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贊歎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心識無定,況意根中,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但凡夫之人,起惡念時多。
舉,即是動;止,即是靜,動靜之間,念起不一。
安般經雲: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轉。
仁王經雲,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中,複有九百生滅。
菩薩處胎經雲: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識。
一念善,有無量善果報;一念惡,有無量惡果報。
故雲舉止動念,無不是業。
但凡夫造業,凡動身口,皆由心使。
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内有善,方能順福。
雖複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
故動念成業,念善是福,念惡成罪,然檢點自心,于二六時中,大約罪多于福也。
何況縱恣六情,任造三業耶!遺教經雲: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譬之驽馬,極力控制,尚難調伏。
若縱其奔逸,損物無疑。
殺害、竊盜、邪淫身三惡業,妄語該口四業,如前。
百千罪狀,即一殺業,有上中下;乃至貪嗔癡,亦有上中下,細舉不勝。
故總雲百千。
須知結罪由心,業有輕重,如嗔重則罪重,嗔輕則罪輕。
成論雲:或以事重,故有定報;或以心重,故有定報。
如人以深厚纏毒,殺害蟲蟻,重于輕心殺人。
若心無嗔,雖殺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
故知諸業,例有輕重,雖分輕重,然受報時,纖毫不爽,可恣任其情乎。
△ 【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
東西南北,百由旬内,無諸災難。
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 六齋、十齋,增減不同。
大論六十五雲:六齋日,諸天來觀人心。
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諸天。
又六齋日是惡日,令人兇衰,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布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
故止觀取齋日建首,有以也。
但持齋法,稍有不同。
闡義引祭統雲:齋之為言,齊也。
齊不齊,以緻齋者也。
及其将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
今釋氏以不過中食為齋,亦取其防邪訖欲,齊不齊之義也。
故請觀音疏雲:齋者,隻是中道也。
中後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别法也。
故若在釋門,缁素皆過午不食為齋。
近世通行,白衣唯不茹葷飲酒為齋,故不同也。
法句經雲: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法齋度世仙。
故于六十齋期,應持齋布施,讀誦本願經耳。
此正明讀經,下明利益。
讀經中,初明方無災難。
若有一人,果于齋日,每讀經一遍,則使四方百由旬境内,[立+立]無災難。
地反物為祆,(音[糸-小])天反時為災,所謂蠲除祆災是也。
次明家離惡趣。
讀經秪一遍耳,何獲報之殊勝耶?正顯地藏不思議利益事也。
然今非無讀經者,竟不獲報,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内之人,及居家之屬,前生罪惡深重,則是定業難逃;二、誦經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誦經得力,故能轉宿殃;不志心者,誦力既淺,福不勝罪,故難轉也。
△ 【能于十齋日,每轉一遍。
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一本作「溢」)。
】 橫病者,乃疫疠流行,福衰忽染,雖是惡鬼妄作禍福,即系自無善力所招。
今既誦經,永絕橫病,衣食豐益,最是要事。
光明雲:依因衣食,諸結惱熱。
藥師雲:為衣食故,造諸惡業,今因齋日轉經,故感豐饒之報,不惟無業,亦且增福。
即使貧無衣食者,亦緻豐益之報矣。
經之利益,可思議耶!說利益事竟。
△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 結如是等一句。
顯上所明者,乃舉其[既/木]耳,如地藏十輪及占察善惡二經,廣詳其事。
△ 【閰浮衆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緣。
】 因緣,秪是感應異名。
大者,皆欲令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也。
故大士金口親雲:但于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大利者,即法華所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
如是大因緣,非始今日。
于無量阿僧秪劫來,于閻浮提,随機化物,種熟脫三。
時時不廢。
譬子堕水火,父母騷擾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愛之。
以南洲衆生,罪業偏重故也。
故南洲衆生,亦獨于大士,信心不置。
故上下貴賤,缁素男女,無一不從地藏菩薩,求其救拔水火,療治疾病,譬如磁石吸鐵,應感同時,有大因緣,深可省悟。
△ 【是諸衆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 此言聞名見像者,明旋複之功也。
原夫生佛同一覺體,覺海之性澄圓,圓澄之覺元妙,不覺無明風動,妄分見覺聞知。
局于區宇,隔别成礙。
于是見不超色,聞不出聲。
今旋其妄聞,聞菩薩之名;旋其妄見,見菩薩之像。
則令所聞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無名。
所見之像,會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無名,而真聞了了;像無像,而真見昭昭。
如是,則随拈經中或三個字,當下破三惑,消三障,成三智,證三德,顯三身。
或拈五個字,随處破五住,出五道,立五根,長五力,成五分也。
一偈則一門超出,一句則一性圓明。
如是二四六八,随行增數。
現在則獲殊妙安樂,念念與本願同流,心心共菩薩俱現。
未來之世,常得相好,端嚴清正。
在處恒生尊貴之家。
如佛告波斯匿王雲: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
兇惡強梁,憍恣自大,則為賤人。
又曰:三界輪轉,無有定品,積善仁和,生于豪尊,習惡放恣,便生卑賤。
以此觀之,人不可作惡,應自修之。
世尊說利益竟。
△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贊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複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衆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
唯然頂受。
】 初、經家叙儀,次、陳所請意。
胡跪者,音義指歸雲:不合雲胡跪。
蓋梵世遺種,居五竺間,蔥嶺之北。
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渠遙切)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
以右膝有力,跪能久,起止便故,著地令安。
若女尼體弱,佛聽長跪也。
言久知者,則普廣亦地藏一流人,自具有不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故能知之。
既知而又問者,正冀如來于大會宣揚,令未來衆生,知地藏菩薩利益如此,故問之耳。
唯然,乃應答無疑之速辭。
近指上文,遠則照映前文,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之語。
然彼時定自在神,但承命流通,不請經名者,審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
一也。
逆知普廣複有請詳利益之事,二也。
故知主賓酬唱,更互發揚,譬之砧誤相扣,上下相應。
故下唯然頂受之語。
△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雲何流布。
】 當何、雲何,皆設疑之詞。
自說經以來,贊歎地藏功德,除佛一人,無能及者。
夫名之所以為名,召其實者也。
今地藏實德既言不可思議,則不以名而名之矣。
故雲:當何名此經?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門而流布耶!故雲:使我雲何流布?周禮:泉行曰布,言世間之錢,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
經之流布,亦如是耳。
△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 經名,如綸貫。
又解本願者,心所欲得名願。
視欲為深且專。
願乎外,盡人欲也;惟天理,為性之欲,乃人本心,從原。
教人反求其本,欲其可欲之善也。
而從頁(胡結切),何也?心求得之,俯首以停思。
不,則貪也已矣,癡也已矣。
此雖儒釋,然地藏之本願,亦豈外于是乎。
無非欲人複還本元覺性,同歸秘藏。
是大士本時之願也。
本行,即本昔之行。
故吾約此,準妙玄本門十妙,以明本地十不思議,文義始暢。
方顯中間近成種種不思議事,皆迹中之願行也。
本誓力者,梵語僧那,此雲弘誓。
一雲僧那大誓,僧涅自誓。
僧那言铠,僧涅言著,名著大铠,正言[月+冊]那诃,翻甲。
[月+冊](蘇幹切)捺陀,翻被,翻衣。
謂被甲衣甲。
密部中明三十二甲(雲雲)。
即大品大誓莊嚴也。
梵名娑羅,此雲力。
陰持入經雲:彼力,應以何為義?答:無能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
今地藏自元初發心以來,不為天魔沮壞,一力也;在所利益衆生,二力也;有膽偏化地獄,三力也;能為六道得依,四力也;此地藏本時誓願之力,故名本誓力經。
△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衆生。
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 此願地藏之名,亦從本願而立。
因大願故,利益衆生。
是故汝等亦應依其本願,而流布之。
故集家單以本願立題,深有以也。
△ 【普廣聞已。
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 恭敬二字,每見講家置論,使後生末學,不知何所取義乎,今略明制字之原,以見心學之在是也。
嘼(古恭字)敬德之容。
手容主恭,故指兩手交為義。
人之平居,散其手,其心放,貌以之惰。
斂其手,其心必收,貌以之莊。
内外合者也。
俗書,不知即此是心。
複加以心作恭,是謂心有内外也。
主一也。
古人聚精會神之學。
貌而敬者,強捉于外。
其中竊發,将不能自持。
口雲敬者,其行必惰,空言胡能勝實惡!若何而緻力耶?曰:勿忘,勿助長也,從苟(已力切。
音急,行之亟也。
)者,教之以勿忘也。
媛則無功,裁覺昏沉,速自喚醒。
裁覺散亂,速自絕斷。
久者,教之以勿助長也。
急則拘迫,胸中有物礙之,血氣弗舒,何以能久!心,吾形之主也。
敬者非它(「它」一本作「宅」),吾心自為主也,何待别借一心,來治此心。
雖畏勿畏,雖休勿休,綿綿若存,天德周流,心常活而毋死。
悚為起敬,戒為持敬,畏為克敬,肅為嚴敬,穆為玄敬,欽為聖敬。
一敬德之生,孰淺深也。
茲惟聖學淵原,觀古人之心畫,則知其心學矣,何可為文字之學,障性靈,塞悟門,竟不一究心焉。
那知字學,誠能豁性靈,開悟門,故略示之,毋謂餘好搜冥索隐而炫奇也。
△
但凡夫之人,起惡念時多。
舉,即是動;止,即是靜,動靜之間,念起不一。
安般經雲: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轉。
仁王經雲,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中,複有九百生滅。
菩薩處胎經雲: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識。
一念善,有無量善果報;一念惡,有無量惡果報。
故雲舉止動念,無不是業。
但凡夫造業,凡動身口,皆由心使。
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内有善,方能順福。
雖複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
故動念成業,念善是福,念惡成罪,然檢點自心,于二六時中,大約罪多于福也。
何況縱恣六情,任造三業耶!遺教經雲: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譬之驽馬,極力控制,尚難調伏。
若縱其奔逸,損物無疑。
殺害、竊盜、邪淫身三惡業,妄語該口四業,如前。
百千罪狀,即一殺業,有上中下;乃至貪嗔癡,亦有上中下,細舉不勝。
故總雲百千。
須知結罪由心,業有輕重,如嗔重則罪重,嗔輕則罪輕。
成論雲:或以事重,故有定報;或以心重,故有定報。
如人以深厚纏毒,殺害蟲蟻,重于輕心殺人。
若心無嗔,雖殺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
故知諸業,例有輕重,雖分輕重,然受報時,纖毫不爽,可恣任其情乎。
△ 【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
東西南北,百由旬内,無諸災難。
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 六齋、十齋,增減不同。
大論六十五雲:六齋日,諸天來觀人心。
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諸天。
又六齋日是惡日,令人兇衰,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布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
故止觀取齋日建首,有以也。
但持齋法,稍有不同。
闡義引祭統雲:齋之為言,齊也。
齊不齊,以緻齋者也。
及其将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
今釋氏以不過中食為齋,亦取其防邪訖欲,齊不齊之義也。
故請觀音疏雲:齋者,隻是中道也。
中後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别法也。
故若在釋門,缁素皆過午不食為齋。
近世通行,白衣唯不茹葷飲酒為齋,故不同也。
法句經雲: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法齋度世仙。
故于六十齋期,應持齋布施,讀誦本願經耳。
此正明讀經,下明利益。
讀經中,初明方無災難。
若有一人,果于齋日,每讀經一遍,則使四方百由旬境内,[立+立]無災難。
地反物為祆,(音[糸-小])天反時為災,所謂蠲除祆災是也。
次明家離惡趣。
讀經秪一遍耳,何獲報之殊勝耶?正顯地藏不思議利益事也。
然今非無讀經者,竟不獲報,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内之人,及居家之屬,前生罪惡深重,則是定業難逃;二、誦經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誦經得力,故能轉宿殃;不志心者,誦力既淺,福不勝罪,故難轉也。
△ 【能于十齋日,每轉一遍。
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一本作「溢」)。
】 橫病者,乃疫疠流行,福衰忽染,雖是惡鬼妄作禍福,即系自無善力所招。
今既誦經,永絕橫病,衣食豐益,最是要事。
光明雲:依因衣食,諸結惱熱。
藥師雲:為衣食故,造諸惡業,今因齋日轉經,故感豐饒之報,不惟無業,亦且增福。
即使貧無衣食者,亦緻豐益之報矣。
經之利益,可思議耶!說利益事竟。
△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 結如是等一句。
顯上所明者,乃舉其[既/木]耳,如地藏十輪及占察善惡二經,廣詳其事。
△ 【閰浮衆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緣。
】 因緣,秪是感應異名。
大者,皆欲令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也。
故大士金口親雲:但于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大利者,即法華所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
如是大因緣,非始今日。
于無量阿僧秪劫來,于閻浮提,随機化物,種熟脫三。
時時不廢。
譬子堕水火,父母騷擾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愛之。
以南洲衆生,罪業偏重故也。
故南洲衆生,亦獨于大士,信心不置。
故上下貴賤,缁素男女,無一不從地藏菩薩,求其救拔水火,療治疾病,譬如磁石吸鐵,應感同時,有大因緣,深可省悟。
△ 【是諸衆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 此言聞名見像者,明旋複之功也。
原夫生佛同一覺體,覺海之性澄圓,圓澄之覺元妙,不覺無明風動,妄分見覺聞知。
局于區宇,隔别成礙。
于是見不超色,聞不出聲。
今旋其妄聞,聞菩薩之名;旋其妄見,見菩薩之像。
則令所聞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無名。
所見之像,會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無名,而真聞了了;像無像,而真見昭昭。
如是,則随拈經中或三個字,當下破三惑,消三障,成三智,證三德,顯三身。
或拈五個字,随處破五住,出五道,立五根,長五力,成五分也。
一偈則一門超出,一句則一性圓明。
如是二四六八,随行增數。
現在則獲殊妙安樂,念念與本願同流,心心共菩薩俱現。
未來之世,常得相好,端嚴清正。
在處恒生尊貴之家。
如佛告波斯匿王雲: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
兇惡強梁,憍恣自大,則為賤人。
又曰:三界輪轉,無有定品,積善仁和,生于豪尊,習惡放恣,便生卑賤。
以此觀之,人不可作惡,應自修之。
世尊說利益竟。
△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贊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複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衆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
唯然頂受。
】 初、經家叙儀,次、陳所請意。
胡跪者,音義指歸雲:不合雲胡跪。
蓋梵世遺種,居五竺間,蔥嶺之北。
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渠遙切)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
以右膝有力,跪能久,起止便故,著地令安。
若女尼體弱,佛聽長跪也。
言久知者,則普廣亦地藏一流人,自具有不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故能知之。
既知而又問者,正冀如來于大會宣揚,令未來衆生,知地藏菩薩利益如此,故問之耳。
唯然,乃應答無疑之速辭。
近指上文,遠則照映前文,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之語。
然彼時定自在神,但承命流通,不請經名者,審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
一也。
逆知普廣複有請詳利益之事,二也。
故知主賓酬唱,更互發揚,譬之砧誤相扣,上下相應。
故下唯然頂受之語。
△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雲何流布。
】 當何、雲何,皆設疑之詞。
自說經以來,贊歎地藏功德,除佛一人,無能及者。
夫名之所以為名,召其實者也。
今地藏實德既言不可思議,則不以名而名之矣。
故雲:當何名此經?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門而流布耶!故雲:使我雲何流布?周禮:泉行曰布,言世間之錢,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
經之流布,亦如是耳。
△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 經名,如綸貫。
又解本願者,心所欲得名願。
視欲為深且專。
願乎外,盡人欲也;惟天理,為性之欲,乃人本心,從原。
教人反求其本,欲其可欲之善也。
而從頁(胡結切),何也?心求得之,俯首以停思。
不,則貪也已矣,癡也已矣。
此雖儒釋,然地藏之本願,亦豈外于是乎。
無非欲人複還本元覺性,同歸秘藏。
是大士本時之願也。
本行,即本昔之行。
故吾約此,準妙玄本門十妙,以明本地十不思議,文義始暢。
方顯中間近成種種不思議事,皆迹中之願行也。
本誓力者,梵語僧那,此雲弘誓。
一雲僧那大誓,僧涅自誓。
僧那言铠,僧涅言著,名著大铠,正言[月+冊]那诃,翻甲。
[月+冊](蘇幹切)捺陀,翻被,翻衣。
謂被甲衣甲。
密部中明三十二甲(雲雲)。
即大品大誓莊嚴也。
梵名娑羅,此雲力。
陰持入經雲:彼力,應以何為義?答:無能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
今地藏自元初發心以來,不為天魔沮壞,一力也;在所利益衆生,二力也;有膽偏化地獄,三力也;能為六道得依,四力也;此地藏本時誓願之力,故名本誓力經。
△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衆生。
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 此願地藏之名,亦從本願而立。
因大願故,利益衆生。
是故汝等亦應依其本願,而流布之。
故集家單以本願立題,深有以也。
△ 【普廣聞已。
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 恭敬二字,每見講家置論,使後生末學,不知何所取義乎,今略明制字之原,以見心學之在是也。
嘼(古恭字)敬德之容。
手容主恭,故指兩手交為義。
人之平居,散其手,其心放,貌以之惰。
斂其手,其心必收,貌以之莊。
内外合者也。
俗書,不知即此是心。
複加以心作恭,是謂心有内外也。
主一也。
古人聚精會神之學。
貌而敬者,強捉于外。
其中竊發,将不能自持。
口雲敬者,其行必惰,空言胡能勝實惡!若何而緻力耶?曰:勿忘,勿助長也,從苟(已力切。
音急,行之亟也。
)者,教之以勿忘也。
媛則無功,裁覺昏沉,速自喚醒。
裁覺散亂,速自絕斷。
久者,教之以勿助長也。
急則拘迫,胸中有物礙之,血氣弗舒,何以能久!心,吾形之主也。
敬者非它(「它」一本作「宅」),吾心自為主也,何待别借一心,來治此心。
雖畏勿畏,雖休勿休,綿綿若存,天德周流,心常活而毋死。
悚為起敬,戒為持敬,畏為克敬,肅為嚴敬,穆為玄敬,欽為聖敬。
一敬德之生,孰淺深也。
茲惟聖學淵原,觀古人之心畫,則知其心學矣,何可為文字之學,障性靈,塞悟門,竟不一究心焉。
那知字學,誠能豁性靈,開悟門,故略示之,毋謂餘好搜冥索隐而炫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