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篇 中陰救度密法的開示

關燈
書此中陰解脫法,歌名水金之寶鬘。

     為利衆生我祈請。

    願以書此之功德,中陰有情皆解脫! 以上是無與倫比的布衣大瑜伽行者回答具相手印母吉祥長壽女等五姊妹時所開示的解脫中陰險徑之法訣。

    其後由二惹巴會商細究後,詳記其事始末以為供養。

     本篇注解: ①原文hDabs.Nas.是從翅膀中分出的意思.但hDabs.亦做“樹葉”義,此處不能十分确定,權譯作翅葉于此,亦可能是一種葉莢。

     ②心性明力加持:此處明力之“明”字亦可做真言咒力解,藏文Rig.Pa.之義甚廣,可作明咒之明,或智識之明,或心性明體之明,此處似指密師以大手印心性明力為之加持。

     ③直譯應作“鹹莊嚴”。

     ④藥天峰:此恐即為雪山碧天王母之另一别名。

     ⑤第六金剛持:密宗據其根本見“煩惱即菩提”而以五方五佛象征衆生之五煩惱:如西方阿彌陀佛象征貪煩惱自性,東方不動佛象征瞋煩惱自性等。

    東、西、南、北、中五方,故有五方佛表五煩惱,(貪、瞋、癡、慢、嫉)自性也。

    此五方佛即構成密宗之壇城之主體。

    中間之佛為金剛薩埵或大日如來。

    其實此五方佛已經足夠。

    但為了表示此五方佛之根源及一切密法之出生處,又以金剛持佛於金剛薩埵之上而成為所謂的“第六金剛持”。

    其實與金剛薩埵并無差别。

    此僅就其表明為密法之最初根源,象征密乘上師之重要性,故特開此金剛持佛一尊耳。

     ⑧由此段文字可見密師亦并非“行而無學”者。

    渠對一般佛教教理都很通達,尤其對密乘之各主要續部皆有廣博之研究也。

     ⑦中陰黑境光明道:此“黑境光明道”看似矛盾。

    既道黑境,雲何光明?我想此即暗示衆生于癡煩惱無明極盛之時,亦為見法身光明之最佳時期,另一解釋是于七七四十九日(此為大概之時間,亦不能執為确期)之中陰時,每七日時,中陰衆生必有一小死;此時赤有法身光明顯現也。

    又一解釋是,中陰衆生見五方佛時,佛身皆現極大光明因而恐懼逃避,若能此時契合佛身,與之合一,則為證道之勝緣.故中陰雖一般說來是黑暗的險徑,卻亦為證取三身之光明大道也。

     ⑧原文作“此後四名漫飄遊”,此處“四名”不知何指故權譯為“中陰鬼魂四飄蕩”。

     ⑨那諾巴大師非僅為大成就之瑜枷士,亦為有名之大學者,曾任印度起岩寺(毗紮馬寺)之“北門守護講座”。

    班智達者梵文博學之士之名稱也。

     [10]密師此處雲“覺證少許生”,乃通常之謙辭耳。

     [11]中陰六法根:此大概系指下文所述之六種中陰:“輪涅中陰”、“生死中陰”、“道之中陰”、“睡眠中陰”、“生有中陰”及“投生中陰”。

    紅教所傳之中陰救度法,英譯本第一百零二頁亦有六種中陰之名與密師所雲略不一樣。

    其名道:“住胎中陰”(或生處中陰)、“睡夢中陰”、“三昧中陰”、“死時中陰”、“法性中陰”及“投胎中陰”。

    又:中陰亦可譯為中有。

    中陰之意義乃前生已了,來生未至之中間段,故名中有。

    亦可譯為“不定之中間階段”,蓋中陰之轉變性及飄蕩性極大,極為不定也。

     [12]三旅客:見本篇後段密師之開示。

     [13]三軍:原文應作“軍隊之三官吏”,不知此三官何相,故權譯之為三軍。

     [14]輪涅中陰:此大概系指死時法身光明顯現,為輪回與涅槃之分野樞紐,緊要關頭之時機。

    此時可證涅槃,或錯過機會又入輪回也。

     [15]三種淨土:可能指報身淨土、化身淨土及人天淨土。

     [16]四喜四方:依圓滿次第修氣、脈、明點,會方便、智慧于一爐:于心氣得若幹自在則能使心氣及明點順、逆、上下于四輪(chaka)中,因而産生四喜及四方。

    四喜及四智之名不能全憶,最簡單的名稱即第一、二、三、四喜及第一、二、三、四智。

    四喜之名大權是初喜、勝喜、離喜及俱生喜。

    四智之名現不能全憶,可能是:顯智、增智、勝智及俱生智。

     [17]原文直譯作:“第十三金剛持地”。

    大乘顯教之菩薩地有十,十地後即為佛地。

    故佛地亦可稱為第十一地。

    密乘在十一此後又加二地,今已不能憶及其名。

    其旨無非顯示密乘果位之超勝耳。

    憶昔最初聽到此二地名及其意義時,并不覺得有什麼特别之處,又覺得在佛地之後更辟二地、不但多餘,而且對佛果等覺位之義含可能未臻圓滿。

    若有比佛地更高之覺位,則似乎有違大乘之根本義。

    西藏若幹佛學家亦承認此十三地之說法無非是開顯佛地較深之内含密義而已,井非指更有超勝佛果之說也。

    此處未譯“十三地”字樣之理由是譯文的困難和避免因十三地之說而造成之困擾。

    故于注中,特說明之。

     [18]趨入中道之妙義:此處之中道,可做中觀空性之中道義,亦可釋為心氣趨入中脈時所悟之妙義。

    藏文烏馬(dBu.ma)有時指中觀見,有時反映中脈。

     [19]道上光明:即在修道中所親證之光明,即大手印四瑜伽之光明,或修生起圓滿次第中所見到的光明。

     [20]顯境黑暗之光明中有:見前注第六。

     [21]業力神通:神通有修得及天生之别。

    天生的神通或生來自然就有的神通,多半皆業力所緻。

    如天人,及鬼衆之神通即是。

    又人類中亦有若幹特殊人,天生即有天眼或天耳通者,此亦業力神通之一種也!中陰身别皆具業力神通也。

     [22]聞香身:中陰身依聞香而“活”,食物之香味即其滋生之依靠,故名聞香身。

    化生的有情許多皆為聞香身,依聞香而活也。

     [23]解脫道通常指大手印瑜伽或無相道:與解脫道相對者稱為方便道,即依起正分而修之有相瑜伽。

    此處忿怒母解脫道,則不是依上述之分類而命名者,取其依忿怒毋拙火而得解脫之又也。

     [24]事業手印:即密乘無上瑜如修空樂雙運之雙身法。

     [25]佛法之主要課題在如何降伏煩惱。

    此簡言之有三種見解及辦法:一、斷煩惱證涅槃:此隻見煩惱之種種過失,必徹底斷之乃能解脫。

    二、轉煩惱成菩提:煩惱不必斷,若能知煩惱之體性即為三身四智,則轉變其相,淨除其弊,即成菩提。

    三、即煩惱,是菩提:此為果乘方便,禅宗及密宗之了義教皆主此見。

    得師加持,或自修不懈,頓然開悟自心,則煩惱即是菩提,無可斷亦無可轉者。

    依此見而滅除貪愛及妒忌則有密乘之貪瞋事相諸法。

    其實第二種及第三種見并無大差别,隻是說法及着重點略異開。

    “煩惱即菩提,妄念即法身”,亦禅宗及密宗之各成就大德衆口一辭之語也。

    此非關佛法之宗派見之差異,而是證悟自心後之本來風光,原本如斯也。

     [26]須陀羅:印度四階級中之“最低”種性,即所謂賤民種性,長壽女五姊妹自認為賤民種性。

    其深意是賤民階乃修無上瑜伽之最好根器也,此針對婆羅門之清淨梵行種性而言者也。

     [27]西藏傳說佛成道後不久,于陰曆正月時與各外道比神通,皆降伏之。

     [28]光有際:藏文:Hod.Kyi.mThah.Jan.,直譯為光有際,恐即是寂光惹巴之另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