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場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乘義章十一》曰:‘于法實相,安住為忍。
’《會疏》雲:‘智行增進名法忍’。
‘獲三種忍’者,《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
舍诠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
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
’其意謂,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回響(回音),如夢幻泡影,名音響忍。
是别教三地以下之菩薩所得。
舍離言诠,趣入實相,名柔順忍,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
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
又《彌陀疏鈔》曰:‘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
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
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
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
’故知淨影疏中之無生法忍,即《彌陀疏鈔》中約行之無生法忍。
故淨影師謂為七地以上,蓮池師指為八地,兩說無違。
又《仁王經》亦謂無生忍在七八九地。
(至于餘師異說,茲不具錄。
) 本經三忍,以音響忍為首,柔順忍次之。
異于《賢劫經》而同于《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
《舊華嚴經》十忍為:‘一者音聲忍。
二者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四者如幻忍。
五者如焰忍。
六者如夢忍。
七者如響忍。
八者如影忍。
九者如化忍。
十者如空忍。
’其初三忍,全同本經。
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深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随順音聲忍。
’即是音響忍也。
又曰:‘此菩薩随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随順深入。
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别諸法。
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
’此即柔順忍也。
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
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
若不滅,則無盡。
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
若無壞,則不動。
若不動,則寂滅。
......是為第三無生法忍。
’簡言之,則安住于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
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如是佛刹,華果樹木,與諸衆生,而作佛事。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花果樹木,皆作佛事,增長有情殊勝善根。
令人得忍,證入無生。
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與本願、滿足、明了、堅固、究竟之力也。
《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
本願力者,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
本願是總。
餘四(滿足、明了、堅固、究竟)是别。
滿足願者,願心圓備。
明了願者,求心顯著。
堅固願者,緣不能壞。
究竟願者,終成不退。
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
’又滿足願者,義寂、憬興均謂‘四十八願,無阙減故’。
明了願者,義寂、望西謂‘明慧共相應故。
’(此勝淨影)。
憬興謂‘求之不虛故。
’(此同淨影)。
堅固願者,義寂雲‘無退精進,所成就者’。
究竟願者,義寂、望西俱謂‘期盡有情法界際故。
(度盡法界一切有情)’。
諸說宜合參。
又本願力者,《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
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依法藏菩薩之本願,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
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願,以願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
由願生力,因力願成。
故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
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
’《會疏》雲:‘智行增進名法忍’。
‘獲三種忍’者,《淨影疏》曰:‘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
舍诠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
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
’其意謂,聞法悟道,知一切法,如聲之回響(回音),如夢幻泡影,名音響忍。
是别教三地以下之菩薩所得。
舍離言诠,趣入實相,名柔順忍,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
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名為得無生法忍,則在七地菩薩以上。
又《彌陀疏鈔》曰:‘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
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
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
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
’故知淨影疏中之無生法忍,即《彌陀疏鈔》中約行之無生法忍。
故淨影師謂為七地以上,蓮池師指為八地,兩說無違。
又《仁王經》亦謂無生忍在七八九地。
(至于餘師異說,茲不具錄。
) 本經三忍,以音響忍為首,柔順忍次之。
異于《賢劫經》而同于《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
《舊華嚴經》十忍為:‘一者音聲忍。
二者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四者如幻忍。
五者如焰忍。
六者如夢忍。
七者如響忍。
八者如影忍。
九者如化忍。
十者如空忍。
’其初三忍,全同本經。
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深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随順音聲忍。
’即是音響忍也。
又曰:‘此菩薩随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随順深入。
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别諸法。
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
’此即柔順忍也。
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
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
若不滅,則無盡。
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
若無壞,則不動。
若不動,則寂滅。
......是為第三無生法忍。
’簡言之,則安住于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
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如是佛刹,華果樹木,與諸衆生,而作佛事。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花果樹木,皆作佛事,增長有情殊勝善根。
令人得忍,證入無生。
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與本願、滿足、明了、堅固、究竟之力也。
《淨影疏》曰:‘皆無量壽佛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
本願力者,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
本願是總。
餘四(滿足、明了、堅固、究竟)是别。
滿足願者,願心圓備。
明了願者,求心顯著。
堅固願者,緣不能壞。
究竟願者,終成不退。
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
’又滿足願者,義寂、憬興均謂‘四十八願,無阙減故’。
明了願者,義寂、望西謂‘明慧共相應故。
’(此勝淨影)。
憬興謂‘求之不虛故。
’(此同淨影)。
堅固願者,義寂雲‘無退精進,所成就者’。
究竟願者,義寂、望西俱謂‘期盡有情法界際故。
(度盡法界一切有情)’。
諸說宜合參。
又本願力者,《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曰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
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依法藏菩薩之本願,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
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願,以願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
由願生力,因力願成。
故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
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