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要沒有水,你看一看,就不會生存了。

    可是飛禽哪,有的不喝水的,但是也有很多都要喝水的。

    一切的飛的東西需要水;在水裡生存的魚鼈蝦蟹也需要水。

    一切的動物需要水,一切的植物需要水;這胎卵濕化都需要水來生存。

    所以說“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水,對一切的萬物,它都有利益而不争功。

    那麼水所處的地方,不是在高尚的地方,它是在窪下的地方,就是最低的那個地方,是水所住的地方。

    “處衆人之所惡。

    ”這是老子說的。

    怎麼“處衆人之所惡”呢?你看那個水,在最低下的地方。

    人人都歡喜往高的地方去,不歡喜往低的地方去;水呢,就不同了,水願意在低的地方。

    因為它在低的地方,所以就合乎道。

    “處衆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所以,它就合道。

     那麼講起來這個老子,你知道是誰來的?老子,他前生就是摩诃迦葉。

    摩诃迦葉,因為在佛出世之後,他知道中國這個衆生造罪業的很多,不依法修行。

    所以,他就派這個老子,和孔子和顔回,來到中國先教化衆生。

    老子就是摩诃迦葉的化身,這個孔子,和顔回都是菩薩,來到中國來的。

    所以老子在中國,就提倡無為。

    那麼人要能知道無為了,這個法,然後再能知道無不為。

    那麼這是佛教的道理了;佛教講無為、無不為。

    那麼這個“诤是勝負心”:争強論勝,“與道相違背”。

    這和修道上,是大相違背的,是背道而馳的。

    修道本來應該向南走,你一有诤的心就是向北去了。

    本來應該向西走,你又向東跑去了,所以,這叫背道而馳,“與道相違背”。

    你由這一诤就生了四相心了:生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生出這四相心來了。

    “由何得三昧”:你生出這個四相的心來,怎麼會再得到三昧呢?!就得不到三昧了!所以,這六祖大師說的。

     那麼這個“無诤三昧”:“無诤三昧”就是沒有勝負心了,沒有鬥争心了;沒有鬥争心,入到這種的定,這叫無诤三昧。

    世尊常常說,須菩提得到這個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在這個一般人裡邊,他算是最為第一了,是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離欲”:就是離開一切的這種貪欲。

    貪欲,很多很多的,這個貪欲。

    貪财也是個貪欲;貪色也是個貪欲;貪名也是個貪欲:貪一切所好的,這就叫貪欲。

    那麼證得這無诤三昧了,就沒有一切的貪欲;也不貪食,也不貪穿,也不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斷絕了,這是第一離欲。

    離開欲就得到這無诤三昧,就得到這個清淨了;沒離開欲就得不到這無诤三昧,得不到清靜的這種快樂。

     “世尊”:世尊哪,“我不作是念”:我不想,我是得到無诤三昧了,我是證阿羅漢果了,我是人中第一了,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

    世尊哪,我沒有這種的念頭。

    為什麼呢?“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世尊哪,假設我要有這種的念頭的話,我就談不到清淨啰!談不到離欲了!談不到無诤啦!“我得阿羅漢道”:我要是,想,“我作是念”,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

    那麼我要這樣想的時候,“世尊則不說”:世尊哪,你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你呀,世尊,你就不會說,須菩提是一個最歡喜修行清淨行的這樣的人,你就不會這樣想了。

    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有這種念,那就不夠清淨了!不夠無诤了!不夠離欲了。

    我有這種念,這就是诤,就是不清淨,就是沒有離欲了嘛!還有這種的妄想了嘛! “以須菩提”:因為我須菩提,“實無所行”:我無所事事,我一切無着。

    我既沒有我執,又沒有法執。

    我也不執着,不自滿說,哦!我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阿羅漢道了。

    因為我沒有這種的這個念,所以,這才夠上清淨、無诤、離欲阿羅漢。

    所以佛才說我是一個第一離欲阿羅漢。

    如果我要有這個念,佛就不會這樣講啦。

    “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而祗不過有一個虛名,說,須菩提,他是一個歡喜修清淨行的這麼一個人。

    并沒有實體,說,我有一個什麼所得,實無所得。

    我雖然證了四果阿羅漢,而無所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什麼也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