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那行。
“阿羅漢”,釋迦牟尼佛,又叫須菩提,說,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子呢?這個“阿羅漢能作是念”:證阿羅漢這小果的聖人,這四果的阿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或是沒有得到呢?他可以這樣想嗎? “阿羅漢”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應供,又叫殺賊,又叫無生。
怎麼叫應供呢?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
比丘就是羅漢的因;羅漢就是比丘的果。
在因中,他是做一個乞士,到各處去托缽乞食;在果上呢,就做應供,應該受人間的供養和天上的供養,這叫應供。
因中,是叫怖魔;果上,就叫殺賊。
殺什麼賊呢?就殺這個煩惱賊。
在比丘的時候,他就破惡;那麼果上,就叫無生。
這個羅漢,也有三個意思,所以就是應供、殺賊和無生。
殺這個煩惱的賊,在小乘羅漢,殺煩惱賊;要是在菩薩乘,說,就不單要殺賊,就是不賊也要殺,不是賊也要殺。
不是賊怎麼要殺呢?在羅漢的這程度上,它不是賊了,但是到菩薩的這種地位上,它又變成賊了。
所以,雖然說殺賊,也殺不賊。
這個也殺不賊,就是殺在菩薩的地位上,這個賊。
這個賊是什麼賊呢?就是這個無明賊,無明。
無明怎麼變成賊呢?因為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
羅漢雖然證到無學位,但是他還有無明。
不單羅漢有無明,就是菩薩到這個等覺菩薩,還有最後的一分生相的無明未破。
所以,在羅漢的身分上來說不是賊,要在菩薩的身份上來說,就是一個大賊。
所以呀,也應該殺這個不賊。
這是,這個羅漢。
“能作是念”:這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得沒得了阿羅漢道呢?可以這樣想嗎?“不也。
世尊”:須菩提就說,不可以的。
為什麼不可以呢?“何以故”呢?什麼原因說不可以作這種的念呢?“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雖然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過也就是一個名而已,根本就沒有一個什麼實體可得的。
不要說證阿羅漢果,就是成佛也不能說,自己想自己已經成佛了,不應該有這種念。
“實無有法”:沒有一個什麼有形相的法,說是“阿羅漢”。
這阿羅漢祗是一個虛名而已,一個空名而已。
如果你要是認為有了,那就有了一種法執了;有了一種法的執着,那就是放不下,也就是,這個法沒有空。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說,“若阿羅漢”:假設要這個阿羅漢,“作是念”哪。
他要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我呀,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
這個前邊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都是講果,怎麼第四就講道了呢?這個道本來也就是個果,不過以前所說的那個果就像那個果木樹,方才結實,結那個果的時候,還沒有成熟呢。
到這個道呢,就成熟了。
這果已經成熟了,就應該收成了。
這收成的果實,所以叫道了。
那麼阿羅漢,假設他要說,我得到這個阿羅漢的道果了,“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他這就我也沒有空,法也沒有空。
他有我得阿羅漢道這個思想就有了我相了;有了我相就會生出一種對待,有了人相了。
人我,這一有對待法就變成衆生相了;有了衆生相,就有了壽者相。
這是,已經着了四相了。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又叫一聲佛。
“佛說。
我得無诤三昧”:佛,說我得到這個無诤的三昧。
什麼叫“無诤”呢?“诤”就是争論,就是争辯,就是一種鬥争的心:鬥争。
這個鬥争的心哪,六祖大師說過:“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這六祖大師,他說,這個诤,為什麼要有诤呢?诤就是要争勝負:或者你輸了我赢了,或者我赢了你輸了;我辯勝過你了,你勝過我了:這就叫一個诤。
這诤有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與你修道上,就大相違背啰!你修道就不應該争勝負,也不應該争第一和第二的。
修道的人,我以前沒講嗎?就像那個水似的,那個水,怎麼樣子呢?“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水,它利益一切的萬物,你,樹木、花草依仗着水而生。
有水,它才能生;沒有水,它就不生了。
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賴着這個水而生;你
“阿羅漢”,釋迦牟尼佛,又叫須菩提,說,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子呢?這個“阿羅漢能作是念”:證阿羅漢這小果的聖人,這四果的阿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或是沒有得到呢?他可以這樣想嗎? “阿羅漢”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應供,又叫殺賊,又叫無生。
怎麼叫應供呢?應供就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
比丘就是羅漢的因;羅漢就是比丘的果。
在因中,他是做一個乞士,到各處去托缽乞食;在果上呢,就做應供,應該受人間的供養和天上的供養,這叫應供。
因中,是叫怖魔;果上,就叫殺賊。
殺什麼賊呢?就殺這個煩惱賊。
在比丘的時候,他就破惡;那麼果上,就叫無生。
這個羅漢,也有三個意思,所以就是應供、殺賊和無生。
殺這個煩惱的賊,在小乘羅漢,殺煩惱賊;要是在菩薩乘,說,就不單要殺賊,就是不賊也要殺,不是賊也要殺。
不是賊怎麼要殺呢?在羅漢的這程度上,它不是賊了,但是到菩薩的這種地位上,它又變成賊了。
所以,雖然說殺賊,也殺不賊。
這個也殺不賊,就是殺在菩薩的地位上,這個賊。
這個賊是什麼賊呢?就是這個無明賊,無明。
無明怎麼變成賊呢?因為這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
羅漢雖然證到無學位,但是他還有無明。
不單羅漢有無明,就是菩薩到這個等覺菩薩,還有最後的一分生相的無明未破。
所以,在羅漢的身分上來說不是賊,要在菩薩的身份上來說,就是一個大賊。
所以呀,也應該殺這個不賊。
這是,這個羅漢。
“能作是念”:這羅漢他可以這樣想嗎?“我得阿羅漢道不”:我得沒得了阿羅漢道呢?可以這樣想嗎?“不也。
世尊”:須菩提就說,不可以的。
為什麼不可以呢?“何以故”呢?什麼原因說不可以作這種的念呢?“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雖然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過也就是一個名而已,根本就沒有一個什麼實體可得的。
不要說證阿羅漢果,就是成佛也不能說,自己想自己已經成佛了,不應該有這種念。
“實無有法”:沒有一個什麼有形相的法,說是“阿羅漢”。
這阿羅漢祗是一個虛名而已,一個空名而已。
如果你要是認為有了,那就有了一種法執了;有了一種法的執着,那就是放不下,也就是,這個法沒有空。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說,“若阿羅漢”:假設要這個阿羅漢,“作是念”哪。
他要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我呀,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
這個前邊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都是講果,怎麼第四就講道了呢?這個道本來也就是個果,不過以前所說的那個果就像那個果木樹,方才結實,結那個果的時候,還沒有成熟呢。
到這個道呢,就成熟了。
這果已經成熟了,就應該收成了。
這收成的果實,所以叫道了。
那麼阿羅漢,假設他要說,我得到這個阿羅漢的道果了,“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他這就我也沒有空,法也沒有空。
他有我得阿羅漢道這個思想就有了我相了;有了我相就會生出一種對待,有了人相了。
人我,這一有對待法就變成衆生相了;有了衆生相,就有了壽者相。
這是,已經着了四相了。
“世尊”: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又叫一聲佛。
“佛說。
我得無诤三昧”:佛,說我得到這個無诤的三昧。
什麼叫“無诤”呢?“诤”就是争論,就是争辯,就是一種鬥争的心:鬥争。
這個鬥争的心哪,六祖大師說過:“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這六祖大師,他說,這個诤,為什麼要有诤呢?诤就是要争勝負:或者你輸了我赢了,或者我赢了你輸了;我辯勝過你了,你勝過我了:這就叫一個诤。
這诤有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與你修道上,就大相違背啰!你修道就不應該争勝負,也不應該争第一和第二的。
修道的人,我以前沒講嗎?就像那個水似的,那個水,怎麼樣子呢?“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水,它利益一切的萬物,你,樹木、花草依仗着水而生。
有水,它才能生;沒有水,它就不生了。
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賴着這個水而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