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關燈
而已。

    初地菩薩他親見法身,可是沒有完全,他隻是見到一部份。

    如是分分破無明,分分見法身,到了八地菩薩,他要授成佛之記了。

    這時,他對‘無生法忍’的功夫已經到了接近究竟圓滿的時候了。

    ‘無生法忍’深淺有三種,第一種是入十住位的菩薩所證的‘無生法忍’。

    第二就是初地以上所證,第三是八地以上所證的‘無生法忍’。

    按彌勒菩薩的忍辱偈子上來看,這是初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

     現在金剛經上,講這個菩薩‘得成于忍’,他怎麼樣‘得成于忍’呢?他對于一切法的執著,空得幹幹淨淨,因為他‘知一切法無我’,所以他才能把‘人我執’空掉,把‘法我執’空掉。

    他才真正認識了‘忍可’了——這個‘無生法’。

    要是他不把‘人我執’‘法我執’空掉,就不能證得了‘無生法忍’。

    現在他親自‘忍可’于心,安住不動,就親證到‘無生法忍’了。

    這段經文的名相與消文都解釋清楚了。

    現在再跟前科比較分析一下,前面那個以七寶布施的,也是菩薩,不過這個菩薩還是在凡夫位的人,因為這個菩薩行布施,還是著相,他雖然了解,‘一切法空’,但是,他還沒有親證到,在‘依文解義’上他也會講,他也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

    ’但是他行起布施來,作起功德來,修行六度還是照舊著相。

    權教菩薩,他是依‘事相’修‘六度’,這叫‘事修’,因為他沒有證到‘無生法忍’,他還是在‘有生有滅’的‘境界’之中行菩薩道。

    行布施時,他自然而然就會依著他無始劫來的習氣,著起相來,一著相,這個功德就變成‘有漏’的‘福德’。

    佛果是‘無漏’之‘果’,你證到‘無生法忍’這個‘無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證得了‘無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

    彌勒菩薩偈頌上解釋:登地以上的菩薩,乃至到等覺,他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

    因為他所證的這個‘無生法忍’的‘無漏’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無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

    這樣較量起來,這個菩薩所得功德,自然就勝過前面那個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

    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麼原因呢?這個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所得的功德,會勝過前面那個,以充滿無數七寶布施的菩薩呢?這個‘諸菩薩’就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不隻是一個人叫做‘諸菩薩’,初地以上都算,總而言之,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都不受福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這個菩薩他所作的福德,為什麼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了嗎?為了這個問題就起了個疑。

    在第二十七分,還明明白白的講:‘發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說斷滅相。

    ’現在說到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那一方面去嗎?心中起了這個疑問。

    須菩提對這個問題,并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們請問的,教我們徹底的了解,為什麼這位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個金剛經難懂,難就難在這裡,有些句子翻得很淺明,在前面我就告訴諸位,講到那個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學了。

    這個地方翻譯得很顯明,但是他所含的義理,卻是非常的深奧。

    這個菩薩為什麼不受福德呢?這并不是說,這個菩薩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廣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貪著之心’,這才叫做‘不受福德’。

    這段經文,并沒有說這個菩薩,他沒有去廣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兩具足,福德還是要修圓滿的。

    這金剛經,講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學‘偏差’了,就會落到‘偏空’那一邊。

    金剛經講:‘菩薩不受福德’,你就錯認為:作福德沒有用,反正菩薩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為這樣解釋金剛經,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剛經的道理,其實,你已經落到‘偏空’了,自己還不知道;你要曉得,這個菩薩,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隻是不起‘貪著之心’。

    因為是這樣子,才叫做‘不受福德’。

    他作福德,隻是他不生這個‘能受的心’,這樣他的真心才能安住;并不是說,他不作福德,是說作了福德,他不動貪著的心。

    這個菩薩他雖然不貪著福德,但是福德照樣是存在的,明白了這個高深的道理後,你就要好好的向這位‘不貪著’福德的菩薩學習。

    這個菩薩,他是用什麼樣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來修一切善法。

    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遠離‘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貪著之心’。

    你了解這道理之後,你對世間的人,你要應機說法,因為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