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名題
關燈
小
中
大
。
那個桃花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
不是說六年開了六次;要六年開六次,那是很正常的。
在這一年之中,桃花開了落;落了之後又開;開了又落。
那麼大約兩個月開一次,一年十二個月開六次,兩個月一次。
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這叫“桃開六度”,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
《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
放光,佛放光而說這個般若。
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诃般若》。
這摩诃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這個叫《摩诃般若》,和那個《大般若》又不同了。
這個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這第三是《摩诃般若》。
第四,叫《光贊般若》。
由佛放光而贊歎說這個般若,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
道,就是道德那個道;行就是行為的那個行,行走的那個行。
《道行般若》,這是第五。
第六,《學品般若》。
這個《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這每一種有十卷,這合起來也是三十卷,這就六百九十卷了,這是第六。
第七,叫《勝天王所說般若》,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有兩卷。
再第九是《實相般若》。
有這個《實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
這合起來大約是七百零一卷。
這是《般若經》。
不是說,知道這個般若有這麼多夠啦!那麼,他在什麼地方講的?講了多少處?有多少法會講過般若?這我們也要知道的。
我們研究般若部,對于這些個問題,雖然是一些個皮毛,但是也都應該明白的。
那麼這個《般若經》,說的有四處說般若部;四個地方說般若,有十六個法會,都是說這個般若的。
四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鹫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羅筏城。
鹫峰山就是靈鹫山,這兒說了七會。
第二就是給孤獨園,說了七會,就是現在這個經的,這個地方,這是第二。
第三呢,是在天上說的。
什麼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說了一會。
第四是在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
這合起來是四個地方,說了十六會。
你看!王舍城靈鹫山七會,給孤獨園七會,這十四會了;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這十五會。
再加上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
這統統是十六會,四個地方,這是般若。
我們要知道這個般若有多少種、有多少會所說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哪一個地方所說的呢?是在哪一會呢?這要應該知道的。
這是在第二次,在給孤獨園。
你看那個經文上不是說:“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衹樹給孤獨園。
”所以我說這個在第二會,沒有錯的,絕對不會錯的!為什麼?如果錯了,我也不講了。
那麼第二處的第三會;這是在第二處的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經。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這個《大般若》六百卷裡邊的第五百七十七卷。
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這第五百七十七卷。
那麼這是這一部經的來源,它的曆史。
那麼般若,由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達到實相的般若。
什麼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看這個經文,這不有文字?這叫文字般若。
那麼文字般若,你要沒有觀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來看去也是不懂的。
你不懂就是沒有般若了;沒有般若就是沒生出智慧了。
這智慧本來是你有的,但是你沒有栽培灌溉,沒有用般若的水來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來;不生出來,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
你沒有觀照的智慧,沒有觀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實相的般若。
你必須要有觀照的般若,以這個正觀的智慧來觀這個般若,然後才能達到這個最後的目的,這實相般若。
般若大約的意思是這樣子。
“波羅蜜”:有的人說波羅蜜是甜的。
不錯,波羅蜜是甜的。
中國有那個波羅,那個波羅就是before,wehadthis?(弟子:啊!)叫波羅。
這個波羅蜜是甜的,不錯。
但是這個波羅蜜,不單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麼樣呢?離苦得樂。
這是把苦離了而得到樂,這就是波羅蜜。
什麼叫波羅蜜呢?這波羅蜜也是印度話。
這印度人,什麼事情做
那個桃花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
不是說六年開了六次;要六年開六次,那是很正常的。
在這一年之中,桃花開了落;落了之後又開;開了又落。
那麼大約兩個月開一次,一年十二個月開六次,兩個月一次。
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這叫“桃開六度”,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
《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
放光,佛放光而說這個般若。
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诃般若》。
這摩诃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這個叫《摩诃般若》,和那個《大般若》又不同了。
這個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這第三是《摩诃般若》。
第四,叫《光贊般若》。
由佛放光而贊歎說這個般若,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
道,就是道德那個道;行就是行為的那個行,行走的那個行。
《道行般若》,這是第五。
第六,《學品般若》。
這個《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這每一種有十卷,這合起來也是三十卷,這就六百九十卷了,這是第六。
第七,叫《勝天王所說般若》,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有兩卷。
再第九是《實相般若》。
有這個《實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
這合起來大約是七百零一卷。
這是《般若經》。
不是說,知道這個般若有這麼多夠啦!那麼,他在什麼地方講的?講了多少處?有多少法會講過般若?這我們也要知道的。
我們研究般若部,對于這些個問題,雖然是一些個皮毛,但是也都應該明白的。
那麼這個《般若經》,說的有四處說般若部;四個地方說般若,有十六個法會,都是說這個般若的。
四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鹫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羅筏城。
鹫峰山就是靈鹫山,這兒說了七會。
第二就是給孤獨園,說了七會,就是現在這個經的,這個地方,這是第二。
第三呢,是在天上說的。
什麼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說了一會。
第四是在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
這合起來是四個地方,說了十六會。
你看!王舍城靈鹫山七會,給孤獨園七會,這十四會了;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這十五會。
再加上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
這統統是十六會,四個地方,這是般若。
我們要知道這個般若有多少種、有多少會所說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哪一個地方所說的呢?是在哪一會呢?這要應該知道的。
這是在第二次,在給孤獨園。
你看那個經文上不是說:“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衹樹給孤獨園。
”所以我說這個在第二會,沒有錯的,絕對不會錯的!為什麼?如果錯了,我也不講了。
那麼第二處的第三會;這是在第二處的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經。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這個《大般若》六百卷裡邊的第五百七十七卷。
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這第五百七十七卷。
那麼這是這一部經的來源,它的曆史。
那麼般若,由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達到實相的般若。
什麼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看這個經文,這不有文字?這叫文字般若。
那麼文字般若,你要沒有觀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來看去也是不懂的。
你不懂就是沒有般若了;沒有般若就是沒生出智慧了。
這智慧本來是你有的,但是你沒有栽培灌溉,沒有用般若的水來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來;不生出來,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
你沒有觀照的智慧,沒有觀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實相的般若。
你必須要有觀照的般若,以這個正觀的智慧來觀這個般若,然後才能達到這個最後的目的,這實相般若。
般若大約的意思是這樣子。
“波羅蜜”:有的人說波羅蜜是甜的。
不錯,波羅蜜是甜的。
中國有那個波羅,那個波羅就是
這個波羅蜜是甜的,不錯。
但是這個波羅蜜,不單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麼樣呢?離苦得樂。
這是把苦離了而得到樂,這就是波羅蜜。
什麼叫波羅蜜呢?這波羅蜜也是印度話。
這印度人,什麼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