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又是大财主,我有的是錢。
’他答應了佛,就回到舍衛國,要找個好地點做講堂,找來找去,認為隻陀太子的花園最為理想。
用我們台灣話來說就是這裡‘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給佛造講堂,要買地,但他忘記了太子是不賣花園的,他把這世間法也忘記了。
就直接找隻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
隻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國的太子,我怎能賣花園呢?就問他:‘你買花園幹嗎?’答曰:‘我要起一個講堂’,問曰:‘起講堂作什麼?’答曰:‘我要請佛’。
隻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聽見‘佛’,身上汗毛沒有豎。
因此問道:‘這個“佛”是個怎樣的人呢?’給孤獨長者于是告訴隻陀,佛是怎樣的偉大,其偉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其時,他已證得初果,故能講幾句佛法了。
隻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點,你說‘佛’怎麼樣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給他開個玩笑,他說:‘我太子怎能賣花園呢?你發心要供養“佛”我不知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你得用黃金鋪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這個事誰做得到,我就賣給他。
’他不曉得這給孤獨長者,有的是黃金,就怕你沒有價錢,你開出價錢,我絕對不還價,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太子說:‘好,一言為定,你是一國的太子,你說話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黃金鋪地。
’他家養的象,如中國人養的牛一樣,一下子把幾百隻長鼻子的大象牽出來,打開金庫,讓這些大象拖這黃金,就往隻陀太子的花園運來,又叫工人給他鋪這些黃金,就是把黃金鋪滿了整個花園的地。
有人去告訴太子,太子一聽真有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對給孤獨長者說:‘這是我跟你開的玩笑,你怎麼認真做起來了呢?’答曰:‘你是一國太子,怎能說戲語呢?你叫我黃金鋪地,就不能更改。
’太子說:‘你不要黃金而要我的花園,要請什麼......啦!’答曰:‘請佛,他一說法,我們舍衛國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黃金算得了什麼呢!你安心吧,你隻管收下黃金,我給你擺滿你就收起來吧。
’經這一說,黃金是這麼多,簡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輕,但因此把隻陀太子感動了。
他急說:‘花園我不能賣你,我是一國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黃金呀!這個名堂太難聽了。
’長者是初發心的居士,他珍惜這個功德,他答說:‘那不行,你答應過,你要賣,我就要買。
’他一定要買,隻陀太子更加感動了,黃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個理由:你的黃金隻能鋪到我空地上,花園裡有很多樹,樹的上下你可沒有鋪到,樹是我的,樹我沒有賣給你,那麼,你要是光買我的花園,我把樹拔掉,這一來,一點也不莊嚴了,也不好看了。
因此太子建議說:‘這樣好嗎?功德算是我們兩個的,樹算是我布施,花園空地算是你黃金鋪地買的,這樣子好不好?’長者答應了,答應了就起講堂,起了講堂就把佛請來,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來聽經聞法了。
佛一到來,一看花園所蓋的講堂,蓋得很莊嚴,很清幽,就問起了這一段因緣,花園是黃金鋪地買的,樹是隻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請佛題一個名,就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為隻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給孤獨’長者就擺到後面,這是‘給孤獨園’這個名号的因緣。
還有‘祇樹’這個‘隻’字,還沒有講出來,梵語隻陀,翻到中國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波斯匿王跟外國打仗,戰勝了回來,回到宮裡,皇後生了個小孩,為了紀念他的戰功,就為孩子取名為‘隻陀’意即戰勝,這是他名字的來源。
以上‘處成就’講完。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衆成就,六種成就最後的一種。
佛是說法的主人,也有了說法的處所,若沒有大衆聽經,也不成法會呀!所以一定要有這個‘衆’成就。
‘與’這個字是同在的意思。
佛在這裡講‘金剛經’‘與大比丘衆’同在一處的意思。
‘大比丘’是梵語,翻到中國話有三種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惡。
凡是一個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魔王的宮殿要震動,魔王指的是誰呢?就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
他心裡頭一驚說:‘啊!又有一個人出家了’,多一個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嗎?他恐怖些什麼呢?驚懼些什麼呢?這個魔王他認為欲界的衆生都是他的子孫,這一個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孫也就少了一個。
這種心理就等于我們現在的父母親聽說兒子要出家會吓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會把親生兒子歡歡喜喜送來出家的,假使一聽說他兒子要出家,同樣也會吓一跳的。
‘吓一跳’是土話,就是恐怖也就是‘怖魔’的意思。
出家人必須守戒律,凡是家裡所有的财産都要舍掉,是舍掉财産出家的,但他還是個凡夫,還得要吃飯的,吃飯怎樣吃呢?于是托缽去乞食,化飯吃,所以叫做‘乞士’。
這個‘士’字,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之稱。
這與我們社會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樣,他不是貧窮,他家裡有很多财産,他舍掉,他是很有學問、道德的出家人。
身為比丘須實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這個樣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
第三叫‘破惡’,他出了家,把家産都舍掉了,天天去托缽化飯,受這種勞苦幹什麼呢?這是為了破除煩惱惡法,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這叫做‘破惡’。
‘惡’就是惡法,也就是煩惱。
以上所說的是指著「比丘’兩字,‘比丘尼’也是這三種意思的解釋。
‘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順著中國話的口氣則叫‘尼比丘’。
‘比丘’兩字,翻譯成中國話有三種意思故不能翻,這叫‘含多義不翻’是五種不翻的一種。
這‘比丘’前面還有個‘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
比丘是聲聞乘的比丘,聲聞乘本來是小乘,可是這‘金剛法會’是大乘法會,他們這些小乘比丘連阿難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這大乘的‘金剛法會’他們怎會來參加呢?因為他們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現在稱他們為‘大比丘’,這是标出人數。
還有‘衆’字沒有講,‘與大比丘衆’的‘衆’字是指僧伽的‘僧’。
我們晚上念的‘彌陀經’,那個字沒有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彌陀經’要注意呀!他是個僧沒有翻譯過來,若翻譯中國話,就是‘衆’字。
但這個‘衆’字得有個解釋,他叫‘和合衆’,不是普通社會上很多人稱為‘大衆的人’的那個‘衆’,這裡的‘衆’是‘和合衆’。
這‘和合衆’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無為之理,證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而且是和的,所謂和即和而不争,這叫理和。
這‘事和’就指著在事相上和,這‘事和’含有六種叫‘六和僧’。
‘六和’是指那六種呢?就是身、口、意、戒、見、利,這六種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卧都要一樣的規矩,要起床大家一齊起床,做早課一起做,這是按我們現在中國的規矩,要吃飯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覺也是一樣的。
總之這身體的行動是一緻的,這叫‘身和同住’。
(二)口和無诤,即出家人學佛法要講佛法的話,講佛法的話,目的是一個,即都要學無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讨論,沒有起诤論的地方,叫‘口和無诤’。
(三)意和同悅,即兩個人口沒有吵架,但心裡起嫉妒,你不高興我,我不高興你,這叫‘意不和’。
心意不和就發生不歡喜,一見面就互相瞪眼,把臉拉得很長,大家都不歡悅,這叫沒煩惱找煩惱,所以要‘意和同悅’,大家看到都是同學,都是辦道,在這末法時代,尤其在這裡,大家能夠出了家,能在同一個佛學院學佛,這很難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愛,彼此和悅歡歡喜喜的學佛法。
出了家還嫉妒些什麼呢?既不争名又不奪利,因此要‘意和同悅’。
以上這三個叫身、口、意,還有下面三個戒、見、利。
(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來講,大家互相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樣的,一樣就共同修持,這叫做‘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見是知見,這知見是正知正見,要學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大家依著佛經來研究佛理,這個知見都相和的,解釋佛的道理也是無诤的,沒有兩樣的,要是解釋有兩樣,就不是佛理,這叫‘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即我們所得的利養,佛有個規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許做生意買賣,也不許種田種地,要吃飯就向在家弟子化飯吃,而在家弟子因為可以做生意買賣、種田種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來供養。
那麼出家弟子得了利養,大家平均分,這叫‘利和同均’。
雖然佛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還可以看到,但不講,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就是說我們吃飯吃菜要一樣,有人打齋送襯錢也要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這叫‘利和同均’。
身、口、意、戒、見、利,這叫做‘六種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衆’,也叫‘和合僧’。
現在講‘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俱’字跟‘與’字一樣是‘同在’的意思。
這‘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佛成道後,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五個出家弟子。
次度三迦葉,佛弟子中有五個迦葉,行頭陀行的,站在佛像旁邊的老比丘,就是摩诃迦葉,也叫大迦葉。
另外在五比丘裡面有個叫十力迦葉,還有就是現在要講的三迦葉。
三迦葉就是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這裡要提一下,就是‘迦葉’的‘葉’字,一定要念‘攝’,那提迦葉也要注意‘那’是這個那個的‘那’,但要讀‘ㄋㄨㄛˊ’,不是這個那個的(ㄋㄚˋ),這跟寺院職事‘維那’的那字讀音相同,這是為了要合乎梵音故。
你不能說我過去念書都是念這個音,那你這是存心來擡杠子的,你念那(ㄋㄚˋ),比如維那師,你念維ㄋㄚˋ師,你就念白念錯了,不但白而且錯,故應念那(ㄋㄨㄛˊ)提迦葉。
現在言歸正傳,這三迦葉,是親兄弟,學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帶了很多弟子,尤其是優樓頻螺迦葉,他的名氣在印度很大,若依我們中國話來說,就等于是成仙了。
釋迦佛當時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論起道來,無論說什麼道理都勝過他,論道論理都能超過他,但是他還是不接受,他跟他的弟子老是有一句話,就是:‘他的道沒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别人講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認,硬是不服,這就是外道的執著,不可以理喻。
’他答應了佛,就回到舍衛國,要找個好地點做講堂,找來找去,認為隻陀太子的花園最為理想。
用我們台灣話來說就是這裡‘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給佛造講堂,要買地,但他忘記了太子是不賣花園的,他把這世間法也忘記了。
就直接找隻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
隻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國的太子,我怎能賣花園呢?就問他:‘你買花園幹嗎?’答曰:‘我要起一個講堂’,問曰:‘起講堂作什麼?’答曰:‘我要請佛’。
隻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聽見‘佛’,身上汗毛沒有豎。
因此問道:‘這個“佛”是個怎樣的人呢?’給孤獨長者于是告訴隻陀,佛是怎樣的偉大,其偉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其時,他已證得初果,故能講幾句佛法了。
隻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點,你說‘佛’怎麼樣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給他開個玩笑,他說:‘我太子怎能賣花園呢?你發心要供養“佛”我不知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你得用黃金鋪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這個事誰做得到,我就賣給他。
’他不曉得這給孤獨長者,有的是黃金,就怕你沒有價錢,你開出價錢,我絕對不還價,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太子說:‘好,一言為定,你是一國的太子,你說話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黃金鋪地。
’他家養的象,如中國人養的牛一樣,一下子把幾百隻長鼻子的大象牽出來,打開金庫,讓這些大象拖這黃金,就往隻陀太子的花園運來,又叫工人給他鋪這些黃金,就是把黃金鋪滿了整個花園的地。
有人去告訴太子,太子一聽真有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對給孤獨長者說:‘這是我跟你開的玩笑,你怎麼認真做起來了呢?’答曰:‘你是一國太子,怎能說戲語呢?你叫我黃金鋪地,就不能更改。
’太子說:‘你不要黃金而要我的花園,要請什麼......啦!’答曰:‘請佛,他一說法,我們舍衛國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黃金算得了什麼呢!你安心吧,你隻管收下黃金,我給你擺滿你就收起來吧。
’經這一說,黃金是這麼多,簡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輕,但因此把隻陀太子感動了。
他急說:‘花園我不能賣你,我是一國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黃金呀!這個名堂太難聽了。
’長者是初發心的居士,他珍惜這個功德,他答說:‘那不行,你答應過,你要賣,我就要買。
’他一定要買,隻陀太子更加感動了,黃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個理由:你的黃金隻能鋪到我空地上,花園裡有很多樹,樹的上下你可沒有鋪到,樹是我的,樹我沒有賣給你,那麼,你要是光買我的花園,我把樹拔掉,這一來,一點也不莊嚴了,也不好看了。
因此太子建議說:‘這樣好嗎?功德算是我們兩個的,樹算是我布施,花園空地算是你黃金鋪地買的,這樣子好不好?’長者答應了,答應了就起講堂,起了講堂就把佛請來,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來聽經聞法了。
佛一到來,一看花園所蓋的講堂,蓋得很莊嚴,很清幽,就問起了這一段因緣,花園是黃金鋪地買的,樹是隻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請佛題一個名,就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為隻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給孤獨’長者就擺到後面,這是‘給孤獨園’這個名号的因緣。
還有‘祇樹’這個‘隻’字,還沒有講出來,梵語隻陀,翻到中國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波斯匿王跟外國打仗,戰勝了回來,回到宮裡,皇後生了個小孩,為了紀念他的戰功,就為孩子取名為‘隻陀’意即戰勝,這是他名字的來源。
以上‘處成就’講完。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衆成就,六種成就最後的一種。
佛是說法的主人,也有了說法的處所,若沒有大衆聽經,也不成法會呀!所以一定要有這個‘衆’成就。
‘與’這個字是同在的意思。
佛在這裡講‘金剛經’‘與大比丘衆’同在一處的意思。
‘大比丘’是梵語,翻到中國話有三種意思,一、是怖魔,二、是乞士,三、是破惡。
凡是一個出了家的比丘要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魔王的宮殿要震動,魔王指的是誰呢?就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
他心裡頭一驚說:‘啊!又有一個人出家了’,多一個人出家受比丘戒不是很好嗎?他恐怖些什麼呢?驚懼些什麼呢?這個魔王他認為欲界的衆生都是他的子孫,這一個人出了家,就是要超出三界,自然先超出欲界,他的子孫也就少了一個。
這種心理就等于我們現在的父母親聽說兒子要出家會吓一跳,就是信佛的居士,他也不可能會把親生兒子歡歡喜喜送來出家的,假使一聽說他兒子要出家,同樣也會吓一跳的。
‘吓一跳’是土話,就是恐怖也就是‘怖魔’的意思。
出家人必須守戒律,凡是家裡所有的财産都要舍掉,是舍掉财産出家的,但他還是個凡夫,還得要吃飯的,吃飯怎樣吃呢?于是托缽去乞食,化飯吃,所以叫做‘乞士’。
這個‘士’字,就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之稱。
這與我們社會上一般的乞丐并不一樣,他不是貧窮,他家裡有很多财産,他舍掉,他是很有學問、道德的出家人。
身為比丘須實行出家的戒律,佛叫他這個樣子去做的,所以他就叫‘乞士’。
第三叫‘破惡’,他出了家,把家産都舍掉了,天天去托缽化飯,受這種勞苦幹什麼呢?這是為了破除煩惱惡法,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這叫做‘破惡’。
‘惡’就是惡法,也就是煩惱。
以上所說的是指著「比丘’兩字,‘比丘尼’也是這三種意思的解釋。
‘尼’者女也,叫做‘比丘尼’,若是順著中國話的口氣則叫‘尼比丘’。
‘比丘’兩字,翻譯成中國話有三種意思故不能翻,這叫‘含多義不翻’是五種不翻的一種。
這‘比丘’前面還有個‘大’字,‘大比丘’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
比丘是聲聞乘的比丘,聲聞乘本來是小乘,可是這‘金剛法會’是大乘法會,他們這些小乘比丘連阿難尊者都算上,都是小乘,以及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小乘比丘,如今這大乘的‘金剛法會’他們怎會來參加呢?因為他們都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所以現在稱他們為‘大比丘’,這是标出人數。
還有‘衆’字沒有講,‘與大比丘衆’的‘衆’字是指僧伽的‘僧’。
我們晚上念的‘彌陀經’,那個字沒有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做‘大比丘僧’,你念‘阿彌陀經’要注意呀!他是個僧沒有翻譯過來,若翻譯中國話,就是‘衆’字。
但這個‘衆’字得有個解釋,他叫‘和合衆’,不是普通社會上很多人稱為‘大衆的人’的那個‘衆’,這裡的‘衆’是‘和合衆’。
這‘和合衆’有理和、有事和,大家出了家,同是要去追求無為之理,證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而且是和的,所謂和即和而不争,這叫理和。
這‘事和’就指著在事相上和,這‘事和’含有六種叫‘六和僧’。
‘六和’是指那六種呢?就是身、口、意、戒、見、利,這六種事相都是和的。
(一)身和同住,即行、住、坐、卧都要一樣的規矩,要起床大家一齊起床,做早課一起做,這是按我們現在中國的規矩,要吃飯大家一起吃,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睡覺也是一樣的。
總之這身體的行動是一緻的,這叫‘身和同住’。
(二)口和無诤,即出家人學佛法要講佛法的話,講佛法的話,目的是一個,即都要學無為之理,有不懂的大家互相讨論,沒有起诤論的地方,叫‘口和無诤’。
(三)意和同悅,即兩個人口沒有吵架,但心裡起嫉妒,你不高興我,我不高興你,這叫‘意不和’。
心意不和就發生不歡喜,一見面就互相瞪眼,把臉拉得很長,大家都不歡悅,這叫沒煩惱找煩惱,所以要‘意和同悅’,大家看到都是同學,都是辦道,在這末法時代,尤其在這裡,大家能夠出了家,能在同一個佛學院學佛,這很難得,因此都要彼此尊敬,彼此相愛,彼此和悅歡歡喜喜的學佛法。
出了家還嫉妒些什麼呢?既不争名又不奪利,因此要‘意和同悅’。
以上這三個叫身、口、意,還有下面三個戒、見、利。
(四)戒和同修,即以比丘來講,大家互相受了戒,比丘戒是一樣的,一樣就共同修持,這叫做‘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見是知見,這知見是正知正見,要學無為之理,目的是一個,大家依著佛經來研究佛理,這個知見都相和的,解釋佛的道理也是無诤的,沒有兩樣的,要是解釋有兩樣,就不是佛理,這叫‘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即我們所得的利養,佛有個規矩,就是出家弟子不許做生意買賣,也不許種田種地,要吃飯就向在家弟子化飯吃,而在家弟子因為可以做生意買賣、種田種地,所以出家弟子就由在家人來供養。
那麼出家弟子得了利養,大家平均分,這叫‘利和同均’。
雖然佛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還可以看到,但不講,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就是說我們吃飯吃菜要一樣,有人打齋送襯錢也要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這叫‘利和同均’。
身、口、意、戒、見、利,這叫做‘六種事和’,再合起理和就叫‘和合衆’,也叫‘和合僧’。
現在講‘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俱’字跟‘與’字一樣是‘同在’的意思。
這‘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佛成道後,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有了五個出家弟子。
次度三迦葉,佛弟子中有五個迦葉,行頭陀行的,站在佛像旁邊的老比丘,就是摩诃迦葉,也叫大迦葉。
另外在五比丘裡面有個叫十力迦葉,還有就是現在要講的三迦葉。
三迦葉就是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這裡要提一下,就是‘迦葉’的‘葉’字,一定要念‘攝’,那提迦葉也要注意‘那’是這個那個的‘那’,但要讀‘ㄋㄨㄛˊ’,不是這個那個的(ㄋㄚˋ),這跟寺院職事‘維那’的那字讀音相同,這是為了要合乎梵音故。
你不能說我過去念書都是念這個音,那你這是存心來擡杠子的,你念那(ㄋㄚˋ),比如維那師,你念維ㄋㄚˋ師,你就念白念錯了,不但白而且錯,故應念那(ㄋㄨㄛˊ)提迦葉。
現在言歸正傳,這三迦葉,是親兄弟,學外道,都很有本事,都帶了很多弟子,尤其是優樓頻螺迦葉,他的名氣在印度很大,若依我們中國話來說,就等于是成仙了。
釋迦佛當時要去度他,于是就跟他論起道來,無論說什麼道理都勝過他,論道論理都能超過他,但是他還是不接受,他跟他的弟子老是有一句話,就是:‘他的道沒有我的道高明’,明明别人講得比他的道理高,他硬是不承認,硬是不服,這就是外道的執著,不可以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