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篇 惹瓊巴的開悟
關燈
小
中
大
三寶。
因為我勤持皈依,所以才能得到今天的快樂和滿足。
所以你們也應該虔誠的皈依上師三寶。
不僅隻是口中念誦,而是要從心底深處把身心一切交付上師三寶,這樣的全部交付,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過去我所說的種種證悟功德亦與皈依相應,以皈依為因行,才得到今日所就的快樂與滿足。
” 于是尊者就向施主們解釋“皈依境”之差别和激發他們的向法之心: 敬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正法與僧寶,此三外之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庇護,汝等亦應誠皈依。
上師本尊與空行,此三内之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滿願,汝等亦應誠皈依。
氣脈明點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 我亦皈依得成就,汝等亦應誠皈依。
顯現空寂與無别,此三了義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證悟,汝等亦應誠皈依。
若欲脫離無邊苦,應以身心作皈依,全體交付三寶尊! 嗟呼脆弱此幻軀,飲食風雨漸侵蝕,歲月無情疾毀朽, 肉身幻軀終破滅,故應行善無懼死。
譬如夕陽照身影,疾逃亦難脫影随, 影随行動不分離,我從未見能脫者。
學佛之人常念死,能激向上修道心,觀死能予究竟樂。
罪業之人常念死,能悟善惡之真谛,能生深心之忏悔。
富有之人常念死,能悟财寶實怨仇,能生慷慨行布施。
年老之人常念死,醒悟無常速将至,能生傷感出離心。
年輕之人常念死,感悟生命甚短促,能生精進向道心。
父母肩擔兒苦樂,孤兒難解幸福義。
狐皮輕裘暖且柔,未曾著者不能知, 稼穑果實除貧苦,無力耕種不能得。
駿馬蹄奔馳如飛,未乘騎者不能知。
人生學佛能快樂,若不學佛何能知? 欲減饑餓應布施,欲減睡眠勤行善, 常念惡趣之苦惱,自然精進修正法! 許多施主聽了此歌後,都成為虔誠的學佛者。
來衆中有一青年,對尊者生起了不變的信心。
請求尊者攝受為徒。
尊者忖道:“昨夜空行母的授記一定就是他,應該予以攝受。
”于是就應允收他為徒仆,傳以灌頂和口訣。
他依法修觀後,得到成就和解脫。
尊者為之命名為雍瓊惹巴。
以後成為尊者的親近弟子之一。
這是尊者加被惹瓊巴開悟和在灰崖金剛堡攝受雍瓊惹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紅白于内得平等:紅白二分,即陰陽二極,或二力也。
無上密宗不用陰陽或正反之字樣來形容身體内二種相反而又相成之力用。
而以紅白菩提來表示。
蓋取其實際修本尊法内觀三脈四輪時上下明點之顔色也。
白菩提或白明點住于頂輪,表陰極,紅菩提住于臍下,表陽極。
陰陽或紅白偏盛則成禅病。
平等勻稱則互濟調和,故定力深厚之行者必能于紅白二分得自在,且保持其平衡也。
[2]睡夢醒覺若無别:直譯應做“睡夢白晝若無别”,但此處“白晝”似無“醒覺”之更能清楚的表達其相對之心理狀态也。
[3]中有:此句及以下各句皆用原文Bar·Do·其直譯應為“中有”。
但實際上惹瓊巴所指者并非顯密教理一般所指之死後生前之中有或中陰階段,隻是指兩種矛盾情形之間之關系耳。
下文各句亦同此。
密師亦常有如此用“中有”一詞之情形。
[4]修行之道有二:一是把身心一切交付給一個有成就的上師,一切聽其安排,這樣自然不必懂得許多經典和修行的各種知識,這是最好的道路,亦是最簡易最直接的。
馬爾八此處所說,即是指此。
但困難是,成就的上師如鳳毛麟角,何處去尋耶?且馬爾巴此處所指乃得到究竟最大之殊勝成就的上師,這種上師古時亦極難得。
若是略有成就或隻有相當成就之上師,雖具功德,就不一定真正能夠完全以神通及預知力來指導弟子了。
所以這種上師,和這條全依上師的路子實際上是極難得的。
因此就必須有另外一個辦法,即加強顯密經典之知識,多聞廣學研讨比較實際修持之種種知識,及其一切準備工作。
然後在積資忏罪之種種加行上努力,奠定聞、思、修之基礎,然後依自力、師力及本尊加持力,加上聞思研究之所得,根據基本原則行去,則亦能入道。
在今日此恐是惟一可行之道矣。
馬爾巴所指示之道,現在幾乎已全不可能,故特申論之。
澄基特志。
(佛經兩千多年了,也并沒有過時。
馬爾巴大師的口授,也沒有過時。
學佛者當常自觀自省,見地未明的,還是莫常為他人指路的好。
) [5]四力忏悔:普通四力指,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但此處可能指四種忏悔淨罪之法,深忏已造之罪,誓不複造罪業,行廣大善業,觀諸法之罪性本空。
[6]密法修觀:此處“密法”二字為權譯,直譯應為方便道,藏文:Thabs·Lam·。
方便道乃對解脫道(大手印)而言;為起正分之修觀也。
故權譯作“密法”易曉也。
[7]日用之中:直譯應為“後得位中”。
但“後得位”太專門,此詞今日已失去其精神及意味。
故譯為“日用”,取其較易曉傳神故也。
(還好譯者不是在翻譯經論。
)
因為我勤持皈依,所以才能得到今天的快樂和滿足。
所以你們也應該虔誠的皈依上師三寶。
不僅隻是口中念誦,而是要從心底深處把身心一切交付上師三寶,這樣的全部交付,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過去我所說的種種證悟功德亦與皈依相應,以皈依為因行,才得到今日所就的快樂與滿足。
” 于是尊者就向施主們解釋“皈依境”之差别和激發他們的向法之心: 敬禮至尊諸上師。
佛陀正法與僧寶,此三外之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庇護,汝等亦應誠皈依。
上師本尊與空行,此三内之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滿願,汝等亦應誠皈依。
氣脈明點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 我亦皈依得成就,汝等亦應誠皈依。
顯現空寂與無别,此三了義皈依境, 我亦皈依得證悟,汝等亦應誠皈依。
若欲脫離無邊苦,應以身心作皈依,全體交付三寶尊! 嗟呼脆弱此幻軀,飲食風雨漸侵蝕,歲月無情疾毀朽, 肉身幻軀終破滅,故應行善無懼死。
譬如夕陽照身影,疾逃亦難脫影随, 影随行動不分離,我從未見能脫者。
學佛之人常念死,能激向上修道心,觀死能予究竟樂。
罪業之人常念死,能悟善惡之真谛,能生深心之忏悔。
富有之人常念死,能悟财寶實怨仇,能生慷慨行布施。
年老之人常念死,醒悟無常速将至,能生傷感出離心。
年輕之人常念死,感悟生命甚短促,能生精進向道心。
父母肩擔兒苦樂,孤兒難解幸福義。
狐皮輕裘暖且柔,未曾著者不能知, 稼穑果實除貧苦,無力耕種不能得。
駿馬蹄奔馳如飛,未乘騎者不能知。
人生學佛能快樂,若不學佛何能知? 欲減饑餓應布施,欲減睡眠勤行善, 常念惡趣之苦惱,自然精進修正法! 許多施主聽了此歌後,都成為虔誠的學佛者。
來衆中有一青年,對尊者生起了不變的信心。
請求尊者攝受為徒。
尊者忖道:“昨夜空行母的授記一定就是他,應該予以攝受。
”于是就應允收他為徒仆,傳以灌頂和口訣。
他依法修觀後,得到成就和解脫。
尊者為之命名為雍瓊惹巴。
以後成為尊者的親近弟子之一。
這是尊者加被惹瓊巴開悟和在灰崖金剛堡攝受雍瓊惹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紅白于内得平等:紅白二分,即陰陽二極,或二力也。
無上密宗不用陰陽或正反之字樣來形容身體内二種相反而又相成之力用。
而以紅白菩提來表示。
蓋取其實際修本尊法内觀三脈四輪時上下明點之顔色也。
白菩提或白明點住于頂輪,表陰極,紅菩提住于臍下,表陽極。
陰陽或紅白偏盛則成禅病。
平等勻稱則互濟調和,故定力深厚之行者必能于紅白二分得自在,且保持其平衡也。
[2]睡夢醒覺若無别:直譯應做“睡夢白晝若無别”,但此處“白晝”似無“醒覺”之更能清楚的表達其相對之心理狀态也。
[3]中有:此句及以下各句皆用原文Bar·Do·其直譯應為“中有”。
但實際上惹瓊巴所指者并非顯密教理一般所指之死後生前之中有或中陰階段,隻是指兩種矛盾情形之間之關系耳。
下文各句亦同此。
密師亦常有如此用“中有”一詞之情形。
[4]修行之道有二:一是把身心一切交付給一個有成就的上師,一切聽其安排,這樣自然不必懂得許多經典和修行的各種知識,這是最好的道路,亦是最簡易最直接的。
馬爾八此處所說,即是指此。
但困難是,成就的上師如鳳毛麟角,何處去尋耶?且馬爾巴此處所指乃得到究竟最大之殊勝成就的上師,這種上師古時亦極難得。
若是略有成就或隻有相當成就之上師,雖具功德,就不一定真正能夠完全以神通及預知力來指導弟子了。
所以這種上師,和這條全依上師的路子實際上是極難得的。
因此就必須有另外一個辦法,即加強顯密經典之知識,多聞廣學研讨比較實際修持之種種知識,及其一切準備工作。
然後在積資忏罪之種種加行上努力,奠定聞、思、修之基礎,然後依自力、師力及本尊加持力,加上聞思研究之所得,根據基本原則行去,則亦能入道。
在今日此恐是惟一可行之道矣。
馬爾巴所指示之道,現在幾乎已全不可能,故特申論之。
澄基特志。
(佛經兩千多年了,也并沒有過時。
馬爾巴大師的口授,也沒有過時。
學佛者當常自觀自省,見地未明的,還是莫常為他人指路的好。
) [5]四力忏悔:普通四力指,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但此處可能指四種忏悔淨罪之法,深忏已造之罪,誓不複造罪業,行廣大善業,觀諸法之罪性本空。
[6]密法修觀:此處“密法”二字為權譯,直譯應為方便道,藏文:Thabs·Lam·。
方便道乃對解脫道(大手印)而言;為起正分之修觀也。
故權譯作“密法”易曉也。
[7]日用之中:直譯應為“後得位中”。
但“後得位”太專門,此詞今日已失去其精神及意味。
故譯為“日用”,取其較易曉傳神故也。
(還好譯者不是在翻譯經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