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三萬六千一切法品》(3)
關燈
小
中
大
無生法忍,住第八地,於是現證超越心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地之境界,得意生身(mano-maya)。
大慧問言:世尊,雲何意生身? 世尊答言:此謂如其心念,疾速無礙而往來,是意生身。
大慧,譬如心意,能無礙往來於山嶺、牆壁、河流、叢林,於人作憶念時,先前所見境雖離彼百千由旬,隻須相續中心意起用,即無間無礙。
意生身亦複如是,入如幻三摩地,得力、神通、自在諸相莊嚴,即能如意生於諸聖道聖衆中,複憶成熟一切有情本願。
如是,大慧,是即菩薩摩诃薩遠離生住滅想。
更者,大慧,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見外境無有?大慧,此謂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如發網,見一切法體性宛然有者,實因無始時來由遍計妄想成熟之分别習氣起計着。
菩薩摩诃薩須於此求得聖智自證。
大慧,成就此四者,菩薩摩诃薩即成就為大修行者。
是故大慧,汝須修習。
爾時,大慧複請世尊言:世尊,唯願為我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能了見因緣相,除諸常斷分别,由是不更分别一切法為次第(krama)生起、為同時(yugapat)生起。
世尊答言:此有兩種緣起(pratityasamutpada),一切法以此而成存在,謂外(bahya)與内(adhyatmika)。
大慧,外者,謂由泥團、木杆、陶輪、繩綫、水及人工等諸緣和合以成瓶。
即如此瓶由泥團造,片布由綫、草席由香草、種芽由種子、乳酪由人工搖酸乳,故即如是,大慧,屬於外緣之一切法,一一相續成就現起。
至於内緣,大慧,此如無明、愛、行等,構成我等〔所說〕緣起法,由此而生,大慧,即有蘊處界顯現。
此等非成别别,唯由凡愚分别而成别别。
大慧,有六種因—— 一者、未來生因(bhavisyad-hetu) 二者、相屬因(sambandha-hetu) 三者、相因(laksana-hetu) 四者、能作因(karana-hetu) 五者、能顯因(vyanjana-hetu) 六者、舍因(upeksa-hetu)[注108]。
今者,大慧,未來生因者,謂當因能成果時,有内外法生起;相屬因者,大慧,謂當緣能成果時,有内外蘊種子等生起;複次,相因者,大慧,謂〔識〕依於外境,相續起用;能作因者,大慧,謂如轉輪王,以無上權力授給予因,以顯示因;複次,能顯因者,謂分别官能生起,顯示諸自相,如燈能照物;最後,舍因者,謂於還滅時和合即不相續,由是生起無分别境界。
是故,大慧,無次第生亦無同時生,此無非淺心凡愚持之以作分别。
何以故?大慧,若同時生者,則因與果更無差别,是則不能為因建立其性相:若許次第生,則當無一物可維持其自相,以其漸次生起故,此不應理。
〔如子未生時,大慧,當無有“父”此名言[注109]。
正理家辯言,應當如是:凡有生起,當由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等互相聯屬而始得生,彼於是總括有境為次第生,然而大慧,次第生者實不得成,此唯由彼等計着自性義而立量。
[注110] 注釋 87為鈍智說三乘、為智者說一乘、為樂寂者說無乘。
88梵vijnapti-dvaya,直譯為“二種表識”、“二種取識”,此處意譯為二取。
89現存梵本無此句,此依舊譯補。
唐譯為為“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90直譯為“所相”。
以一切所相之顯現皆為遍計而建立之似顯現,故意譯之為“似相”。
世親《三自性判别》雲:“能現為依他,所似現遍計”(依拙譯),即由此段經文而來。
91所依為内,如内六處;所緣為為外,如外六處;所依與所緣即成離異而建立,故成依他自性相,凡愚即妄執為實有之内外分别。
《入楞伽》之說依他(緣起),實說内外之相對,非說内外之相依。
92tathagatagarbha-hrdaya舊譯“如來藏心”。
參注37。
或疑雲,既言“圓成自性即是如來藏體性”,何以尚非究竟?此須由觀修次第理解。
行人證圓成自性,雖已觸證真如,然實未究竟,彌勒菩薩於《辨法法性論》中,說“離相四加行”,尚須離所證相(境界),亦即次第離所證真如相,至佛地始為究竟,此即亦現證“勝義無自性”,始名“通達其體性”。
93上兩句依唐譯。
94超越十地至無學地之無間道(佛之因地)。
95prag-vijnana,義為“未生識”,勝論師以此為“未生無”諸法中之一例,雖然未生,但卻為最初識生起前的狀态,此狀态即無因而生。
唐譯為“初識前”,即依此義,故此非說“初識”。
96既顯現為識境,故必有“行”(kriya),然由“行”而作之“諸行”(samskara),實無所有,故雲。
此非離“行”,實離對“諸行”
大慧問言:世尊,雲何意生身? 世尊答言:此謂如其心念,疾速無礙而往來,是意生身。
大慧,譬如心意,能無礙往來於山嶺、牆壁、河流、叢林,於人作憶念時,先前所見境雖離彼百千由旬,隻須相續中心意起用,即無間無礙。
意生身亦複如是,入如幻三摩地,得力、神通、自在諸相莊嚴,即能如意生於諸聖道聖衆中,複憶成熟一切有情本願。
如是,大慧,是即菩薩摩诃薩遠離生住滅想。
更者,大慧,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見外境無有?大慧,此謂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如發網,見一切法體性宛然有者,實因無始時來由遍計妄想成熟之分别習氣起計着。
菩薩摩诃薩須於此求得聖智自證。
大慧,成就此四者,菩薩摩诃薩即成就為大修行者。
是故大慧,汝須修習。
爾時,大慧複請世尊言:世尊,唯願為我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能了見因緣相,除諸常斷分别,由是不更分别一切法為次第(krama)生起、為同時(yugapat)生起。
世尊答言:此有兩種緣起(pratityasamutpada),一切法以此而成存在,謂外(bahya)與内(adhyatmika)。
大慧,外者,謂由泥團、木杆、陶輪、繩綫、水及人工等諸緣和合以成瓶。
即如此瓶由泥團造,片布由綫、草席由香草、種芽由種子、乳酪由人工搖酸乳,故即如是,大慧,屬於外緣之一切法,一一相續成就現起。
至於内緣,大慧,此如無明、愛、行等,構成我等〔所說〕緣起法,由此而生,大慧,即有蘊處界顯現。
此等非成别别,唯由凡愚分别而成别别。
大慧,有六種因—— 一者、未來生因(bhavisyad-hetu) 二者、相屬因(sambandha-hetu) 三者、相因(laksana-hetu) 四者、能作因(karana-hetu) 五者、能顯因(vyanjana-hetu) 六者、舍因(upeksa-hetu)[注108]。
今者,大慧,未來生因者,謂當因能成果時,有内外法生起;相屬因者,大慧,謂當緣能成果時,有内外蘊種子等生起;複次,相因者,大慧,謂〔識〕依於外境,相續起用;能作因者,大慧,謂如轉輪王,以無上權力授給予因,以顯示因;複次,能顯因者,謂分别官能生起,顯示諸自相,如燈能照物;最後,舍因者,謂於還滅時和合即不相續,由是生起無分别境界。
是故,大慧,無次第生亦無同時生,此無非淺心凡愚持之以作分别。
何以故?大慧,若同時生者,則因與果更無差别,是則不能為因建立其性相:若許次第生,則當無一物可維持其自相,以其漸次生起故,此不應理。
〔如子未生時,大慧,當無有“父”此名言[注109]。
正理家辯言,應當如是:凡有生起,當由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等互相聯屬而始得生,彼於是總括有境為次第生,然而大慧,次第生者實不得成,此唯由彼等計着自性義而立量。
[注110] 注釋 87為鈍智說三乘、為智者說一乘、為樂寂者說無乘。
88梵vijnapti-dvaya,直譯為“二種表識”、“二種取識”,此處意譯為二取。
89現存梵本無此句,此依舊譯補。
唐譯為為“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90直譯為“所相”。
以一切所相之顯現皆為遍計而建立之似顯現,故意譯之為“似相”。
世親《三自性判别》雲:“能現為依他,所似現遍計”(依拙譯),即由此段經文而來。
91所依為内,如内六處;所緣為為外,如外六處;所依與所緣即成離異而建立,故成依他自性相,凡愚即妄執為實有之内外分别。
《入楞伽》之說依他(緣起),實說内外之相對,非說内外之相依。
92tathagatagarbha-hrdaya舊譯“如來藏心”。
參注37。
或疑雲,既言“圓成自性即是如來藏體性”,何以尚非究竟?此須由觀修次第理解。
行人證圓成自性,雖已觸證真如,然實未究竟,彌勒菩薩於《辨法法性論》中,說“離相四加行”,尚須離所證相(境界),亦即次第離所證真如相,至佛地始為究竟,此即亦現證“勝義無自性”,始名“通達其體性”。
93上兩句依唐譯。
94超越十地至無學地之無間道(佛之因地)。
95prag-vijnana,義為“未生識”,勝論師以此為“未生無”諸法中之一例,雖然未生,但卻為最初識生起前的狀态,此狀态即無因而生。
唐譯為“初識前”,即依此義,故此非說“初識”。
96既顯現為識境,故必有“行”(kriya),然由“行”而作之“諸行”(samskara),實無所有,故雲。
此非離“行”,實離對“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