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律學入門
關燈
小
中
大
比丘等。
(三)罪福報應經雲:喜作妄語,傳人惡者,入地獄中,洋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生,堕惡聲鳥鸺鴿鹦鹆中。
(四)佛說戒消災經:佛見惡水中一蟲,其形似人,阿難問,此蟲先世造何業行,生此水中?佛言、是過去佛像法中僧坊維那,嫌客僧來了,心生嗔恚,隐匿擅越所送酥油,客僧向索,維那不護口戒,罵言汝何不啖屎尿也!雲何從我索酥?因此诃罵客僧,于無量世,堕此惡水中! 其他如賢過因緣經中,迦毗梨過去罵人,你是牛!你是馬!豬貓!故做百頭大魚。
均提沙彌往昔,譏笑老比丘唱起來,如犬叫一樣,故做五百世狗子,這些都是由口業造成的!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生,一言喪邦,一言以興邦,’也就是口業的厲害吧! 5、犯飲酒的過失 前面所說殺盜淫妄是性戒,不論在家出家,犯了都有業障的。
唯酒戒一條是佛所遮的,為什麼呢?因為酒的過失極大!譬喻經中所說:有一位受五戒的優婆塞,一天從山上斫柴回來,口渴極了。
沒有茶水喝,桌上找到壺子裡有酒在,就拿來喝掉,心中已會昏醉的模樣,恰巧鄰舍走來一隻雞!他就把雞提來藏起,可以殺起好過酒,當時有年輕婦女來尋雞,說是沒有看到,同時就把女人奸污了,過後将雞也殺了!由飲酒的緣故,五戒一連破光,這豈不是酒的過惡最大吧?再引戒經證明如下: (一)罪福報應經雲:喜飲酒醉,犯三十六失,後堕沸屎泥犁中;出生堕猩猩中,後為人癡頑無所知。
(二)梵網經‘酤酒’戒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逵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波羅夷’印度梵語,中華譯為棄,意謂毀犯根本大戒的人,已經棄舍佛法之外,如大海不受屍死!亦喻人斷頭,不可複活。
(三)戒經中說: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衆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丁、餘義 一、總結上文以上把持戒與犯戒的比較觀察,大概這樣,若是微細得失,探究律藏,盡難枚舉。
若據菩薩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無惡不離!‘諸惡莫作’。
二攝善法戒,謂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無善不攝!衆善奉行。
三攝衆生戒,能攝受一切衆生,以慈悲喜舍等法,饒益有情。
以此三聚,盡攝一切戒了。
二、開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專制呆闆的,乃是最适應社會環境的,終利濟群衆為前題。
在大乘菩薩戒中,就有開遮持犯的不同:如殺盜淫妄酒等,都有開遮持犯的道理,比況現在國家提倡大家要勞動生産,由是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種田開廠織業等,這就是開緣的道理。
或有生病,醫師說是要用酒配藥,這亦可開。
至于方便妄語等,凡有利益大衆的皆有開緣的必要,否則就犯,遮則便持。
這些道理,詳看瑜伽菩薩戒本,并及巨贊法師寫給二埋法師的‘關于戒的開綠’一文可知道的。
所以世尊說法制戒;當開則開,開則名持,不開反犯!當遮則遮,遮則名持,不遮反犯!總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合法合理的,才許可方便有開緣的意義,不然的話切切勿得開的! 三、忏後還淨‘律學’如十誦律,五分津,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等,這麼多,又這樣的嚴厲!若果在幼小受戒,或沒有學識研究過的便易犯戒!縱使能知這些的,就永不犯戒吧?‘知而故犯’,罪業更重!這樣講來,佛陀慈悲方便,也許我們知過必妀,慚愧忏悔,方可清淨,如戒本序說:‘衆中若有罪者,當忏悔,忏悔即安樂,不忏悔罪益深。
’ 梵網經說:‘若有犯十戒者,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使得滅罪,……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忏悔罪便得滅。
’ 忏悔有事忏理忏:事相忏悔,就是對佛菩薩像前,三業虔誠,身業禮拜,口業念誦:‘往今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忏悔!’天天這樣忏悔,自然清淨;如衣垢污,浣之清潔。
涅槃經雲:‘本所受戒,設有所犯,即應忏悔,悔已清淨。
’ 若理忏悔,就是端身正坐,心中觀想,普賢觀經說: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放生儀說:罪徙心起将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這叫做理忏悔。
前來寫到此止,本文圓滿了,有缺點地方,請大善知識,德學居士指數!最為歡迎。
最後個人過去所造殺盜淫等業,面向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現代高僧大德忏悔,使我永無業障能遮止,以此功德,令一切有情同成佛道,這是吾人寫這文的願望哩! 華嚴經偈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
(三)罪福報應經雲:喜作妄語,傳人惡者,入地獄中,洋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生,堕惡聲鳥鸺鴿鹦鹆中。
(四)佛說戒消災經:佛見惡水中一蟲,其形似人,阿難問,此蟲先世造何業行,生此水中?佛言、是過去佛像法中僧坊維那,嫌客僧來了,心生嗔恚,隐匿擅越所送酥油,客僧向索,維那不護口戒,罵言汝何不啖屎尿也!雲何從我索酥?因此诃罵客僧,于無量世,堕此惡水中! 其他如賢過因緣經中,迦毗梨過去罵人,你是牛!你是馬!豬貓!故做百頭大魚。
均提沙彌往昔,譏笑老比丘唱起來,如犬叫一樣,故做五百世狗子,這些都是由口業造成的!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生,一言喪邦,一言以興邦,’也就是口業的厲害吧! 5、犯飲酒的過失 前面所說殺盜淫妄是性戒,不論在家出家,犯了都有業障的。
唯酒戒一條是佛所遮的,為什麼呢?因為酒的過失極大!譬喻經中所說:有一位受五戒的優婆塞,一天從山上斫柴回來,口渴極了。
沒有茶水喝,桌上找到壺子裡有酒在,就拿來喝掉,心中已會昏醉的模樣,恰巧鄰舍走來一隻雞!他就把雞提來藏起,可以殺起好過酒,當時有年輕婦女來尋雞,說是沒有看到,同時就把女人奸污了,過後将雞也殺了!由飲酒的緣故,五戒一連破光,這豈不是酒的過惡最大吧?再引戒經證明如下: (一)罪福報應經雲:喜飲酒醉,犯三十六失,後堕沸屎泥犁中;出生堕猩猩中,後為人癡頑無所知。
(二)梵網經‘酤酒’戒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逵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波羅夷’印度梵語,中華譯為棄,意謂毀犯根本大戒的人,已經棄舍佛法之外,如大海不受屍死!亦喻人斷頭,不可複活。
(三)戒經中說: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衆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丁、餘義 一、總結上文以上把持戒與犯戒的比較觀察,大概這樣,若是微細得失,探究律藏,盡難枚舉。
若據菩薩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無惡不離!‘諸惡莫作’。
二攝善法戒,謂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無善不攝!衆善奉行。
三攝衆生戒,能攝受一切衆生,以慈悲喜舍等法,饒益有情。
以此三聚,盡攝一切戒了。
二、開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專制呆闆的,乃是最适應社會環境的,終利濟群衆為前題。
在大乘菩薩戒中,就有開遮持犯的不同:如殺盜淫妄酒等,都有開遮持犯的道理,比況現在國家提倡大家要勞動生産,由是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種田開廠織業等,這就是開緣的道理。
或有生病,醫師說是要用酒配藥,這亦可開。
至于方便妄語等,凡有利益大衆的皆有開緣的必要,否則就犯,遮則便持。
這些道理,詳看瑜伽菩薩戒本,并及巨贊法師寫給二埋法師的‘關于戒的開綠’一文可知道的。
所以世尊說法制戒;當開則開,開則名持,不開反犯!當遮則遮,遮則名持,不遮反犯!總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合法合理的,才許可方便有開緣的意義,不然的話切切勿得開的! 三、忏後還淨‘律學’如十誦律,五分津,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等,這麼多,又這樣的嚴厲!若果在幼小受戒,或沒有學識研究過的便易犯戒!縱使能知這些的,就永不犯戒吧?‘知而故犯’,罪業更重!這樣講來,佛陀慈悲方便,也許我們知過必妀,慚愧忏悔,方可清淨,如戒本序說:‘衆中若有罪者,當忏悔,忏悔即安樂,不忏悔罪益深。
’ 梵網經說:‘若有犯十戒者,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使得滅罪,……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忏悔罪便得滅。
’ 忏悔有事忏理忏:事相忏悔,就是對佛菩薩像前,三業虔誠,身業禮拜,口業念誦:‘往今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忏悔!’天天這樣忏悔,自然清淨;如衣垢污,浣之清潔。
涅槃經雲:‘本所受戒,設有所犯,即應忏悔,悔已清淨。
’ 若理忏悔,就是端身正坐,心中觀想,普賢觀經說: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放生儀說:罪徙心起将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這叫做理忏悔。
前來寫到此止,本文圓滿了,有缺點地方,請大善知識,德學居士指數!最為歡迎。
最後個人過去所造殺盜淫等業,面向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現代高僧大德忏悔,使我永無業障能遮止,以此功德,令一切有情同成佛道,這是吾人寫這文的願望哩! 華嚴經偈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