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如來界──如來性tatha^gata-dha^tu,佛性──佛界buddha-dha^tu等,這一類名詞,在意義上雖有多少的差别,然作為成佛的可能性,衆生與佛的本性不二來說,有着一緻的意義。
在印度,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三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佛教的階段。
在西元四、五世紀中,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
如來藏說,以後期大乘經為主,在論師們──印度的大乘論師,中觀Madhyamaka與瑜伽Yoga二家,都說如來藏說是不了義的,以中觀及唯識的「密意」去解說他。
其實,這一思想系,有獨到的立場,主要是衆生與佛有共同的體性;依此為宗本,說明依此而有生死、衆生,依此而有究竟解脫、如來。
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說: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随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衆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P2]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見)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不增不減經』所說的法身dharma-ka^ya,也是如來藏的别名。
從這立論的宗依來說,與中觀家「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同;也與瑜伽家依虛妄分别的阿賴耶a^laya識為「所知依」不同。
如來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富有「真我論」的特色。
由于如來藏說以經典為主,所以重論的學派,如西藏學者,隻承認大乘的「中觀見」與「唯識見」,而不承認「藏性見」的存在。
中國佛教是重經的,所以有「經富論貧」的評語。
如來藏、佛性法門,傳到重經的中國來,受到中國佛教高度的贊揚。
如賢首宗立五教、三宗,三宗是『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
如來藏說是五教中的終教,與頓教、圓教,都是「顯性」的「法性宗」,隻是「顯性」的理論與方法,多少不同而已。
禅宗是從「如來(藏)禅」來的,所以闡揚這一法門的『楞嚴經』與『起信論』,雖有「疑僞」的傳說,卻受到賢首宗與禅宗的尊重。
天台宗的四明法智,論定如來藏緣起說為「别理随緣」,「據理,随緣未為圓極」(1)。
但同時的孤山智圓,就引用『起信論』[P3],推重為圓極的法門。
宋末以來,中國佛教傾向于融會,如來藏說也就成為大乘的通量。
明末智旭是接近天台學的,以為如來藏随緣,是「圓極一乘」(2)。
近代太虛大師,晚年講『中國佛學』,首列一表,以「佛性」來貫通衆生與佛,這樣說:「是衆生與佛相通的心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心、衆生的不同,同時又可以看出衆生、心、佛的相通」(3)。
大師早年所作的『佛藏擇法眼圖』,『如來藏心迷悟圖』,都是以如來藏、佛性為宗本,來說明或融貫一切的(4)。
如來藏說,可說是中國佛學的主流!依此去觀察,如賢首宗說「性起」,禅宗說「性生」,天台宗說「性具」,在說明上當然不同,但都是以「性」──「如來(界)性」、「法(界)性」為宗本的。
這一法門,經中國佛教學者的融會發揮,與原義有了相當的距離,但确乎是中國佛教的主流,在中觀、唯識以外,表示其獨到的立場與見解。
注【1-001】『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大正四六?八七一下)。
注【1-002】『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一(大正四四?四二二下)。
注【1-003】『中國佛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五三九)。
注【1-004】『佛藏擇法眼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三一七)。
『如來藏心迷悟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一七二三) 第二節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 [P4] 有關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學的經典,在佛教史上,屬于大乘佛教的後期,以為「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以真常──真常我、真常心為主的法門。
宣說如來藏等的經論,在中國譯經史上,從西元三世紀末起,到七世紀止,譯出的為數不少。
思想上,前後也多少不同。
主要的教典,有: 1.『如來興顯經』,三卷,晉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竺法護Dharmaraks!a譯,是晉譯『華嚴經』的『寶王如來性起品』,唐譯『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的初譯本。
經中說破微塵出大千經,及「斯衆生類,愚騃乃爾!不能分别如來聖慧世尊普入」(1),即「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如來藏說。
2.『大哀經』,八卷,晉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竺法護譯出,與北涼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的,『大方等大集經』的『璎珞品』、『陀羅尼自在王菩
在印度,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三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佛教的階段。
在西元四、五世紀中,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
如來藏說,以後期大乘經為主,在論師們──印度的大乘論師,中觀Madhyamaka與瑜伽Yoga二家,都說如來藏說是不了義的,以中觀及唯識的「密意」去解說他。
其實,這一思想系,有獨到的立場,主要是衆生與佛有共同的體性;依此為宗本,說明依此而有生死、衆生,依此而有究竟解脫、如來。
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說: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随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衆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P2]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見)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不增不減經』所說的法身dharma-ka^ya,也是如來藏的别名。
從這立論的宗依來說,與中觀家「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同;也與瑜伽家依虛妄分别的阿賴耶a^laya識為「所知依」不同。
如來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富有「真我論」的特色。
由于如來藏說以經典為主,所以重論的學派,如西藏學者,隻承認大乘的「中觀見」與「唯識見」,而不承認「藏性見」的存在。
中國佛教是重經的,所以有「經富論貧」的評語。
如來藏、佛性法門,傳到重經的中國來,受到中國佛教高度的贊揚。
如賢首宗立五教、三宗,三宗是『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
如來藏說是五教中的終教,與頓教、圓教,都是「顯性」的「法性宗」,隻是「顯性」的理論與方法,多少不同而已。
禅宗是從「如來(藏)禅」來的,所以闡揚這一法門的『楞嚴經』與『起信論』,雖有「疑僞」的傳說,卻受到賢首宗與禅宗的尊重。
天台宗的四明法智,論定如來藏緣起說為「别理随緣」,「據理,随緣未為圓極」(1)。
但同時的孤山智圓,就引用『起信論』[P3],推重為圓極的法門。
宋末以來,中國佛教傾向于融會,如來藏說也就成為大乘的通量。
明末智旭是接近天台學的,以為如來藏随緣,是「圓極一乘」(2)。
近代太虛大師,晚年講『中國佛學』,首列一表,以「佛性」來貫通衆生與佛,這樣說:「是衆生與佛相通的心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心、衆生的不同,同時又可以看出衆生、心、佛的相通」(3)。
大師早年所作的『佛藏擇法眼圖』,『如來藏心迷悟圖』,都是以如來藏、佛性為宗本,來說明或融貫一切的(4)。
如來藏說,可說是中國佛學的主流!依此去觀察,如賢首宗說「性起」,禅宗說「性生」,天台宗說「性具」,在說明上當然不同,但都是以「性」──「如來(界)性」、「法(界)性」為宗本的。
這一法門,經中國佛教學者的融會發揮,與原義有了相當的距離,但确乎是中國佛教的主流,在中觀、唯識以外,表示其獨到的立場與見解。
注【1-001】『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大正四六?八七一下)。
注【1-002】『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一(大正四四?四二二下)。
注【1-003】『中國佛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五三九)。
注【1-004】『佛藏擇法眼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三一七)。
『如來藏心迷悟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一七二三) 第二節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 [P4] 有關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學的經典,在佛教史上,屬于大乘佛教的後期,以為「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以真常──真常我、真常心為主的法門。
宣說如來藏等的經論,在中國譯經史上,從西元三世紀末起,到七世紀止,譯出的為數不少。
思想上,前後也多少不同。
主要的教典,有: 1.『如來興顯經』,三卷,晉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竺法護Dharmaraks!a譯,是晉譯『華嚴經』的『寶王如來性起品』,唐譯『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的初譯本。
經中說破微塵出大千經,及「斯衆生類,愚騃乃爾!不能分别如來聖慧世尊普入」(1),即「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如來藏說。
2.『大哀經』,八卷,晉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竺法護譯出,與北涼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的,『大方等大集經』的『璎珞品』、『陀羅尼自在王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