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場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菩提道場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
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
次顯樹之妙德難思。
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
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裡。
一切衆寶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光晖遍照。
複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衆寶之王以為璎珞。
雲聚寶锞,飾諸寶柱。
金珠鈴铎,周匝條間。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
無量光炎,照耀無極。
一切莊嚴,随應而現。
‘道場’。
此有五義:一、指釋尊于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
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
’三、供佛之處,稱為道場。
四、學道之處,《維摩經肇注》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五、隋炀帝時以為寺院之名。
诏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
’今經所雲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
‘菩提樹’據《西域記》曰:即畢缽羅樹。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
故名菩提樹。
譯為道樹,或覺樹。
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
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
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裡。
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
實則此亦無礙。
種種說量,皆随衆生機宜,故不拘于一格。
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
‘一切衆寶’下,顯菩提樹之莊嚴。
‘自然合成’,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
自然如是,不假造作。
‘敷’者開顯。
‘榮’者,繁盛明麗,‘晖’同輝。
意為此樹亦是一切衆寶,自然合成。
是故華果繁茂秀麗,光明普照。
‘複有’下,顯樹上之莊嚴。
《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正與此處經文相應。
經中璎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
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衆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衆寶之王’。
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璎珞。
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
‘雲聚寶锞’。
锞即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鈎連之結構。
‘雲聚’者乃寶之名。
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锞。
’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鈎連結構也。
‘寶柱’者,《宋譯》雲:‘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
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瑪瑙柱。
’複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
如是寶柱,飾以璎珞以及寶鎖。
‘金珠鈴铎’。
‘金’者,純金,‘珠’者,真珠。
‘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
‘铎’者,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發聲。
鈴與铎皆妙寶所成。
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于菩提樹枝條之間,故雲‘周匝條間’。
‘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铎,以為其網。
’故知寶網亦由金珠鈴铎之所成,故雲珍妙。
‘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
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雲‘羅覆其上’。
寶珠放光,‘百千萬色’。
如《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千光明。
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
’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輝映,彌增光麗。
故曰‘互相映飾’。
‘炎’者,火光向上也。
故‘光炎’即光耀也。
一一珠有千光明。
今有無量寶珠,故曰‘無量光炎,照耀無極’。
‘無極’者,無有極限。
‘一切莊嚴随應而現’者。
憬興雲:‘如來慈悲善報所現。
故應衆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衆寶等,無不适意故也。
’如是妙現,普應群機,變化不拘,一一圓妙,全顯事事無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
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
次顯樹之妙德難思。
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
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裡。
一切衆寶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光晖遍照。
複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衆寶之王以為璎珞。
雲聚寶锞,飾諸寶柱。
金珠鈴铎,周匝條間。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
無量光炎,照耀無極。
一切莊嚴,随應而現。
‘道場’。
此有五義:一、指釋尊于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名曰道場。
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
’三、供佛之處,稱為道場。
四、學道之處,《維摩經肇注》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五、隋炀帝時以為寺院之名。
诏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
’今經所雲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
‘菩提樹’據《西域記》曰:即畢缽羅樹。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
故名菩提樹。
譯為道樹,或覺樹。
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
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
今經雲彼土樹高四百萬裡。
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
實則此亦無礙。
種種說量,皆随衆生機宜,故不拘于一格。
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
‘一切衆寶’下,顯菩提樹之莊嚴。
‘自然合成’,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
自然如是,不假造作。
‘敷’者開顯。
‘榮’者,繁盛明麗,‘晖’同輝。
意為此樹亦是一切衆寶,自然合成。
是故華果繁茂秀麗,光明普照。
‘複有’下,顯樹上之莊嚴。
《往生論》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正與此處經文相應。
經中璎珞、寶柱、寶網,皆樹上空中之莊嚴。
首明四色摩尼寶,此諸寶總攝衆寶之善妙,乃最上之寶,故稱‘衆寶之王’。
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璎珞。
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
‘雲聚寶锞’。
锞即鎖,此處指建築物中相鈎連之結構。
‘雲聚’者乃寶之名。
如《唐譯》曰:‘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锞。
’故知雲聚寶鎖,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鈎連結構也。
‘寶柱’者,《宋譯》雲:‘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
所謂金柱、銀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瑪瑙柱。
’複有二寶乃至七寶共成之柱。
如是寶柱,飾以璎珞以及寶鎖。
‘金珠鈴铎’。
‘金’者,純金,‘珠’者,真珠。
‘鈴’者,金屬之鈴,形似鐘而較小。
‘铎’者,指鈴中之木舌,用以擊鈴使發聲。
鈴與铎皆妙寶所成。
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懸于菩提樹枝條之間,故雲‘周匝條間’。
‘珍妙寶網’者,《唐譯》曰:‘又以純金、真珠、雜寶鈴铎,以為其網。
’故知寶網亦由金珠鈴铎之所成,故雲珍妙。
‘羅覆’者,‘羅’指開張羅列,‘覆’指覆蓋。
如是寶網,蓋覆菩提樹上,故雲‘羅覆其上’。
寶珠放光,‘百千萬色’。
如《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千光明。
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
’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輝映,彌增光麗。
故曰‘互相映飾’。
‘炎’者,火光向上也。
故‘光炎’即光耀也。
一一珠有千光明。
今有無量寶珠,故曰‘無量光炎,照耀無極’。
‘無極’者,無有極限。
‘一切莊嚴随應而現’者。
憬興雲:‘如來慈悲善報所現。
故應衆機,現大小長短,一寶二寶乃至衆寶等,無不适意故也。
’如是妙現,普應群機,變化不拘,一一圓妙,全顯事事無礙。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