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錄
關燈
小
中
大
釋律航
一 忏悔文
菩薩沙彌律航,自無量劫來,迷失本性,恒在輪回,三業六根無惡不造,五趣八難無苦不嘗。
善根雖發,投正教以舍家,宿習偏濃,熏三昧而枉就,矢心淨域,誓出苦輪,機感不專,聖應莫顯,勵精進而已憾其遲,更怠緩而拟将何及?爰發懇心謹遵誡訓,修般舟之願儀,矢百日以無間,六時行道四威攝心,仰叩圓悲必垂妙應!願深求正法,不染情塵,行與志齊,道追古聖,盡舍緣務,痛念無常,八風莫動,四誓莫移,乃至外護行人,并植深因,師僧父母,曆劫親緣,法界靈蠢,過現有情,同蒙法藏之願光,永承彌陀之慈力,三障頓除,四土共淨。
以此發願功德,回向極樂世界,消滅當前劫運,普度苦海衆生。
虛空可殒,我願不灰。
願佛法僧,證明攝受。
二 百日念佛自知錄
第一期‘佛七’自庚寅十一月初一日至初七日此七日為進關第一期,在此七日中,盡先酌定起居,調整身心,以及檢讨用功方法。
謹遵師訓,将百日劃分每七日為一期‘佛七’,約有十四期‘佛七’,每期加以檢讨,随時紀錄,呈求印證,以資改進,茲顔曰‘自知錄’者,系取如人飲水溫冷自知之意,故不分節次,随意記錄,識者諒之。
(敬佛)一進關房,即發一願,對于導師阿彌陀佛,出必告,入必面,飲食必先奉獻,雖至一盞一果之微,亦不可忽,忽必嚴罰,但前三日常常忽略,犯即自責,或罰跪香,或罰叩首,求哀忏悔,至心中稍安方止,三日後已成習慣,犯時較少。
(驅魔)進關第二日,病魔即來擾亂,周身發冷,似感冒,當即發起狠心立志拜佛,口誦‘西方安樂土,接引大導師,第一大願,阿彌陀佛’。
每願一拜三稱,至四十八拜,汗出如沈,飲開水一杯,假眠片時,略覺松快,而病魔去矣! 進關發願,夜三時起床靜坐,行數息法及觀想念佛,不料睡魔纏縛,未能如時而起。
常于九時就寝前,用溫水洗腳,就枕後數息念佛,不令雜念乘間而起,約十分鐘即入睡鄉,方到二時許,即清醒矣。
(念佛)進關後,發願每次飯後必念佛壹萬聲,雨天在關房,晴天登關房後小山,經行立坐,各三千聲,最後一千聲,或行或立,不拘姿式,籍以舒暢氣息。
但實行三日後,覺得念佛在精不在多,若貪多,便有滑口而出心不在焉之弊。
即立定志願,每念佛一聲,必須一字、一句,都咬得清清楚楚,尤其對于‘南無’及‘陀’字,須格外用力,實行後,覺得比前念佛,聲聲注入心中,外流者較少。
(拜佛)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至少二百拜,分為三次,實行以後,覺得拜佛亦不在多,而在每拜必須身口意三業齊運,拜下以頭著佛足時,尤須表出十分畏愛兼抱之至誠,方得受用,古德雲:‘拜佛時如對嚴君,如投慈母。
’洵為親身體驗之言也。
(閱經)進關後,立志專閱淨土五經一論,每日定二小時。
現在研究觀經疏,妙宗鈔,覺得一字、一句,皆與自己念佛有密切關系,方知一往研究經論,專在文字上考究,不知消歸自己,結果徒增知見而已。
(讀誦)進關後,立定志願,對于淨土五經,及地藏經、普門品等經,輪流讀誦,此外概從割愛,以期專修。
每日定為一點半鐘,惟讀經前,先讀佛遺教經,及淨行品、清淨明誨各二節,以資警策而固戒體。
(靜坐)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靜坐三次,每次暫限一小時。
先用數息法,旋覺數息不若憶念佛号,現在觀想白毫及依正莊嚴等,心尚浮沉不定。
(禁語)進關後,立定志願,百日内絕對禁語,并在佛前宣誓,乞求證明,故必要語言,概用筆問答,實行後頗覺外緣減少,庶期瞬息俯仰皆系念一佛。
(持午)進關後,發願過午不食,藉輕貪念。
實行之後,頗覺心身舒适,睡夢亦安。
第二期佛七(自十一月八日至十五日)
按般舟三昧本定三月,行人入道場,尚須若幹日作前方便,今百日念佛,前一二期布置檢點,乃前方便中之方便耳。
故本期仍在檢讨身心及用功方法。
蓋持名念佛法門,在事持時,方法務須研究至當,方便多門,不厭求詳。
若論理持則心作心是,心佛一如,有何可說?縱得消息,悉不可說,勉強說出,亦非真實,故暫從略。
(計後思前)進關迄今約十餘日,外緣漸少,心無所攀。
唯介爾一心,忽而湧憶前塵,倏而計及将來。
遠至孩提,小及芥豆,瞥爾情生,識神飛揚,毫厘系念,纏縛莫解。
或預計某事将如何,或料想某人是這般的,是意疾奔馬,識劇猿猴。
妄心難制,舉世無比!餘近日深覺制心之法,唯有念佛,蕅益大師詩雲:‘見色聞香皆妄念,計後思前轉昧心;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
故對于妄念,不必理他,覺即念佛,妄自消滅。
(袪習)無始習氣,俱生無明,餘服官多年習氣更重。
進關以後,作意對治,例如衣服如法折疊,棹榻随時拂拭,電燈不用即關,飯後檢點米泔,其他屑事,素日忽略,逐件留心,矯正舊習不少。
(衣食)進關後,衣須多穿,以關中冷靜故。
飯要少吃,以關中缺動故。
(南無)南無二字,一往滑口念出,而不深思其義。
梵音南無,華言歸命,尚未曲盡其義。
約世俗說,如‘投入你的懷抱,把我的性命相交’,略能描寫少分。
進關後,特别注意南無意義。
故念佛時,便覺親愛精誠,而攝心亦易。
(三歸)進關念佛,本為專修,故于課後,唱三歸時,特别警策。
如唱歸依佛時,心中即默念歸依阿彌陀佛,當願衆生,同生極樂淨土。
唱歸依法時,默念歸依念佛法門,常願衆生,無不歸還此界。
唱歸依僧時,默念皈依清淨海衆,常願衆生,同為蓮侶。
實行以後,覺得心有确實依靠,功不唐捐。
(禮佛)平時禮佛,本作觀想,進關以來,每課先禮本師釋迦,頭至地時,默念:‘念佛法門,希有難遇’。
起時默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次禮導師彌陀,頭至地時,默念:‘一向專念,萬行回向’。
起時默想:‘恭敬圍繞,贊歎供養’。
實行之後,深覺禮佛功德,河沙難喻。
(追頂念佛)念佛之法,本來由緩而快,洎至最後,加速快念。
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名為追頂念佛。
含義有二:一者如兩軍交戰,身陷重圍,提刀拼命,呐喊猛沖。
二者如身沒大海,呼号求救,竭盡氣力。
前者全憑自力,後者唯待他力,念佛法門,系賴彌陀接引。
改追頂念佛時,默想生死大海,唯佛能救,較為親切精實。
(觀想念佛)近日靜坐,略有進步,攝心觀想,浮沉漸少,入坐前,先用小止觀法,以數息為前方便。
約三百後,即觀想白毫,依慈雲忏主普觀直觀,交互并用。
以憶念白毫相光。
代替佛号,停心住想,較易堅固。
(垂廉)眼對色塵,最易攀緣,進關後,色塵雖少,心仍外逸。
唯兩目垂廉易于攝心,試觀佛菩薩相,多屬端坐垂廉。
吾人念佛靜坐,一切時處,(上下火車及橫越馬路當然例外)皆宜垂廉攝心。
(發願)近日于課後,忽發一願:‘我現在百日念佛,專修般舟三昧,願求佛恩加被,佛智開示,佛力提攜,當令我順利圓滿成就’。
我重發誓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專心弘揚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安養,實現人間淨土,永無衆苦災難,蠢動含靈,悉得安樂。
’ (回向)普皆回向,為普賢十大願王之一,念佛行人,尤為需要。
進關後,深覺正助二行互顯益彰,若不回向西方,功德甚少。
每次讀經、禮拜、念佛,即一句一事之微,皆回向雲:‘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與諸衆生,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并要虔誠懇切,方有受用。
第三期佛七(自十一月十五日至廿三日)
本期方入正式預習,依般舟三昧經,一期七晝夜,不得睡眠。
日中一食,合掌專念阿彌陀佛,停心注想,金容相好。
可巧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前一日即發願,在大殿上供養三寶,晚間沐浴,清淨三業,是夜子時即起,禮贊三寶如法稱念彌陀聖号,日中一食,一心稱念,不覺饑虛。
相續禮念,至夜十時,實覺力疲神散,不複能支,告罪就寝。
次日三時即起,精神煥發,體力倍增,照例課誦,境界異前,心胸頓覺開展,諸識同感銳敏,不禁驚歎佛法微妙,不可思議也。
本期心緣所及,随時記錄如左: (一食)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前一日發願,聖誕日整天念佛,自子時起,至亥時止。
并依般舟三昧經,持日中一食,試行結果,以願力支持,不覺饑虛。
如午膳加些面食,更無障礙。
此為預習般舟法一部分的成功。
(睡眠)夜間十二時起床,至正午禮佛約三百拜,午後約二百拜,其他時間,合掌念佛,并作觀想。
上午精神不衰,下午稍萎,入夜後大覺勉強,幾不能支。
此系年老體衰或業障太重,惟求佛力加被耳。
(苦行)淨土法門,以種種苦行為助緣,儒家亦以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等,以磨煉之。
蓋外來一切災難,及種種逆境,悉皆可作空觀而随順之,惟自修上所取之苦行,須有一定之限度,若出乎範圍,則為無益苦行,流入外道矣。
(失念)佛遺教經雲:汝等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無諸功德。
餘入關後,方覺念佛法門,教人千念萬念,念到臨命終時,就是練習不失念也。
但念字從今從心,則念佛不僅用口,還要用心。
不念過未,要正念現在。
倘念佛時,不具深信切願,滑口而出,耳不聞四字宏名,心不想金身晃耀,則雖念的如鋼牆鐵壁一般,亦等于柏樹子麻三斤耳。
臨命終時,毫無用處。
(觀想)餘一往服膺蕅益大師主張,行人持名念佛時,不勞觀想,曾著論引伸其義,近在關中,預習般舟三昧,頗覺持名時,耳聽佛号,固須曆曆分明,心于佛身相好,同時須作觀想,金身光明,矗立心中,如在目前,久久方能想成。
故知佛祖說法,為一期時教,應病與藥,學人讵可墨守一法耶?譬如印光大師,久經親近者,固能舉念即想見其音聲笑貌,而向未見面者,須閱其行傳或遺像,經久薰習,聞名緣想,或可仿佛如見其人。
行者念佛亦複如是。
是故欲念佛憶佛,現前見佛者,須同時作觀想也。
(時間空間)佛法對于時間空間,皆悉作唯識觀,并無一定延促方圓之實性。
餘已往雖習聞是說,而未曾真實體驗其理,自入關三周以來,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終日汲汲不暇,唯恐百日空過,與前年坐監時,大不相同,彼則度日如年,此則度日如秒。
古德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者,誠如是也。
複次就空間言,關房不過一間,初入頗覺狹小,乃數日以後,覺得拜佛有佛堂,睡寐有卧室,吃飯有飯廳,讀書有書房,緣境作想,仿佛有四五間之大,一人身處其中,綽綽乎有餘裕矣。
試觀戲台不過數丈之大,忽而戰場,忽而宮殿,忽而高山大海,盡世間一切所有,無所不具,作者如是作,觀者如是觀,都不覺其偏小局促也。
古德丈室容三萬二千師子座,何足異耶。
噫!唯識之理,思過半矣。
(五觀)進關以來,每餐必作五觀,食間默想:一觀,計功多少,度彼來處,則覺盤中粒粒皆從百姓血汗中來也。
二觀,忖己功德,全缺應供,則愧無功受祿,難消此食也。
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則不敢貪味。
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則适可而止。
五觀,為成道業,堪受此食,則對食感奮,自起勇猛精進之念。
實行之後,道心日長,俗念日消,一往嗜美厭粗之習氣,不覺不知悉皆消歸于無何有之鄉矣!第四期佛七(自十一月廿三至卅日)
本期為預習般冉三昧的最後一期,回憶般舟三昧經,佛告跋陀和,略言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
又言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種好,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
又言常念去此十萬億佛刹,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七日七夜,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内外,乃至不于此間終,生彼間,便于此坐見之。
上來雲雲,若無方便,易流渺茫,無從著手,因立方便,以資練習,行之數周,頗覺得力。
茲特撮要紀錄,以備将來參考。
至于此法委細之處,則非語言文字所能盡宣,世論尚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況佛法乎?要之,标心依境,融通各義,悉宗經論,并非杜撰,此則差堪自信耳。
般舟行法(欲修般舟三昧者可參考此法也) (甲)念佛(此項内分五段,段中又分數節,以中外數字标示之) 第一段(離念) 圓覺經雲‘離幻’。
起信論雲‘離念’。
可知吾人生死的根子,就在虛幻妄念相續。
佛說淨土法門,是以念佛之正念,代替妄念,念到念而無念,則業盡情空,本來面目自然現前。
所謂念到無念處,心空佛亦亡。
此時庶乎離念矣。
凡事說之甚易。
行之甚難,姑設方便,其法如下: 行者先撥撚珠,持六字宏名一千聲,或行或立,可随自便,數滿,長跪佛前,合掌繼續念佛,想此舌根運出,耳根運入,非舌非耳
善根雖發,投正教以舍家,宿習偏濃,熏三昧而枉就,矢心淨域,誓出苦輪,機感不專,聖應莫顯,勵精進而已憾其遲,更怠緩而拟将何及?爰發懇心謹遵誡訓,修般舟之願儀,矢百日以無間,六時行道四威攝心,仰叩圓悲必垂妙應!願深求正法,不染情塵,行與志齊,道追古聖,盡舍緣務,痛念無常,八風莫動,四誓莫移,乃至外護行人,并植深因,師僧父母,曆劫親緣,法界靈蠢,過現有情,同蒙法藏之願光,永承彌陀之慈力,三障頓除,四土共淨。
以此發願功德,回向極樂世界,消滅當前劫運,普度苦海衆生。
虛空可殒,我願不灰。
願佛法僧,證明攝受。
謹遵師訓,将百日劃分每七日為一期‘佛七’,約有十四期‘佛七’,每期加以檢讨,随時紀錄,呈求印證,以資改進,茲顔曰‘自知錄’者,系取如人飲水溫冷自知之意,故不分節次,随意記錄,識者諒之。
(敬佛)一進關房,即發一願,對于導師阿彌陀佛,出必告,入必面,飲食必先奉獻,雖至一盞一果之微,亦不可忽,忽必嚴罰,但前三日常常忽略,犯即自責,或罰跪香,或罰叩首,求哀忏悔,至心中稍安方止,三日後已成習慣,犯時較少。
(驅魔)進關第二日,病魔即來擾亂,周身發冷,似感冒,當即發起狠心立志拜佛,口誦‘西方安樂土,接引大導師,第一大願,阿彌陀佛’。
每願一拜三稱,至四十八拜,汗出如沈,飲開水一杯,假眠片時,略覺松快,而病魔去矣! 進關發願,夜三時起床靜坐,行數息法及觀想念佛,不料睡魔纏縛,未能如時而起。
常于九時就寝前,用溫水洗腳,就枕後數息念佛,不令雜念乘間而起,約十分鐘即入睡鄉,方到二時許,即清醒矣。
(念佛)進關後,發願每次飯後必念佛壹萬聲,雨天在關房,晴天登關房後小山,經行立坐,各三千聲,最後一千聲,或行或立,不拘姿式,籍以舒暢氣息。
但實行三日後,覺得念佛在精不在多,若貪多,便有滑口而出心不在焉之弊。
即立定志願,每念佛一聲,必須一字、一句,都咬得清清楚楚,尤其對于‘南無’及‘陀’字,須格外用力,實行後,覺得比前念佛,聲聲注入心中,外流者較少。
(拜佛)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至少二百拜,分為三次,實行以後,覺得拜佛亦不在多,而在每拜必須身口意三業齊運,拜下以頭著佛足時,尤須表出十分畏愛兼抱之至誠,方得受用,古德雲:‘拜佛時如對嚴君,如投慈母。
’洵為親身體驗之言也。
(閱經)進關後,立志專閱淨土五經一論,每日定二小時。
現在研究觀經疏,妙宗鈔,覺得一字、一句,皆與自己念佛有密切關系,方知一往研究經論,專在文字上考究,不知消歸自己,結果徒增知見而已。
(讀誦)進關後,立定志願,對于淨土五經,及地藏經、普門品等經,輪流讀誦,此外概從割愛,以期專修。
每日定為一點半鐘,惟讀經前,先讀佛遺教經,及淨行品、清淨明誨各二節,以資警策而固戒體。
(靜坐)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靜坐三次,每次暫限一小時。
先用數息法,旋覺數息不若憶念佛号,現在觀想白毫及依正莊嚴等,心尚浮沉不定。
(禁語)進關後,立定志願,百日内絕對禁語,并在佛前宣誓,乞求證明,故必要語言,概用筆問答,實行後頗覺外緣減少,庶期瞬息俯仰皆系念一佛。
(持午)進關後,發願過午不食,藉輕貪念。
實行之後,頗覺心身舒适,睡夢亦安。
故本期仍在檢讨身心及用功方法。
蓋持名念佛法門,在事持時,方法務須研究至當,方便多門,不厭求詳。
若論理持則心作心是,心佛一如,有何可說?縱得消息,悉不可說,勉強說出,亦非真實,故暫從略。
(計後思前)進關迄今約十餘日,外緣漸少,心無所攀。
唯介爾一心,忽而湧憶前塵,倏而計及将來。
遠至孩提,小及芥豆,瞥爾情生,識神飛揚,毫厘系念,纏縛莫解。
或預計某事将如何,或料想某人是這般的,是意疾奔馬,識劇猿猴。
妄心難制,舉世無比!餘近日深覺制心之法,唯有念佛,蕅益大師詩雲:‘見色聞香皆妄念,計後思前轉昧心;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
故對于妄念,不必理他,覺即念佛,妄自消滅。
(袪習)無始習氣,俱生無明,餘服官多年習氣更重。
進關以後,作意對治,例如衣服如法折疊,棹榻随時拂拭,電燈不用即關,飯後檢點米泔,其他屑事,素日忽略,逐件留心,矯正舊習不少。
(衣食)進關後,衣須多穿,以關中冷靜故。
飯要少吃,以關中缺動故。
(南無)南無二字,一往滑口念出,而不深思其義。
梵音南無,華言歸命,尚未曲盡其義。
約世俗說,如‘投入你的懷抱,把我的性命相交’,略能描寫少分。
進關後,特别注意南無意義。
故念佛時,便覺親愛精誠,而攝心亦易。
(三歸)進關念佛,本為專修,故于課後,唱三歸時,特别警策。
如唱歸依佛時,心中即默念歸依阿彌陀佛,當願衆生,同生極樂淨土。
唱歸依法時,默念歸依念佛法門,常願衆生,無不歸還此界。
唱歸依僧時,默念皈依清淨海衆,常願衆生,同為蓮侶。
實行以後,覺得心有确實依靠,功不唐捐。
(禮佛)平時禮佛,本作觀想,進關以來,每課先禮本師釋迦,頭至地時,默念:‘念佛法門,希有難遇’。
起時默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次禮導師彌陀,頭至地時,默念:‘一向專念,萬行回向’。
起時默想:‘恭敬圍繞,贊歎供養’。
實行之後,深覺禮佛功德,河沙難喻。
(追頂念佛)念佛之法,本來由緩而快,洎至最後,加速快念。
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名為追頂念佛。
含義有二:一者如兩軍交戰,身陷重圍,提刀拼命,呐喊猛沖。
二者如身沒大海,呼号求救,竭盡氣力。
前者全憑自力,後者唯待他力,念佛法門,系賴彌陀接引。
改追頂念佛時,默想生死大海,唯佛能救,較為親切精實。
(觀想念佛)近日靜坐,略有進步,攝心觀想,浮沉漸少,入坐前,先用小止觀法,以數息為前方便。
約三百後,即觀想白毫,依慈雲忏主普觀直觀,交互并用。
以憶念白毫相光。
代替佛号,停心住想,較易堅固。
(垂廉)眼對色塵,最易攀緣,進關後,色塵雖少,心仍外逸。
唯兩目垂廉易于攝心,試觀佛菩薩相,多屬端坐垂廉。
吾人念佛靜坐,一切時處,(上下火車及橫越馬路當然例外)皆宜垂廉攝心。
(發願)近日于課後,忽發一願:‘我現在百日念佛,專修般舟三昧,願求佛恩加被,佛智開示,佛力提攜,當令我順利圓滿成就’。
我重發誓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專心弘揚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安養,實現人間淨土,永無衆苦災難,蠢動含靈,悉得安樂。
’ (回向)普皆回向,為普賢十大願王之一,念佛行人,尤為需要。
進關後,深覺正助二行互顯益彰,若不回向西方,功德甚少。
每次讀經、禮拜、念佛,即一句一事之微,皆回向雲:‘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與諸衆生,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并要虔誠懇切,方有受用。
日中一食,合掌專念阿彌陀佛,停心注想,金容相好。
可巧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前一日即發願,在大殿上供養三寶,晚間沐浴,清淨三業,是夜子時即起,禮贊三寶如法稱念彌陀聖号,日中一食,一心稱念,不覺饑虛。
相續禮念,至夜十時,實覺力疲神散,不複能支,告罪就寝。
次日三時即起,精神煥發,體力倍增,照例課誦,境界異前,心胸頓覺開展,諸識同感銳敏,不禁驚歎佛法微妙,不可思議也。
本期心緣所及,随時記錄如左: (一食)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前一日發願,聖誕日整天念佛,自子時起,至亥時止。
并依般舟三昧經,持日中一食,試行結果,以願力支持,不覺饑虛。
如午膳加些面食,更無障礙。
此為預習般舟法一部分的成功。
(睡眠)夜間十二時起床,至正午禮佛約三百拜,午後約二百拜,其他時間,合掌念佛,并作觀想。
上午精神不衰,下午稍萎,入夜後大覺勉強,幾不能支。
此系年老體衰或業障太重,惟求佛力加被耳。
(苦行)淨土法門,以種種苦行為助緣,儒家亦以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等,以磨煉之。
蓋外來一切災難,及種種逆境,悉皆可作空觀而随順之,惟自修上所取之苦行,須有一定之限度,若出乎範圍,則為無益苦行,流入外道矣。
(失念)佛遺教經雲:汝等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無諸功德。
餘入關後,方覺念佛法門,教人千念萬念,念到臨命終時,就是練習不失念也。
但念字從今從心,則念佛不僅用口,還要用心。
不念過未,要正念現在。
倘念佛時,不具深信切願,滑口而出,耳不聞四字宏名,心不想金身晃耀,則雖念的如鋼牆鐵壁一般,亦等于柏樹子麻三斤耳。
臨命終時,毫無用處。
(觀想)餘一往服膺蕅益大師主張,行人持名念佛時,不勞觀想,曾著論引伸其義,近在關中,預習般舟三昧,頗覺持名時,耳聽佛号,固須曆曆分明,心于佛身相好,同時須作觀想,金身光明,矗立心中,如在目前,久久方能想成。
故知佛祖說法,為一期時教,應病與藥,學人讵可墨守一法耶?譬如印光大師,久經親近者,固能舉念即想見其音聲笑貌,而向未見面者,須閱其行傳或遺像,經久薰習,聞名緣想,或可仿佛如見其人。
行者念佛亦複如是。
是故欲念佛憶佛,現前見佛者,須同時作觀想也。
(時間空間)佛法對于時間空間,皆悉作唯識觀,并無一定延促方圓之實性。
餘已往雖習聞是說,而未曾真實體驗其理,自入關三周以來,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終日汲汲不暇,唯恐百日空過,與前年坐監時,大不相同,彼則度日如年,此則度日如秒。
古德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者,誠如是也。
複次就空間言,關房不過一間,初入頗覺狹小,乃數日以後,覺得拜佛有佛堂,睡寐有卧室,吃飯有飯廳,讀書有書房,緣境作想,仿佛有四五間之大,一人身處其中,綽綽乎有餘裕矣。
試觀戲台不過數丈之大,忽而戰場,忽而宮殿,忽而高山大海,盡世間一切所有,無所不具,作者如是作,觀者如是觀,都不覺其偏小局促也。
古德丈室容三萬二千師子座,何足異耶。
噫!唯識之理,思過半矣。
(五觀)進關以來,每餐必作五觀,食間默想:一觀,計功多少,度彼來處,則覺盤中粒粒皆從百姓血汗中來也。
二觀,忖己功德,全缺應供,則愧無功受祿,難消此食也。
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則不敢貪味。
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則适可而止。
五觀,為成道業,堪受此食,則對食感奮,自起勇猛精進之念。
實行之後,道心日長,俗念日消,一往嗜美厭粗之習氣,不覺不知悉皆消歸于無何有之鄉矣!
又言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種好,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
又言常念去此十萬億佛刹,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七日七夜,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内外,乃至不于此間終,生彼間,便于此坐見之。
上來雲雲,若無方便,易流渺茫,無從著手,因立方便,以資練習,行之數周,頗覺得力。
茲特撮要紀錄,以備将來參考。
至于此法委細之處,則非語言文字所能盡宣,世論尚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況佛法乎?要之,标心依境,融通各義,悉宗經論,并非杜撰,此則差堪自信耳。
般舟行法(欲修般舟三昧者可參考此法也) (甲)念佛(此項内分五段,段中又分數節,以中外數字标示之) 第一段(離念) 圓覺經雲‘離幻’。
起信論雲‘離念’。
可知吾人生死的根子,就在虛幻妄念相續。
佛說淨土法門,是以念佛之正念,代替妄念,念到念而無念,則業盡情空,本來面目自然現前。
所謂念到無念處,心空佛亦亡。
此時庶乎離念矣。
凡事說之甚易。
行之甚難,姑設方便,其法如下: 行者先撥撚珠,持六字宏名一千聲,或行或立,可随自便,數滿,長跪佛前,合掌繼續念佛,想此舌根運出,耳根運入,非舌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