著印可的授記别。
所謂阿含權漸之教,終是必受棄斥的,唯此念佛殊勝的法門,不見他經餘典,佛陀有所彈斥之語,這可證明此經非是權漸、引誘、假設之說! 蓋佛說此經時,曾感動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贊歎。
更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專門倡導此法的奧妙,至于妙冠群經,世稱經王的法華,亦倡往生之說,彼雲:‘誦斯經者,命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更說是王于三藏,世稱經母的華嚴,末後的普賢菩薩也以十大願王,導引善财及華藏海衆諸大菩薩,同歸淨土。
勝于諸部,世稱經寶的楞嚴,在勢至念佛章,亦極緻提倡念佛法門彼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又鼓音王經雲:‘若有四衆受持阿彌陀名号,臨命終時,佛與聖衆接引往生。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而得度脫生死。
’般舟三昧經雲:‘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國。
’目連所問經雲:‘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生,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外道,我說是人無眼無耳。
’大雲經雲:‘西方世界,有國名安養,佛号無量壽,現在說法。
’其餘如悲華經、觀佛三昧經、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則始于東晉慧遠大師,繼之有昙鸾、道綽、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遂成為專宗—淨土宗,或雲蓮宗,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三根普被收機最廣,則持名一法,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在過去數年間,于各地不斷的宣講了十數次的阿彌陀經。
須知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在大藏教海中則世尊大暢本懷無問自說的一部,其内容是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種種的莊嚴。
佛陀及衆生的壽命悉皆無量。
持名念佛的行者,若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生彼國土。
六方諸佛皆異口同音的稱贊,以及世尊特勸當時及未來的有情當發願求生的勸詞……’,由斯觀之,這法門最适宜現代衆生的修持,故略述之。
講解之先當須分科: ┌初—經題分三┌初—明五重玄義分二───┐┌初—述意 甲┼二—譯人乙┼二—正解經題└丙┤ └三—正文└三—重約教理行果└二—正明 現在就從經題中的五重玄義的第一段述意講起: 1述意 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字的題目,為本經文義之總綱經文的内容是經題之别目。
所以經題的意義若研究詳細明白,則經文的内容就容易了解,故須先解釋經題的意思在于斯。
我祖天台大師,深證如來的妙心,洞徹明達一切的經旨,在于解釋經文之前,先用五重玄義,闡明經題,提示全經的大綱要,于經中幽微難見深有所以的奧妙真理,分析闡顯,使研究教理的學者們,一見經題,就知道經中的大意,至于教乘、及宗要、功用等,莫不一目了然!這猶如:‘魚網提其綱,則衆目自張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
’以用五重釋題,其理由亦複如是(述意竟)。
2正明 五重是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玄義是什麼?幽微難見謂之玄深含妙理謂之義。
(一)釋名:釋是解釋名是經名,是說解釋此經的立名。
如來的一切經典不出以七種立題。
一、單人:如維摩經等(維摩是人,題中無法無喻)。
二、單法:如般若經等(般若是法,題中無人無喻)。
三、單喻:如梵網經等(梵網是喻,題中無法無人)。
四、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喻)。
五、人喻:即如來獅子吼經等(如來是人,獅子吼是喻,題中無法)。
六、法喻:如妙法蓮華經等(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
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題中人法喻具足)。
佛經雖然如是廣繁,以此七種立名,可以說赅括殆盡。
那末,本經在七種中是屬那種?本經題中的佛,即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的導師,前後二者,皆是究竟極果的人,題中無法無喻,故本經是屬第一的單人立名。
(二)顯體:顯是顯明,體是性體,亦名理體。
離一切諸相曰性,衆義之所歸曰理,為諸法之主曰體,總之顯明本經的要旨,統攝衆義的所歸趣謂之顯體。
前科的釋名,是假立之名,屬賓,乃能诠文字,如人的氏名。
今顯體,是實質義,為主,乃所诠之真理,如人的身體,蓋一切經典若無體,則成邪倒無印,等于魔說,猶如人之但有其名,而無其身,則生張熟魏,莫知所指,必似等于龜毛兔角一樣。
須知經中文字無非名言,竟欲令人循名得體,猶如因筌得魚,由指見月,如果逐名迷體,則徒費工夫,毫無實益!故釋名之後,必須顯體。
然一經之體,豈是容易言說!法華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于此經句就知顯體之難!雖是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然細論之,各另有其體。
如華嚴經:‘則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涅槃經:‘以常住佛心為體\’。
然,本經當以何為體?古人多以實相為體,這亦是善,唯本經,無實相的明文,不足标示其特體,在愚意,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最為恰當!四德是什麼?無生無滅,恒而不變,曰常寂滅永安,長離諸苦,曰樂自在解脫,真實無礙,曰我離一切塵,絕諸垢染,曰淨。
極樂世界,無論依報、正報,悉皆具足四德,所以我才指之。
先約,依報明四德:彼土無成住壞空,四相的遷變,即常義有七寶樓閣,羅網行樹,池鳥天樂等,無量莊嚴,一一稱心适意,即樂義極樂世界,殊勝莊嚴,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無違逆之境,有随順之樂,即我義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為池,所有一切,悉皆清淨莊嚴,有五清之樂,無五濁之苦,即淨義。
次約,正報明四德:彼土的佛陀及往生的衆生,壽命皆是無量,經窮劫而不盡,即常義一切有情生彼國土,即得身心寂照,永無煩惱,即樂義一生彼土,即得斷滅五住,永離二死,得大自在(我即自在義),即我義極樂世界,念佛得到往生的衆生,皆是蓮華化身,殊勝清妙,相好莊嚴,這豈是娑婆的衆生,四大污穢假合之身,可能比拟,即淨義。
複次:當知四德是自性彌陀,亦即我們各各本具之佛性,亦名法身。
迷之而為衆生,悟之即成諸佛,若人發心念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得悟無生,親證法身,此法身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即常德法身究竟寂滅,永離生死,即樂德法身自在無礙,究竟解脫,即我德法身絕諸垢染,清淨本然,即淨德。
又法身随緣不變,照而常寂,即常德不變随緣,寂而常照,即樂德即照即寂,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即我德非寂非照,非照非寂,非随緣非不變,非不變非随緣,即淨德。
由此推之,以常樂我淨,定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的本體,最好沒有!如本經所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常義又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即樂義又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我義又雲:‘一心不亂。
\’即淨義。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
含有義理之所诠曰宗統攝宗旨之所歸曰要。
明宗正是闡明修行旨要,會納本體之樞機。
前顯體、是顯于性,屬性德。
現在明宗、是明于修,屬修德。
從性起修,全修在性,而性德是秉承之于先天,這每一個人都是所俱有,唯修德則不然,必須以人力進修,才能得到成就其德。
如果修學佛法者,不識宗趣,猶如道路多分歧的亡羊是一樣,怎能會得到,領納不思議之妙體!這欲更使明白淺現,特取一個喻說之:以梁柱喻宗,虛空喻體,誰都知道虛空是随處皆遍,但必須施設建架以作棟宇,方能遮蔽風雨。
如果唯有體而無宗,則如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能得以一日的安住!故顯體之後,必須明宗。
本來一切諸經的宗趣各有所诠,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
然,本經以何為宗?則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修行的宗要。
信:即相信,願:即發願,持名:即修行念佛。
經中的文義是先說陳明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則特勸求生以發願再而詳示念佛以立行。
如本經中雲:‘爾等皆當信受我語,當信是稱贊(勸信)應當發願(勸願)執持名号(勸行)。
’在本經中處處常有明示。
這微妙的法門,若非深信斷不能夠啟願,非願無由導行,非行不能滿所願,所欲思證必須深信。
當知,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的。
但是信、要深信,願、要切願,行、要力行。
今不厭煩,略略述之:先、明信,次、明願,三、明持名。
一、明信:信是斷除一切疑,由智生解的意思,所謂:‘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1)信佛言。
(2)信佛願。
(3)信佛土。
(4)信法門。
(5)信自心。
(6)信事理。
(7)信因果。
(1)信佛言:信此念佛法門,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能得知,更不是鬼神等無稽之談,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親說的。
佛陀是大聖人,三界的大導師,四生的大慈父,可信之!決無妄語欺人,如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不異語。
\’以現代之有道君子,尚不妄語,況佛是出世之大聖人,豈有妄語之為!故當深信,受佛真實教誨,勿生疑惑為善,古德雲:‘佛言不信,誰言可信。
’可惜!有一班未深達佛法者,嘗疑此經是佛寓言,認為佛陀欲引誘衆生入道,假設方便之談,既如此則彌陀極樂終成想像,佛口金言亦屬虛妄了。
更有教宗門下之輩,自恃聰明,藐視此經,甚至排斥,例如日本僧日蓮,毀謗此經是僞造,真是罪過也!似此,實令人可驚可歎! 當知佛為一大事因緣,所以才出現于世,如法華雲:‘欲令衆生,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
’總而言之,是欲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妙道。
奈何!衆生業重垢深,迷昧不覺,一時不能深入大法,成佛之道,直下不敢承當,故使如來四十九年不休息的說法,或權、或實、或漸、或頓、或偏、或圓,無不是對病與藥,鑒機施教的。
唯此彌陀一經來說,這豈不是如來慈悲至極之談,特為憐愍末法的衆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其餘的法門難能深入,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極為投機,故如來無問而自說。
複次當知,世尊說此最簡便、最直捷、最妥當、最要妙的念佛法門,這是三根普被,萬法圓收,誠如來一代普度衆生之絕上無比的勝妙法門,同時又不是阿含權漸之說可能比拟!在當時說阿含,這即是權巧方便的法門,故法華有化城之喻,及至方等般若會上,佛陀則開始種種的彈斥,使令一切有情棄小向大,廢權就實,及至法華會上,根機已純熟,世尊就直接開示入佛之知見,凡有緣者,皆同成佛,鹹能得著印可的授記别。
所謂阿含權漸之教,終是必受棄斥的,唯此念佛殊勝的法門,不見他經餘典,佛陀有所彈斥之語,這可證明此經非是權漸、引誘、假設之說! 蓋佛說此經時,曾感動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贊歎。
更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專門倡導此法的奧妙,至于妙冠群經,世稱經王的法華,亦倡往生之說,彼雲:‘誦斯經者,命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更說是王于三藏,世稱經母的華嚴,末後的普賢菩薩也以十大願王,導引善财及華藏海衆諸大菩薩,同歸淨土。
勝于諸部,世稱經寶的楞嚴,在勢至念佛章,亦極緻提倡念佛法門彼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又鼓音王經雲:‘若有四衆受持阿彌陀名号,臨命終時,佛與聖衆接引往生。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而得度脫生死。
’般舟三昧經雲:‘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國。
’目連所問經雲:‘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生,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外道,我說是人無眼無耳。
’大雲經雲:‘西方世界,有國名安養,佛号無量壽,現在說法。
’其餘如悲華經、觀佛三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