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聽而聰。
今由一心讀經,成法行機。
故義理入耳,不俟更聞;經書過目,甯須載讀。
默識心通,根性越倫也。
二十七、饒慈愍心,此利生之要行。
以慈有五利:刀不傷,毒不害,火不燒,水不沒,嗔惡見喜。
地持雲:菩薩以安隐樂饒益衆生,非安隐樂,教令除斷。
是也。
二十八、畢竟成佛。
此是究竟利益。
彙江河淮濟而注之海,同成鹹味;镕瓶盤钗钏而入于爐,盡作精金。
此我佛付囑之心,地藏承命之意。
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故兩文皆以此終焉。
△ 【複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贊歎瞻禮,】 此中修因,與上似同,何故列作二文?須知上加種種供養,緣了兼修。
此但聞禮贊歎,了因獨進,以此小異,故别列之。
正顯聞益尚爾,況思修兼行乎。
△ 【得七種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 前後之益,俱約圓論。
一、速超聖地,即指圓十地之聖種性。
以圓人根利智猛,故于住行向位,速得超入聖地也。
二、惡業銷滅。
惡業對善業論。
既聞地藏不思議事,則了修染修惡,全體即是性染性惡。
故于五品觀行,圓伏五住,進入信位,見思先亡,則分段生死,從斯永離。
故知雖舉惡業,自得三障圓銷。
三、諸佛護臨。
既在似位,已鄰真因,得佛法之氣分,感諸佛之護臨。
臨,莅下也。
與上帝臨汝,意同。
從品,衆也;從卧,無為也。
上之臨下,不自用而用人。
故能聽物之為,而不自為也。
今諸佛臨下,正如月之臨江,固不庸心于其間也。
四、菩提不退。
如前。
五、增長本力。
即修因外熏,增真如本力。
以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故彌增本力也。
六、宿命皆通。
準諸論說,謂于生處。
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
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如阿摩晝經雲: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阇冥消滅,光曜法生。
故能憶宿命無數劫事。
七、畢竟成佛。
地持雲:菩薩依智故,攝受正福種種巧便,為諸衆生,乃至無上菩提,若報,若報因,若報果,一切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二具足,最勝最上,得無上菩提。
若福智不具,終不能得。
今修讀經持名之智,及瞻形禮像之福,故緻成佛。
此名因攝果,攝自他之利益也。
别流通竟。
△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贊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 十方至八部等,結上雲集之衆。
諸佛菩薩,在光前集,乃發起之根源;天龍八部,在光後集,正發起之衆也。
聞釋迦下,總結上來所歎不思議事。
然餘人亦有贊歎,今獨言釋迦者,有二意:一、舉主攝伴,如群辟之言,出于王命,皆曰王綸,是也。
二、歸功化主,如三公谟猷,功成之後,歸美天王。
是也。
餘如文。
△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璎,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衆會,俱複瞻禮,合掌而退。
】 忉利天王獨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宮,故得專之也。
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華表圓因克果,具足四十一位。
天衣從樹而生,輕細自然,表證寂滅之忍。
珠璎,别行疏雲:或衆寶璎珞,或衆寶珠。
今是衆寶珠成,故曰珠璎。
表得四勝法。
大集雲: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璎珞,莊嚴法身。
是也。
然珠璎在頸,頸是所嚴,表中道性德。
此行稱性,如璎珞在頸而能嚴也。
皆言雨者,則是從正空中道第一義天,缤紛而下也。
無量者,因果之法,[立+立]由一心,了達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無量諸法,供養釋迦,能說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願王。
心有所專,故不言餘衆。
已者,謂能供之物,皆冥實際;所供之主,本住三摩。
能所既空,感應斯泯,賓主镕融而一際,财法絕寂而無垠。
故雲:已也。
上是申供,下乃禮退。
一切衆會,即前所集之衆,今将各還本住。
俱複瞻仰,重師道而戀戀靡忘,重申禮拜,尊經法而心心無間。
合掌,表十界一體。
而退,顯萬類同歸。
然而不同諸經結皆大歡喜者,以見在會大衆,從此重增勝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塗而不了。
遵迦文之囑累,弘是典而彌窮。
上同聖母之愁憂,卻類天王之悲歎。
則聞法之大喜,固内蘊襟懷,而濟世之殷憂,已外彰眉宇。
經家不叙斯語者,意見乎言之表也。
今由一心讀經,成法行機。
故義理入耳,不俟更聞;經書過目,甯須載讀。
默識心通,根性越倫也。
二十七、饒慈愍心,此利生之要行。
以慈有五利:刀不傷,毒不害,火不燒,水不沒,嗔惡見喜。
地持雲:菩薩以安隐樂饒益衆生,非安隐樂,教令除斷。
是也。
二十八、畢竟成佛。
此是究竟利益。
彙江河淮濟而注之海,同成鹹味;镕瓶盤钗钏而入于爐,盡作精金。
此我佛付囑之心,地藏承命之意。
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故兩文皆以此終焉。
△ 【複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贊歎瞻禮,】 此中修因,與上似同,何故列作二文?須知上加種種供養,緣了兼修。
此但聞禮贊歎,了因獨進,以此小異,故别列之。
正顯聞益尚爾,況思修兼行乎。
△ 【得七種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 前後之益,俱約圓論。
一、速超聖地,即指圓十地之聖種性。
以圓人根利智猛,故于住行向位,速得超入聖地也。
二、惡業銷滅。
惡業對善業論。
既聞地藏不思議事,則了修染修惡,全體即是性染性惡。
故于五品觀行,圓伏五住,進入信位,見思先亡,則分段生死,從斯永離。
故知雖舉惡業,自得三障圓銷。
三、諸佛護臨。
既在似位,已鄰真因,得佛法之氣分,感諸佛之護臨。
臨,莅下也。
與上帝臨汝,意同。
從品,衆也;從卧,無為也。
上之臨下,不自用而用人。
故能聽物之為,而不自為也。
今諸佛臨下,正如月之臨江,固不庸心于其間也。
四、菩提不退。
如前。
五、增長本力。
即修因外熏,增真如本力。
以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故彌增本力也。
六、宿命皆通。
準諸論說,謂于生處。
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
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如阿摩晝經雲: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阇冥消滅,光曜法生。
故能憶宿命無數劫事。
七、畢竟成佛。
地持雲:菩薩依智故,攝受正福種種巧便,為諸衆生,乃至無上菩提,若報,若報因,若報果,一切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二具足,最勝最上,得無上菩提。
若福智不具,終不能得。
今修讀經持名之智,及瞻形禮像之福,故緻成佛。
此名因攝果,攝自他之利益也。
别流通竟。
△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贊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 十方至八部等,結上雲集之衆。
諸佛菩薩,在光前集,乃發起之根源;天龍八部,在光後集,正發起之衆也。
聞釋迦下,總結上來所歎不思議事。
然餘人亦有贊歎,今獨言釋迦者,有二意:一、舉主攝伴,如群辟之言,出于王命,皆曰王綸,是也。
二、歸功化主,如三公谟猷,功成之後,歸美天王。
是也。
餘如文。
△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璎,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衆會,俱複瞻禮,合掌而退。
】 忉利天王獨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宮,故得專之也。
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華表圓因克果,具足四十一位。
天衣從樹而生,輕細自然,表證寂滅之忍。
珠璎,别行疏雲:或衆寶璎珞,或衆寶珠。
今是衆寶珠成,故曰珠璎。
表得四勝法。
大集雲: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璎珞,莊嚴法身。
是也。
然珠璎在頸,頸是所嚴,表中道性德。
此行稱性,如璎珞在頸而能嚴也。
皆言雨者,則是從正空中道第一義天,缤紛而下也。
無量者,因果之法,[立+立]由一心,了達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無量諸法,供養釋迦,能說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願王。
心有所專,故不言餘衆。
已者,謂能供之物,皆冥實際;所供之主,本住三摩。
能所既空,感應斯泯,賓主镕融而一際,财法絕寂而無垠。
故雲:已也。
上是申供,下乃禮退。
一切衆會,即前所集之衆,今将各還本住。
俱複瞻仰,重師道而戀戀靡忘,重申禮拜,尊經法而心心無間。
合掌,表十界一體。
而退,顯萬類同歸。
然而不同諸經結皆大歡喜者,以見在會大衆,從此重增勝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塗而不了。
遵迦文之囑累,弘是典而彌窮。
上同聖母之愁憂,卻類天王之悲歎。
則聞法之大喜,固内蘊襟懷,而濟世之殷憂,已外彰眉宇。
經家不叙斯語者,意見乎言之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