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乙四、決定降住成證分(分三)
丙一、降心離相(分二)
丁一、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這一科在大科上是第四科,正宗分有四大科,前面已講了三大科,現在開始講第四科,叫做‘決定降住成證分’——決定降心離相,住心無住,才能成就你證到果位。
這個正宗分所分的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證,對著如來所說的四種法寶,叫做‘教、理、行、果。
’這四法而分科的。
‘信’什麼呢?第一信如來所說的教法,前面經文,開示我們要‘但應如所教住’,這是教我們要發起信心。
第二深入‘解悟’。
‘解悟’些什麼呢?‘解悟’如來所說的言教,裡面所含的義理,而得到了‘深解義趣’。
第三叫起修,是講修行,要依著你所‘解悟’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來修,要‘遠離一切相’,把妄心降伏,要‘無所住’來安住真心;金剛經的‘行門’,就是‘六度萬行’,你能‘離一切相’在‘住心無住’上去修‘六度萬行’這就對了。
第四叫證,證叫做‘果法’。
現在講到證果之法上了,先講丁一、略明,從第二十五分這一分起,是講: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
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開口請示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雲何應住?第二個問題是:雲何降伏其心?如來針對這二個問題,都給予答覆,不過是先答覆‘降心’,後答覆‘住心’。
信、解、行、證,這四大科都是演說這二個問題,相信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如來慈悲開示,告訴我們,要降伏妄心,就要離一切相,要安住真心,就不要起‘執著’,必須要把心内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掉,而‘無所住著’,這樣真心就安住了。
‘解悟’也就是‘解悟’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
你要修行,還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你要降伏妄心要‘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無所住著’。
現在談到了果法,還是離不開這二個問題,你要‘降心’就要‘離一切相’而且要‘究竟’的‘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把心内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得幹幹淨淨,才能成就‘住心無住’,這樣真心就能究竟安住了。
到了證果了,還是這二個問題。
全部金剛經的脈絡,就像人的血管,從前面通到後面,都是‘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
現在你證果了,沒有另外什麼果好證,這個果法,就是指你‘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功夫已成就了。
這一分講的道理,隻是推廣前面講過的道理,就是‘降心離相’,‘離度衆生的相’。
現在消文釋義:‘須菩提!于意雲何?’須菩提!在你的心意之下,以為怎樣呢?‘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你們不要這麼講,說世尊有這個心念,有什麼心念呢?說他要度衆生。
因為成了佛,就要度衆生,如來天天在說法,為了什麼呢?為了度衆生。
可是你們不要這麼樣的說,以為我如來有度衆生的念頭。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你們心裡不要存有這個念頭,以為我如來有‘度衆生’的‘我執’存在,你們可不要動這個念頭。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為什麼呢?如來已證佛果了,難道如來還不曉得衆生性空嗎?不曉得因緣和合、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當體即空,本來不可得這個道理嗎?所以實實在在沒有衆生可度呀!‘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假若有個衆生是為我如來所度的,那不是有了所度的‘衆生相’,也有了能度的‘我相’生起了嗎?這樣如來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之‘相’。
那我這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這一科在大科上是第四科,正宗分有四大科,前面已講了三大科,現在開始講第四科,叫做‘決定降住成證分’——決定降心離相,住心無住,才能成就你證到果位。
這個正宗分所分的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證,對著如來所說的四種法寶,叫做‘教、理、行、果。
’這四法而分科的。
‘信’什麼呢?第一信如來所說的教法,前面經文,開示我們要‘但應如所教住’,這是教我們要發起信心。
第二深入‘解悟’。
‘解悟’些什麼呢?‘解悟’如來所說的言教,裡面所含的義理,而得到了‘深解義趣’。
第三叫起修,是講修行,要依著你所‘解悟’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來修,要‘遠離一切相’,把妄心降伏,要‘無所住’來安住真心;金剛經的‘行門’,就是‘六度萬行’,你能‘離一切相’在‘住心無住’上去修‘六度萬行’這就對了。
第四叫證,證叫做‘果法’。
現在講到證果之法上了,先講丁一、略明,從第二十五分這一分起,是講: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
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開口請示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雲何應住?第二個問題是:雲何降伏其心?如來針對這二個問題,都給予答覆,不過是先答覆‘降心’,後答覆‘住心’。
信、解、行、證,這四大科都是演說這二個問題,相信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如來慈悲開示,告訴我們,要降伏妄心,就要離一切相,要安住真心,就不要起‘執著’,必須要把心内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掉,而‘無所住著’,這樣真心就安住了。
‘解悟’也就是‘解悟’這個‘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
你要修行,還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你要降伏妄心要‘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無所住著’。
現在談到了果法,還是離不開這二個問題,你要‘降心’就要‘離一切相’而且要‘究竟’的‘離一切相’,你要安住真心,就要把心内心外的‘我執’‘法執’都空得幹幹淨淨,才能成就‘住心無住’,這樣真心就能究竟安住了。
到了證果了,還是這二個問題。
全部金剛經的脈絡,就像人的血管,從前面通到後面,都是‘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
現在你證果了,沒有另外什麼果好證,這個果法,就是指你‘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功夫已成就了。
這一分講的道理,隻是推廣前面講過的道理,就是‘降心離相’,‘離度衆生的相’。
現在消文釋義:‘須菩提!于意雲何?’須菩提!在你的心意之下,以為怎樣呢?‘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你們不要這麼講,說世尊有這個心念,有什麼心念呢?說他要度衆生。
因為成了佛,就要度衆生,如來天天在說法,為了什麼呢?為了度衆生。
可是你們不要這麼樣的說,以為我如來有度衆生的念頭。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你們心裡不要存有這個念頭,以為我如來有‘度衆生’的‘我執’存在,你們可不要動這個念頭。
‘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為什麼呢?如來已證佛果了,難道如來還不曉得衆生性空嗎?不曉得因緣和合、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當體即空,本來不可得這個道理嗎?所以實實在在沒有衆生可度呀!‘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假若有個衆生是為我如來所度的,那不是有了所度的‘衆生相’,也有了能度的‘我相’生起了嗎?這樣如來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之‘相’。
那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