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興福慧
關燈
小
中
大
叫世珍的妻子周氏,因為沒有子嗣而到白衣殿祈禱,很虔誠誦念白衣咒,刊印白衣大士圖一萬二千卷施贈,而且真心行善事,後來果然連生兩個兒子,長子做了進士,周氏活到九十八歲的高壽,親自看見五代同堂。
(海南一勺) ◆清朝有位姓黃名叫擴生,廣州省新邑地方的人,是大富人家。
年到了五十歲膝下還沒有子嗣,戌子受持五戒,既不茹葷而吃長素,供奉大士尤為勤謹,早晚必須沐浴百拜,稱念大士聖号,雖然事務忙碌的時候,都不停止照常禮拜稱念聖号,不到三年妻妾接連各産下男孩,長大成人後都非常聰明。
誠為觀音經上所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奉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黃氏就是一個好例證。
(觀音慈林集) ◆清朝初年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姓譚名叫憲鄉,别号扶風的人,家裡很為富有,但是沒有兒子,合族的人聲言将要分他的财産,憲鄉發誓說,我甘心情願将銀錢布施到受窮的人,決不分給你們。
于是捐出了五幹金,想興建‘大悲忏壇’,尋找地皮尋到元墓,看見梵天閣的後面,有空地寬敞,又面臨湖水風景絕佳、乃陳情于剖石老人(大概是地主),老人當即允諾。
于是他以香泥鋪地,創立了忏壇,極其莊嚴,将壇築成後,他又随著法師在忏堂禮拜了四十九天。
那年回到家裡,他的姨太太生了一個男孩。
他的大太太平素也沒有生育過,她也發心了一千金建‘白衣閣’于元墓旁,發心祈禱祈求生育,不久也産下一名男孩。
(現果随錄) ◆清朝有位姓何名叫隆将,是廣州城番禺地方的讀書人,年紀超過了五十歲,尚無子嗣,他的心裡早已絕望了。
在乙未歲那年受持六齋,建築别室專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像,早晚虔誠禮拜,每天早晨必禮拜完畢後,方飲茶吃早點,如是過了幾個月,夢見大士親手送他紅衣童子。
第二年,他的太太果然誕生了一個男孩,三年之間,連接生了三個兒子。
(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個姓楊單名叫璜,别字希周,當塗地方的人,世代居住在栗樹墳邊。
當賊兵擾亂他的家鄉,他藏匿妻妾孩子等于松樹林中,自身守護,賊兵看見墳内有衣服的人把他拖出來,璜一時情急,即投河而死,其子方十歲見父溺死,當号哭投奔于水。
時值順治丙戌年三月十六日,璜妻陸氏,哀傷丈夫沒有後代,發誓斷絕血肉吃長素,并迎接佛像在家供養,早晚發心念佛,忽有一晚夢見一老婦人牽著一個孩子對她說,送給你,醒後歎息的說,但願妾張氏遺腹生個男孩,即菩薩所賜的。
是年度确生一女孩,陸氏哭泣著說,完了,于丁亥年春天召集族長面告,丈夫既然無子嗣,當将前田分給衆侄兒,我隻求淡食以撫養這個女孩,言畢後哭,族長不忍的說,等待周年的那天為璜作了佛事,然後在議分産。
到期親戚具會,散齋的晚上,也是三月十六日,女孩哭泣不止,妾抱其就睡,如同著了夢魔一般,昏昏不醒,女孩啼哭聲更大,陸氏疾呼始醒,抱女孩到手上,則已不複是女身了。
陸氏大驚,衆人也都前往觀看,見其面依然唯有私處生長男根,還留有血痕,均皆詫,于悟菩薩靈驗,從前所夢見的其是不虛,都争先恐後的到佛前叩謝。
更改其名字為‘佛賜’,第二天觀者如堵門為之塞,縣令(即今之縣長)張公聽說,命抱小兒前來察看,還不相信,問及其家族,衆口一詞的說,假若小孩脫變不是真的話,我們的侄兒等還不願分他的田宅嗎?縣令聽了才釋疑。
(唐宜之已求書) ◆清朝江西省新建縣有位姓傅名叫國鎮的人,沒有孩子。
他的叔父名叫廣堯,有很多男孩。
有一天他到叔父家裡去,叔父對他勸說:‘我誦念觀音經已經有很多年了,你何不效法呢?’國鎮遵照叔父的話,虔誠持念觀音經到了第二年得生一子,他于是印經卷二千多本結緣,又得一子。
這兩個孩子後來同時登科中舉。
(海南一勺) ◆清朝安徽省婺源縣有位姓餘名叫鄰父,他的妻子戴氏,沒生孩子。
持誦觀世音,在順治十八年時,叩頭許願施印觀音經三千卷。
到了康熙元年,生了一個兒子,随後又連接生了兩個兒子,持念觀音經不稍松懈,并且布施一切濟人利物的事情,二十餘年之間,子孫繞膝合家吉慶。
(觀音靈感錄) ◆清朝淮安地方有位秀才姓梁名叫元徽,平素崇拜佛教,到了中年的時候嗣息艱難而且多病,因此發心持長齋,每日誦念白衣觀音經及大悲咒,并刻施袖珍本,朱印流通。
他的妻子阮氏也持準提齋,每天早晨虔誠跪誦,不久徽的病痊愈了,阮氏一連産下三個孩子。
(觀世音持驗記) ◆清朝有位姓馮名叫錦,是桐鄉地方的望族,世代培植厚德,到了錦的時候才顯貴,官做到山左(官名)但缺乏子嗣,乞病假歸家,他的妻子宜人(有官階婦人的稱呼)孔氏持念大悲咒非常虔誠,方受孕的時候,鄰居婦人姚氏夢見一老婦人手抱著一肥一瘦兩個孩子,告訴他說:任憑你取一個,姚氏抱一肥的,一失手墜到地上死了,還要取那個瘦的,老婦說:這個瘦的應當送到馮家去,你不可再得,姚氏果然生個肥胖的孩子而夭折了,宜人孔氏懷孕七個月而産下一個孩子浩,很瘦弱,後來漸漸長得高大魁梧,由詞林(官名)進升到禦史(官名)不久,因為奔母喪回籍,凡是鄉裡中所有善事,他無所不積極的推行。
浩活到上壽,夫妻齊眉,精神強健,生了三個男孩,都登科為官。
(勸戒類鈔) ◆清朝湖南省衡陽縣有書生叫譚航,幼年多病并缺子嗣,因此發願仗菩薩慈力忏悔解除夙孽,編輯觀音經咒,并格言及救急神方共一卷,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刊印廣播。
所有在會的人,求願各個不同,或求子嗣、求功名、求正當财利、求拔除疾病、求消滅禍難,凡在會的人,都能各如其願,均沾慈惠,凡有苦惱,也皆能得脫,益陽地方有位姓熊名天益的人,年到花甲(六十歲)因為沒有兒子,見到這等事,欣欣然作見聞随喜功德,也齋誦印送。
天益的老妻夢見生子,喜相傳告,還以為是幻夢,到了第二年,竟然生子恰與夢裡相符。
(觀音靈感錄) ◆清朝金陵(即今之南京)有位姓沉名叫象賢,有志培植德本之士,年已五十尚無子嗣,平時敬奉大士,忽然一天遇白衣老婦對他說:你能夠勸導千人不溺水,那麼你的功德就無窮了。
象賢謙遜的答謝不能夠,老婦說:我有戒溺女歌和圖,你如果能刊印布施,何止能勸千人呢,于是抽出袖中卷冊給他,象賢正在捧閱時老婦忽然不見了。
象賢心中知道這是菩薩示現,因此捐集資金印施了千卷。
不久,連生兩子都很英俊,登科及弟,象賢活到九十三歲無疾而終,異香滿室。
(拯嬰錄) ◆宋朝太祖開寶五年五月大雨,河流潰崩,宋帝祈禱于天地鬼神,雨下的更大,群臣之中有稱述上天竺觀音大士靈異事實,宋帝當即遣派使臣馳往齋戒焚香虔誠祈禱,過了幾天,天即開朗,河流也複止塞,待使臣歸來詢問,正是使臣到達杭州既已祈禱之明日,嗣後凡是水旱荒,瘟疫流行之時,也複止塞,待使臣歸來詢問,正是使臣到達杭州既已祈禱之明日,嗣後凡是水旱荒,瘟疫流行之時,必派遣使臣前往天竺祈禱,無不靈驗。
(天竺志) ◆宋朝處州地方有位姓鮑名叫欽止的人,曾代理郡守(官名)陳軒撰寫靈感觀音碑文上說:在紹雲二年間,軒自從合肥(地名安徽省)遷移郡守錢塘(地名浙江省)第二年上奏疏于朝廷說:臣(陳軒自稱)所統領州郡之西偏,湖山勝景,甲于天下,然而天竺山上有靈感觀音菩薩像在。
臣自去年秋天視事來,人民正在饑荒郡中,今年春夏之交時,天降大雨一月不止,父老等都夜夜憂愁恐懼,臣即統率官吏躬親祈禱于靈感觀音菩薩像下,時雨入山大降,以緻衣帽皆濕,溝渠決裂,道路損壞,所屬随從人員均皆涉水而過。
當臣還至本地,時則天宇開霁,纖雲不興,白日當空清風徐來,既而又回到城中作佛事,與人民一同祈禱。
雨已止有時,農人不告病,實在是佛的庇護這個地方啊!(天竺志) ◆宋朝英完治平二年秋天,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洪水暴漲泛濫全城。
帝下诏求直言,宰相曾雲亮因此胪陳杭州郡寄沈文通上奏,天竺看經院觀音大士,從晉朝至今福慧天下,澤利民生,前後靈迹很多,不可以數計,上命令祈禱,水患立即停止,所以賜号為天竺靈感觀音院。
(天竺志) ◆唐朝有位名叫善無畏三藏法師,他是中印度的人。
時值印度大旱,災情遍野,于是請師乞求降雨,俄頃之間,見到觀音菩薩在日輪中,手執淨瓶注水于地,當時民衆莫不欣然感禱,得未曾有的奇迹。
(高僧傳三集) ◆宋朝哲宗元符二年夏天,四月不雨江西袁州守臣王敏仲,祈禱于木平山舍利石塔,精誠通感,山岩石中放光,見到白衣大士金身璎珞,獲五色舍利其大若棗,中有台觀的形狀,複往仰望山塔所在處,又見到泗州大士及維摩,羅漢左右排列,一會兒傾盆大雨,衣履沾濕。
(佛祖統紀) ◆宋朝真宗鹹平元年,從正月一直到五月均不下雨,到處祈禱,但災旱更嚴重。
當時有紹事中(官名)張去華鎮守杭州,他出其至誠為人民請命,迎接大士像于天梵寺,統率所屬官員禮拜祈禱。
不久,果然甘霖大降四境充足,人民歡欣鼓舞感動天地。
(天竺志) ◆宋朝理淳佑年間,年年苦于災旱,當時鎮守浙江統帥顔頤仲虔誠祈禱于洞中,看見大士作歡喜狀态,果然甘霖大降,立刻充沛起來。
(普陀山志) ◆明朝景泰六年夏天,兩浙苦于天旱,禾稼将要枯死,四方的人民彷徨無所措,當時鎮西的阮公,會合藩臬(官名)重臣和兵部的尚書(今部長)孫公等,部齋戒沐浴,親自徒步走上天竺寺,奉迎觀世音菩薩像到山林建壇求雨,即時陰雲四起,到了下午果然甘稼大降,次日又斷續有雨,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頓然令兩浙的境内,禾稼蓬勃的長成,凡是将枯的禾苗也都複活了,人民莫不歡欣鼓舞。
于是阮公等大感靈驗,念無以為酬謝菩薩,于是各損錢财,重新建造神龛,并制備衣冠及一切供具而莊嚴之,仍恭奉聖像送歸天竺寺。
(天竺志)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自春季到夏季天氣亢旱,久不下雨,米價陡漲民不聊生,餓死遍野,方伯九畹(官名)謝公,躬親統率百官祈禱于山川社稷的鬼神,複用方士符咒的法術,而天旱得更利害,于是命令郡守羅公,仁和令稷公,錢塘令龔公等人,齋戒沐浴,素服徒步入天竺佛國山,具備全副儀仗,恭迎觀音大士聖像供奉于海會禅寺,并谕令和尚首領良缙,上竺住持惠琳道顯暨所召來比丘等,日夕齋戒沐浴諷誦經典,祈求大雨,務期昭明格外顯驗。
先是祈禱皆以淨瓶濟水為驗。
過了一天,瓶水微微湧出點于如珠,果然天下微雨,又過了一日,瓶中水大湧出,果然天降甘霖,傾盆大雨,旱災得以解除。
(天竺志) ◆清朝有位姓彭名叫際清,江蘇省長洲縣的人。
常對人說:某年夏天六月間,蘇州大雨,當時他住在文星閣,結合一班同道,約三七為期,誦念大悲心咒,加持西方佛名,并午後不食,期滿果然得雨半尺。
(海南一勺) ◆晉朝有個和尚法名道舟,俗家姓管是北方回樂人。
出家于龍興寺,常刺血畫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聖像,當天氣亢旱的時候,他絕
(海南一勺) ◆清朝有位姓黃名叫擴生,廣州省新邑地方的人,是大富人家。
年到了五十歲膝下還沒有子嗣,戌子受持五戒,既不茹葷而吃長素,供奉大士尤為勤謹,早晚必須沐浴百拜,稱念大士聖号,雖然事務忙碌的時候,都不停止照常禮拜稱念聖号,不到三年妻妾接連各産下男孩,長大成人後都非常聰明。
誠為觀音經上所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奉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黃氏就是一個好例證。
(觀音慈林集) ◆清朝初年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姓譚名叫憲鄉,别号扶風的人,家裡很為富有,但是沒有兒子,合族的人聲言将要分他的财産,憲鄉發誓說,我甘心情願将銀錢布施到受窮的人,決不分給你們。
于是捐出了五幹金,想興建‘大悲忏壇’,尋找地皮尋到元墓,看見梵天閣的後面,有空地寬敞,又面臨湖水風景絕佳、乃陳情于剖石老人(大概是地主),老人當即允諾。
于是他以香泥鋪地,創立了忏壇,極其莊嚴,将壇築成後,他又随著法師在忏堂禮拜了四十九天。
那年回到家裡,他的姨太太生了一個男孩。
他的大太太平素也沒有生育過,她也發心了一千金建‘白衣閣’于元墓旁,發心祈禱祈求生育,不久也産下一名男孩。
(現果随錄) ◆清朝有位姓何名叫隆将,是廣州城番禺地方的讀書人,年紀超過了五十歲,尚無子嗣,他的心裡早已絕望了。
在乙未歲那年受持六齋,建築别室專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像,早晚虔誠禮拜,每天早晨必禮拜完畢後,方飲茶吃早點,如是過了幾個月,夢見大士親手送他紅衣童子。
第二年,他的太太果然誕生了一個男孩,三年之間,連接生了三個兒子。
(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個姓楊單名叫璜,别字希周,當塗地方的人,世代居住在栗樹墳邊。
當賊兵擾亂他的家鄉,他藏匿妻妾孩子等于松樹林中,自身守護,賊兵看見墳内有衣服的人把他拖出來,璜一時情急,即投河而死,其子方十歲見父溺死,當号哭投奔于水。
時值順治丙戌年三月十六日,璜妻陸氏,哀傷丈夫沒有後代,發誓斷絕血肉吃長素,并迎接佛像在家供養,早晚發心念佛,忽有一晚夢見一老婦人牽著一個孩子對她說,送給你,醒後歎息的說,但願妾張氏遺腹生個男孩,即菩薩所賜的。
是年度确生一女孩,陸氏哭泣著說,完了,于丁亥年春天召集族長面告,丈夫既然無子嗣,當将前田分給衆侄兒,我隻求淡食以撫養這個女孩,言畢後哭,族長不忍的說,等待周年的那天為璜作了佛事,然後在議分産。
到期親戚具會,散齋的晚上,也是三月十六日,女孩哭泣不止,妾抱其就睡,如同著了夢魔一般,昏昏不醒,女孩啼哭聲更大,陸氏疾呼始醒,抱女孩到手上,則已不複是女身了。
陸氏大驚,衆人也都前往觀看,見其面依然唯有私處生長男根,還留有血痕,均皆詫,于悟菩薩靈驗,從前所夢見的其是不虛,都争先恐後的到佛前叩謝。
更改其名字為‘佛賜’,第二天觀者如堵門為之塞,縣令(即今之縣長)張公聽說,命抱小兒前來察看,還不相信,問及其家族,衆口一詞的說,假若小孩脫變不是真的話,我們的侄兒等還不願分他的田宅嗎?縣令聽了才釋疑。
(唐宜之已求書) ◆清朝江西省新建縣有位姓傅名叫國鎮的人,沒有孩子。
他的叔父名叫廣堯,有很多男孩。
有一天他到叔父家裡去,叔父對他勸說:‘我誦念觀音經已經有很多年了,你何不效法呢?’國鎮遵照叔父的話,虔誠持念觀音經到了第二年得生一子,他于是印經卷二千多本結緣,又得一子。
這兩個孩子後來同時登科中舉。
(海南一勺) ◆清朝安徽省婺源縣有位姓餘名叫鄰父,他的妻子戴氏,沒生孩子。
持誦觀世音,在順治十八年時,叩頭許願施印觀音經三千卷。
到了康熙元年,生了一個兒子,随後又連接生了兩個兒子,持念觀音經不稍松懈,并且布施一切濟人利物的事情,二十餘年之間,子孫繞膝合家吉慶。
(觀音靈感錄) ◆清朝淮安地方有位秀才姓梁名叫元徽,平素崇拜佛教,到了中年的時候嗣息艱難而且多病,因此發心持長齋,每日誦念白衣觀音經及大悲咒,并刻施袖珍本,朱印流通。
他的妻子阮氏也持準提齋,每天早晨虔誠跪誦,不久徽的病痊愈了,阮氏一連産下三個孩子。
(觀世音持驗記) ◆清朝有位姓馮名叫錦,是桐鄉地方的望族,世代培植厚德,到了錦的時候才顯貴,官做到山左(官名)但缺乏子嗣,乞病假歸家,他的妻子宜人(有官階婦人的稱呼)孔氏持念大悲咒非常虔誠,方受孕的時候,鄰居婦人姚氏夢見一老婦人手抱著一肥一瘦兩個孩子,告訴他說:任憑你取一個,姚氏抱一肥的,一失手墜到地上死了,還要取那個瘦的,老婦說:這個瘦的應當送到馮家去,你不可再得,姚氏果然生個肥胖的孩子而夭折了,宜人孔氏懷孕七個月而産下一個孩子浩,很瘦弱,後來漸漸長得高大魁梧,由詞林(官名)進升到禦史(官名)不久,因為奔母喪回籍,凡是鄉裡中所有善事,他無所不積極的推行。
浩活到上壽,夫妻齊眉,精神強健,生了三個男孩,都登科為官。
(勸戒類鈔) ◆清朝湖南省衡陽縣有書生叫譚航,幼年多病并缺子嗣,因此發願仗菩薩慈力忏悔解除夙孽,編輯觀音經咒,并格言及救急神方共一卷,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刊印廣播。
所有在會的人,求願各個不同,或求子嗣、求功名、求正當财利、求拔除疾病、求消滅禍難,凡在會的人,都能各如其願,均沾慈惠,凡有苦惱,也皆能得脫,益陽地方有位姓熊名天益的人,年到花甲(六十歲)因為沒有兒子,見到這等事,欣欣然作見聞随喜功德,也齋誦印送。
天益的老妻夢見生子,喜相傳告,還以為是幻夢,到了第二年,竟然生子恰與夢裡相符。
(觀音靈感錄) ◆清朝金陵(即今之南京)有位姓沉名叫象賢,有志培植德本之士,年已五十尚無子嗣,平時敬奉大士,忽然一天遇白衣老婦對他說:你能夠勸導千人不溺水,那麼你的功德就無窮了。
象賢謙遜的答謝不能夠,老婦說:我有戒溺女歌和圖,你如果能刊印布施,何止能勸千人呢,于是抽出袖中卷冊給他,象賢正在捧閱時老婦忽然不見了。
象賢心中知道這是菩薩示現,因此捐集資金印施了千卷。
不久,連生兩子都很英俊,登科及弟,象賢活到九十三歲無疾而終,異香滿室。
(拯嬰錄) ◆宋朝太祖開寶五年五月大雨,河流潰崩,宋帝祈禱于天地鬼神,雨下的更大,群臣之中有稱述上天竺觀音大士靈異事實,宋帝當即遣派使臣馳往齋戒焚香虔誠祈禱,過了幾天,天即開朗,河流也複止塞,待使臣歸來詢問,正是使臣到達杭州既已祈禱之明日,嗣後凡是水旱荒,瘟疫流行之時,也複止塞,待使臣歸來詢問,正是使臣到達杭州既已祈禱之明日,嗣後凡是水旱荒,瘟疫流行之時,必派遣使臣前往天竺祈禱,無不靈驗。
(天竺志) ◆宋朝處州地方有位姓鮑名叫欽止的人,曾代理郡守(官名)陳軒撰寫靈感觀音碑文上說:在紹雲二年間,軒自從合肥(地名安徽省)遷移郡守錢塘(地名浙江省)第二年上奏疏于朝廷說:臣(陳軒自稱)所統領州郡之西偏,湖山勝景,甲于天下,然而天竺山上有靈感觀音菩薩像在。
臣自去年秋天視事來,人民正在饑荒郡中,今年春夏之交時,天降大雨一月不止,父老等都夜夜憂愁恐懼,臣即統率官吏躬親祈禱于靈感觀音菩薩像下,時雨入山大降,以緻衣帽皆濕,溝渠決裂,道路損壞,所屬随從人員均皆涉水而過。
當臣還至本地,時則天宇開霁,纖雲不興,白日當空清風徐來,既而又回到城中作佛事,與人民一同祈禱。
雨已止有時,農人不告病,實在是佛的庇護這個地方啊!(天竺志) ◆宋朝英完治平二年秋天,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洪水暴漲泛濫全城。
帝下诏求直言,宰相曾雲亮因此胪陳杭州郡寄沈文通上奏,天竺看經院觀音大士,從晉朝至今福慧天下,澤利民生,前後靈迹很多,不可以數計,上命令祈禱,水患立即停止,所以賜号為天竺靈感觀音院。
(天竺志) ◆唐朝有位名叫善無畏三藏法師,他是中印度的人。
時值印度大旱,災情遍野,于是請師乞求降雨,俄頃之間,見到觀音菩薩在日輪中,手執淨瓶注水于地,當時民衆莫不欣然感禱,得未曾有的奇迹。
(高僧傳三集) ◆宋朝哲宗元符二年夏天,四月不雨江西袁州守臣王敏仲,祈禱于木平山舍利石塔,精誠通感,山岩石中放光,見到白衣大士金身璎珞,獲五色舍利其大若棗,中有台觀的形狀,複往仰望山塔所在處,又見到泗州大士及維摩,羅漢左右排列,一會兒傾盆大雨,衣履沾濕。
(佛祖統紀) ◆宋朝真宗鹹平元年,從正月一直到五月均不下雨,到處祈禱,但災旱更嚴重。
當時有紹事中(官名)張去華鎮守杭州,他出其至誠為人民請命,迎接大士像于天梵寺,統率所屬官員禮拜祈禱。
不久,果然甘霖大降四境充足,人民歡欣鼓舞感動天地。
(天竺志) ◆宋朝理淳佑年間,年年苦于災旱,當時鎮守浙江統帥顔頤仲虔誠祈禱于洞中,看見大士作歡喜狀态,果然甘霖大降,立刻充沛起來。
(普陀山志) ◆明朝景泰六年夏天,兩浙苦于天旱,禾稼将要枯死,四方的人民彷徨無所措,當時鎮西的阮公,會合藩臬(官名)重臣和兵部的尚書(今部長)孫公等,部齋戒沐浴,親自徒步走上天竺寺,奉迎觀世音菩薩像到山林建壇求雨,即時陰雲四起,到了下午果然甘稼大降,次日又斷續有雨,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頓然令兩浙的境内,禾稼蓬勃的長成,凡是将枯的禾苗也都複活了,人民莫不歡欣鼓舞。
于是阮公等大感靈驗,念無以為酬謝菩薩,于是各損錢财,重新建造神龛,并制備衣冠及一切供具而莊嚴之,仍恭奉聖像送歸天竺寺。
(天竺志)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自春季到夏季天氣亢旱,久不下雨,米價陡漲民不聊生,餓死遍野,方伯九畹(官名)謝公,躬親統率百官祈禱于山川社稷的鬼神,複用方士符咒的法術,而天旱得更利害,于是命令郡守羅公,仁和令稷公,錢塘令龔公等人,齋戒沐浴,素服徒步入天竺佛國山,具備全副儀仗,恭迎觀音大士聖像供奉于海會禅寺,并谕令和尚首領良缙,上竺住持惠琳道顯暨所召來比丘等,日夕齋戒沐浴諷誦經典,祈求大雨,務期昭明格外顯驗。
先是祈禱皆以淨瓶濟水為驗。
過了一天,瓶水微微湧出點于如珠,果然天下微雨,又過了一日,瓶中水大湧出,果然天降甘霖,傾盆大雨,旱災得以解除。
(天竺志) ◆清朝有位姓彭名叫際清,江蘇省長洲縣的人。
常對人說:某年夏天六月間,蘇州大雨,當時他住在文星閣,結合一班同道,約三七為期,誦念大悲心咒,加持西方佛名,并午後不食,期滿果然得雨半尺。
(海南一勺) ◆晉朝有個和尚法名道舟,俗家姓管是北方回樂人。
出家于龍興寺,常刺血畫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聖像,當天氣亢旱的時候,他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