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
關燈
小
中
大
苦:受者領受,即吾人現前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發生五識而領受之。
例如眼識領受色塵(明暗等色);耳識領受聲塵(動靜諸聲);鼻識領受香塵(香臭等氣);舌識領受味塵(鹹淡之味);身識領受觸塵(順逆諸觸)。
五識是有知,屬心法,五塵是無知,屬色法,根塵相對,識生其中,分别塵境,生起苦樂二受。
遇順境如我之意為樂受,逢逆境拂我之意為苦受;如耳聞人贊我者,便生歡喜之心,為樂受,聞人罵我者,便生嗔恨之心,為苦受。
佛雲:諸受皆是苦,無有可樂者。
不但逆境之苦受是苦;即順境之樂受亦皆是苦。
何以故?因樂有終盡,樂極生悲。
諺雲:‘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足證美景不常,樂亦是苦。
當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之内一切衆生,無非是苦,正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誠為苦海甚深,苦惱無量。
不特人間是苦,即天上天人雖享福樂,善報一盡,複墜惡趣,故亦是苦。
是故以智觀之,便知一切衆生,一切諸受,無不是苦。
既知如是,當勤修習離苦之法,方得解脫。
三、觀心無常:一切衆生,心有三種,一是肉團心,二是妄想心,三是真如心。
衆生從過去以來,皆是迷卻真如心,而錯認肉團之假心及妄想之妄心為心,此皆迷真認妄,執妄為真,是以起惑造業随業受報。
但此理難明,今舉一事證之。
可試問于人曰:汝有心否?彼人則笑而答曰:人若無心,何得為人,心定有心。
再問:心在何處?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
唯所指者,正肉團之假心也,此心是一團肉,居在胸内,狀如倒挂蓮花,周圍七葉,晝開夜合,乃名字為心,不會思想。
何以知之?如人方死,此心尚在,即不思想,以此證知生前思想,決非此心。
當知能思想者,乃妄想心也。
此心是第六意識心,無常虛妄,随境生滅,如有前塵所分别之境,則生起此能分别之妄心,若離前境,則無此心,是則境生而生,境滅而滅,生滅無常,昏昏擾擾,以為心相。
今雲觀心無常者,即觀此妄想心也。
既知妄心無常,當進求常住之真如心,此心即吾人之真心,不生滅,不變遷之心性;廣大圓滿,周遍十方,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實萬物之根源,為衆生之佛性,其大無外,其用無窮,乃佛教之最高原理大道是也。
即孔氏之立言造論,濟世利人,亦莫不本此心者也。
而目之曰天命,即真如心是也。
迷不自知,故須修心養性,俾可明心見性,極證于心性而已矣。
四、觀法無我:法者,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之法也。
以此五法,蓋覆真心,故名為陰。
色陰即吾人之肉身,受想行識四陰,即吾人之妄心,衆生迷故,無我執我,認此五陰之心身,以為真實之我。
既執有我,故種種保愛于我,事事利益于我;我見根深,如拂逆于我,侵害于我,便生嗔怒,頓起惡心,但顧利我,罔念傷他,縱心所欲,起貪嗔癡,造諸惡業;人人執著我相,唯我與我,互相争奪,不重道德,豈知仁義?故是造成不良之社會,紛亂之國家,戰争不息,世界焉得太平?總而言之,皆因我字所召感也!是知我見為世亂之源,衆惡之本。
故佛大悲心切,教以修習妙觀,照察五陰諸法,分明可指。
細究我執之處,了不可得,虛妄不實,則我執照空。
既得無我,則諸惡不生,互相推讓,衆善奉行。
人心既善,國運昌隆,戰争不息而自息,世界不平而自平,豈不善欤?圓瑛深望諸位公餘之暇,研究佛學,依四念處觀,發心修習,必得其益,受用無窮,則終日處世随緣接物,莫不心地廣闊,坦然無得矣!而佛法之裨益于世道人心者大矣哉!
例如眼識領受色塵(明暗等色);耳識領受聲塵(動靜諸聲);鼻識領受香塵(香臭等氣);舌識領受味塵(鹹淡之味);身識領受觸塵(順逆諸觸)。
五識是有知,屬心法,五塵是無知,屬色法,根塵相對,識生其中,分别塵境,生起苦樂二受。
遇順境如我之意為樂受,逢逆境拂我之意為苦受;如耳聞人贊我者,便生歡喜之心,為樂受,聞人罵我者,便生嗔恨之心,為苦受。
佛雲:諸受皆是苦,無有可樂者。
不但逆境之苦受是苦;即順境之樂受亦皆是苦。
何以故?因樂有終盡,樂極生悲。
諺雲:‘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足證美景不常,樂亦是苦。
當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之内一切衆生,無非是苦,正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誠為苦海甚深,苦惱無量。
不特人間是苦,即天上天人雖享福樂,善報一盡,複墜惡趣,故亦是苦。
是故以智觀之,便知一切衆生,一切諸受,無不是苦。
既知如是,當勤修習離苦之法,方得解脫。
三、觀心無常:一切衆生,心有三種,一是肉團心,二是妄想心,三是真如心。
衆生從過去以來,皆是迷卻真如心,而錯認肉團之假心及妄想之妄心為心,此皆迷真認妄,執妄為真,是以起惑造業随業受報。
但此理難明,今舉一事證之。
可試問于人曰:汝有心否?彼人則笑而答曰:人若無心,何得為人,心定有心。
再問:心在何處?必以手指其胸曰:在這裡。
唯所指者,正肉團之假心也,此心是一團肉,居在胸内,狀如倒挂蓮花,周圍七葉,晝開夜合,乃名字為心,不會思想。
何以知之?如人方死,此心尚在,即不思想,以此證知生前思想,決非此心。
當知能思想者,乃妄想心也。
此心是第六意識心,無常虛妄,随境生滅,如有前塵所分别之境,則生起此能分别之妄心,若離前境,則無此心,是則境生而生,境滅而滅,生滅無常,昏昏擾擾,以為心相。
今雲觀心無常者,即觀此妄想心也。
既知妄心無常,當進求常住之真如心,此心即吾人之真心,不生滅,不變遷之心性;廣大圓滿,周遍十方,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實萬物之根源,為衆生之佛性,其大無外,其用無窮,乃佛教之最高原理大道是也。
即孔氏之立言造論,濟世利人,亦莫不本此心者也。
而目之曰天命,即真如心是也。
迷不自知,故須修心養性,俾可明心見性,極證于心性而已矣。
四、觀法無我:法者,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之法也。
以此五法,蓋覆真心,故名為陰。
色陰即吾人之肉身,受想行識四陰,即吾人之妄心,衆生迷故,無我執我,認此五陰之心身,以為真實之我。
既執有我,故種種保愛于我,事事利益于我;我見根深,如拂逆于我,侵害于我,便生嗔怒,頓起惡心,但顧利我,罔念傷他,縱心所欲,起貪嗔癡,造諸惡業;人人執著我相,唯我與我,互相争奪,不重道德,豈知仁義?故是造成不良之社會,紛亂之國家,戰争不息,世界焉得太平?總而言之,皆因我字所召感也!是知我見為世亂之源,衆惡之本。
故佛大悲心切,教以修習妙觀,照察五陰諸法,分明可指。
細究我執之處,了不可得,虛妄不實,則我執照空。
既得無我,則諸惡不生,互相推讓,衆善奉行。
人心既善,國運昌隆,戰争不息而自息,世界不平而自平,豈不善欤?圓瑛深望諸位公餘之暇,研究佛學,依四念處觀,發心修習,必得其益,受用無窮,則終日處世随緣接物,莫不心地廣闊,坦然無得矣!而佛法之裨益于世道人心者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