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

關燈
這一種性。

    所以種性有血統的意味,如血統不同,就不屬于這一種性了。

    應用在佛法中,佛是最高上的,衆生可以成佛,那衆生應有佛性;佛種性是對佛果而說的。

    在如來藏九種譬喻中,後五喻是比喻佛種性的。

    先說:「佛(種)性有二種:一者如地藏,二者如果樹」,這是通說。

    然後約金像,輪王,鏡像──三喻,分别的說明,如依種性而生起佛的三身。

    「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界)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這意思是:[P171]依如來界,說一切衆生之(如來)藏。

    所以『論』上說:「以是義故,說如來性(界)因。

    此明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為因義」(5)。

    如來性──如來界tatha^gata-dha^tu的界,是「因」的意義。

    依如來界為因而有如來果,所以種性約因說,依如來界說。

    『論』中并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無始時來性」(界),以說明種性;引『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這都是為了說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别真如體相,畢竟定佛(種)性體,于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餘盡」(6)。

    這樣,雖說三義,其實隻是一事。

    「如來法身」,「不差别真如」,「畢竟定佛(種)性」,不就是如來藏的三義嗎?所以三義隻是一事,不過說明不同:從佛說到遍衆生中,是法身遍滿義;從衆生說到有佛性,是佛種性義;約衆生與佛平等說,是真如無差别義。

    雖有三義,都是為了說明「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寶性論』是以三義來說明如來藏的,如說明如來藏「自體」,『論』卷三(大正三一?八二八中)說: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

     三種譬喻,華譯本所說缺略。

    依梵本及藏文本,顯然也是約三義說的。

    如來法身的威神力,能成就衆生,如摩尼寶珠,能随衆生的意樂而成就。

    真如不變異,如虛空一樣。

    如來種性對衆生而起慈悲柔和心,與淨水的潤澤一樣。

    雖有三種譬喻,同樣的比喻了「自性常不染」,本性清淨[P172],這就是如來藏自體(7)。

    不同的說明,其實是相通的。

    如四大章中,說明如來藏的,是「界」。

    如來藏的九種譬喻,漢譯本說:「諸佛者,喻如來藏」;一直到「摸像喻者,如來藏相似」,梵文本都是如來界。

    又如「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就是佛界buddha-dha^tu與佛菩提buddha-bodhi二章,那末佛界與如來藏,都就是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了。

    總之,依『寶性論』所說,法身(遍入衆生),真如(清淨不二),(衆生有)如來界──種性,是一體三義,如來藏是依此而立名的。

    如來藏本性清淨prakr!ti-paris/uddha,在煩惱所藏kles/a-kos/a中,還是本淨的。

    本性淨而還在煩惱藏中,所以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約衆生位說。

    點出衆生位中的本清淨性,最重要的是:如來藏是成佛的因性。

     二、自性清淨心:與如來藏有關的大乘經,說到了自性清淨心prakr!ti-paris/uddha-citta。

    如來藏說的特征,是在衆生煩惱覆藏中,有本性清淨的如來。

    本性清淨而為煩惱所覆,與『增壹阿含』「心本清淨,為客塵所染」說,有共同意義,所以如來藏說的經典,也就說到了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是如來藏的别名,但與如來藏不同,在佛教的法義中,有着悠久的淵源。

    『勝鬘經』在說如來藏時,這樣說:「(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染,亦難了知」(8)。

    所說的自性清淨心,就是「自性清淨如來藏」。

    『不增不減經』說:「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衆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9)。

    所說的清淨真如法界,就是法身,衆生,如來藏,自[P173]性清淨心的别名。

    『寶性論』中,在說如來界時,自性清淨心是如來藏别名;在說如來菩提時,也就是佛的自體,如『論』卷四(大正三一?八四一中)說: 「向說佛法身,自性清淨體」。

    「清淨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

    自性清淨者,謂(自)性解脫,無所舍離,以彼自性清淨心體,不舍一切客塵煩惱,以彼本來不相應故。

    離垢清淨者,謂得解脫。

    又彼解脫不離一切法,如水不離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性清淨心遠離客塵諸煩惱垢,更無餘故」。

     自性清淨,是如來藏──衆生位;離垢清淨,是佛位。

    其實,佛也還是自性清淨,因為心從來不與煩惱相應。

    離煩惱,得解脫,也隻是本來清淨。

    所以自性清淨心,在衆生位沒有減少,成佛也沒有增多,如說:「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舍離清淨體故」(10)。

     自性清淨心,是心、自性、清淨的結合詞。

    心citta是心意識的心。

    自性prakr!ti,也譯為本性,如『般若經』中的本性空prakr!ti-s/u^nyata^,或簡稱「性空」,就是prakr!ti。

    prakr!ti有事物本原的意思,如數論Sa^m!khya所立二十五谛,與我a^tman相對的自性,就是prakr!ti,是展開萬化的本原。

    佛法中别有svabha^va,意義為自有自成的,一般也譯為自[P174]性。

    般若法門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就是沒有svabha^va。

    『般若經』所立的自性空svabha^va-s/u^nyata^無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為有法空與無法有法空;自性與有法,也就是svabha^va。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析假見實,依相立法,而說一切法有「自性」svabha^va。

    『大毗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11)。

    依說一切有部,自性svabha^va與本性prakr!ti,是看作同一意義的。

    『般若經』與龍樹Na^ga^rjuna論,依本性空而說無自性空,是有對治「自性」意義的。

    受說一切有部影響的大乘有宗,無論是經與論,都應用自性svabha^va一詞,也偶爾說svabha^va-s/uddha──自性清淨。

    prakr!ti與svabha^va,雖被認為有共通的意義,而說心本性清淨,大都是用prakr!ti的。

    自(本)性清淨心的清淨,梵文主要是prabha^svara,光明清淨的意思,如『阿含經』(巴利本作pabhassara與『般若經』所說的心清淨。

    『寶性論』中,與煩惱相對的本性清淨心,也應用這一術語。

    如對不清淨而說清淨,或說一切法清淨,常用s/uddha或vis/uddha;『般若經』說一切法清淨,也是用vis/uddha的。

    還有paris/uddha,是純淨、極淨的意思,大都用于體見清淨,證得清淨,離煩惱所顯的清淨。

     本性清淨心,心本性清淨,是淵源于『增壹阿含經』的,為大衆部Maha^sa^m!ghika、分别論者Vibhajyava^din所宗。

    說如來常住不變的如來藏說,融合了心性本淨說,而說「自([P175]本)性清淨心」。

    從『阿含經』以來,心性清淨,就與客塵煩惱a^gantuka-kles//a對說,含有主體──本性prakr!ti與客性a^gantukatva的關系。

    煩惱是附屬的,雖現起染污相,卻不能改變心本性的清淨。

    煩惱怎麼不能影響心,而能保持心的清淨本性呢?『寶性論』卷二,引『勝鬘經』(大正三一?八二四下)說: 「世尊!剎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剎尼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 客塵煩惱與本性清淨的關系,依『勝鬘經』所說,多少可以了解一些。

    在常識上,我們的心,或與煩惱相應,似乎心也成為染污的。

    大衆部說:一切法唯有善性與不善性,沒有第三性──無記性。

    『寶性論』也說:「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無第三心」(12)。

    依世俗谛說:心是剎那──剎尼迦不住的。

    生滅不住的善心,與煩惱不相應,當然不能使心成為染污的。

    剎那不善心,也不是煩惱所能染污的,因為心不能觸煩惱,煩惱也不能觸心。

    為什麼不能觸(合)?心與煩惱同時,即生即滅,不可能使同時俱起的有生有滅,成染成淨。

    『增壹阿含經』說:「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定)」(13),就是「法法不相到,法法不相知」的道理。

    這是在剎那生滅不住中,體會出當下不動,法法各住于自性,這怎麼能染污心呢!然而,世俗谛中,有[P176]煩惱,有煩惱染心而成為不善(有部稱為「相應不善」);稱為不善心,而心卻還是本性清淨的,這實在難以了解!上座部Sthavira立無記心,所以無所謂善惡的(本性)心,與不善相應而成為不善心。

    大衆部不立無記心,所以雖有染污心的現象,而心不失清淨的本性。

    從不立無記,本性與客性去理解,才能正确理解如來藏說中的本性清淨心。

    早期的如來藏說,本性清淨心還不是所傳的第八淨識,或第九識,隻是六識──平常心識的本性,不過習慣的稱迷妄的為六識而已。

    『勝鬘經』以剎那心來表示本性清淨心。

    如來藏禅tatha^gatagarbha-dhya^na傳來中國,成為禅宗,如六祖『壇經』說:「但能離相,性體清淨」。

    「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

    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14):也是念念不住中見本性。

    在妄心外别立真心,怕不是如來藏學的正義! 三、不空與種性:『勝鬘經』立空如來藏as/u^nya-tatha^gata-garbha、不空如來藏as/u^nya-tatha^gata-garbha,如『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引經(大正三一?八四0上)說: 「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寶性論』繼承『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說,『般若』等大乘經說「空」,是正确的,但還是不了義的。

    如來藏是本性清淨心,着重于客塵煩惱空。

    對本性清淨心來說,煩惱是客性──外[P177]铄的,附屬的,與心性清淨,是本來别異而相離的。

    生死中的衆生,有煩腦、有業與苦陰,也就是有為法sam!skr!ta-dharma。

    『大法鼓經』說:「空彼一切有為自性」(15)。

    『央掘魔羅經』說:「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16)。

    『大般涅槃經』說:「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17)。

    這都是說有為諸行是空。

    『不增不減經』與『勝鬘經』,以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所以隻說煩惱空,煩惱是造業受苦的根源。

    依空如來藏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真如,法界,也可以說是空,而其實是說離煩惱諸行,煩惱諸行空而已;諸行空,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體是不空的。

    如來藏有無量數的不思議佛(功德)法,與如來藏相應,不異而不可分離的。

    如『論』說:「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舍離相」(18)。

    不相離的無上佛法,就是稱性功德,這不但是有的,而且是有作用的,如『論』說:「若無佛性(界)者,不得厭諸苦,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

    「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