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場第十五

關燈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遍諸佛國。

    清暢哀亮,微妙和雅。

    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上顯樹能演說妙法,不可思議之益。

    ‘妙法’者,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

    《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風吹寶樹枝葉,所發音聲,演說不可稱量之微妙法音。

    故雲‘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昙師曰:‘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佛事’者,指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

    通常以祈福超薦等法會,稱為佛事。

    極樂國土,樹發音聲能作佛事,故昙師贊為不可思議也。

    又此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

    義寂雲:‘清者清淨,聞者不生濁染心故。

    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

    (彼本作‘清揚’,今本是‘清暢’。

    暢者通暢,歡暢,能令聞者舒暢。

    又具通曉之義,能令聞者通達實相法故。

    )哀者悲哀。

    聞者能生大悲心故。

    亮者明亮、響亮,又為透徹,顯露。

    由能朗發智慧明故。

    微者微密。

    其音微密如梵響故(梵天音樂)。

    妙者妙善。

    其音妙善似鸾聲故。

    和者調和。

    音韻克調,宮商和故。

    雅者雅正。

    其音雅正,順佛法故。

    ’上述音聲之德,非但于天中最為殊特,亦于十方世界中,最為第一。

    故雲:‘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衆生,睹菩提樹。

    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複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

    二柔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上顯樹作饒益,廣施真實之利。

    衆生若有目見此樹,耳聞其聲,鼻嗅其香,口嘗其果味,身觸其光影,或意根憶念樹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緣此樹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勝益。

    首雲‘皆得六根清徹’。

    《會疏》釋曰:‘耳根無垢為清。

    徹聽衆音曰徹。

    ’依此以例餘根,則眼根無垢曰清,徹見衆色曰徹。

    乃至意根,則意根無垢曰清,徹了諸法曰徹。

    六根各發勝智,皆得清徹。

    故曰‘六根清徹’。

    ‘惱’者,《箋注》曰:‘惱,心所名。

    小煩惱地法之一。

    (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舉此六者,名為大煩惱地法。

    )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飽者,滿也。

    )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惱煩悶也。

    又為二十随煩惱之一。

    (貪、嗔、癡、慢、疑、惡見,名為根本煩惱。

    從根本煩惱流出者,名為随煩惱)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于意,自懊惱之精神作用也。

    ’又《唯識述記》曰:‘煩是擾義,惱是亂義。

    ’遠離惱亂之患,故曰‘無諸惱患’。

    乃至得不退轉,直至成佛。

    故雲‘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下雲見樹成忍,前遍舉六根,此獨雲見者,蓋标眼根以例餘根也。

    此處見樹成忍正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刹願’與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之所攝。

    《會疏》釋雲:‘仰唯道場樹者,正是正覺果滿之标幟也。

    名号者,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

    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

    成就以見樹明其相。

    (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彼聞名,即道場樹之妙聲。

    (如《小本》曰:‘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

    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

    ’總之,名号與樹,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皆是圓圓果海,圓融具德。

    皆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皆是‘真實之際’。

    亦即是當人自性。

    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也。

    但名号則聲聞十方,普被三根,見樹則唯有神遊淨土,目瞻寶樹,方能獲益。

    兩者相比,則聞名得忍之益,更為顯著。

    故《會疏》曰:‘以此況彼,聞名得忍,益彌著明也。

    ’ ‘得忍’。

    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

    淨影雲:‘慧心安法,名之為忍。

    ’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