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講‘如是’兩個字,我們看‘彌勒上生經’,窺基法師的注疏,有十六種解釋,他還說明,他見過古時大德解釋‘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種,他将最好的解釋選擇出來有十六種。

    我們的智慧趕不上大師,所以我選擇最好的解釋和容易記到的有三種,由淺入深。

    第一種解釋,‘如是’兩字是‘指法’之詞,‘如是’就是指這部‘金剛經’這叫‘如是’。

    第二種解釋,‘如是’就是‘信順’之詞,由釋迦佛說的經,阿難尊者相信順從,才結集經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順從之意。

    這兩種解釋就是淺顯的解釋。

    第三種解釋,‘如是’即‘顯理’之詞,顯真如實相之妙理。

    在每一部經上都有講妙理,名字盡管不同,妙理隻有一個,在‘金剛經’上,‘如是’兩字是顯‘三般若’之理。

    這個‘如’就是‘觀照般若’和‘實相殷若’,因為‘觀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實相般若’是所觀照理體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為‘如’。

    ‘如’也可說是‘不異’之謂也。

    所謂不異即是不變異、不動。

    如果是有個智慧有個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動,動了就不叫‘如’。

    這個始覺智慧是由本覺理體啟發出來的,我們的觀照智慧從那裡起的呢?即是在我們本具的實相理體上啟發出來的。

    這等于電燈與電燈的‘光’,并不是兩個,燈光就比如觀照之智即始覺智,電燈的燈等于本覺理體,說是有二個,實際就叫電燈,這是二而不二。

    始覺智合乎本覺理,它是如如不動的,這就叫‘如’。

    ‘是’者‘無非’謂之是,非就是過錯,沒有過錯,沒有過非,這就叫‘是’。

    什麼法才沒有過錯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絕對沒有過錯。

    所以‘文字般若’才稱為‘是’。

    由于已顯‘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

    再解釋‘我聞’兩字,‘我’是阿難尊者自稱,因為結集小乘經是阿難尊者結集的,結集大乘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

    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廣大,一切佛說的大小乘經他都能聞到而且還能背誦出來。

    阿難尊者自稱‘我聞’,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聞’來,就叫‘如是我聞’。

    ‘如是’者則是信順之詞,就是說世尊在世講的‘金剛經’,我非常信仰,非常順從,這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

    要是顯理之詞即是這‘三般若’的妙理,‘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無非的‘是’,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難從佛聞的。

    再淺顯的解釋,‘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詞,就指這部‘金剛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叫‘如是我聞’。

    講佛經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瞎害衆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變成罪過了。

    自己不開智慧,亂說一通,這叫自己沒有開眼。

    假如有一大群的人聽你講經,那便變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衆盲,相偕入火坑’,那罪過可大了。

    所以講經可以講深講淺,千萬不能講錯。

    ‘如是我聞’包括了六種成就的二種成就。

    ‘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聞’二字是聞成就。

    釋迦佛說法,聽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順之詞,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順從就不是‘如是’了。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第一得有信心。

    光有信心沒有聞也不行。

    像現在我們佛教的在家弟子,他們都有信仰心才來寺院拜佛祖、燒香、獻供養,很誠懇地叩頭禱告,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有信無聞。

    所以得有‘我聞’之‘聞’成就。

    佛法非聞不行,要是佛法無人說,雖慧未能解,你本來就有智慧,但是沒有遇到别人說法,因此佛法一點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經,看不懂,因為它是專門的學問。

    必須有人說法,光有人說沒有人聞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發了心,要講經說法,你們諸位不來,我跟誰講呢?所以要有聞法的人,這個法會才會成就。

    第三個成就就叫時成就,時間沒有定體,但時間很重要的。

    沒講經說法的時間,這個法會不能成就。

    譬如說現在住在台灣還太平,‘太平’這時間很好,就可以講經說法了。

    或者天氣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講堂裡坐不住人,這也不是好時間。

    或者天氣太熱,熱到講堂裡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時間。

    所以天下太平,天氣不太冷,也不太熱,這正是講經說法聞法的好時間,因此時間很重要,沒有好時間,法會亦不能成就。

    ‘一時’為何不載年、月、日而載個‘一時’呢?釋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載年、月、日,因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無量世界,假如記載釋迦佛在印度國某年某月某日講的,到我們中國是中國的年、月、日,那必須先用曆史的考據學來考證印度的時間,這樣不是費了很多冤枉力嗎!實際上這是不相幹的事,而且釋迦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那時間更無法考證,所以說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隻用個‘一時’。

    這個‘一時’在古人的注解叫做‘師資道合,說聽究竟’。

    師是老師,資是弟子。

    資是可以資助老師的叫做弟子。

    師資之道相合了即我要講佛法,你要來學佛法,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師資道合’。

    我講一部‘金剛經’,你聽一部‘金剛經’,我講完,你聽完,這叫做‘說聽究竟’。

    就這麼一個時間叫做‘一時’。

    現在這個‘一時’也就是講‘金剛經’的一個時間,其他的經上也是如此。

    地藏經的‘一時’,是講地藏經的時間,法華經的‘一時’,是講法華經的時間。

    總之,無論何經,凡是‘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叫做‘一時’。

     時間有了,得有個說法主人。

    ‘佛’的梵語尊稱佛陀,翻到中國話叫覺者,為什麼不翻成覺者呢?這叫‘含多義不翻’,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不翻’之一。

    梵文佛陀,含有三覺的意思,這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即自己覺悟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

    覺他,即是自己覺悟後講經說法,使他人覺悟,這是自利利他,超越二乘法界。

    覺行圓滿,就是自利的覺行,利他的覺行,統統圓滿,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這覺行圓滿超越了菩薩法界。

    ‘佛’超九界以獨尊,這是‘佛’的德号。

    具足三覺才叫佛陀。

    但中國人說話愛簡單,譯經的法師,知道我們的根性,他把梵語簡略翻譯,因為完全的翻譯是叫‘佛陀耶’。

    耶是尾音略去了,因而翻成‘佛陀’。

    這些翻譯的法師,也正是了解中國人說話愛簡單,因而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佛是說法的主人,這是主成就。

    何以要有說法的主人呢?若你去辦法會,一切都辦好了,沒有法師來講經怎樣能成就呢?所以要有一個說法的主人。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個處成就。

    處者即處所,處所得有一個講經的所在,這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發心要講經,你們大家都想聽道源法師講經,如果找不到講堂,一切就免談,所以處所沒有,則講經法會便不能成就。

    ‘佛’也是一樣的,佛也得有個處成就,即在‘祇樹給孤獨園’成就。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光在此說了廿五年,由此你就會明白處成就是很重要的。

    ‘舍衛國’是當時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翻成中國話叫聞物,亦名豐德。

    聞是名聞,物是物産,豐是豐多,德是道德,意即這個國家在印度是個大國,物産很豐富,道德很高尚,這叫豐德。

    還有名聞全印度,凡是印度人民都知道有個‘舍衛國’,所以叫聞物也叫豐德。

    這就是波斯匿的京都,他們的京都就如我們這個台北一樣,這‘舍衛國’不指全國,是指京都而言。

    現講‘祇樹給孤獨園’,‘隻’是隻陀太子,‘樹’是隻陀太子布施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是指‘給孤獨’長者所布施的花園。

    現講這個公案:就是說這個花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買來布施,做為佛講經說法的處所。

    ‘給孤獨長者’是翻成中國話的稱呼,他的梵語叫‘須達多’,翻到中國話,簡單翻譯叫好施,好行布施或是樂施,他專門以布施為樂。

    那麼把他翻譯‘給孤獨’又怎說呢?以此标明他好布施是有一個對象,就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他先布施。

    ‘孤’者,幼而無父曰‘孤’,在幼小孩童時代就沒有了父親,當了孤兒,這孩童太可憐、太苦了,他要去救濟他。

    ‘獨’者老而無子曰‘獨’,也稱‘獨夫’,這種人最苦,老年無依無靠,碰上做事又做不動,吃飯也成問題,又沒有兒子養活他,對這種老者,他要布施給他。

    救濟這些‘孤獨’的老幼。

    因此大家給他送了個德号叫‘給孤獨長者’。

    他在舍衛國還是一位大臣,又是一個富翁,他的錢多得不得了。

    因此他的兒子要娶媳婦,也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女兒家,就找到王舍城國家的一個大長者的女兒,那大長者叫珊檀那。

    須達多為了要替兒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裡去,本來是為了兒子的婚姻而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家都起來了,起來打掃房屋,莊嚴這房屋,還有廚房也忙著備辦好吃的菜飯。

    須達多在想,以為他們家人是為了他的兒子和他們的女兒婚姻,一定是邀請國王來參禮,因為我是舍衛國的大官大富長者,請國王來光榮光榮一番,他心裡這麼想著就問他親家珊檀那,是不是請國王來為婚姻之事。

    珊檀那答說不是,我是為了請佛,明天佛答應要上我家來應供。

    這個須達多,他的善根深厚,一聽到一個‘佛’字,渾身汗毛皆豎起來。

    若他沒有善根,聽見‘佛’字汗毛也不會豎。

    再沒有善根的話,他聽見‘佛’就會罵起來,由這一點證明他有大善根。

    須達多問:‘什麼叫佛?’珊檀那就向他講、向他解釋,他聽後很感動,贊歎說:‘啊!佛的功德原來是那麼大,大到無量無邊。

    ’因此急問:‘佛,現在那兒呢?’答曰:‘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

    再問曰:‘我可以見他嗎?’答曰:‘他是什麼人都可以見的。

    ’于是這‘給孤獨’長者,不等佛來,便立即動身先去見佛。

    一見到佛,佛給他說法,便證得了初果。

    這時他便明白了佛理,大生歡喜,但他并不自私,他問佛說:‘世尊啊!我是因世尊慈悲而得到了利益,可是我們國人,卻沒有聞到佛法,太可憐了。

    世尊可以不可以慈悲答應我到我們舍衛國去說法?’世尊說:‘可以的,不過光是安排我這些弟子,你就得有個大的講堂,還要有一個大宿舍才行呀!因常常跟随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而且還有其他的比丘。

    ’給孤獨答說:‘這個容易,沒有問題,我自會安排,因我是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