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人還不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所以,又設一個比喻來問須菩提。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須菩提。
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裡是怎麼樣子啊?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裡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
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
什麼叫十六心呢?這十六心,就是在欲界;六欲天的欲界,斷欲界八十八品的見惑。
怎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
對着這個境界上,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這就叫見惑。
你要沒看見的時候呢,就沒有這種貪心,也沒有這種愛心;見着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就生出這種貪心出來了,就生出這種愛心來。
這叫對境,對着個境界生出一種貪愛。
它就叫見惑。
見惑有八十八品這麼多。
它以十六心來斷這個見惑。
十六心是什麼呢?就是在苦集滅道,這四谛,欲界上,有這個八心。
八心是什麼呢?就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是四心的次第。
又有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這是欲界的八心。
那麽又色界有八心。
色界的就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心。
又有苦類智(智就是智慧的這個智;前邊那是個忍,現在這是個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這是四谛─苦集滅道在色界的這四智。
那麽合起來,這叫十六心,這是在教相裡頭的。
在這個十六心;在十五心道類忍這個時候,斷見惑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初果向。
等到第十六道類智,得到這個道類智,這十六心圓了,這叫證初果。
道類忍這個時候,叫初果向。
這個初果,已經證到初果,然後,就要向二果了;要到二果了,證到二果上,還沒有證的。
這個有一個名詞,叫什麼呢?叫無間道。
無間,就是無間地獄那個無間,但是這個叫無間道。
這個無間道,這是正斷惑的時候,它叫無間道。
你等得到道類智的時候,這叫已經斷惑斷了,這叫解脫道;這個時候,叫解脫道,得到解脫了。
這個怎麼叫果呢?這個果,就是好像這個果木結果了。
它這是結了果了,但是還沒有成熟;到成熟了,收成了,那就是叫道。
所以這初果也叫果;二果也叫果;三果也叫果;四果就叫阿羅漢道了。
阿羅漢道呢,它就是好像這果成熟了,它就叫阿羅漢道,收回來了。
在初果叫見道位,二果、三果呢,都叫修道位,等四果呢,叫無學位。
這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入流。
怎麼叫入流呢?入流,是逆凡夫六塵流,和凡夫這個六塵流相逆了;入聖人法性流,入小果的聖人法性的裡邊來了。
這個流,也就是一類一類的意思,入到聖人之類的同類裡邊。
所以現在說,“須陀洹能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是,須陀洹,證到初果小乘的聖人這個果位,他可以作這種的念嗎?他可以這樣想嗎?想什麼呢?說:“我得須陀洹果。
”他說,哦!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啦!他可不可以這樣的想呢?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那他不應該有這種的念頭的。
“世尊”,說啊,“世尊。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他不應該有這種的想念呢?“須陀洹”:因為,須陀洹他這個果位,“名為入流。
”他的名字叫入流,“而無所入”;無所入,也沒有所入。
雖然他叫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他呀,怎麼叫證了初果了?他不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了。
他能,見色也不迷,見聲塵也不迷,香塵也不迷,味塵也不迷,觸塵、法塵,統統他都無所執着了。
他因為無所執着,所以就有這個初果的名。
這初果雖然名為入流,可是根本就是一個名字。
名字是沒有一個實體的。
所以,這個須陀洹,他也就不應該作這種的念頭,說,我已經得了須陀洹果了,他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人還不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所以,又設一個比喻來問須菩提。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須菩提。
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裡是怎麼樣子啊?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裡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
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
什麼叫十六心呢?這十六心,就是在欲界;六欲天的欲界,斷欲界八十八品的見惑。
怎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
對着這個境界上,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這就叫見惑。
你要沒看見的時候呢,就沒有這種貪心,也沒有這種愛心;見着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就生出這種貪心出來了,就生出這種愛心來。
這叫對境,對着個境界生出一種貪愛。
它就叫見惑。
見惑有八十八品這麼多。
它以十六心來斷這個見惑。
十六心是什麼呢?就是在苦集滅道,這四谛,欲界上,有這個八心。
八心是什麼呢?就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是四心的次第。
又有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這是欲界的八心。
那麽又色界有八心。
色界的就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心。
又有苦類智(智就是智慧的這個智;前邊那是個忍,現在這是個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這是四谛─苦集滅道在色界的這四智。
那麽合起來,這叫十六心,這是在教相裡頭的。
在這個十六心;在十五心道類忍這個時候,斷見惑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初果向。
等到第十六道類智,得到這個道類智,這十六心圓了,這叫證初果。
道類忍這個時候,叫初果向。
這個初果,已經證到初果,然後,就要向二果了;要到二果了,證到二果上,還沒有證的。
這個有一個名詞,叫什麼呢?叫無間道。
無間,就是無間地獄那個無間,但是這個叫無間道。
這個無間道,這是正斷惑的時候,它叫無間道。
你等得到道類智的時候,這叫已經斷惑斷了,這叫解脫道;這個時候,叫解脫道,得到解脫了。
這個怎麼叫果呢?這個果,就是好像這個果木結果了。
它這是結了果了,但是還沒有成熟;到成熟了,收成了,那就是叫道。
所以這初果也叫果;二果也叫果;三果也叫果;四果就叫阿羅漢道了。
阿羅漢道呢,它就是好像這果成熟了,它就叫阿羅漢道,收回來了。
在初果叫見道位,二果、三果呢,都叫修道位,等四果呢,叫無學位。
這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入流。
怎麼叫入流呢?入流,是逆凡夫六塵流,和凡夫這個六塵流相逆了;入聖人法性流,入小果的聖人法性的裡邊來了。
這個流,也就是一類一類的意思,入到聖人之類的同類裡邊。
所以現在說,“須陀洹能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是,須陀洹,證到初果小乘的聖人這個果位,他可以作這種的念嗎?他可以這樣想嗎?想什麼呢?說:“我得須陀洹果。
”他說,哦!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啦!他可不可以這樣的想呢?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那他不應該有這種的念頭的。
“世尊”,說啊,“世尊。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他不應該有這種的想念呢?“須陀洹”:因為,須陀洹他這個果位,“名為入流。
”他的名字叫入流,“而無所入”;無所入,也沒有所入。
雖然他叫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他呀,怎麼叫證了初果了?他不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了。
他能,見色也不迷,見聲塵也不迷,香塵也不迷,味塵也不迷,觸塵、法塵,統統他都無所執着了。
他因為無所執着,所以就有這個初果的名。
這初果雖然名為入流,可是根本就是一個名字。
名字是沒有一個實體的。
所以,這個須陀洹,他也就不應該作這種的念頭,說,我已經得了須陀洹果了,他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