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名題

關燈
今天要講的這部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我解釋這部經,先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總釋名題,第二、别解經文。

    現在先講第一科總釋名題,在總釋名題内,再分為兩小科,解經題和解人題。

     (甲)解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八個字,就是本經的題目。

    其中‘經’字,是通題,‘通’者,通于一切經,一切經都叫‘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個字是别題,‘别’者,别于他經,這一部經不是‘華嚴經’,也不是‘法華經’,它的别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先講别題再講通題;講到别題,先講‘金剛’兩個字,再講‘般若’兩字,最後講‘波羅密’三字。

     ‘金剛’是個比喻,就是金剛寶,我們佛教有個金剛力士,也就是護法韋馱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金剛寶降魔杵’,也叫‘金剛杵’。

    我們人世間也有金剛寶,不過沒有天上的金剛寶那麼好、那麼高明而已。

    現在人稱金剛為鑽石,此經用金剛寶作比喻,比喻什麼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

    金剛寶有三種意思,即一、其體最堅,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

    凡是一法,都有體、相、用三個意義。

    這個金剛寶之體,最堅固無比,一切物不能壞他,所以‘其體最堅’。

    ‘其用最利’,金剛寶的功用銳利無比,他能壞一切物,如鑽石能刻動黃金,而黃金卻不能刻動鑽石。

    ‘其相最明’,這相就是外相,這個金剛寶的外相所放的光明,超過一切光明。

    在我們中國曆史上,曾經有外國進貢一個金剛寶,有四方一寸那麼大,可以照幾十裡路,那麼大的光明,要是我們這講堂裡有一個金剛鑽石,全堂的燈光,就射不過他的光明,故說‘其相最明’。

    這是金剛寶的比喻,有三種意義,即是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講‘般若’兩字,首先,要知道這兩個字的字音讀法,本來是‘般若’,但是經教上不能念‘ㄅㄢ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ˊㄖㄜˇ’,為什麼呢?要合乎梵音,梵音上他是音譯,不是意譯,音譯就是照著印度國的梵語的音聲翻過來的,在翻譯學而言,它是什麼音聲,我們就譯什麼音聲,譯的音聲就是‘般若’。

    若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字不照‘般若’來譯呢?記住這個解釋:這個經典的翻譯在唐朝譯的最多,我們現在講的這部‘金剛經’是在姚秦時代,比唐朝還在前。

    唐朝京都在陝西的長安,而這個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陝西的長安,長安那個時候說的話叫‘官話’,就像現在的國語。

    那時長安的‘官話’對于‘般若’就讀‘ㄅㄛˊㄖㄜˇ’的。

    由姚秦時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這京都就遷到河南的開封叫汴梁。

    随著時代的變遷,到那時也就變為河南省口音了,再也不是那時的‘官話’而帶有河南口音了。

    就是這樣随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了,再變再變,變到現在叫‘ㄅㄢㄖㄨㄛˋ’,可知姚秦時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ˊㄖㄜˇ’的。

    現在附帶解釋‘南無’這兩個字,也是這意思。

    本來現在念‘ㄋㄢˊㄨˊ’為什麼要念‘ㄋㄚㄇㄛˊ’呢?為了要合梵音故。

    在中國字‘南無’有的是字,為什麼不用‘ㄋㄚˊㄇㄛˊ’的字,而用‘ㄋㄢˊㄨˊ’這個音聲,因在唐朝時代,和唐朝以前,陝西長安說官話的音聲,‘南’字念‘拿’,‘無’字他念‘摩’,這是古音,後來中國人念這個字音慢慢的轉變了,但梵音沒有轉變,要合于梵音故。

    這就是為什麼‘般若’要與梵音合,也即譯音而不譯意之故也。

    因此念‘般若’這音聲定要把它念正。

    那麼‘般若’的意思又是什麼呢?翻成中國話叫‘智慧’,為什麼不直接了當翻成‘智慧’呢?因翻譯經典學有一種規矩叫‘五種不翻’。

    那‘五種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

    (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詞具六義。

    (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

    (四)順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是非不可翻,以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故也。

    (五)為生善故不翻;現在講的就是‘生善不翻’。

    能夠生起衆生善根,保存梵音故不翻。

    若你把‘般若’翻成中國的‘智慧’,這意義不錯,但恐怕會與世間所謂‘智慧’混同一談,因世間有學問、聰明、口齒伶俐,這種人都叫有聰明智慧的人。

    在佛經上來說,他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