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脫戮難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丁二廣顯稱名感應
戊一能脫四難
己一别明脫難
庚一能脫戮難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在七難中,這是第四刀杖難。
刀為刀刃,能宰割生命體;杖為棍棒之類,輕則可損傷身體,重則可傷害生命。
所以人們不論走到何處,見到有人在舞刀耍杖,總離得遠遠的,怕碰到刀杖而害及生命。
如犯了國法,需受國法制裁,若處以極刑,古代所謂殺頭之罪,就要動刀。
若犯法較輕,或打闆子,或受夾棍,都稱為仗。
受到刀杖之刑,就等于遇到災難,所以要設法避免,沒有不怕刀杖的。
假定遇到這種情形,應當怎辦?經說: ‘若複有人’,或因無故的被害,或因犯法的受刑,或因遇強盜而被打,總之,正在他‘臨當被害’時,如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則‘彼’欲殺害你的人,手中‘所執’的‘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得’到‘解脫’!尋是很快或立刻的意思。
刀杖都是兇器,如真加之于身,其生命一定要受傷害的。
現由念觀音聖号的關系,其刀杖立刻就一段段的損壞,失掉傷害的作用,再也不會傷害到生命,所以當下即得解脫! 人們得遇刀杖之難,都是一種惡業因緣,或現生所造的,或過去造成的。
依通常說,有了這種惡業,本是在劫難逃,業力躲避不了。
現因稱念觀音聖号的善業因緣力量,勝過所造的惡業因緣力量,所以能對消所有的惡業。
惡業對消了,縱以刀杖加害亦加害不到,因此而得解脫! 刀杖,可從有形的刀杖與無形的刀杖來說: 以有形刀杖說: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在我國唐朝時,有位智覺禅師,沒有出家前,做過太守官。
當其做太守時,轄區遇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饑荒,百姓餓得不但沒有飯吃,甚至連草根都吃不到,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谷倉中,存有很多的糧食。
國家存糧,本為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需時,等到聖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
于是動起悲心,先發谷米救濟,後再奏報皇上,用心當然是好的。
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國法的,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并解往國都予以殺頭處罰!但這太守是位清官,素有令譽,國王知其為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别關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态度。
做官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為了急救饑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将此一命,供養衆生”!拿刀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國王。
國王得報,立刻叫他回到王前,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很幹脆的回答說:“沒有别的什麼因緣,隻是不忍見百姓受饑餓之苦,出于一念同情心而已”!國王知他為善,赦免他的犯罪。
太守經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于是發心出家,法名叫做智覺。
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被害,隻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心相應,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再說一個
在七難中,這是第四刀杖難。
刀為刀刃,能宰割生命體;杖為棍棒之類,輕則可損傷身體,重則可傷害生命。
所以人們不論走到何處,見到有人在舞刀耍杖,總離得遠遠的,怕碰到刀杖而害及生命。
如犯了國法,需受國法制裁,若處以極刑,古代所謂殺頭之罪,就要動刀。
若犯法較輕,或打闆子,或受夾棍,都稱為仗。
受到刀杖之刑,就等于遇到災難,所以要設法避免,沒有不怕刀杖的。
假定遇到這種情形,應當怎辦?經說: ‘若複有人’,或因無故的被害,或因犯法的受刑,或因遇強盜而被打,總之,正在他‘臨當被害’時,如能一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則‘彼’欲殺害你的人,手中‘所執’的‘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得’到‘解脫’!尋是很快或立刻的意思。
刀杖都是兇器,如真加之于身,其生命一定要受傷害的。
現由念觀音聖号的關系,其刀杖立刻就一段段的損壞,失掉傷害的作用,再也不會傷害到生命,所以當下即得解脫! 人們得遇刀杖之難,都是一種惡業因緣,或現生所造的,或過去造成的。
依通常說,有了這種惡業,本是在劫難逃,業力躲避不了。
現因稱念觀音聖号的善業因緣力量,勝過所造的惡業因緣力量,所以能對消所有的惡業。
惡業對消了,縱以刀杖加害亦加害不到,因此而得解脫! 刀杖,可從有形的刀杖與無形的刀杖來說: 以有形刀杖說: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在我國唐朝時,有位智覺禅師,沒有出家前,做過太守官。
當其做太守時,轄區遇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饑荒,百姓餓得不但沒有飯吃,甚至連草根都吃不到,真是苦到極點!可是政府的谷倉中,存有很多的糧食。
國家存糧,本為救饑荒用的,但要動用,得先請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請需時,等到聖旨下來,百姓恐已餓死。
于是動起悲心,先發谷米救濟,後再奏報皇上,用心當然是好的。
但未得皇上許可,總是犯國法的,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職,并解往國都予以殺頭處罰!但這太守是位清官,素有令譽,國王知其為人,所以到臨刑時,特别關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态度。
做官自然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可是為了急救饑餓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臨受刑時,不特沒有痛苦表情,且很歡喜的說:“将此一命,供養衆生”!拿刀的人聽他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就不殺他,去報國王。
國王得報,立刻叫他回到王前,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很幹脆的回答說:“沒有别的什麼因緣,隻是不忍見百姓受饑餓之苦,出于一念同情心而已”!國王知他為善,赦免他的犯罪。
太守經過這次事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于是發心出家,法名叫做智覺。
由此可知:一個人臨當被害,隻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與菩薩心相應,就可得菩薩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再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