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關燈
152.國學究竟包含哪幾方面的内容,是否有糟粕,精華又是什麼?

    國學就是以儒釋道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一般來講佛家講究修心,道家講究養生,儒家講究治國。國學也包括五行學說、軍事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其中,精華方面就是提倡道德。糟粕呢?就是盲目地、沒根據地把那些鬼神、神仙吹得虛無缥缈的,這都應該糾正。光是講些神仙之術、講些鬼神、講隐遁、講神秘,那是要不得的。這就是糟粕。

    153.《易經》是講占蔔、八卦的嗎?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哲學,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都發源于《易經》。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實際上這個和諧的内容在《易經》裡面相當豐富:天、地、人三才,事事運轉叫和諧,講生生之道叫和諧,但是這個和,這個天地之和,要以人為主,人是三才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頂天立地的,天地的變化是以人心為轉移的。

    這是什麼心呢?仁愛之心。仁愛之心與天地生長萬物的心是相應的,仁愛之心發展,天地的陰陽才能調和,就可以風調雨順、消滅災難。反之,人的仁愛心變化,變得兇殘、貪欲重,由于這種人為的關系,就可影響自然界、破壞自然界,天地陰陽失調,災難就多。

    中國古代這個《易經》講仁愛是講得相當好的,不要把它看做是專門占蔔的東西,雖然八卦占蔔有它的道理在裡頭,但指揮這些占蔔技術的是三才中的人。人呢就是以人心為主,人心就是仁愛,仁愛才有德。在佛家來講,慈悲才有德,沒有慈悲就失掉德的根本。儒家講,沒有人心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仁愛的根本,那就要亂,家庭要亂、社會要亂、國家要亂,你把這個道理拿來衡量過去和現在,就可以證明。這就有深刻的哲理在裡面。

    很多人不懂《易經》,認為占蔔、八卦就叫《易經》,實際不是那回事,那隻是片面的。《易經》很有哲理,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治家治國的道理、與人相處的道理。《易經》中講“與時諧行”,與時,就是說氣象、時間要前進,日新又日新,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現在你看國外都在研究《易經》,外國人都很重視《易經》,就是因為它有道理在裡面。

    但在佛教來講,它是世間法,講的是變法。這個變化随着人心的變化使得氣象環境都變化,以人心為主,而不變的方面它就沒講到,所以說還是屬于有為法。

    154.佛家的慈悲有何特點?

    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講究為人處事要有道德,家庭、社會、國家都必須要有道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為中,不倚之為庸。道家講清淨無為,要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屬天人境界。諸葛亮講“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就是道家思想,比較超脫。

    但是佛家講慈悲為懷,出世而入世,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樣才有慈悲?念衆生苦,要救衆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由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隻有大悲心的對象、空間、時間、目标才是廣大的。

    對象就是胎卵濕化,甚至包括一切飛潛動植物(飛的、潛藏的、動物的、植物的),植物裡有生機,也是不能随意損害的。

    空間很寬,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有“我”字在裡面。

    時間長,就是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目标遠,什麼目标遠?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财物的解決,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将來都成佛,入無餘涅槃,證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這一個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過道家,超過儒家,超過一切宗教。《心經》的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裡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衆生。

    155.二元對立怎麼解釋?水和汽是二元對立嗎?

    二元對立,它是講完全相反不相成。水火就是二元,在《易經》來講,水火不相及就是對立,這是從相反方面來講的。中國哲學講相成,相反相成。水和汽,看起來是兩種,實際上是一種,專門隻看水或者汽呢,就是對立的,但是汽凝結成水,又是一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