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己四、修因無住
昭明太子分這一科文,也說得很清楚,我們很容易了解,說你發這個‘清淨心’來修行,這個‘善法’,叫做‘淨心行善’。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複次:須菩提!’佛再次重複叫一聲當機者,前面說過佛所證的果,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我們要發心,就要發這個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為有這個‘發心’的‘因’,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
為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呢?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
第二十二分已說過:‘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他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
怎樣的平等呢?他沒有‘高’,也沒有‘下’,所以平等。
你成了佛,這個‘菩提法’沒有‘高’,你當‘九法界’的衆生,這個法也沒有‘下’。
這段經文的道理就與第十七分所講的‘無實無虛’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裡隻是換了個字眼來解釋而已。
前面的‘無實無虛’也是解釋這個平等的理體。
他要是‘有實’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虛’他就‘下’了。
是故‘無實無虛’才‘無高無下’;‘無實無虛’才叫‘平等’;‘無高無下’才叫‘平等’。
按‘世俗谛’的差别假相上來講,佛比我們‘九法界’‘高’;但是在這個‘平等理體’上,是‘無高無下’的。
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
在我們這個‘九法界’的衆生來講,這個‘平等理體’,我們本來就具有,而且無欠無缺,沒有少一點點。
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平等’的‘理體’。
修到了三乘聖人的位子,他雖然是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證得。
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之差别。
這要等到,他完全證入了這個‘平等理體’,那時他就成佛了。
成了佛,這個‘平等理體’并沒有增加一部份,不過這時他是完全發現了,原來這個‘平等理體’,還是自己本來所具有的。
你現在雖然知道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在你還沒有證得以前,你還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這樣你才能證得這個自己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他既然‘無高無下’就是證得了也是本來具有的,所以并沒有另外一個‘平等理體’讓我們得到。
因為‘有所得’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前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這才叫‘有所得’。
而這個‘平等理體’不是失掉的,是本來具有的,隻不過給無明煩惱所障蔽,你隻要去修行,去斷煩惱、破無明,把内心的妄想執著都空掉,這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就完全發現了,所以不能說‘有所得’,他是本來具有的,這就是解釋‘無有少法可得’。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宗分分四大科。
這是第三大科,是講‘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
告訴你:修行要怎麼樣去起修,叫你必須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
現在正是要修的時候了,還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
就如前面所講的‘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這樣子修就對了。
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師的科判,分為信、解、修、證四大科,在通理大師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經文來證明,信、解、修、證的分科範圍。
在第二十三分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叫我們起修了,不是隻停在發信心的階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了。
要怎麼樣修呢?遠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這就與經文的‘義趣’相應了。
現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發‘信心’,‘解悟’的過程,通通把他歸結起來。
最初是叫我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們‘無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會落入‘我等四相’的執著中,這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你能這樣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這個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
要怎樣修呢?還是要照著遠離‘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
有些人學金剛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複次:須菩提!’佛再次重複叫一聲當機者,前面說過佛所證的果,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我們要發心,就要發這個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為有這個‘發心’的‘因’,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
為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呢?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
第二十二分已說過:‘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他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
怎樣的平等呢?他沒有‘高’,也沒有‘下’,所以平等。
你成了佛,這個‘菩提法’沒有‘高’,你當‘九法界’的衆生,這個法也沒有‘下’。
這段經文的道理就與第十七分所講的‘無實無虛’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裡隻是換了個字眼來解釋而已。
前面的‘無實無虛’也是解釋這個平等的理體。
他要是‘有實’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虛’他就‘下’了。
是故‘無實無虛’才‘無高無下’;‘無實無虛’才叫‘平等’;‘無高無下’才叫‘平等’。
按‘世俗谛’的差别假相上來講,佛比我們‘九法界’‘高’;但是在這個‘平等理體’上,是‘無高無下’的。
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
在我們這個‘九法界’的衆生來講,這個‘平等理體’,我們本來就具有,而且無欠無缺,沒有少一點點。
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平等’的‘理體’。
修到了三乘聖人的位子,他雖然是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證得。
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之差别。
這要等到,他完全證入了這個‘平等理體’,那時他就成佛了。
成了佛,這個‘平等理體’并沒有增加一部份,不過這時他是完全發現了,原來這個‘平等理體’,還是自己本來所具有的。
你現在雖然知道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在你還沒有證得以前,你還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這樣你才能證得這個自己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他既然‘無高無下’就是證得了也是本來具有的,所以并沒有另外一個‘平等理體’讓我們得到。
因為‘有所得’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前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這才叫‘有所得’。
而這個‘平等理體’不是失掉的,是本來具有的,隻不過給無明煩惱所障蔽,你隻要去修行,去斷煩惱、破無明,把内心的妄想執著都空掉,這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就完全發現了,所以不能說‘有所得’,他是本來具有的,這就是解釋‘無有少法可得’。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宗分分四大科。
這是第三大科,是講‘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
告訴你:修行要怎麼樣去起修,叫你必須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
現在正是要修的時候了,還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
就如前面所講的‘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這樣子修就對了。
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師的科判,分為信、解、修、證四大科,在通理大師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經文來證明,信、解、修、證的分科範圍。
在第二十三分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叫我們起修了,不是隻停在發信心的階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了。
要怎麼樣修呢?遠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這就與經文的‘義趣’相應了。
現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發‘信心’,‘解悟’的過程,通通把他歸結起來。
最初是叫我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們‘無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會落入‘我等四相’的執著中,這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你能這樣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這個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
要怎樣修呢?還是要照著遠離‘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
有些人學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