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第十

關燈
答方式,一問一答,就像我們現在二個人在談話,辯論這個道理一樣,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把道理辯論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為目的。

    經文絕不用高深難懂的文法與文字。

    這部金剛經的經文就是當時的中國古文,是由梵文翻成這種文字的,雖然是深奧難懂,但是若是你能夠把金剛經的義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後,讀誦起來還是跟白話文一樣。

    現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經翻成白話文,這個意見很好,但是這個工作不是簡單輕松的。

    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話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他作好,何況要依著艱深難懂的佛經義理翻成白話文章呢!經典上的道理,你沒有完全了解以前,是無法究竟無缺的把佛經義理完全傳達出來的,所以這個工作是很困難的工作。

    有的人就依著自己的意思,硬要把經文完全翻成白話,那叫做粗心膽大。

    為什麼呢?因為他翻出來的經典,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

    為什麼呢?因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夠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義理的文字,看了還是不懂。

    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經文的道理究竟說明白。

    講到這裡,我還是鼓勵各位,把金剛經的經文讀熟悉了,把經文的義理了解熟悉了,這樣讀誦起來就會感到義味重重,不忍放手,這樣就會越讀越覺得古人翻譯得微妙恰當,會出口贊歎不已。

    讀誦金剛經沒有什麼艱難,所謂艱難的地方,是因你對文不熟,義不熟,隻要你把經的文義都弄懂了,讀誦起來就不會有障礙,一路通順下去了。

     現在講總以結示,為什麼要‘住心無住’這個道理呢?‘是故須菩提’,這‘是故’二字,是決定之詞,這裡就是要把前面說過的經文總結起來,固定最後決定的道理。

    不用‘是故’,難以總結前文。

    ‘是故須菩提’,這句話是要表達前面經文中,須菩提與釋迦佛,一問一答,為什麼要授記無住,嚴土無住的道理,世尊再給他補充一下,這一段文就是要來作一個圓滿總結。

    ‘是故須菩提’,要知道‘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之故及前面授記無住之故。

    ‘須菩提’這是告訴當機者,‘諸菩薩摩诃薩’,這裡是指著發心的人講的,不是指那些已證聖位的菩薩。

    菩薩是大乘弟子,摩诃薩是大菩薩;菩薩是指發權教大乘心的人,摩诃薩是指發實教大乘心的人。

    這裡不按證聖果的人來講,這是依金剛經下面有一句明文,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為了發心的人說的。

    ‘應如是生清淨心’,那些證聖果的人,他的清淨心已經生起來了,他才能證入聖果,所以‘諸菩薩摩诃薩’不是指著證十地菩薩,證等覺的菩薩,不指著證聖位,證聖果的人,而是通指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說的,應該這樣的生起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我們的心被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染污,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心,叫妄心。

    塵有染污之義,我們一生心一動念,都是對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動念的,你的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界,這就動了色的心,耳朵聽見聲音,你就動了聲的心,你聞到香的味道,你就動了香的心,你吃了東西,嘗到甜酸苦辣鹹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體上接觸到冷暖澀滑,你就動了觸塵的心。

    五個塵境雖然都沒有去接觸,但是你心裡面在打妄想,這叫做法塵。

    一天到晚想東想西,心中不能了然無塵,都是在分别取舍上起諸塵勞妄想,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落個生滅不停,自生法塵,這樣心就不能清淨了。

    你能離開六塵,這個心就無所生了。

    現在叫你不住六塵,但心不落于斷滅,生這個不被六塵所染的無住清淨心。

    這個清淨心不容易生,一生出來,心就解脫自在了。

    下面是總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無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實受用處,不被一切六塵所染,不住世間六塵境界,心安住在無所住中,這個心才清淨。

    依禅宗的話頭叫做‘淨裸裸,赤灑灑’,這個清淨心生出來,沒有一念為六塵所染,晝夜六時中,這個心還是‘淨裸裸,赤灑灑’,活活潑潑,這就叫做清淨心。

    禅宗裡還有一句話‘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點點。

    你有一念取著六塵的心,心就被六塵所染污,我們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圓鏡子一樣,你被六塵所染,就像這個大圓鏡上被擦上黑墨。

    心為什麼會被六塵所染?因為你取執六塵,貪愛不舍,念念住著,你本來的無住真心才會被染污,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心印疏引禅宗的公案說‘直饒你寸絲不挂,萬裡無雲,即虛空也該吃棒子’,意思是說我什麼都沒有,我空空洞洞跟虛空一樣,你應該挨棒喝,應該要吃棒子,因為你虛空還沒打碎,粉碎。

    參禅談何容易呀!難在清淨心生不出來,就是生出來他還會走動,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動呢!如果晝夜六時都是清淨心,那你成佛有份了。

    修頓超法門,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淨心,就與實相般若相應了。

     你們要特别注意此處經文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金剛經的經心,也是金剛經的經眼。

    每一部經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經文的經心。

    這等于一個人的五髒六腑以心為主一樣,也等于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

    你心中是不是開智慧眼,就在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

    你必須深深的把他的妙處抓到,再進一步的拿來受用,你才能會有開悟的一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

    他是什麼意思呢?了解了這個清淨心是怎樣生,你才能學會參禅,于學教上才會有大開圓解的一天,于參禅才會有個大徹大悟的這一天。

    現在舉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告訴大家,大家聽過了以後,也就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的重要性了。

     禅宗由初祖達摩傳入中國,傳到惠能為第六祖,從六祖後禅宗大興盛,遍布整個中國,以後就不再稱祖師了,都叫做禅師。

    中國禅宗分成漸禅與頓禅。

    漸是漸次性的慢慢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的來,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師在中國北方傳這種漸禅。

    頓禅是頓超的,由惠能大師在南方傳布流通一頓超法門。

    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都是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一個在北方傳漸禅,一個在南方傳頓禅,這叫‘南頓、北漸’。

    可是以後,南方的頓禅大興起來,而北方的漸禅慢慢的消失減退而失傳。

    因此以後中國已沒有漸禅,中國的禅宗完全是頓禅。

    禅宗遍及中國後,大多數的寺院都加上了‘禅寺’,如‘某某禅寺’,少數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講寺’,那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禅宗遍于中國的原故。

    也有一部份的人說,禅宗遍于整個佛教,他代表佛教實踐修行的精神。

    但是中國頓教禅宗是由誰發揚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禅是從那裡出來的呢?就是打從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出來的。

    六祖惠能大師從小父親就别世了,母親守節把他辛苦的養大,家裡非常的窮困。

    他長大以後非常孝順母親,靠砍柴賣來的幾個錢來過生活,生活非常清苦。

    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柴鋸好劈好捆好,挑到城裡面去賣,不是馬上就可以賣得出去。

    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邊,等著買柴的人來買,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邊,此時裡面有一個居士在那裡念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傳說他是三地菩薩再來的。

    他在那裡一聽,馬上就聽懂了,這就是‘文字般若’現前,他聽懂了以後就随文作觀。

    人家在那裡念,他就在那裡作智慧觀照,這個觀想就是‘觀照般若’。

    當他聽到人家念到經文中的一段‘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開悟了。

    開悟後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見一樣,他就進去請問這位居士說:‘請問老先生你念的是什麼經典?’,老居士就告訴惠能大師,他所念的這部經典叫做金剛經。

    六祖惠能大師馬上開口贊歎說:‘這部金剛經太好了。

    ’老居士很驚奇,一個鄉下打柴的年輕小夥子,隻廿歲左右的粗大漢,你怎麼知道金剛經好呢?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他,我聽到你念到經文上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突然間就明白過來。

    居士一聽就說,那你講講讓我聽聽看,這個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懂得透澈。

    聽完後馬上驚訝贊歎,你這個年輕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難見,你是宿世于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這金剛經是跟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來的,看來你是個有大善根的人,你應該再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不要埋沒人才。

    五祖在黃梅,黃梅在湖北,六祖這時正在嶺南,就是現在廣東少官。

    惠能大師就說:‘我是十分願意去親近五祖大師,不過我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我家裡很貧窮,隻靠著我打柴過生活,我不忍心抛下母親。

    ’此時這個念金剛經的居士一聽,馬上發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師的道業就說:‘你安心去親近弘忍大師,你母親我會把她接到我家裡住,一切生活的費用我會供養她,這個問題你不用操心,我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