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缽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缽提著就走,沒想到手一拿,卻拿不動,這衣缽的份量是很輕的,而且他又是會武術的人,拿這個衣缽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奇怪為什會拿不動呢?’他這麼想,他算是一個有善根的人,心裡一回光返照,心中馬上生起慚愧心,用心一想,這衣缽是曆代祖師傳下來的法寶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強奪的。
生了慚愧心以後,就開口大聲說;‘盧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
’盧行者聽了就從蘆葦中走出來,就說:既然你明上座是為法而來,我就說法開示接引你,因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還很慌亂,你先把心靜下來,我才向你開示說法。
坐了一會兒的時刻,惠能大師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
六祖稱呼他為‘上座’,是因為尊敬他是老前輩。
‘本來面目’就是在沒有流轉生死以前的那個面目,那就是我們的真如妙性,也可稱為佛性。
現在我們這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慮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惡,你這個時候放下思慮善惡的念頭,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這個話頭一參,突然間大徹大悟,明白過來,就站起來萬分誠懇的禮謝惠能大師的接引。
在盧行者惠能大師還沒有出家以前,就先開了一個參話頭的法門,以後禅宗的‘參話頭’,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的話頭,也就是從這個地方起的。
所以我們中國頓教禅宗不叫‘坐禅’,叫‘參禅’。
坐禅是漸宗的禅,你想學禅,要先學打坐,這叫‘坐禅’。
頓教的禅宗,不執著「坐’隻要‘參’,‘六祖壇經’上有一個偈子呵斥坐的,他說:‘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
’意思是說:你活的時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卧著睡覺,這叫做‘不倒單’,睡覺時你也不卧下去睡,這叫‘生來坐不卧’;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終了,你兩腳一伸直,又卧下去了,這時再叫你打坐,你也不會坐了,這叫‘死去卧不坐’。
無論是你活的時候在那裡坐,或是死了伸直腳在那裡卧,都是‘一具臭骨頭’。
‘何處立功過’,功過在那裡立呢?還是叫你‘參’,所以古來大德才說:參禅是全憑心地用功的。
為什麼中國禅宗叫‘參禅’不叫‘坐禅’呢?你要是内行人,你就會了解這個‘參禅’的因緣,是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門,即這一句‘不思善,不思惡,正那個時候,你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來面目。
’從這句話頭開始,才會有‘參禅’法門的流通。
這句話頭的重心點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見性了,依金剛經來說,應該是‘如何是我的實相般若?’,你在‘參’的時候,就是‘觀照般若’,你在念這幾句詞的時候,就叫做‘文字般若’。
後來禅宗又換了一句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
’,意即父母生我以後,才有我這個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這個話頭也是從六祖的這個因緣而來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離開以後,六祖就躲入獵人隊裡有十五年之久,時常随緣給獵人講說佛法。
後來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從出家以後,他才開始大轉法輪,把禅宗大興于中國。
中國頓教禅宗就是從六祖這裡大興,六祖的開悟是從五祖那裡印證出來的,他才傳承了祖師的衣缽。
沒有見五祖以前,六祖就開悟了,他在那裡開悟?就是賣柴時聽那一位居士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當下就大徹大悟。
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由這一段的經文,我們更能證明,金剛經接引衆生明心見性,是真實不虛的。
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這經文的八個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是金剛經的經心。
我們依文解義懂了,還要再去深究,怎樣才能生出‘應無所住’的這個心。
生了心還是無所住,這是什麼心?這就是經上所說的‘生清淨心’。
你有所住,就會住于六塵,會被六塵把你染污。
你有住著,你說你證入最高深境界,還是個法塵,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六塵。
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塵污染,就不能生清淨心,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所以要‘應無所住’。
心無所住著,這個心就是清淨心。
這是推廣無住的道理,推廣那裡呢?就是推廣前面第四分‘妙行無住’的這一分裡面,‘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
雖然心無所住,你還是要去行六度萬行,莊嚴因地,那個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來行六度,應該無所住著而行六度,由這地方把它推廣開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虛空裡,你還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萬行,财施、法施、無畏施,随緣随份的去廣修功德,莊嚴自己的因地。
但是不要著相,這樣你的清淨菩提心就會生起來,而永不退轉。
你把這個道理研究清楚以後,你自己就知道,怎樣來修行佛道了。
其實所謂‘修行’,就全在修我們的心,你的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轉成真心。
一動妄想心,貪嗔癡慢就熾燃不停,這就是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脫離凡夫位。
你現在發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須勇猛精進的,去廣修六度萬行來養這個清淨心。
清淨心越養,你的智慧會越開,福德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子永不退轉的修下去,最後決定會圓滿的成就佛道。
你這樣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六塵,一念不生,才不緻落入斷滅空,而能在‘心無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萬行,無所障礙。
現在再把前面第四分與這裡合起來,就曉得這裡是推廣前面第四分的道理。
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們要生信解,由那個信心才能開悟。
由什麼信心呢?由那個清淨的信心,就是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你才能開悟。
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寶的功德,你才會來皈依佛法僧。
你對三寶有正信了,就永遠的不會去皈依天魔外道。
這裡是更深一層叫你‘淨信’。
清淨的信心是怎樣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斷’。
你執著有,有變了一個常見的外道邪見,你說什麼都沒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斷滅空的外道邪見。
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這個斷常二見為根本。
這種外道邪見,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斷。
這裡要你生‘淨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叫做‘淨信’之心。
由‘淨信’開悟,悟到清淨無住的道理。
這樣子去學佛法,才能學到佛法的真實處,不會走到錯路上去。
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谛。
’。
這個中道第一義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
講到這裡為止已把‘總以結示’,為什麼‘授記無住’,‘嚴土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心中才不會生起我、人、衆生、壽者相,這樣才可稱為‘菩薩’,才可稱為‘摩诃薩’的道理解釋清楚。
下面就講到第二科得果無住。
己二、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裡說了一個譬喻,是說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麼高。
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做‘妙高’,他是四寶所成叫做‘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
意即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你說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啊!世尊。
’這是須菩提順著世俗的譬喻,在一問一答之間而說的。
其實須菩提也知道佛所問的用意,并不在這個像須彌山王,這麼大的‘大身’叫做‘大’。
下面須菩提自已加以解釋,因為‘佛說非身’,才是名為‘大身’。
‘非身’是什麼身呢?是無相之身。
‘無相之身’又是什麼身呢?無相之身就是法身。
前面說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指報身。
報身最大,但是他還有數目,譬如他高得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這麼高,但是如果又有一個人,他的身體是八萬五千由旬而超過了他,這樣一來,他就算是比後者的他小了。
所以說,凡是有個數目字可數的,這個不叫‘甚大’。
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無相之身的法身,是沒有數目字的。
法身無相,你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法身呢?在‘得果無住’這個科文上會告訴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佛果。
證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這個‘非身’的大身。
但是你還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個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證的法身就有問題了。
為什麼呢?因為法身是無相的,你怎麼會有個相在呢!所以說,證了果也不許住著,講到這裡,已把戊二‘推廣住心之法’這一科講完。
‘奇怪為什會拿不動呢?’他這麼想,他算是一個有善根的人,心裡一回光返照,心中馬上生起慚愧心,用心一想,這衣缽是曆代祖師傳下來的法寶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強奪的。
生了慚愧心以後,就開口大聲說;‘盧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
’盧行者聽了就從蘆葦中走出來,就說:既然你明上座是為法而來,我就說法開示接引你,因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還很慌亂,你先把心靜下來,我才向你開示說法。
坐了一會兒的時刻,惠能大師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
六祖稱呼他為‘上座’,是因為尊敬他是老前輩。
‘本來面目’就是在沒有流轉生死以前的那個面目,那就是我們的真如妙性,也可稱為佛性。
現在我們這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慮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惡,你這個時候放下思慮善惡的念頭,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這個話頭一參,突然間大徹大悟,明白過來,就站起來萬分誠懇的禮謝惠能大師的接引。
在盧行者惠能大師還沒有出家以前,就先開了一個參話頭的法門,以後禅宗的‘參話頭’,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的話頭,也就是從這個地方起的。
所以我們中國頓教禅宗不叫‘坐禅’,叫‘參禅’。
坐禅是漸宗的禅,你想學禅,要先學打坐,這叫‘坐禅’。
頓教的禅宗,不執著「坐’隻要‘參’,‘六祖壇經’上有一個偈子呵斥坐的,他說:‘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
’意思是說:你活的時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卧著睡覺,這叫做‘不倒單’,睡覺時你也不卧下去睡,這叫‘生來坐不卧’;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終了,你兩腳一伸直,又卧下去了,這時再叫你打坐,你也不會坐了,這叫‘死去卧不坐’。
無論是你活的時候在那裡坐,或是死了伸直腳在那裡卧,都是‘一具臭骨頭’。
‘何處立功過’,功過在那裡立呢?還是叫你‘參’,所以古來大德才說:參禅是全憑心地用功的。
為什麼中國禅宗叫‘參禅’不叫‘坐禅’呢?你要是内行人,你就會了解這個‘參禅’的因緣,是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門,即這一句‘不思善,不思惡,正那個時候,你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來面目。
’從這句話頭開始,才會有‘參禅’法門的流通。
這句話頭的重心點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見性了,依金剛經來說,應該是‘如何是我的實相般若?’,你在‘參’的時候,就是‘觀照般若’,你在念這幾句詞的時候,就叫做‘文字般若’。
後來禅宗又換了一句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
’,意即父母生我以後,才有我這個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這個話頭也是從六祖的這個因緣而來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離開以後,六祖就躲入獵人隊裡有十五年之久,時常随緣給獵人講說佛法。
後來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從出家以後,他才開始大轉法輪,把禅宗大興于中國。
中國頓教禅宗就是從六祖這裡大興,六祖的開悟是從五祖那裡印證出來的,他才傳承了祖師的衣缽。
沒有見五祖以前,六祖就開悟了,他在那裡開悟?就是賣柴時聽那一位居士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當下就大徹大悟。
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由這一段的經文,我們更能證明,金剛經接引衆生明心見性,是真實不虛的。
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這經文的八個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是金剛經的經心。
我們依文解義懂了,還要再去深究,怎樣才能生出‘應無所住’的這個心。
生了心還是無所住,這是什麼心?這就是經上所說的‘生清淨心’。
你有所住,就會住于六塵,會被六塵把你染污。
你有住著,你說你證入最高深境界,還是個法塵,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六塵。
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塵污染,就不能生清淨心,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所以要‘應無所住’。
心無所住著,這個心就是清淨心。
這是推廣無住的道理,推廣那裡呢?就是推廣前面第四分‘妙行無住’的這一分裡面,‘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
雖然心無所住,你還是要去行六度萬行,莊嚴因地,那個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來行六度,應該無所住著而行六度,由這地方把它推廣開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虛空裡,你還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萬行,财施、法施、無畏施,随緣随份的去廣修功德,莊嚴自己的因地。
但是不要著相,這樣你的清淨菩提心就會生起來,而永不退轉。
你把這個道理研究清楚以後,你自己就知道,怎樣來修行佛道了。
其實所謂‘修行’,就全在修我們的心,你的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轉成真心。
一動妄想心,貪嗔癡慢就熾燃不停,這就是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脫離凡夫位。
你現在發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須勇猛精進的,去廣修六度萬行來養這個清淨心。
清淨心越養,你的智慧會越開,福德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子永不退轉的修下去,最後決定會圓滿的成就佛道。
你這樣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六塵,一念不生,才不緻落入斷滅空,而能在‘心無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萬行,無所障礙。
現在再把前面第四分與這裡合起來,就曉得這裡是推廣前面第四分的道理。
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們要生信解,由那個信心才能開悟。
由什麼信心呢?由那個清淨的信心,就是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你才能開悟。
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寶的功德,你才會來皈依佛法僧。
你對三寶有正信了,就永遠的不會去皈依天魔外道。
這裡是更深一層叫你‘淨信’。
清淨的信心是怎樣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斷’。
你執著有,有變了一個常見的外道邪見,你說什麼都沒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斷滅空的外道邪見。
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這個斷常二見為根本。
這種外道邪見,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斷。
這裡要你生‘淨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叫做‘淨信’之心。
由‘淨信’開悟,悟到清淨無住的道理。
這樣子去學佛法,才能學到佛法的真實處,不會走到錯路上去。
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無所住,這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谛。
’。
這個中道第一義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
講到這裡為止已把‘總以結示’,為什麼‘授記無住’,‘嚴土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心中才不會生起我、人、衆生、壽者相,這樣才可稱為‘菩薩’,才可稱為‘摩诃薩’的道理解釋清楚。
下面就講到第二科得果無住。
己二、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裡說了一個譬喻,是說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麼高。
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做‘妙高’,他是四寶所成叫做‘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
意即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你說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啊!世尊。
’這是須菩提順著世俗的譬喻,在一問一答之間而說的。
其實須菩提也知道佛所問的用意,并不在這個像須彌山王,這麼大的‘大身’叫做‘大’。
下面須菩提自已加以解釋,因為‘佛說非身’,才是名為‘大身’。
‘非身’是什麼身呢?是無相之身。
‘無相之身’又是什麼身呢?無相之身就是法身。
前面說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指報身。
報身最大,但是他還有數目,譬如他高得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這麼高,但是如果又有一個人,他的身體是八萬五千由旬而超過了他,這樣一來,他就算是比後者的他小了。
所以說,凡是有個數目字可數的,這個不叫‘甚大’。
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無相之身的法身,是沒有數目字的。
法身無相,你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法身呢?在‘得果無住’這個科文上會告訴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佛果。
證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這個‘非身’的大身。
但是你還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個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證的法身就有問題了。
為什麼呢?因為法身是無相的,你怎麼會有個相在呢!所以說,證了果也不許住著,講到這裡,已把戊二‘推廣住心之法’這一科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