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篇 惹瓊巴的成就

關燈
雪山處的霞波森林,在羅若的朵境與西藏交界處(一帶)去利益衆生。

     長子惹瓊聽父言,汝今去往西藏衛境矣。

     我之四大徒子中,汝實最具丈夫氣! 頂戴上師而行兮。

    持續傳承使命子, 守三昧耶而行兮。

    紹繼耳傳慧燈子, 舍無明暗而行兮。

    于具善根作增上, 于無緣輩應深秘,身荷佛法之心命, 持大悲心而行兮,行往南方邊界兮。

     香波雪山兮,應往彼處習禅觀, 朵境西藏交界處,建寺廟兮! 惹瓊巴于是整理行裝,然後向尊者頂禮: 父之長子惹瓊巴,依師囑故衛境行, 惹瓊赴衛旅程中,師金剛身賜加持, 師梵天語除罪障,無分别心為開路, 願師身體常康樂。

    惹瓊赴衛旅途中, 尚祈悲佑作護送。

    三世諸佛總集體, 衆生依怙仁波且,于我離此他去時, 尚祈師尊善珍攝。

    具足神通及明變(3), 具足法眼我上師,尚祈師尊善珍攝。

     見者無不得利益,具大威力示佛道, 尚祈師尊善珍攝。

     尊者對惹瓊巴臨别贈言: 見者不離己宗也,修者常住山洞也, 行者離諸惡伴也,密戒心境融合也, 常念死亡得果也。

     尊者繼續說道:“兒啊!你在木兔年馬月十四日以前應該回到此地,這是非常要緊的啊!”于是尊者就贈給惹瓊巴一塊金子,又傳授他許多心要的口訣。

    惹瓊巴雖然舍不得離開上師,但上師已經吩咐下來,所以知道現在必需前往衛地。

     惹瓊巴發願能再見師顔,他淚眼簌簌向尊者道: 尼泊爾河與恒河,地形不同流域異, 二河水性本一味,流至大海得相遇。

     熙日銀月各西東,繞行四州不相逢, 日月光明本一味,秋日晴空有遇時。

     如來妙智衆生心,以無明故似不同, 法身體中本一味,奧明淨土得相融。

     惹瓊此番暫離别,謹遵師囑衛地行, 别矣慈父上師尊,祈善珍攝常保重。

     惹瓊巴接著五體投地作大禮拜,頂戴師足,發下許多善願,然後起程前往衛地。

     他在霞波森林的寺廟中居住的時候,他的(舊相識)貴族女前來忏悔。

    最初惹瓊巴拒絕見她,但經過仁親照的再三懇求,惹瓊巴心生憐憫就接見了她。

    因為曆經種種的身心苦痛和折磨,貴族女的境況非常可憐。

    她貧無立錐(衣衫褴褛),惹瓊巴見了,心起大悲,不覺流下淚來,當即贈給她一塊金子,随即歌道: 勝士密勒足前禮,常念師恩慈悲攝。

     巧舌善道汝女士,今日不似往年人! 當我回山禮師時,突見壇城中央處, 有一美麗大綠玉,斯乃你我争吵因; 我見此玉汗毛豎,回憶當初師屢言: 汝今莫往衛地去!而今師尊頻咐囑: 行兮、行兮,衛境行!念此誰不感驚奇! 我父尊者一生中,視金如石如礫土。

     臨行贈我一塊金,言道:汝今持此去, 念此感恩心歡喜。

    慈父所贈此金塊, 可制佛像衆多尊,由此可淨身業障; 多誦真言及儀軌,由此可淨語業障, 亦可造塔及擦擦,依之業障得清淨; 内觀自心得憑證,真實修觀耳傳訣, 恒常祈禱上師尊,時時衷心求忏悔, 若能依言如是行,必能成辦大事業。

     惹瓊巴對貴族女和她的舅舅心生憐憫,就收留了他們,并傳以耳傳之口訣使之修行。

    不久,其舅之癞病得以痊愈。

    貴族女也産生了善妙的覺受和證解,以後竟成為一位堪能利益衆生的賢善瑜伽母了。

     本篇注解: (1)直譯作:“身體康樂壇城廣”,此處“壇城”大概指身壇城,即自己之身體也。

     (2)一般西藏人之房屋,皆無私人卧室,全家皆睡在一間大廳内。

    各人皆有一定之空間作夜晚之睡眠處所。

    客人至時亦睡在同一廳内。

    全家大小、男女老幼、主人客人皆睡在同一大廳内,故此大廳——吃飯及談話亦在此廳,通常可睡至少二、三十人之多。

     (3)或譯作:“持明之神變”,或明體之神變(?),Rig.Pahi.rDzu.hPhr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