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

關燈
空前之苦。

    輪回高下,互為殺傷。

    命債酬償,因果之律不昧;人羊轉換,殺生之報難逃。

    至若命喪刀砧,魂驚湯火,為貪口頭滋味,以結身後冤家。

    古雲:‘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怨氣滿兩間,人天雪涕;殺機伏四處,賢聖興嗟;都由食肉之冤,釀成刀兵之劫。

    是以如來慈悲為本,特制齋戒以利生;聖人胞與為懷,豈重犧牲而緻祭。

    世有殺生祀神求福,焉知傷慈害理招愆;怎奈俗習相沿,以食肉為應分;安識良心盡喪,招業債以随身。

    火獄滿罪人,豈外惡心感果;沙場遺白骨,無非殺業遠因。

    深望改往修來,斷惡行善。

    屠刀放下,千佛我亦一尊;獵箭折時,仙箓位居上品。

    若知忏悔,必獲祯祥。

    多人知戒殺,水陸空多荷生存;一邑喜放生,災厄難一齊消弭。

    化幹戈為玉帛,世界升平;轉劫火成祥雲,人天歡喜。

    護生如己,愛物成仁。

    願天下無殺戮之人,祝斯世有安甯之樂!為衆生請命,普勸共種福田;果樂善放生,自蔔同跻壽域矣。

     答唐智法居士所問三無性 此三無性出楞伽經、唯識論,明真如空義。

    以真如體上,無遍計執性,亦無依他起性,唯一圓成實性。

    三無性者: (一)相無性:此相,即遍計執性,所執之我相法相,本無實性。

    以我法二相,由衆生妄想心,對因緣所生諸法,本來無我,周遍計度,妄執身心,以為實我;非但我相不有,即五陰諸法之相,亦複本空。

    如病目見空中華,亦周遍計度,妄執五陰,以為實法。

    此我法二相實無自性,乃衆生遍計執性所執。

    如夜間見地上一繩,執之為蛇,繩本非蛇,執為蛇相,此相實無自性,故名相無性。

     (二)生無性:此生,即依他起性,因緣所生之生,亦無實性。

    以諸法之生,不定屬于妄心。

    由于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此生為因緣生,乃仗因托緣而生,實無自性。

    如世間麻繩,麻為因,搓為緣,乃生出一繩,此生實無自性,故名生無性。

     (三)勝義無性:勝義,即真如殊勝之義,無諸虛妄之性。

    真如為圓為常,為一切有為法之實性,乃屬圓成實性,是絕待法,遠離依他起性,遍計執性,為麻中本無繩之與蛇,故名勝義無性。

     此一問題,大略看之,難免懷疑,以相生二種無性,明知其為妄,故不疑。

    而勝義明知其為真,何以亦複無性,故多懷疑。

    當知無性之名雖同,其義有異,前二無真實性,後一無虛妄性,故同稱三無性也。

     複閻退之居士垂問禅淨二宗 退之居士大鑒:謹複者,頃接尊函,展誦之餘,叨承過獎,殊益顔汗!雖未觌面,如同晤對。

    至所詢禅淨二宗,謹為奉複。

    我佛說法,契理契機,因群機不等,故施設有殊,雖方便多門,實歸元無二也。

     禅淨二宗,皆如來所說,歸元方便之門,未可有所是非。

    若以禅排淨,以淨抑禅,非特他宗不用,實亦自宗未徹。

    餘嘗謂禅淨雖有二名,其實一理,不過下手不同,對機有異耳。

     禅宗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教人看一句話頭,堵截意識不行,令見清淨本然之心性。

    此為接上根者流,是圓頓修持之法,稱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語此。

     淨宗不論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念到事一心不亂,即得往生。

    若得理念,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雙忘,心佛不二,親見自性彌陀,則與親見本來面目如同一轍。

     禅淨二宗比較,禅則獨被上根,淨則普被三根;禅則惟憑自力,淨則兼承佛力,故從上諸祖,皆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又則禅宗未透三關,生死不了,再入人世,隻恐有隔胎之迷。

    淨宗隻要深信切願,力行不倦,縱未得理一心三昧,但得事念功成,亦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出生死,圓證三不退,親觐彌陀,聞法得忍,何愁佛道不成。

     若論高深,則禅宗單刀直入,固推圓頓,而淨宗達理之士,未必或遜。

    古德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時無風自作波,有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此則有無雙遣,一性圓明,與禅宗圓照清淨覺相,無以異也。

     若論穩當,則淨宗能得諸佛護念,而彌陀願力攝持,不遭魔事,不為内惑所亂,不被諸業所縛,一切法門,無與等者。

    此皆平心而論,無有抑揚于其間。

    故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古聖前賢,人之推重,即以此也。

     惟是法要對機,如遇夙習禅宗之人,亦不必令其舍禅修淨,不妨禅淨雙修。

    圓瑛初習禅宗有年,後則益修淨土,求願往生,祗因弘法事繁,定功有間,又恐壽命有限,故兼修淨土,免堕吉老青公之覆轍耳。

     居士夙根深厚,見解亦高,望勿高推禅理,輕棄淨宗。

    不妨禅淨雙修,念到境寂心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不住,則生死不了而了,涅槃無證而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