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錄
關燈
小
中
大
,即出即入,便将自己口腔喉舌,作一個留音機想,佛聲好像自輪盤中放出來,于是念的愈快,則輪盤轉的愈速,約三五分鐘,則身心仿佛坐在一傍,靜聽盤中佛聲朗朗,曆曆分明,念者自念,聽者自聽,念性已與身心早脫離矣。
第二段(坐音聲中聽念佛) 置身心于音聲中而聽之,繼續念佛,作佛聲充滿一室想,即置身心于音聲中而聽之,此時愈久愈妙,如天樂鳴空,雲中雁語,風鈴在塔,鼓魚依更,我不責之鳴,而任其自鳴。
第三段(坐光明中聽念佛) 置身心于光明中而聽之,行者繼續念佛,久而音中,神光圓聚,作光明遍照一室想。
于是佛聲佛光交織一處,身心愉快無比,幾乎有手舞足蹈之樂。
第四段(佛身現前) 繼續佛聲佛光齊奏之下,忽思如此聲光,從何而來?窮究光明來處,追到極處,惟佛有無量光,光即是佛,心眼忽見佛身,遍滿虛空。
自覺赢劣,心力不及,正在驚喜交集,忽得境界如下: 1、我佛慈悲,特設方便,示現丈六金身,結跏趺坐,七寶池中,勝蓮花上。
威德巍巍,相好光明,端正無比,莊嚴畢備,于是佛聲更高亢入雲。
2、此時心中谛觀佛身,大約十聲佛号,觀一相好,先由上順數:一觀首無見頂相。
二觀眉若遠山相。
三觀目似初月相。
四觀鼻如龍準相。
五觀兩耳垂肩相。
六觀口如獅頰相。
七觀胸有卍字相。
八觀左手(揲印)托缽相。
九觀右手接引相。
十觀兩足平滿相。
佛聲愈朗,心觀愈明。
3、複從足下,向上逆數觀佛身:一觀足底千幅輪相。
二觀手指纖長,掌現網缦相。
三觀胸卍放光相。
四觀口輪棱廓相。
五觀鼻孔毛不亂生相。
六觀耳有壽毫相。
七觀绀目澄清相。
八觀白毫宛轉相。
九觀發绀柔美相。
十觀頂上圓光普照相。
佛聲至此改念四字,愈快愈切。
4、佛垂撫慰,作想佛先以右手摩我頂,繼以左手用衣覆我身,慈祥撫慰,無微不至。
忽覺如是種種,皆由我心想念因緣,則佛心即我心,佛身即我身,複将己身自頂至踵,一一比照。
究竟非一非異,非自非他,個中消息,難思難議。
方才了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我心想生。
果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是順逆反覆觀佛身相好,觀念既成,閉目見佛,開目亦見佛,佛聲戛然而出,身坐蒲團,仰觀佛相,金容如笑,倍覺和藹。
遂唱回向偈,清課告終,需時三刻。
(乙)靜觀(靜坐觀想念佛也) 觀念法門。
本分普觀及直觀二種,今以靜觀二字統攝二種觀法,而融會之,如左: 第一段(調和身息) 行者于一處,繩床西向,易觀想故,表正向故。
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之無妨。
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
牽來近肘,令左腳指與右脞齊,右腳指與左脞齊,若欲全跏,即以右腳置左腳上。
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兩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直其身,并諸支節,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
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
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
次當閉口,唇齒方相拄著,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方令分晰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忌動搖。
第二段(觀想依正) 行者身心調和後,坐已自想,平日随所參聞,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四項成就功德莊嚴。
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信願具足,合生極樂。
便起心生于彼想,即見七寶池中,有蓮花一朵,色似黃金,大如車輪,念苞未開,已種蓮因,念佛一聲,花舒一瓣,當花圓開,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花化生,得未曾有。
此時反觀四大假合之臭皮囊,方知為假我耳。
作眼目開想,忽見佛與菩薩,遍滿虛空,自慚嬴劣,心力不及,佛垂慈愍,特示丈六金身,威德巍巍,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顔,分齊分明。
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愈久愈妙,此時心眼注視,心内憶念白毫相光四字,務與氣息調和,身心愉快,難以言宣。
若覺模糊不清,即重想毫相一遍,便覺光明。
最少須經十五分鐘,再擴大觀想如下: 1、先想阿彌陀佛,于彼高座,金顔巍巍,相好光明,所有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隐蔽,惟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2、繼想阿彌陀佛,今現在彼七寶講座,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随己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第三段(一境三觀) 行者對于上來境界,應作空假中次第三觀: 1、空觀:觀想以上所見,若成未成,皆由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
2、假觀:上來所見,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雖然如夢如幻,而皆曆曆分明。
3、中觀:上來種種,皆我之心性所現,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即癡,無想即泥洹,心有心無,皆名有想,盡名為癡,不見法性。
基于上述三觀,方知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
是故觀心觀佛,雖皆屬妄境,而應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
佛由心生,心随佛現。
心外無境,全佛即心。
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也。
第四段(出觀應知) 行者意欲出觀時,事前應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随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膀及手頭頸。
次動二足,悉令柔軟。
次以手撫摩諸毛孔,令摩手冷生暖,以手揜兩目,然後開之。
待身熱稍歇,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坐或得心住,出既促頓,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僵,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燥不安。
是故心欲出觀,每須注意。
(丙)拜佛 謹按禮敬諸佛,為普賢十大願王之旨,凡修行人,皆當以拜佛為忏業障,折慢憧,增智慧之不二法門。
惟事屬行門,各宗互異,周旋動作,多由口授。
經論雖列七種禮法,而究其理緻,則不過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寥寥數語而已。
茲參照慈雲忏主所著:往生淨土忏願儀,酌定般舟行法拜佛儀規,如左: 第一段(先拜本師) 行者入道場,上香之後,先向本師釋迦佛三拜。
第一拜,心中默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頭至地時,默念淨土法門,般舟三昧,希有難遇。
起身時,默念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第二拜,頭至地時,默念三根普被,利鈍鹹收。
第三拜,頭至地時,默念恩德高深,山海難喻。
至于下拜及起身之動作默念,悉如第一拜時。
拜訖問訊,口稱無量壽佛。
一切動作,務須五體翹勤,至誠恭敬。
第二段(次拜導師) 行者拜過本師釋迦,即拜導師彌陀,若依般舟三昧,除念佛之外,惟有拜佛,不修餘行。
故每次暫定廿四拜随禮觀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順數) 1、觀項光圓照相。
2、觀首無見頂相。
3、觀眉如遠山相。
4、觀目似初月相。
5、觀兩耳垂肩相。
6、觀鼻如龍準相。
7、口如獅頰相。
8、胸有卍字相。
9、左手托缽相。
10、觀右手接引相。
11、兩足平滿相。
12、觀蓮花寶座相。
每次起身時,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刹那頃,即注視之,便覺敬愛精誠,如對嚴師,如見慈母,如是禮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數,觀法較細,可參照靜觀條,仍逐次觀像十二拜,計一順一逆,共廿四拜為一禮,行者可自酌體力,每次或行二禮,或行三禮,愈多愈好。
但每次下拜時,須冥心少頃,默念一心頂禮,阿彌陀佛,尤要五體虔誠,精神貫注,不可勉強苟且,否則不惟功德減少,反緻慢渎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三段(拜觀音勢至及清淨海衆) 行者拜彌陀禮終,即拜觀音勢至兩位菩薩,及清淨海衆各三拜,禮終唱回向偈,肅靜而退(般舟行法終)。
第五期佛七(自十二月初一日至初八日)
本期已入正修期,一切遵照般舟三昧經修行,盡力支持,晝夜系心一佛,不複修習餘法,日中一食,減少睡眠,故約禮念境界,及眠食情形,分述于左:
(食法)自實行日中一食,并不覺得特别饑虛,一往除三餐外,尚進粉糜零食,茲因己誓願力,及佛加被力,反不需要此物。
由此足證人生不可刻離者,唯空氣耳。
其他食量大小,及次數多少,悉皆業力與習慣使然,未始不可矯正也。
且每到正午以前,胃腹清虛,念佛更易入神,獲益匪淺。
(睡眠)睡眠本為恢複體力,若體力不衰,自應依教奉行,餘因年歲及業障關系,實在不能完全廢除睡眠,故于晝夜二十四小時内,禮念靜坐,共用十八小時。
其他六小時,為食眠便利時間,佛言除睡眠者,或為一般年富體壯者說耶?魏默深居士,曾得般舟三昧,其自述經過略謂‘困極即睡,睡醒即念’。
克實論之,如來觀機逗教,應病與藥,行者苟能立大信,斷諸想,量力而行,自符佛意也。
(時間分配)将一晝一夜劃分為四段時問,自子正至明相見,為第一段。
自明相見至正午,為第二段。
自正午至日落,為第三段。
自日落至子正,為第四段。
在每段時間内,施行拜佛,念佛,靜坐三項功課。
周而複始,無須檢視時計,意志得趨專一。
(高聲持)餘對念佛,最喜用兩種念法;一高聲持,一金剛持。
蓋高聲持,觀此音聲,收入心内,毫不散泆,念到得意,高亢入雲,可以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每在飯後,或疲憊時行之,既可幫助消化,又能振作精神。
(金剛持)金剛持,下唇微動,口雖無聲,心中仍明聲朗誦,唇齒之間,綿綿密密,曆曆分明,沁入識田,每在禮念疲勞後行之,心安神怡,愉快無比。
以上兩法,近日更覺得力。
(系心一佛)上期所述般舟行法,内分禮、念、觀三項。
其實隻是‘系心一佛’四字,統攝無遺。
實行之後,覺得拜佛特别得力,心不散亂,亦不疲勞。
因每次拜下時,即注想佛身一相好,及拜起時,仰面見佛,倍顯淨瑩明徹,攝心定意,以此為最。
其他念佛及靜觀,依法施行,覺得身口意三業,與佛連系,力量較大。
(祈禱)印光大師嘗說:佛法利益,須于至誠恭敬中求之。
餘自本期以後,重發誓願,每次功課之前,必禮佛祈禱,其詞曰:佛說般舟三昧,開示方便,當前見佛,直趨西方,實為希有。
我今依教奉行,決無毫發疑想,至心懇求,法力加被,令我攝心定意,心佛冥合,趨入彌陀願海,獲得三昧,誓願生生世世,專心弘揚淨土法門,實現人間極樂世界。
第六期佛七(自十二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本期依照前期所定課程,均能順利進行,由生而熟,已不感覺勉強。
對于拜佛念佛靜觀三項,以拜佛為最得力。
因拜佛時,每拜必系念佛身一相好,起落周旋,心不離佛,漸漸冥合,意稍放逸,即不中禮,覺即收回。
每次約百拜,晝夜共計四次。
念佛照般舟三昧行法施行,晝夜四次,随時散念,一千或二千,但不念時,妄想又起。
故本期對治妄想,用種種方法,都不濟事,惟有提起正念,最為有效。
靈峰詩所謂:‘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者,真為親證心得之言也。
餘為對治妄想,曾在佛前,多次祈禱,法力加持,令我攝心定意,趨入彌陀願海。
最後一次,忽然心得開明,憂慮盡消,茲将意識上所得感召分述于左: 一、不憂妄想 妄想為意地之法,果位聖人,尚難除斷,何況凡夫?隻要深信切願,執持名号,毋令間斷,即有妄想,亦得往生。
蓋開口散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願切;深信願切,即是至心信樂;至心信樂,即是彌陀四八願中,最吃緊語。
既合彌陀之願,即報彌陀之恩。
當知持名法門,功重帶惑,位重橫超。
所以決定往生,妄想何足憂哉。
二、不求一心 小本一心不亂四字,經意隻要專意持名,不被貪嗔癡等所亂。
即是一心不亂。
并不教人斷盡妄想,方名一心不亂,若斷盡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羅漢,千古以來,諸大祖師,能有幾人到此地位。
然多有往生者,全仗信願堅固,念念不退,合佛本願,被攝受故也。
因此隻期念念相繼,以聲束心,晝夜無間,不再希求一心,必先散念,由散漸一,自然而然,不可遽求一心,亦斷不能強求一心。
三、提起正念 正念為何?即念佛是也。
正念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識攀緣六塵中落謝的影子,時起時落,此時若去對治妄想,則妄想外又添一妄想矣。
佛言:‘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惟有提起正念,系心一佛,妄想起落,不去管他。
蓋真之與妄,隻是一個,譬如水凍為冰,冰融為水耳。
般舟經雲:‘宜一念斷諸想’。
故消除妄想,以提起正念,為特
第二段(坐音聲中聽念佛) 置身心于音聲中而聽之,繼續念佛,作佛聲充滿一室想,即置身心于音聲中而聽之,此時愈久愈妙,如天樂鳴空,雲中雁語,風鈴在塔,鼓魚依更,我不責之鳴,而任其自鳴。
第三段(坐光明中聽念佛) 置身心于光明中而聽之,行者繼續念佛,久而音中,神光圓聚,作光明遍照一室想。
于是佛聲佛光交織一處,身心愉快無比,幾乎有手舞足蹈之樂。
第四段(佛身現前) 繼續佛聲佛光齊奏之下,忽思如此聲光,從何而來?窮究光明來處,追到極處,惟佛有無量光,光即是佛,心眼忽見佛身,遍滿虛空。
自覺赢劣,心力不及,正在驚喜交集,忽得境界如下: 1、我佛慈悲,特設方便,示現丈六金身,結跏趺坐,七寶池中,勝蓮花上。
威德巍巍,相好光明,端正無比,莊嚴畢備,于是佛聲更高亢入雲。
2、此時心中谛觀佛身,大約十聲佛号,觀一相好,先由上順數:一觀首無見頂相。
二觀眉若遠山相。
三觀目似初月相。
四觀鼻如龍準相。
五觀兩耳垂肩相。
六觀口如獅頰相。
七觀胸有卍字相。
八觀左手(揲印)托缽相。
九觀右手接引相。
十觀兩足平滿相。
佛聲愈朗,心觀愈明。
3、複從足下,向上逆數觀佛身:一觀足底千幅輪相。
二觀手指纖長,掌現網缦相。
三觀胸卍放光相。
四觀口輪棱廓相。
五觀鼻孔毛不亂生相。
六觀耳有壽毫相。
七觀绀目澄清相。
八觀白毫宛轉相。
九觀發绀柔美相。
十觀頂上圓光普照相。
佛聲至此改念四字,愈快愈切。
4、佛垂撫慰,作想佛先以右手摩我頂,繼以左手用衣覆我身,慈祥撫慰,無微不至。
忽覺如是種種,皆由我心想念因緣,則佛心即我心,佛身即我身,複将己身自頂至踵,一一比照。
究竟非一非異,非自非他,個中消息,難思難議。
方才了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我心想生。
果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是順逆反覆觀佛身相好,觀念既成,閉目見佛,開目亦見佛,佛聲戛然而出,身坐蒲團,仰觀佛相,金容如笑,倍覺和藹。
遂唱回向偈,清課告終,需時三刻。
(乙)靜觀(靜坐觀想念佛也) 觀念法門。
本分普觀及直觀二種,今以靜觀二字統攝二種觀法,而融會之,如左: 第一段(調和身息) 行者于一處,繩床西向,易觀想故,表正向故。
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之無妨。
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
牽來近肘,令左腳指與右脞齊,右腳指與左脞齊,若欲全跏,即以右腳置左腳上。
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兩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直其身,并諸支節,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
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
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
次當閉口,唇齒方相拄著,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方令分晰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忌動搖。
第二段(觀想依正) 行者身心調和後,坐已自想,平日随所參聞,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四項成就功德莊嚴。
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信願具足,合生極樂。
便起心生于彼想,即見七寶池中,有蓮花一朵,色似黃金,大如車輪,念苞未開,已種蓮因,念佛一聲,花舒一瓣,當花圓開,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花化生,得未曾有。
此時反觀四大假合之臭皮囊,方知為假我耳。
作眼目開想,忽見佛與菩薩,遍滿虛空,自慚嬴劣,心力不及,佛垂慈愍,特示丈六金身,威德巍巍,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顔,分齊分明。
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愈久愈妙,此時心眼注視,心内憶念白毫相光四字,務與氣息調和,身心愉快,難以言宣。
若覺模糊不清,即重想毫相一遍,便覺光明。
最少須經十五分鐘,再擴大觀想如下: 1、先想阿彌陀佛,于彼高座,金顔巍巍,相好光明,所有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隐蔽,惟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2、繼想阿彌陀佛,今現在彼七寶講座,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随己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第三段(一境三觀) 行者對于上來境界,應作空假中次第三觀: 1、空觀:觀想以上所見,若成未成,皆由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
2、假觀:上來所見,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雖然如夢如幻,而皆曆曆分明。
3、中觀:上來種種,皆我之心性所現,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即癡,無想即泥洹,心有心無,皆名有想,盡名為癡,不見法性。
基于上述三觀,方知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
是故觀心觀佛,雖皆屬妄境,而應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
佛由心生,心随佛現。
心外無境,全佛即心。
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也。
第四段(出觀應知) 行者意欲出觀時,事前應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随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膀及手頭頸。
次動二足,悉令柔軟。
次以手撫摩諸毛孔,令摩手冷生暖,以手揜兩目,然後開之。
待身熱稍歇,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坐或得心住,出既促頓,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僵,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燥不安。
是故心欲出觀,每須注意。
(丙)拜佛 謹按禮敬諸佛,為普賢十大願王之旨,凡修行人,皆當以拜佛為忏業障,折慢憧,增智慧之不二法門。
惟事屬行門,各宗互異,周旋動作,多由口授。
經論雖列七種禮法,而究其理緻,則不過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寥寥數語而已。
茲參照慈雲忏主所著:往生淨土忏願儀,酌定般舟行法拜佛儀規,如左: 第一段(先拜本師) 行者入道場,上香之後,先向本師釋迦佛三拜。
第一拜,心中默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頭至地時,默念淨土法門,般舟三昧,希有難遇。
起身時,默念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第二拜,頭至地時,默念三根普被,利鈍鹹收。
第三拜,頭至地時,默念恩德高深,山海難喻。
至于下拜及起身之動作默念,悉如第一拜時。
拜訖問訊,口稱無量壽佛。
一切動作,務須五體翹勤,至誠恭敬。
第二段(次拜導師) 行者拜過本師釋迦,即拜導師彌陀,若依般舟三昧,除念佛之外,惟有拜佛,不修餘行。
故每次暫定廿四拜随禮觀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順數) 1、觀項光圓照相。
2、觀首無見頂相。
3、觀眉如遠山相。
4、觀目似初月相。
5、觀兩耳垂肩相。
6、觀鼻如龍準相。
7、口如獅頰相。
8、胸有卍字相。
9、左手托缽相。
10、觀右手接引相。
11、兩足平滿相。
12、觀蓮花寶座相。
每次起身時,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刹那頃,即注視之,便覺敬愛精誠,如對嚴師,如見慈母,如是禮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數,觀法較細,可參照靜觀條,仍逐次觀像十二拜,計一順一逆,共廿四拜為一禮,行者可自酌體力,每次或行二禮,或行三禮,愈多愈好。
但每次下拜時,須冥心少頃,默念一心頂禮,阿彌陀佛,尤要五體虔誠,精神貫注,不可勉強苟且,否則不惟功德減少,反緻慢渎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三段(拜觀音勢至及清淨海衆) 行者拜彌陀禮終,即拜觀音勢至兩位菩薩,及清淨海衆各三拜,禮終唱回向偈,肅靜而退(般舟行法終)。
由此足證人生不可刻離者,唯空氣耳。
其他食量大小,及次數多少,悉皆業力與習慣使然,未始不可矯正也。
且每到正午以前,胃腹清虛,念佛更易入神,獲益匪淺。
(睡眠)睡眠本為恢複體力,若體力不衰,自應依教奉行,餘因年歲及業障關系,實在不能完全廢除睡眠,故于晝夜二十四小時内,禮念靜坐,共用十八小時。
其他六小時,為食眠便利時間,佛言除睡眠者,或為一般年富體壯者說耶?魏默深居士,曾得般舟三昧,其自述經過略謂‘困極即睡,睡醒即念’。
克實論之,如來觀機逗教,應病與藥,行者苟能立大信,斷諸想,量力而行,自符佛意也。
(時間分配)将一晝一夜劃分為四段時問,自子正至明相見,為第一段。
自明相見至正午,為第二段。
自正午至日落,為第三段。
自日落至子正,為第四段。
在每段時間内,施行拜佛,念佛,靜坐三項功課。
周而複始,無須檢視時計,意志得趨專一。
(高聲持)餘對念佛,最喜用兩種念法;一高聲持,一金剛持。
蓋高聲持,觀此音聲,收入心内,毫不散泆,念到得意,高亢入雲,可以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每在飯後,或疲憊時行之,既可幫助消化,又能振作精神。
(金剛持)金剛持,下唇微動,口雖無聲,心中仍明聲朗誦,唇齒之間,綿綿密密,曆曆分明,沁入識田,每在禮念疲勞後行之,心安神怡,愉快無比。
以上兩法,近日更覺得力。
(系心一佛)上期所述般舟行法,内分禮、念、觀三項。
其實隻是‘系心一佛’四字,統攝無遺。
實行之後,覺得拜佛特别得力,心不散亂,亦不疲勞。
因每次拜下時,即注想佛身一相好,及拜起時,仰面見佛,倍顯淨瑩明徹,攝心定意,以此為最。
其他念佛及靜觀,依法施行,覺得身口意三業,與佛連系,力量較大。
(祈禱)印光大師嘗說:佛法利益,須于至誠恭敬中求之。
餘自本期以後,重發誓願,每次功課之前,必禮佛祈禱,其詞曰:佛說般舟三昧,開示方便,當前見佛,直趨西方,實為希有。
我今依教奉行,決無毫發疑想,至心懇求,法力加被,令我攝心定意,心佛冥合,趨入彌陀願海,獲得三昧,誓願生生世世,專心弘揚淨土法門,實現人間極樂世界。
對于拜佛念佛靜觀三項,以拜佛為最得力。
因拜佛時,每拜必系念佛身一相好,起落周旋,心不離佛,漸漸冥合,意稍放逸,即不中禮,覺即收回。
每次約百拜,晝夜共計四次。
念佛照般舟三昧行法施行,晝夜四次,随時散念,一千或二千,但不念時,妄想又起。
故本期對治妄想,用種種方法,都不濟事,惟有提起正念,最為有效。
靈峰詩所謂:‘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者,真為親證心得之言也。
餘為對治妄想,曾在佛前,多次祈禱,法力加持,令我攝心定意,趨入彌陀願海。
最後一次,忽然心得開明,憂慮盡消,茲将意識上所得感召分述于左: 一、不憂妄想 妄想為意地之法,果位聖人,尚難除斷,何況凡夫?隻要深信切願,執持名号,毋令間斷,即有妄想,亦得往生。
蓋開口散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願切;深信願切,即是至心信樂;至心信樂,即是彌陀四八願中,最吃緊語。
既合彌陀之願,即報彌陀之恩。
當知持名法門,功重帶惑,位重橫超。
所以決定往生,妄想何足憂哉。
二、不求一心 小本一心不亂四字,經意隻要專意持名,不被貪嗔癡等所亂。
即是一心不亂。
并不教人斷盡妄想,方名一心不亂,若斷盡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羅漢,千古以來,諸大祖師,能有幾人到此地位。
然多有往生者,全仗信願堅固,念念不退,合佛本願,被攝受故也。
因此隻期念念相繼,以聲束心,晝夜無間,不再希求一心,必先散念,由散漸一,自然而然,不可遽求一心,亦斷不能強求一心。
三、提起正念 正念為何?即念佛是也。
正念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識攀緣六塵中落謝的影子,時起時落,此時若去對治妄想,則妄想外又添一妄想矣。
佛言:‘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惟有提起正念,系心一佛,妄想起落,不去管他。
蓋真之與妄,隻是一個,譬如水凍為冰,冰融為水耳。
般舟經雲:‘宜一念斷諸想’。
故消除妄想,以提起正念,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