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明譯史
關燈
小
中
大
開元釋教錄,本經譯于姚興弘始四年(四○六),現西曆一九九一,距今已有一五九○年曆史。
姚秦之後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今年是八十年。
阿彌陀經已流傳一千五百九十年了。
‘鸠摩羅什’龜茲(丘慈)國人,當時西域三十六個小國之一。
父鸠摩羅炎,本印度人,舍相位遊學到西域,龜茲國王欽佩其德學,以妹妻之,生下鸠摩羅什。
師之母信佛,師七歲時随母出家,九歲親近槃陀達多學小乘法,又回沙勒國,跟沙車王子須利耶蘇摩學大乘法,二十歲已博通三藏,各處弘法,備受敬重。
龜茲王奉為國師,名聲遠播至中國。
時苻堅崇敬道安法師,問何處尚有高僧?雲:‘聞西域有羅什,當請之。
’苻堅遂遣大将呂光率十萬大軍,囑先禮,若不肯再用兵。
鸠師既是國寶,王當然不舍,呂光兩天就用武力解決了。
因交通不便,來去費時,光回至涼州(今甘肅),聞苻堅敗于淝水之役,臣姚苌繼位,而于涼州自立為三河王。
師被困涼州,研究中國語言文化,光不信佛,因師預告災難,多次皆準,方視作軍師,軟禁在涼。
姚苌死姚興繼位,呂光逝,傳位侄呂隆,興發兵于弘始五年滅涼,迎回鸠師。
開元釋教錄說弘始四年,可能有誤,是否涼未亡便請,不得而知!師西元三八六年至涼,四○三年才到長安,留置十八年之久。
關于師受苦情形,可見梁高僧傳第二卷鸠摩羅什法師部分,此不能細說。
師弘始四年或五年來長安,十五年圓寂,前後才十年。
所譯經論,依開元釋教錄載,有七十四部,三百多卷。
現存約三百卷左右。
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是最負盛名的一位,所譯經典流通最廣,最受歡迎。
如法華經有三種譯本,以師所譯最受歡迎;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其中‘爾時,慧命須菩提’約三行字,鸠譯無,可能是漏抄,由元魏菩提流支譯本補入,仍采師譯,足見彼與國人法緣之深。
師以義譯為主,文辭優雅,甚合國人口胃。
玄奘大師采直譯,文較繁,故流通少。
師對中國佛教貢獻甚巨,如三論宗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加上大智度論為四論宗,皆師所譯,淨土宗阿彌陀經也是,凡佛弟子,無不讀誦,最為普遍。
師七十歲圓寂。
據僧肇所寫鸠摩羅什法師诔,弘始十四年末,師仍健在,另師所譯成實論(成實宗)後記也提到十四年猶在人間,足證是十五年入滅,高僧傳說十一年,恐有錯誤。
古之譯師,不論中印,皆曆盡千辛萬苦,今日得以見聞,當生珍重心,對譯者作感恩想,非彼之付出,我等無緣讀誦受持,阿彌陀經除本譯外,玄奘大師也有翻譯,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藏經中有。
舊譯唐代已相當盛行,念佛者多,不閱藏者,不知有異譯,有心研究者,不妨對照參考。
師臨終前發願:‘若所譯不違佛旨,荼毗後,舌根不壞。
’後果然舌根如生,更明所譯正确,足堪信任。
為證信、感恩故,略說譯史竟。
這本阿彌陀經從印度傳來,由龜茲國博通三藏的鸠摩羅什法師,在東晉時的北方,五胡十六國之姚秦(又稱後秦)時代,所翻譯的。
姚秦之後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今年是八十年。
阿彌陀經已流傳一千五百九十年了。
‘鸠摩羅什’龜茲(丘慈)國人,當時西域三十六個小國之一。
父鸠摩羅炎,本印度人,舍相位遊學到西域,龜茲國王欽佩其德學,以妹妻之,生下鸠摩羅什。
師之母信佛,師七歲時随母出家,九歲親近槃陀達多學小乘法,又回沙勒國,跟沙車王子須利耶蘇摩學大乘法,二十歲已博通三藏,各處弘法,備受敬重。
龜茲王奉為國師,名聲遠播至中國。
時苻堅崇敬道安法師,問何處尚有高僧?雲:‘聞西域有羅什,當請之。
’苻堅遂遣大将呂光率十萬大軍,囑先禮,若不肯再用兵。
鸠師既是國寶,王當然不舍,呂光兩天就用武力解決了。
因交通不便,來去費時,光回至涼州(今甘肅),聞苻堅敗于淝水之役,臣姚苌繼位,而于涼州自立為三河王。
師被困涼州,研究中國語言文化,光不信佛,因師預告災難,多次皆準,方視作軍師,軟禁在涼。
姚苌死姚興繼位,呂光逝,傳位侄呂隆,興發兵于弘始五年滅涼,迎回鸠師。
開元釋教錄說弘始四年,可能有誤,是否涼未亡便請,不得而知!師西元三八六年至涼,四○三年才到長安,留置十八年之久。
關于師受苦情形,可見梁高僧傳第二卷鸠摩羅什法師部分,此不能細說。
師弘始四年或五年來長安,十五年圓寂,前後才十年。
所譯經論,依開元釋教錄載,有七十四部,三百多卷。
現存約三百卷左右。
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是最負盛名的一位,所譯經典流通最廣,最受歡迎。
如法華經有三種譯本,以師所譯最受歡迎;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其中‘爾時,慧命須菩提’約三行字,鸠譯無,可能是漏抄,由元魏菩提流支譯本補入,仍采師譯,足見彼與國人法緣之深。
師以義譯為主,文辭優雅,甚合國人口胃。
玄奘大師采直譯,文較繁,故流通少。
師對中國佛教貢獻甚巨,如三論宗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加上大智度論為四論宗,皆師所譯,淨土宗阿彌陀經也是,凡佛弟子,無不讀誦,最為普遍。
師七十歲圓寂。
據僧肇所寫鸠摩羅什法師诔,弘始十四年末,師仍健在,另師所譯成實論(成實宗)後記也提到十四年猶在人間,足證是十五年入滅,高僧傳說十一年,恐有錯誤。
古之譯師,不論中印,皆曆盡千辛萬苦,今日得以見聞,當生珍重心,對譯者作感恩想,非彼之付出,我等無緣讀誦受持,阿彌陀經除本譯外,玄奘大師也有翻譯,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藏經中有。
舊譯唐代已相當盛行,念佛者多,不閱藏者,不知有異譯,有心研究者,不妨對照參考。
師臨終前發願:‘若所譯不違佛旨,荼毗後,舌根不壞。
’後果然舌根如生,更明所譯正确,足堪信任。
為證信、感恩故,略說譯史竟。
這本阿彌陀經從印度傳來,由龜茲國博通三藏的鸠摩羅什法師,在東晉時的北方,五胡十六國之姚秦(又稱後秦)時代,所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