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

關燈
了修持的口訣,依之修行不懈,于臨終入道,永離惡趣諸苦,漸次獲得菩提覺位。

     尊者返回繞馬之菩提坳。

    昔日之施主們皆來供養承事。

    尊者于心境開暢定慧增長中,安住彼處。

     一天,有兩個牧童前來朝見尊者,其中較年輕的一個問道:“師傅啊!你難道沒有伴侶麼?” 尊者道:“我有伴侶呀!” 牧童道:“他是誰?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呀?” 尊者道:“我的伴侶名字叫做菩提心。

    ” 牧童:“他現在在那裡哩?” 尊者:“他現在在一切種識的房宅中。

    ” 牧童:“什麼叫作一切種識的房宅呀?” 尊者:“那就是我自己的身體[2]。

    ” 年長的那個牧童說道:“這位師傅說的話不能幫助利益我們,我們走吧!” 年輕的牧童說道:“所謂‘識’,是否指我們的心,而身體就好像是這個心的房屋一樣呢?” 尊者道:“不錯,正是如此。

    ” 牧童道:“人們的房屋中,有的隻有一個人居住;有的卻有許多人住在一起。

    身體内所含的心是一個呢?還是有許多呢?若是有許多,是怎樣生活在一起呢?” 尊者:“心是否隻有一個,或是有好幾個,你自己去觀察吧!” 牧童:“好!我回去就開始觀察。

    ” 第二天那個年輕的牧童又回到尊者的面前說道:“師傅啊!昨天晚上我仔細觀察此心是一是多,究竟所謂‘心’者是怎麼回事?我發覺‘心’隻有一個。

    想要殺它也殺不死;想趕它也趕不走;想抓住它也抓不着;壓制它也壓不住;安置它,它也不肯停留;放它跑去,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攏;看它又看不見什麼;觀察它也無什麼結果。

    如果說它是有的,想使它出現,它也不出現;若說它是‘無’,它又明明的現前。

    這個‘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蕩蕩的,微微細細的,奔跑無羁的[3]。

    究竟心是什麼,我實在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請師傅開示我吧!” 尊者歌道: 護畜牧童聽我言, 糖漿之味甚美好,雖聞其味甚甘甜,若未親嘗不能知, 甘甜二字僅意境,親用舌嘗乃真知,現比[4]境界不同故。

     如是心之自性者,若憑他人來指示,隻現片刻非真見[5], 若能依使刹那現,努力觀覓此心性, 乃能決定真實相,汝應如是住汝心。

     牧童說道:“那麼就請您傳給我指示心地入門的方法,今天晚上,我就努力地尋覓此心性!” 尊者說道:“好吧!你今晚就靜心誠意的去觀察你的自心是什麼顔色?是白的嗎?還是紅的?還是其他任何種顔色的?再觀察心的形狀是怎樣的?是長形的呢?還是圓形?還是其他任何一種形狀?再内觀自身,從頭到腳心看看它住在何處?” 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時,牧童趕着牛羊來看尊者。

     尊者問道:“昨天晚上,你用功去尋覓自心了嗎?” 牧童說:“是的,我尋覓了。

    ” 尊者說:“你尋覓的結果如何呢?” 牧童說:“我發覺此心是明明朗朗的,變動不停的,不可捉摸,無任何顔色及形相。

    當它與眼睛合作時就能視,當它與耳朵合作時就能聽;與鼻合作時就能嗅;與舌合作時則能嘗味和說話;與腳合作時則能走路;上動則下[6]搖。

    現在的這個身體各器官都像是‘心’的奴隸一般,身體之器官都健康舒樂時,‘心’就令他們去作種種的事情而謀取利益;當身體老邁或病衰了,或是遭到了傷害,‘心’就會像抛棄揩屁股的石頭一樣,舍棄此身,徑行離去。

    ‘心’像個圖小利的滑頭人,身體為它殷勤服務侍候得好好的,也留它不住;當身體給它痛苦時,它就會自起抵抗,準備離去;當晚間睡着時,它就會與身體分開。

    這個‘心’真是辛苦忙碌得很啊!我也是因為這個‘心’所以才吃盡一切痛苦的呀!” 尊者聽了,對他道: 牧童小友聽我歌,此身實況甚難言, 介乎有識無識間,心識常為大罪人。

     今嘗惡趣之極苦,何不斷舍輪回根,直趨解脫安樂城。

     汝若有意行此道,我當為汝作引導! 牧童答道:“是的,師傅啊!無論如何請您常護念于我,予以慈悲攝受!” 尊者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牧童道:“我叫佛護居士。

    ” 尊者:“你今年多少歲呀?” 牧童:“今年十六歲了。

    ” 于是尊者就傳他皈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