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佛名号品第九

關燈
人,除了犯那極重的“五無間罪”之外,其餘那些業報統統都會被消滅。

    即使說是“五無間罪”,罪業大到不得了,下地獄後哪怕經過成億個大劫都沒有出頭希望的,仗著臨命終時,别人為他稱念佛的名号,對于這種重罪,也能漸漸減少以至消滅。

    更何況這些有罪的、臨命終的衆生能自己親自口裡稱呼佛号,心裡挂念佛号,自然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報。

    消滅無量的重罪了。

    ’ 【注釋】: 1)名号:‘名’是相對此人本體而起,具有特殊性‘号’是相對于這一類人共性而起,具有普遍性。

    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為名,特指此位大慈大悲的聖者“菩薩”為号,通指具有菩薩德行的聖者。

    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為名,特指本師“佛”為号,通指具佛德者。

     2)慈悲:與樂曰慈,拔苦曰悲,乃慈悲喜舍四無量之前二也。

    有三種慈悲:一、衆生緣慈悲,以慈悲心視十方六道衆生猶如父母親人,常思與樂拔苦,此乃未斷煩惱之修學人所起也二、法緣慈悲:斷煩惱之聖人已達法空,破我空而未破法空,一心令衆生随其意而起與樂拔苦之心也三、無緣慈悲:諸佛不住有為、無為,不住三世,故心無所緣,于一切衆生等視無别,皆令得樂拔苦也。

    故知此三類乃有學、無學、佛或凡賢、聖者、佛之區别也。

     3)無邊身如來:即一切衆生自性清淨法身。

    《傳心法要》雲:‘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雲,實無可見。

    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

    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

    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無邊’者,廣大而無邊際也。

     4)寶性如來:寶性者,佛性也,乃如來藏之異名也。

    真金在糞穢中,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衆生煩惱中,不失真如清淨之性,故雲寶性。

    《寶性論》雲:‘塵勞諸境中,皆有如來藏,下至阿鼻獄,皆有如來身,真如清淨法,名為如來體’。

    真如在煩惱中,名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

    依《佛性篇·如來藏品》雲,藏有三義:一、所攝之義,真如立于衆生之位,則含和合不和合二門。

    和合門者,生一切染法不和合者,生一切淨法。

    一切染淨之法,皆攝于如來之性,即真如,故雲如來藏。

    二、隐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為煩惱隐覆如來之性而不顯,故名如來藏。

    三、能攝之義:真如在煩惱中,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

    若能于刹那間見此佛性,則必能從性起修,直至成佛也。

     5)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又作缽特摩、波昙摩、缽昙摩,譯作赤蓮華,其花莖有刺者。

    印度有四種蓮:青黃赤白,以紅蓮為勝,故雲波頭摩勝,梵漢雙舉也。

    紅蓮華者,表一切衆生之本心也。

    衆生之本心能造萬物而不為萬物所污,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也。

    波頭摩勝如來者,乃一切衆生之本心也。

     6)師子吼如來:師子吼者,佛在大衆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如獅子吼而百獸伏也。

    雲:‘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是實非權,以名一乘大法也。

    一乘大法者,令一切衆生悉皆成佛,非以聲聞、緣覺、菩薩為究竟也,乃諸法實相也。

     7)拘留孫佛:又作俱留孫佛、鸠樓孫佛、羯羅迦村馱,譯作: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

    當于過去七佛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也。

    謂已斷一切惑障也。

    《寶積經》雲:‘過去有佛,曰無量勳寶飾淨王如來。

    其時有轉輪聖王住清淨大城,名勇群王,王有千子,第一名淨意,第千子名意無量’。

    第一子淨意,即拘留孫佛也,第千子意無量,即樓至佛也。

    此千子即賢劫千佛之前身也。

     8)毗婆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