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忏文 四
關燈
小
中
大
毛豎,知道自己闖下大禍,立刻向羅漢比丘誠懇忏悔。
雖則如此,但因惡言诃老比丘,其聲猶如狗吠,所以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戒清淨,所以現在見我得以解脫。
本于此一事實,佛說人死為畜,畜死為人,應當予以深信,不可以為人畜異類,人殺畜生沒有關系,如有這個錯誤觀念,應當立刻予以棄舍,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絕對沒有絲毫差錯,如其不信,将來受畜生報則是自己! 己四忏餓鬼道報 次複忏悔餓鬼道中,長受饑渴,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罪報;忏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忏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肢節火然罪報;忏悔餓鬼腹大咽小罪報。
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稽颡求哀皆悉忏悔。
畜生罪報已忏,現忏餓鬼罪報。
餓鬼在印度,又多種譯名,如辟荔多、彌荔多等,譯成中國話名鬼。
中國向說死者之靈,取名為鬼。
印度有這樣的傳說:一個人沒有嗣子,不能祀祖父之靈,其靈堕于鬼界,會受很大的苦惱。
所謂餓鬼,是即顯示沒有祭祀的幽魂之義。
論中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悭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故,感饑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複得觸”?依新譯婆沙論說:在此贍部洲的西面,有五百渚兩行而住,于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
有威德鬼,衣食住行,猶如天子一樣的享受,無威德鬼,頭發蓬亂,裸形無衣,顔色枯悴,以發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食。
人們見到這個情形,對于善惡因果,自然深信不疑。
對此餓鬼罪報,現應加以忏悔。
“次複忏悔餓鬼道中”所有的罪報。
衆生堕入餓鬼道,最大的痛苦是“長受饑渴”。
不論任何生命,都有賴于飲食維持,如長期的得不到飲食,所感受的饑渴之苦,自不難想像得到。
所謂長期,文說“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
大經說:“衆生生餓鬼中,壽命無量百千萬歲不聞漿水”。
漿水的名稱,聽都聽不到,哪裡還能見到?所以永絕秔糧之味。
即或有時遠遠見水,待快走到水處,其水立刻變成猛火膿血,不能為鬼之所受用,設或其水不變膿血,則又見到多人,各執刀劍鉾鞘,阻住鬼的去路,使之無法接觸到水,設或天上降雨,但到鬼的身邊,就又變成大火。
餓鬼苦報如此,怎不忏其罪報? 複又“忏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
大經說:“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
婆沙論說:“鬼中苦者,即彼無威德鬼,恒常饑渴,累年不聞漿水之名,豈得逢斯甘膳,設值大火欲飲,即變為炬火,縱得入口,即腹爛焦燃”。
此類餓鬼在過去世時,對于親戚朋友極為親切,很希望他們皆能得到豐足資具,于是以不正當的方法,積聚種種的珍寶财物,但又悭吝居心不能布施,于是乘此惡業生此鬼中,住在本舍的大小便的處所,撿食大便小便,以解饑渴之苦! 複又“忏悔餓鬼”道中的餓鬼,“動身之時”,全身“一切肢節”,猶如大“火然”燒的“罪報”。
經說:“肢節一時火起,動轉五百車聲”。
或有口中火起,肢節煙生。
甚至遍身火然。
此諸鬼類,或因為賊,破城抄掠,殺害百姓,火燒房屋,遭受此報,或因悭嫉覆心,常愛到寺廟中,受用僧伽飲食。
以此業因,先堕地獄受苦,從地獄出而為餓鬼,常受火爐燒身,所以須忏清淨。
複又“忏悔餓鬼”道中的餓鬼,“腹大咽小罪報”。
如說:“腹大如稽颡之鼓,咽喉似針鋒之細”,不說沒有飲食受用,就是有很多美味佳肴羅列于前,一滴水也不能容納進去。
原因在過去世,曾經以财雇人,令行殺戮他命,所以現受此報,對于此類果報,應當如法忏悔。
“如是”除上所說,“餓鬼道中”,是有“無量”無邊“苦報”。
對此,唯有從“今日”起,“稽颡求哀皆悉忏悔”,不再受此罪報。
鬼道罪報,說來很多,現引莊嚴論說,作一結束。
論雲:“佛陀作此說言,過去我曾聽說有個大商主的兒子名叫億耳,結諸同伴入海采寶,及至得到很多财寶,回航不意與伴失去聯絡,心裡慞惶不安之極,而時又為饑渴所逼,遠遠看到一城,以為其中有水,于是走到城邊,不斷求索水飲,哪知這個城市,原來是餓鬼城,進入該大城中,于四衢道走走,隻見有很多人集合,但不見有滴水,為饑渴所逼,實難以忍受,于是就喊哪裡有水,給我一點水喝。
城中的餓鬼,聽到說水聲,皆雲集一處,問什麼人慈悲,欲與水我們喝?‘此諸餓鬼,身如焦柱,以發自纏,皆來合掌,作如是言,願乞我水’。
億耳聽到這話,很苦惱的說,我為渴所逼,特來此求水。
餓鬼聽到億耳這樣說,是因自己為渴所逼,來此向我們求水,一切希望皆幻滅,各皆長歎的說,你難道不知這是餓鬼城嗎?為什麼到這裡來求水?于是說偈以顯餓鬼苦惱: 我等處此城,百千萬歲中,尚不聞水名, 況複得飲者?譬如多羅林,熾然被火焚, 我等亦如是,肢節皆火然!頭發悉蓬亂, 形體皆毀滅,晝夜念飲食,慞惶走十方! 饑渴所逼切,張口馳求索,有人執杖随, 尋逐加楚撻,捶打不得近。
我等受此苦, 雲何能得水,以用惠施人?我等先身時, 悭貪極嫉妒,不曾施一人,漿水及飲食。
自物不與他,抑彼令不施,以是重業故, 今受是苦惱!” 鬼的苦報及其罪因,皆此頌中完全透露,讀此頌文能不恐怖?是以對于餓鬼苦報,應當深信不疑! 中國相傳南陽地方,有宋定伯其人,年少時夜行逢到鬼,問道:來者是誰?鬼沒有直接答複,就問你又是什麼人?定伯騙他說,我亦是鬼,于是結伴同赴宛市。
走約數裡,鬼說:這樣步行,未免太慢,不如共遞相擔。
定伯回答說,這樣非常好。
鬼先擔定伯,走沒有數裡,鬼對定伯說,你身體太重,恐怕不是鬼。
定伯又騙他說:我是剛死不久的新鬼,所以身體略為重點。
接着定伯擔鬼,好像沒有重量。
如是再三的荷擔,定伯又對鬼說,我是新死的鬼,對鬼有些什麼畏忌,完全不知,你可告訴我點兒嗎?鬼回答說,沒有什麼,唯不大喜歡人的唾吐。
于是非常合作的向前走,走到有水的地方,定伯要鬼先渡過去,一點聲浪沒有。
接着定伯亦渡水過,但是水聲咚咚,鬼又問道,你渡水為什麼會有水聲,定伯答以新死不習渡水,所以發出水聲,望勿以此怪我!從這可知鬼是确實有的。
己五忏神鬼罪報 次複忏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谀、謟、憍、詐罪報;忏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忏悔鬼神、羅刹、鸠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
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忏悔,悉令消滅。
佛經中說到鬼神的很多,如阿傍、羅刹、山精、魑魅等,總以鬼神之名稱之,唯鬼是惱害人的怪物。
說為鬼神,顯示有變化自在之力的一種稱謂,或護持佛教,或守護國界,或惱害人畜者。
佛典主要是指夜叉,亦稱羅刹及八部等。
諸經論中所說亦不一準:就中,有守護佛法,守護國土的善神,有毀滅正法,娆亂人民,破壞國土的惡神、邪神。
至于鬼神的形相,或有儀容端嚴,或有人面獸身,獸面人身,令人感到驚怖的。
不管哪類鬼神,皆有變化自在之力,出沒變現無極。
“次複忏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的衆生,所有“谀、謟、憍、詐”的“罪報”。
修羅,具雲阿修羅,是六道中的一道,有時歸于三善道之一,有時歸于三惡道之一,有時亦說為天龍八部之一。
譯來中國,叫做非天,顯示這類衆生,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得名。
在勝為人時,好勝心很強,不論做什麼,總要勝過人。
以錢财布施說,是也相當發心,隻要屬功德事,亦相當的贊助,但要比人多些,就是多一元錢,亦覺面上光彩,所以不特好勝,亦非常的驕傲,認我不落人後。
智度論說:“修羅結使腹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難,諸天雖随結使,直心信道,修羅雖則與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天之怨敵,名阿修羅,王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
又譯無端正,印度向來傳說,阿修羅中的女性,是極端嚴美麗的,而男性卻是極為醜陋的。
其性好鬥,經常與帝釋天戰鬥,但每戰必敗,而好鬥如故,從不改變要與帝釋戰鬥的意志。
所以經說阿修羅“惡心好鬥”。
雖說戰鬥的意志非常昂揚,但對布施卻是大為好樂,從不悭惜一文,正因如此,所以經說阿修羅:衣食自然而有,冠纓衣服之類,純以七寶所成,鮮潔如同天人,至于受用飲食,不特随念而至,且皆百味具足,亦與天人同等。
雖則如此,但智論說,修羅衣食,雖複有勝于人,但是到了吃時,仍有不如人處,因他每次吃到最後一口,不論是怎樣百味飲食,總要變作一團青泥,那是很難咽入口的,好像龍王亦食百味飲食,但是吃到最後一口,其百味飲食自然變作蝦蟆,吃入口是很困難而又相當苦的。
如是雖有百味飲食,終不如人所吃的青菜豆腐。
阿修羅既感到這樣美好果報,為什麼獨立一道名阿修羅?因他除了布施,亦能持戒清淨,所以堕入此道,原因在阿修羅,不但每懷瞋毒,亦多谀謟憍詐。
立世阿毗昙論釋說:“阿修羅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聽,種種教化,其心不動,以驕慢故,非善健兒”。
谀是對人說出過分恭維的話,其人本不值得怎樣恭維,但偏對他說出謟媚的言詞。
谄是對人說些使他愛聽的話,以博得他對自己生起好感,就是俗說以語言向人獻媚。
憍是小人得志的一種神态,亦即恣放以為自己了不起,對别人似不放在眼裡。
詐是詐僞欺騙的意思,如向他人藉端訛财,或用詐術奪他财産,以及詭谲怪異變化多端的欺騙于人。
如是,都是要損人利己,不是做人的正當之道。
複又“忏悔鬼神道中”的鬼神,或“擔沙”,或“負石”,或“填河”,或“塞海”所有的“罪報”。
鬼神為什麼要擔沙?為了以沙填河而成陸地,如新加坡的移山填海,多出一些陸地,擴大國家面積。
鬼神為什麼要負石?為了以石塞海而成灘頭。
擔沙負石,不用說,是很辛苦,所以應當忏悔,免受此種罪報。
經說拘屍那,有力士三十萬,佛令目連去調伏他們,但是經過五年的教化,沒有一個力士,接受目連化度。
後來,諸大力士聽說佛要入滅,特地聚集平道之上,以求一瞻如來慈容,佛知此諸力士,得度因緣成熟,乃化為沙門像,到力士的面前,以足的三指,掘出塊大石,諸力士見了,隻知不如佛,複又問道:你能不能将此石移出來嗎?佛說,我以手舉石,抛擲到色究竟天,待石從天降下,我可接石放在右掌,然後以口吹它,使之碎如微塵,諸力士聽說,更對佛崇敬,佛藉此因緣,對力士說法,皆發菩提心。
像這樣的舉石接石,是為度人,不是業所驅使,自然沒有什麼不可! 複再“忏悔鬼神、羅刹、鸠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不堪的“罪報”。
羅刹,或名羅刹娑,或阿洛刹娑,是惡鬼的通稱,專食人血肉,或空飛,或陸行,動作迅速,令人可畏。
男性極醜,女性極美。
印度相傳别有羅刹女國,居于海島之中。
佛本行集經第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緣品說:往昔閻浮提有五百商人,為求珍寶入海,忽被惡風吹到羅刹國,多有羅刹女來迎,将彼等置一鐵城,變本形現端正相,以五欲之具使大娛樂。
時商主伺諸女睡卧,偷偷出外去看,從此城不遠,複有一鐵城,遙聞大叫喚聲,特地上樹而望彼城,内多有死者,或,已半身支解未死,或有饑渴逼惱而坐。
于是生大恐怖,遂令馬王雞屍,與他商人共脫出其城,歸還閻浮提。
其如法華經普門品所說漂堕羅刹鬼國,恐亦基于這個同一傳說。
大智度論第十六說:“惡羅刹獄卒,作牛馬等種種形,咬齧吞噉罪人”。
俱舍論第十一說:“琰魔王使諸羅刹娑,擲諸有情置于地獄”。
又如前說羅刹在地獄,呵責罪人等。
鸠槃荼,又作俱槃荼、吉槃荼、弓槃荼、或作槃查。
中國譯為甕形鬼、瓶腹、甕行、陰囊、形卵,形面似冬苽鬼,或譯厭眉鬼、厭魅鬼。
是噉人精氣的鬼,吾人心中,有七滴甜水,以和養精神,假如為噉精氣鬼的鸠槃荼,吸取一滴,人就會感到頭痛,若吸取三滴,人就會悶絕如死,若七滴為之吸盡,生命即告段落,是令人可畏的鬼。
如是“諸惡鬼神”,由于“生噉血肉”,所以“受此醜惡罪報”。
這樣,應當早日忏悔,免受此醜陋報。
“如是”在“鬼神道中”,不隻如上所說的罪報,而是有“無量無邊”的“一切罪報”,不是短時期間,所能說得窮盡。
不論罪報怎樣多,隻要從“今日”起,誠懇“稽颡,向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求哀忏悔悉令消滅”。
己六願成就功德 願承是忏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
願以忏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悭貪饑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脫之味。
願以忏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謟,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
願從今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衆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
罪惡既已忏除,當願成就功德。
首先“願承是忏悔畜生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之力,使我“生生世世”的“滅愚癡垢”。
過去所以堕入畜生道中,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罪報,完全基于愚癡而來,愚癡實是一大罪魁,所以必須滅愚癡垢,不容愚癡再為擾亂。
同時确切“自識業緣”,如苦身積聚乃至為諸小蟲之所唼食的業緣,對諸業緣不能不予正确認識,愚癡滅除,業識認識,本有“智慧”,自然“明照”,不再造諸畜生所有的罪惡,就“斷惡道身”,不會再堕畜生道中。
次“願以”斯“忏悔餓鬼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之力,“生生世世”的使我“永離悭貪饑渴之苦”。
過去所以堕入餓鬼道中,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罪報,實是由于悭貪而來,悭貪使我感受饑渴的痛苦,現在當要永離悭貪,隻要力量做得到的,必會随分随力的,資助所要資助的人。
不受饑渴之苦以後,願得“常餐甘露解脫之味”。
複“願以”斯“忏悔鬼神、修羅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仗此功德之力,使我“生生世世”的為人“質直,無謟”媚的向人說好聽話,并“離邪命”之“因”。
所謂邪命因,就是有人為名聞利養,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使人對之生起敬畏,并予種種财利供養,是即心多邪曲的邪命。
遠離邪命因,自然“除”去鬼神、修羅等的“醜陋果”報,得以“福利人天”。
更“願從今以去,乃至”未來坐“道場”時,于其中間,不論經過多久,隻在人天道上來回,“決定不”再“受四惡道報”。
衆生所以在四惡道中來來去去,而且在四惡道中的時候多,原因就是為愚癡障垢,對于善惡因果的業緣無所認識,往往在不知不覺間造諸罪惡,當然要在四惡道中受諸罪報,現在智慧既然開朗,對于善惡業緣無錯謬的認識,惡業絕對不再去造,善業複又日在增加,四惡道門為你關閉,自然不得其門而入。
或有人說,佛法行人是以度生為本,明知四惡道中有諸受苦衆生,難道就此不聞不問?不!“唯除”具有“大悲”誓願的高級菩薩,“為”了度化惡道中的“衆生”,經常“以誓願力,處”于惡趣“無”有疲“厭”。
不但要常住惡道,還要莊嚴惡道,使惡道成為淨土,令衆生在淨土中但受諸樂。
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不就是這一精神流露嗎?不過不是業感,而是願力度生。
己七忏人天馀報 庚一略忏過現馀報 已忏三途等報;今當複次稽懇,忏悔人天馀報。
相與禀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于其中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
但有衆苦煎逼心形,愁憂恐怯,未曾暫離,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緻使現在凡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已來惡業馀報所緻,是故今當忏悔。
對于“三途等”的種種罪“報”,如上“已”經“忏”悔,“今當複次稽懇忏悔”善道中的“人天”所有“馀報”。
忏文雖是人天并舉,而實是以人類為主,因在這現實世間做人,或多或少曾造有違人生道德的罪惡,現在必須加以忏悔,方不緻于失卻人身。
“相與禀此閻浮壽命”,是說我們每個人,相互皆已禀受現實生命,當然是極不容易的,亦是相當理想的,但這生命并不久長,“雖曰”亦有“百年”的大壽,但真正活到一百歲的并不多,所以說“滿者無幾,于其”百年“中間”,當個生命正在“盛年”,亦即年富力強而“夭枉”的,或說不應死而橫死的,“其數”反有“無量”那麼多。
人類自有曆史以來,可以為此作一證明。
文中說為“盛年夭枉”,已将壽命提高,而實三五歲、八九歲離開人間的幼童,是也難以計算得出。
就以生命生存說,又是怎樣一回事?“但有衆苦煎逼心形”。
形指肉體,肉體在衆苦逼迫下,從來沒有感到安樂,心指精神,精神在衆苦煎熬下,從來沒有覺得愉快,所以在整個生命曆程中,總是陷溺在“愁”悲、“憂”戚、“恐”懼、畏“怯”中過活,如此情形,“未曾”有片時片刻“暫離”,試問這樣的人生,過得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總是受衆苦煎迫?“如此”當知“皆是”由于自己的“善根”極為“微弱”,罪“惡”之“業”反特别“滋多”,生命怎不受衆痛苦煎迫,又怎不盛年即已夭枉?“緻使現在”做人,“凡有”什麼“所為”,換句白話,就是不論做什麼事業,“皆不”能“稱”心如“意”,要想這樣,這樣不能成功,要想那樣,那樣不得完成。
俗說:“不如意事常八九”,确是經驗之談。
或有以為現我做人,并沒有做違心事,而是規矩的做人,一切依人生德行而行,為什麼也是都不稱意?“當知”這“悉是過去已來”的“惡業馀報”,并不關你今生做人怎樣。
今生做人做得好,積有馀德在那裡,将來再來做人時,會有善業的馀報,讓你稱心如意的過活,是以現在做人積功累德,并不是無意義的浪費。
若知現在種種的不美滿,是過去的惡業馀報,“是故”現“今”應“當”誠摯“忏悔”。
庚二廣忏現未馀報 辛一略明人天馀報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天之中無量馀報。
此明現在未來人天馀報很多,如文可知,不用解說。
辛二詳忏人間罪報 忏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
人間罪報,細說起來,當然是很多,現在忏主,僅舉二十二種,順其次第,一一簡明如下: 一、“忏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流有多種的解說,現就罪惡方面講,過去把犯罪的人,流配到邊遠地方的一種刑罰,叫做流刑或流放,在古代是很重的治罰。
殃是災殃,如禍災或災害,這在世間是也很多。
現在以此說明我人無始來的宿業很多,縱然過去受了很多罪報,但因還有惡業未盡,猶有流落馀剩之殃,所以雖因善法而得人身,但仍不免酬于宿業的災殃。
癃是年老的人,腰肢彎曲,背脊隆起的一種殘疾。
百病,如常說的四百四病,今隻舉起大數,所以說為百病。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于此六根完具不缺,是為六根完具,設若于此六根,缺一或缺二根,是為六根不具。
對于如是“罪報”,今日悉皆忏悔。
忏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
二、“邊地”是對中國說的,佛法所說中國,是指有見佛聞法的地方,并非是指具有中華文物的中國,不得見佛聞法的地方,當然就是邊地。
“邪見”,是指生在邪見的家庭,因受家中錯誤思想的熏習,自己也就成為不信三寶、不信善惡因果的邪見者流。
有了錯誤思想指導自己行為,自然不會做出有道德的事,于是生生世世苦惱不堪。
“三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趣;“八難”,就是除上所說的三惡趣,還有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盲聾喑啞、無想天,合為八難。
生到這些地方,不論是屬哪種,都沒有機會見佛聞法,所以說名為難,并非全不理想。
忏悔人間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報。
三、“忏悔人間”的每個人,沒有哪個不患病,且肉體的病很多,所以說“多病”。
“消”是衰弱的意思,精神既然很衰弱,外形必然是很“瘦”。
精神肉體如是消瘦,當然就會“促”短壽“命”,甚至病了無藥醫治而死,或有醫藥而藥不對病,亦會“夭枉”。
人會有病是免不了的,還是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仍得看過去的馀殃多少決定,馀殃多,病就多,馀殃少,病就少,不論病多病少,有病總是苦的,所以對此“罪報”,應當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六親眷屬,不得常相保守罪報。
四、“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而此皆是關系相當密切的“眷屬”,沒有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六親眷屬,常常的相厮守,盡管希望如此,但是人與人間,不是生而别離,就是死而永訣,“不得常相保守”,乃有愛别離的痛苦。
特别是在現代,由于交通發達,或出去觀光,或出外謀生,六親之間,更難常相保守,而這又是人所感受的特别滋味,如此“罪報”,應當忏悔。
忏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别離苦罪報。
五、生存在這“人間”,不但内有六親,外且還有“親友”,親密的戰友關系,有時比六親還重要,一旦親友當中,或是逐漸的“凋”零,或是因病而“喪”亡,同樣會感恩“愛”别“離”的痛“苦”。
這在世間随時可以看得到的。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怨家聚會,愁憂怖畏罪報。
六、“人間”,人與人的來往,除有親友一面,亦有怨仇一面,而怨仇是誰都不願見面的,最好是永遠不要見面,但如俗說“怨家路狹”,越是不想見的越常見到,而且還常聚會一處,當“怨家聚會”在一處時,總是感到相當的“愁憂”,或是生起極大的“怖畏”,不知怨家又要怎樣對我,會不會使我受到莫名其妙的侮辱,甚至結束我的生命?如此怨憎會苦“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險,驚恐怯弱罪報。
七、現實“人間”,是個極不安定的環境,不是發生大“水”災,沖走我人生命财産,就是一把無情大“火”災,燒毀我人的生命财産,再不然就是受到暴惡的“盜賊”,将所有的财産搶奪而去,還有人間常發生“刀兵”相互戰鬥的“危險”,因而我人無時不生存于“驚恐怯弱”中過活。
像這樣的“罪報”,今應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
八、“人間”不是每個人都眷屬圓滿的,有在年幼失去父母的“孤”兒,有到年老沒有子女侍奉的“獨”自一人,有的生活過得相當的“困苦”,甚至無法生存的,有為災荒或受戰争影響,“流離”失所的奔“波”四方,有因自己國家,受侵略者侵略,“亡失”本有“國土”,不得不在外逃難。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牢獄系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
九、生存在這“人間”,或受别人犯法的牽累,或是自己确有違于國家法律的行為,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送到“牢獄”予以“系閉”,失去人身的自由,“幽執側立”,是說幽囚于昏暗的地方,經常的站在旁邊,或為獄卒之所“鞭撻”,或受法官之所“拷”問,感到相當痛“楚”,無法予以忍受。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誣謗罪報。
十、在這“人間”,或因“公”事而發生“口舌”,如彼此間因事訴訟,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有罪,不是控方數辯方的不是,就是辯方反說控方的過失,如是“更相羅”織對方的污點(染),總求自己能得勝訴;或因“私”事而發生“口舌”,如在鄉間鄰裡相處,有時不免互相交談,在閑談中,偶為小事,不是你說我的壞話,就是我說你的壞話,如是“更相誣謗罪報”,今當如法誠摯忏悔。
忏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報。
十一、生存在這“人間”,人人都會有病,這是誰都知的,但是一般小病,很快恢複健康,但如發生像現代所說的糖尿病、血壓高、癌病等的“惡病”,尚未有特效藥醫治,“連年累月”的都“不”得“差”,差是痊愈的意思,不差是不得痊愈,長期的“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的生活,在在需要人照顧。
病得久了,自己固感痛苦,照應的人,亦會有所厭煩,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疠傷寒罪報。
十二、在這“人間”,由于氣候轉變,往往發生“冬瘟夏疫”。
瘟疫,是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分開來說:冬天發生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名瘟,夏天發生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名疫。
此種急性傳染病,如調理不好,有生命危險,誰都對此畏懼。
另外還有一種“毒疠”,有說就是大蔴瘋,現在雖可控制,但仍不能痊愈,患了此病,無異等死。
有說疠是癞病,例如疥癞,亦是頑劣的病,很不易于治好。
至于“傷寒”,是傳染病的一種,因黴菌害腸而起的熱病。
如是各種病患“罪報”,今當一一忏悔消除。
忏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
十三、在這“人間”做人,身體本是很好,但“賊風”突然悄悄的吹入我們身中,使身體“腫滿”了風,亦即風漲滿體内,感到相當的不舒服,“否塞”纏綿的病老不離身。
否是痞塊,在肚裡生的一種硬塊,現代可以開刀割除,過去很不易醫。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祟罪報。
十四、生存在這“人間”做人,本來沒有什麼禍患,但因有時稍不小心,做了違背良心的事,于是就“為諸惡”鬼“神,伺”察“求”得“其便”,亦即一般說的“乘虛而入”,“欲作禍”興“祟”于人,使人受到各種不應有的騷擾,或者突然生病,或者遇到禍患。
種種禍患,實是人所自召,惡神因而附之以祟,以警世人不得違法。
古說:“禍咎之征,鬼神所以示人”。
要想惡神不來擾亂,首得端正自己為人。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鳥鳴百怪,飛屍邪鬼,為作妖異罪報。
十五、在這“人間”做人,本是過的人的生活,一切原很正常的,但有時在自己住處,特有怪“鳥”飛來屋上狂“鳴”,如烏鴉的怪叫,是即顯示住處,不是有人要死,就要發生火患,乃至“百怪”出現。
人的生命結束,死本很平常的,但是有時“飛屍”,如屍本在這兒,突然飛到那兒,是即怪異現象,或有閑蕩“邪鬼”,找不到飲食受用,就“為”你“作”諸“妖異”,使你本人及整個家庭不得安甯。
諸如此類“罪報”,今當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為彼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
十六、在這“人間”做人,雖食飛禽走獸之肉,但有時“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不免逢于“虎豹豺狼”,或為老虎所傷,或為斑豹所傷,或為豺狼所傷,乃至“水陸”所有“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甚至為諸惡獸所噉,當知皆是過去罪業所感,要逃是也逃不了的,假定沒有過去惡業,現縱遇到一切惡獸,非特不為所噉,傷且不為所傷,問題還在于己,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自缢自刺自殺罪報。
十七、在這“人間”生存,雖不怎樣理想,但卻極為難得,然而有一些人,不知是為何事,不能看開一點,自己結束自己,或因情場失意而“自缢”,或因商場失敗而“自殺”,或因官場不得升遷而自殺,或因家庭糾紛而自殺,或因無力還債而自殺,或因違法畏罪而自殺,諸如此類的自殺,每天幾乎都有出現。
自缢的缢,是用繩勒頸自殺,即俗說的上吊,未免對生命開玩笑,實太辜負了得此寶貴的人身。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投坑赴火,自沉自墜罪報。
十八、生存“人間”,除了自殺,還有一些人,不想吊頸死,乃自“投”入極深的“坑”中以結束生命,或奔“赴火”窟中以結束生命,或“自沉”于大海中以結束生命,或“自墜”于懸崖下以結束生命,好像不把生命當作生命看,未免太過可憐可愍,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
十九、生存“人間”,一個有威德、有名聞的人,自然到處受人尊敬,無不為人之所悅服,但這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于是“無有威德”為人之所尊敬,無有“名聞”得以受人歡迎。
像這樣的人,在這人世間,自是庸庸碌碌的過一輩的平凡生活。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衣服資生,不能稱心罪報。
二十、生存“人間”,要求生命延長,最要的是維持生命的“衣服資生”,必須得到稱心滿意,生命活得才有意義,假使要衣服穿沒有衣服,要飲食受用得不到飲食,一切資生之具,“不能稱心”如意,經常要為衣食忙碌,确實是也相當痛苦。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行來出入,有所運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
二十一、人在“人間”,當然不是一動不動的,有的時候,總要“行來,出入”往還,“有所運為”,即要做些事務,本來可以做好,但因“值”遇“惡知識”,亦即碰到不良的朋友,說做這樣那樣不可,“為作”種種“留難”,使所要做的事業不成。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辛三結罪報總忏 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某等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求哀忏悔,願皆消滅。
“如是”像上所說“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确實是有“無量禍橫”,亦有無量“災疫厄難”。
禍橫,意外的災禍,如本不該死的,但因外出,而為車子撞死,是即橫禍,俗說“橫禍飛來”,亦是指此。
諸如此類的不止一端,所以說為“無量禍橫”。
災疫,是指水火刀兵等的各種災患。
厄難,是指困厄災難,如俗說的厄運,亦即運氣不好。
像這樣的“衰惱罪報”,可說是很多的。
或有人問:既然生而為人,為什麼還有橫禍、災疫、厄難?當知皆由善根微弱,惡業反而很多,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罪報。
既知各種罪報,皆由罪業所感,現在就當生大慚愧,生大怖畏,竭誠忏悔,如仍不真摯忏悔,還等待什麼時候?是故在會“某等,今日至誠”的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求哀忏悔,願”諸罪報“皆”得“消滅”,不要長期的受此罪報逼迫。
甲三回向 乙一承前起後 前已忏悔三業、六根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一切報障;今當次第發願回向。
本忏全文,除了叙說求證,主要分明忏悔門及明回向門。
忏悔門所要忏除的是三障,所以說“前已忏悔三業、六根”所有的“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的“一切報障”,已經告一段落,三障忏悔清淨,“今當次第”的将所生起的功德,“發願回向”一切衆生。
乙二正明回向 丙一普皆回向衆生 某等願以此忏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回向施與一切衆生俱同忏悔。
願與一切衆生,現生之内,身心安樂,三災八難,不吉祥事,鹹悉消滅。
衣食豐饒,正信三寶,舍此報身,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親觐彌陀,得授記莂;當來世中,見彌勒佛,聽聞正法,如教進修。
佛法所說回向,雖有三種不同,此是回向衆生,亦即三種回向中的回自向他。
如說不自私,佛教是最不私,因為不論什麼功德善事,從不認為這是我所有的,而一定是施與衆生共有的。
本忏法,除了痛切的說明各種忏悔,現在文說:“某等”在會大衆,“願以此忏悔”煩惱、業、報“三障所生功德”,現在“悉皆回向施與一切衆生俱同忏悔”。
事實,不特一切衆生,未曾同在一處忏悔,就是同一人類,甚至同一學佛的人,亦未在此共同忏悔。
不過願力不可思議,現在忏悔同人,願以所生功德,回向一切衆生,衆生受到願力感染,自然也就等于俱同忏悔,同樣會得忏悔功德之力,而得滅除無邊罪惡,生起無量功德,是以願皆回向,不是無意義的,确有利于衆生,所以為佛子者,應遵佛的指示,做完任何功德,都應回向衆生。
将諸忏悔功德回向衆生,“願與一切衆生”,特别是衆生中的人類,在“現生之内”,不再如過去那樣的多煩多惱,而是“身心”皆得“安樂”,這在為人的一生,是極為重要的,因吾人的生命,是身心的組合,身心如不安樂,是就不能獲得生命的樂趣,生命生存是就沒有意義。
至于饑馑、疾疫、刀兵的小三災,火劫、水劫、風劫的大“三災”,固求避免不要遇到,就是如上所說佛前佛後等的“八難”,亦冀得以無生此處,還有其他各種“不吉祥事”,如災難、病厄等,“鹹悉消滅”,不會再現生中碰到。
如小三災避免說,毗婆沙論說:“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于未來世決不逢刀兵災;若以一诃梨勒果,起殷淨心,奉施病僧,于當來世決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抟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衆,于當來世決不逢饑馑災”。
證知三災不是不可遠離的。
生存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不特不虞有所缺乏,而且還相當的“豐饒”。
在這樣無災無難,無惱無障情況下,應當“正信三寶”,專心一意的奉行佛法。
依于正法而行,不會空無有果,如以彌陀法門專心念佛,到了“舍此”果“報身”,隻要念佛是真切的,“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身,“親觐彌陀”,聞法開悟,“得”到彌陀為“受記莂”,就是告訴你,經過多少劫數,在什麼世界成佛,佛号是什麼,佛壽多少長,度好多衆生等,是為記莂,亦即通常說的授記。
在極樂世界,親近彌陀一個時期,再回到娑婆國土,從事弘法度生的工作,直到“當來世中”,彌勒在此世界成佛,得“見彌勒佛”陀,“聽聞”彌勒宣說“正法”,依“如”聽的言“教”,精“進”勇猛的“修”行,當在龍華三會的某一會中,獲得身心解脫!釋尊住世時,曾以其弟子,付囑彌勒說:在我涅槃以後,我諸四衆弟子,隻要在我法中,稍為種點善根,乃至一稱佛名,将來一旦成佛,皆當從你得度,因此為佛子者,熱望彌勒的早日下生。
丙二别發弘誓大願 願得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隆三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隐快樂,衣食自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衆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在佛法中修學,尚未往生極樂,或是未值彌勒,吾人仍在世間,就得善保人身,以求不離佛法,若失人身而離佛法,可能會走入錯誤路上,是以現在所發的大願,就是願在佛法中,繼續為佛法服務,以期無退轉的趣向佛道。
一、“願得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亦即是在任何時空中,都得“常”常“值”遇護持佛法的“國王”、“興隆三寶”,使三寶之光,永放于世間,不論在怎樣情形下,決“不生”于“外道邪見之家”,假定生到這樣的家庭,不特不能興隆三寶,就是信奉佛法亦不可能。
假定沒有三寶住世,雖可在外道法中出家,但目的在破外道邪見,不是為了學習其道,這個願心極為重要。
二、“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得到“蓮華化生”,不再受到胞胎之苦,且胎生是不淨的,蓮華化生是清淨的。
怎樣才能得蓮華化生?妙慧童女曾請問佛:“雲何見己身,得受于化生,千葉蓮華上,而奉諸世尊”?佛陀回答說:“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像,于大菩提深信解,得處蓮華生佛前”。
不特願求蓮華化生,且願得到“種族尊勝”。
在印度,婆羅門與刹帝利,或是大豪貴家,被認為是尊勝種族,在中國,就是所謂高門望族。
這不是行者要求種族的尊勝,而是因為種族尊勝,易于使人信奉佛法,因為世人對于尊勝種族,比較恭敬信任。
不但種族尊勝,還要“安隐快樂”,不會系閉貧窮,且願“衣食自然”,助道修持,不感匮乏。
三、“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生而為人,對諸人群,“慈”悲“仁”愛,不論什麼人需要協助,當盡我之力量所能做到,給與物質的救濟,或是精神的安慰,務使人人得過安定的生活。
對于國家,對于民族,應當盡“忠”,國家受到侵犯,民族受到虐待,當盡為國民應盡的義務,是名為忠。
對于父母,應當“孝”敬順從,不得有所違逆。
“等心濟物”,是說不論是恩是怨,如果需要救濟,皆當一視同仁的看待,不可于中妄起分别,與我關系有深恩的我就濟拔,與我毫無關系甚至是怨家就不救濟。
不特如此,對于整個人群,“不生一念逆害之心”,總是随順人群的心意,不使人群感到有所怖畏! 四、“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行者在菩提道上,會不會退堕下來,就看有沒有諸佛護念,若常得到諸佛護念,就可穩步的向佛道前進,不說不會受到魔外擾亂,即或遇到魔外,亦“能降”伏“魔怨及諸外道”。
魔怨不論怎樣猖狂,隻要揮起慧劍與魔決戰,魔怨沒有不被降伏。
至于九十六種外道,雖有各種錯誤思想,但我以智慧洞達其錯誤,就不會為外道思想所惑,而仍禀于正見導入正行。
五、又願得以“與諸菩薩俱會一處”。
人與人的關系,總以志趣相投者,相互結合在一處,佛法行者亦然,聲聞者與聲聞者俱會一處,菩薩者與菩薩者俱會一處,因與諸菩薩俱會一處,不特可以交換度生的經驗,且可互相策勵為法為人的努力。
如是,上求無上“菩提”的“道心”,就會“相續不斷”的前進,不緻退失菩提心。
六、“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沒有佛法的弘揚,就去“興顯佛法”,曾有佛法弘揚而衰頹的,就去興複佛法,使佛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不使佛法從世界消逝。
但這必須“修行大乘”才能做到,所以本着大乘精神,積極修行如何弘法的工作,使佛種得以不斷。
大乘行門修到相當程度,或說體悟真理證入初地,就可“分身無量”,到無量世界“救度衆生”。
雖現身于無量世界,但于世法心無所着,不同凡夫永沒三界,不同二乘求出三界,因在分身無量的菩薩看來,既沒有生死可了,亦沒有三界可出,視一切衆生如一子,所以散形無量而化度。
若如經說,三世諸佛,皆以此道度生,雖度無量無數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度,皆以此心說法,雖說三藏十二部教,而實無有一法可說,亦即未曾說着一個字。
無法可說,乃是真正說法,無生可度,乃是真正度生。
像這樣的說法度生,不是偶一為之,亦非短時間事,是要從初發心,“直至”坐“道場”時,于其中間,不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無有”一念“退轉”之心。
唯有如此,乃能突破重重難關,終亦得證無上菩提。
丙三願随佛菩薩學 如諸佛菩薩所發誓願,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發願、修集、回向。
修學大乘佛法,應向諸佛、諸大菩薩看齊:“如諸佛菩薩所發”的是怎樣的“誓願”,不論是總願、别願,“我亦如是發”這樣的誓“願”。
如諸佛及諸菩薩,發了四弘誓願,我亦發此四弘誓願。
如諸佛菩薩“所修福智”,福智要不外于六度,如向所說,前三度是修福,後二度是修智,中間精進度,通于福智雙修。
我亦如是“修集”福智二大資糧,以求證果得到福慧莊嚴。
如諸佛菩薩的“所行”,就是廣修萬行,我亦如佛菩薩所行而行萬行。
如諸佛菩薩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或是回因向果,或是回自向他,或是回事向理,願與一切衆生,皆共成就佛道。
是以大乘佛法行者,不論修學哪一法門,哪怕是一舉手,或是一低頭,隻要是善的,皆當歸于佛道,願自己及一切衆生皆得成佛。
乙三總結回向 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本忏忏文,到此結束。
為顯修行無有窮盡,特先反明四法有盡。
虛空本是無有窮盡的,如“東方虛空之外,還有東方虛空,像這樣的一直向東方擴展過去,東方虛空總是得不到它的盡頭”。
現在假定“虛空界”是有窮“盡”的,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界,不說此界衆生無有窮盡,十方世界衆生更是無有窮盡,現在假定“衆生界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所造的業,“假定有實際體積,把它堆積起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亦容不了這麼龐大的體積,可見衆生的業是多得不得了”。
現在假定“衆生業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煩惱有如塵若沙的那樣多,同樣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
現在假定“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諸位經常在此參加禮忏,亦常來此聽講水忏,可說是解行并進,并将自己聞修所得,回向無有窮盡衆生,願每一衆生皆得成佛道,如是自利利他兩皆無盡,是為真實修禮忏悔,亦是誠摯聽聞正法,我雖未能講得詳盡,顯示忏文所有要義,但願來聞來修以及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乙四歸敬三寶 發願回向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發願、回向已”,再以“至心”誠“信”虔“禮常住三寶”。
上卷講到忏悔時,曾說“夫欲禮忏,必須先敬三寶”,現在最後結說忏悔,同樣要禮三寶,可見忏文前後,相互呼應一緻,亦顯為佛子者,始終不忘三寶,特别是現在禮此忏法,更要仰憑三寶慈悲之力,使得滅除所要滅除的三障,始得完成所要完成的佛道,怎可不至誠的禮敬三寶?而禮敬時要為至心誠懇,不得虛應故事,不得随人拜倒,果能如此,定得三寶慈悲加被,三障必得忏悔清淨。
福慧因此亦得增長,對于三寶怎能不至心禮敬! 贊 忏如浣滌,以水為名,至心頂禮罪根清,罪滅福由生,慧日昭靈,覺海性圓澄。
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佛陀開示忏悔法門,佛教特别重視忏悔,原因吾人所造的種種罪業,經中有時說為黑業,是極污穢而垢染的,唯有忏悔始得恢複冰清,所以乃将“忏”悔喻“如浣滌”。
猶如吾人居住的環境,或是身上穿着的衣服,為塵垢之所污染,必須以清淨水洗滌,且還要用清淨劑,才能将垢染滌除。
現在大都是用洗衣粉,一般出售洗衣粉者,總是宣傳某某牌或某某廠出品,洗得最為潔白。
現在我們忏悔,用迦諾尊者現的三昧水,洗除悟達國師的宿世冤業,現在依此水忏忏悔,當亦得三昧水,除去一切染業,故特“以水為名”。
當正在禮忏時,“至心頂禮”諸佛菩薩,仗佛菩薩慈悲及忏悔功德力,所有“罪”業就會消“滅”,所有“福”德亦即“由”此而“生”。
罪滅福生,“慧日”得以開朗,猶如日光普遍的照明世間,使得整個世間光輝燦爛,再也沒有暗影存在。
智慧如日一樣的“昭靈”,本有的如海一樣的廣大無涯的覺性,自然也就圓滿湛然澄淨,所以說“覺海性圓澄”。
三昧水忏有這樣重大功用,我們能不依之虔誠忏悔?
雖則如此,但因惡言诃老比丘,其聲猶如狗吠,所以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戒清淨,所以現在見我得以解脫。
本于此一事實,佛說人死為畜,畜死為人,應當予以深信,不可以為人畜異類,人殺畜生沒有關系,如有這個錯誤觀念,應當立刻予以棄舍,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絕對沒有絲毫差錯,如其不信,将來受畜生報則是自己! 己四忏餓鬼道報 次複忏悔餓鬼道中,長受饑渴,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罪報;忏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忏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肢節火然罪報;忏悔餓鬼腹大咽小罪報。
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稽颡求哀皆悉忏悔。
畜生罪報已忏,現忏餓鬼罪報。
餓鬼在印度,又多種譯名,如辟荔多、彌荔多等,譯成中國話名鬼。
中國向說死者之靈,取名為鬼。
印度有這樣的傳說:一個人沒有嗣子,不能祀祖父之靈,其靈堕于鬼界,會受很大的苦惱。
所謂餓鬼,是即顯示沒有祭祀的幽魂之義。
論中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悭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故,感饑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複得觸”?依新譯婆沙論說:在此贍部洲的西面,有五百渚兩行而住,于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
有威德鬼,衣食住行,猶如天子一樣的享受,無威德鬼,頭發蓬亂,裸形無衣,顔色枯悴,以發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食。
人們見到這個情形,對于善惡因果,自然深信不疑。
對此餓鬼罪報,現應加以忏悔。
“次複忏悔餓鬼道中”所有的罪報。
衆生堕入餓鬼道,最大的痛苦是“長受饑渴”。
不論任何生命,都有賴于飲食維持,如長期的得不到飲食,所感受的饑渴之苦,自不難想像得到。
所謂長期,文說“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
大經說:“衆生生餓鬼中,壽命無量百千萬歲不聞漿水”。
漿水的名稱,聽都聽不到,哪裡還能見到?所以永絕秔糧之味。
即或有時遠遠見水,待快走到水處,其水立刻變成猛火膿血,不能為鬼之所受用,設或其水不變膿血,則又見到多人,各執刀劍鉾鞘,阻住鬼的去路,使之無法接觸到水,設或天上降雨,但到鬼的身邊,就又變成大火。
餓鬼苦報如此,怎不忏其罪報? 複又“忏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
大經說:“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
婆沙論說:“鬼中苦者,即彼無威德鬼,恒常饑渴,累年不聞漿水之名,豈得逢斯甘膳,設值大火欲飲,即變為炬火,縱得入口,即腹爛焦燃”。
此類餓鬼在過去世時,對于親戚朋友極為親切,很希望他們皆能得到豐足資具,于是以不正當的方法,積聚種種的珍寶财物,但又悭吝居心不能布施,于是乘此惡業生此鬼中,住在本舍的大小便的處所,撿食大便小便,以解饑渴之苦! 複又“忏悔餓鬼”道中的餓鬼,“動身之時”,全身“一切肢節”,猶如大“火然”燒的“罪報”。
經說:“肢節一時火起,動轉五百車聲”。
或有口中火起,肢節煙生。
甚至遍身火然。
此諸鬼類,或因為賊,破城抄掠,殺害百姓,火燒房屋,遭受此報,或因悭嫉覆心,常愛到寺廟中,受用僧伽飲食。
以此業因,先堕地獄受苦,從地獄出而為餓鬼,常受火爐燒身,所以須忏清淨。
複又“忏悔餓鬼”道中的餓鬼,“腹大咽小罪報”。
如說:“腹大如稽颡之鼓,咽喉似針鋒之細”,不說沒有飲食受用,就是有很多美味佳肴羅列于前,一滴水也不能容納進去。
原因在過去世,曾經以财雇人,令行殺戮他命,所以現受此報,對于此類果報,應當如法忏悔。
“如是”除上所說,“餓鬼道中”,是有“無量”無邊“苦報”。
對此,唯有從“今日”起,“稽颡求哀皆悉忏悔”,不再受此罪報。
鬼道罪報,說來很多,現引莊嚴論說,作一結束。
論雲:“佛陀作此說言,過去我曾聽說有個大商主的兒子名叫億耳,結諸同伴入海采寶,及至得到很多财寶,回航不意與伴失去聯絡,心裡慞惶不安之極,而時又為饑渴所逼,遠遠看到一城,以為其中有水,于是走到城邊,不斷求索水飲,哪知這個城市,原來是餓鬼城,進入該大城中,于四衢道走走,隻見有很多人集合,但不見有滴水,為饑渴所逼,實難以忍受,于是就喊哪裡有水,給我一點水喝。
城中的餓鬼,聽到說水聲,皆雲集一處,問什麼人慈悲,欲與水我們喝?‘此諸餓鬼,身如焦柱,以發自纏,皆來合掌,作如是言,願乞我水’。
億耳聽到這話,很苦惱的說,我為渴所逼,特來此求水。
餓鬼聽到億耳這樣說,是因自己為渴所逼,來此向我們求水,一切希望皆幻滅,各皆長歎的說,你難道不知這是餓鬼城嗎?為什麼到這裡來求水?于是說偈以顯餓鬼苦惱: 我等處此城,百千萬歲中,尚不聞水名, 況複得飲者?譬如多羅林,熾然被火焚, 我等亦如是,肢節皆火然!頭發悉蓬亂, 形體皆毀滅,晝夜念飲食,慞惶走十方! 饑渴所逼切,張口馳求索,有人執杖随, 尋逐加楚撻,捶打不得近。
我等受此苦, 雲何能得水,以用惠施人?我等先身時, 悭貪極嫉妒,不曾施一人,漿水及飲食。
自物不與他,抑彼令不施,以是重業故, 今受是苦惱!” 鬼的苦報及其罪因,皆此頌中完全透露,讀此頌文能不恐怖?是以對于餓鬼苦報,應當深信不疑! 中國相傳南陽地方,有宋定伯其人,年少時夜行逢到鬼,問道:來者是誰?鬼沒有直接答複,就問你又是什麼人?定伯騙他說,我亦是鬼,于是結伴同赴宛市。
走約數裡,鬼說:這樣步行,未免太慢,不如共遞相擔。
定伯回答說,這樣非常好。
鬼先擔定伯,走沒有數裡,鬼對定伯說,你身體太重,恐怕不是鬼。
定伯又騙他說:我是剛死不久的新鬼,所以身體略為重點。
接着定伯擔鬼,好像沒有重量。
如是再三的荷擔,定伯又對鬼說,我是新死的鬼,對鬼有些什麼畏忌,完全不知,你可告訴我點兒嗎?鬼回答說,沒有什麼,唯不大喜歡人的唾吐。
于是非常合作的向前走,走到有水的地方,定伯要鬼先渡過去,一點聲浪沒有。
接着定伯亦渡水過,但是水聲咚咚,鬼又問道,你渡水為什麼會有水聲,定伯答以新死不習渡水,所以發出水聲,望勿以此怪我!從這可知鬼是确實有的。
己五忏神鬼罪報 次複忏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谀、謟、憍、詐罪報;忏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忏悔鬼神、羅刹、鸠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
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忏悔,悉令消滅。
佛經中說到鬼神的很多,如阿傍、羅刹、山精、魑魅等,總以鬼神之名稱之,唯鬼是惱害人的怪物。
說為鬼神,顯示有變化自在之力的一種稱謂,或護持佛教,或守護國界,或惱害人畜者。
佛典主要是指夜叉,亦稱羅刹及八部等。
諸經論中所說亦不一準:就中,有守護佛法,守護國土的善神,有毀滅正法,娆亂人民,破壞國土的惡神、邪神。
至于鬼神的形相,或有儀容端嚴,或有人面獸身,獸面人身,令人感到驚怖的。
不管哪類鬼神,皆有變化自在之力,出沒變現無極。
“次複忏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的衆生,所有“谀、謟、憍、詐”的“罪報”。
修羅,具雲阿修羅,是六道中的一道,有時歸于三善道之一,有時歸于三惡道之一,有時亦說為天龍八部之一。
譯來中國,叫做非天,顯示這類衆生,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得名。
在勝為人時,好勝心很強,不論做什麼,總要勝過人。
以錢财布施說,是也相當發心,隻要屬功德事,亦相當的贊助,但要比人多些,就是多一元錢,亦覺面上光彩,所以不特好勝,亦非常的驕傲,認我不落人後。
智度論說:“修羅結使腹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難,諸天雖随結使,直心信道,修羅雖則與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天之怨敵,名阿修羅,王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
又譯無端正,印度向來傳說,阿修羅中的女性,是極端嚴美麗的,而男性卻是極為醜陋的。
其性好鬥,經常與帝釋天戰鬥,但每戰必敗,而好鬥如故,從不改變要與帝釋戰鬥的意志。
所以經說阿修羅“惡心好鬥”。
雖說戰鬥的意志非常昂揚,但對布施卻是大為好樂,從不悭惜一文,正因如此,所以經說阿修羅:衣食自然而有,冠纓衣服之類,純以七寶所成,鮮潔如同天人,至于受用飲食,不特随念而至,且皆百味具足,亦與天人同等。
雖則如此,但智論說,修羅衣食,雖複有勝于人,但是到了吃時,仍有不如人處,因他每次吃到最後一口,不論是怎樣百味飲食,總要變作一團青泥,那是很難咽入口的,好像龍王亦食百味飲食,但是吃到最後一口,其百味飲食自然變作蝦蟆,吃入口是很困難而又相當苦的。
如是雖有百味飲食,終不如人所吃的青菜豆腐。
阿修羅既感到這樣美好果報,為什麼獨立一道名阿修羅?因他除了布施,亦能持戒清淨,所以堕入此道,原因在阿修羅,不但每懷瞋毒,亦多谀謟憍詐。
立世阿毗昙論釋說:“阿修羅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聽,種種教化,其心不動,以驕慢故,非善健兒”。
谀是對人說出過分恭維的話,其人本不值得怎樣恭維,但偏對他說出謟媚的言詞。
谄是對人說些使他愛聽的話,以博得他對自己生起好感,就是俗說以語言向人獻媚。
憍是小人得志的一種神态,亦即恣放以為自己了不起,對别人似不放在眼裡。
詐是詐僞欺騙的意思,如向他人藉端訛财,或用詐術奪他财産,以及詭谲怪異變化多端的欺騙于人。
如是,都是要損人利己,不是做人的正當之道。
複又“忏悔鬼神道中”的鬼神,或“擔沙”,或“負石”,或“填河”,或“塞海”所有的“罪報”。
鬼神為什麼要擔沙?為了以沙填河而成陸地,如新加坡的移山填海,多出一些陸地,擴大國家面積。
鬼神為什麼要負石?為了以石塞海而成灘頭。
擔沙負石,不用說,是很辛苦,所以應當忏悔,免受此種罪報。
經說拘屍那,有力士三十萬,佛令目連去調伏他們,但是經過五年的教化,沒有一個力士,接受目連化度。
後來,諸大力士聽說佛要入滅,特地聚集平道之上,以求一瞻如來慈容,佛知此諸力士,得度因緣成熟,乃化為沙門像,到力士的面前,以足的三指,掘出塊大石,諸力士見了,隻知不如佛,複又問道:你能不能将此石移出來嗎?佛說,我以手舉石,抛擲到色究竟天,待石從天降下,我可接石放在右掌,然後以口吹它,使之碎如微塵,諸力士聽說,更對佛崇敬,佛藉此因緣,對力士說法,皆發菩提心。
像這樣的舉石接石,是為度人,不是業所驅使,自然沒有什麼不可! 複再“忏悔鬼神、羅刹、鸠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不堪的“罪報”。
羅刹,或名羅刹娑,或阿洛刹娑,是惡鬼的通稱,專食人血肉,或空飛,或陸行,動作迅速,令人可畏。
男性極醜,女性極美。
印度相傳别有羅刹女國,居于海島之中。
佛本行集經第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緣品說:往昔閻浮提有五百商人,為求珍寶入海,忽被惡風吹到羅刹國,多有羅刹女來迎,将彼等置一鐵城,變本形現端正相,以五欲之具使大娛樂。
時商主伺諸女睡卧,偷偷出外去看,從此城不遠,複有一鐵城,遙聞大叫喚聲,特地上樹而望彼城,内多有死者,或,已半身支解未死,或有饑渴逼惱而坐。
于是生大恐怖,遂令馬王雞屍,與他商人共脫出其城,歸還閻浮提。
其如法華經普門品所說漂堕羅刹鬼國,恐亦基于這個同一傳說。
大智度論第十六說:“惡羅刹獄卒,作牛馬等種種形,咬齧吞噉罪人”。
俱舍論第十一說:“琰魔王使諸羅刹娑,擲諸有情置于地獄”。
又如前說羅刹在地獄,呵責罪人等。
鸠槃荼,又作俱槃荼、吉槃荼、弓槃荼、或作槃查。
中國譯為甕形鬼、瓶腹、甕行、陰囊、形卵,形面似冬苽鬼,或譯厭眉鬼、厭魅鬼。
是噉人精氣的鬼,吾人心中,有七滴甜水,以和養精神,假如為噉精氣鬼的鸠槃荼,吸取一滴,人就會感到頭痛,若吸取三滴,人就會悶絕如死,若七滴為之吸盡,生命即告段落,是令人可畏的鬼。
如是“諸惡鬼神”,由于“生噉血肉”,所以“受此醜惡罪報”。
這樣,應當早日忏悔,免受此醜陋報。
“如是”在“鬼神道中”,不隻如上所說的罪報,而是有“無量無邊”的“一切罪報”,不是短時期間,所能說得窮盡。
不論罪報怎樣多,隻要從“今日”起,誠懇“稽颡,向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求哀忏悔悉令消滅”。
己六願成就功德 願承是忏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
願以忏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悭貪饑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脫之味。
願以忏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謟,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
願從今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衆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
罪惡既已忏除,當願成就功德。
首先“願承是忏悔畜生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之力,使我“生生世世”的“滅愚癡垢”。
過去所以堕入畜生道中,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罪報,完全基于愚癡而來,愚癡實是一大罪魁,所以必須滅愚癡垢,不容愚癡再為擾亂。
同時确切“自識業緣”,如苦身積聚乃至為諸小蟲之所唼食的業緣,對諸業緣不能不予正确認識,愚癡滅除,業識認識,本有“智慧”,自然“明照”,不再造諸畜生所有的罪惡,就“斷惡道身”,不會再堕畜生道中。
次“願以”斯“忏悔餓鬼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之力,“生生世世”的使我“永離悭貪饑渴之苦”。
過去所以堕入餓鬼道中,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罪報,實是由于悭貪而來,悭貪使我感受饑渴的痛苦,現在當要永離悭貪,隻要力量做得到的,必會随分随力的,資助所要資助的人。
不受饑渴之苦以後,願得“常餐甘露解脫之味”。
複“願以”斯“忏悔鬼神、修羅等”的罪“報”,從而“所生”起的種種“功德”,仗此功德之力,使我“生生世世”的為人“質直,無謟”媚的向人說好聽話,并“離邪命”之“因”。
所謂邪命因,就是有人為名聞利養,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使人對之生起敬畏,并予種種财利供養,是即心多邪曲的邪命。
遠離邪命因,自然“除”去鬼神、修羅等的“醜陋果”報,得以“福利人天”。
更“願從今以去,乃至”未來坐“道場”時,于其中間,不論經過多久,隻在人天道上來回,“決定不”再“受四惡道報”。
衆生所以在四惡道中來來去去,而且在四惡道中的時候多,原因就是為愚癡障垢,對于善惡因果的業緣無所認識,往往在不知不覺間造諸罪惡,當然要在四惡道中受諸罪報,現在智慧既然開朗,對于善惡業緣無錯謬的認識,惡業絕對不再去造,善業複又日在增加,四惡道門為你關閉,自然不得其門而入。
或有人說,佛法行人是以度生為本,明知四惡道中有諸受苦衆生,難道就此不聞不問?不!“唯除”具有“大悲”誓願的高級菩薩,“為”了度化惡道中的“衆生”,經常“以誓願力,處”于惡趣“無”有疲“厭”。
不但要常住惡道,還要莊嚴惡道,使惡道成為淨土,令衆生在淨土中但受諸樂。
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不就是這一精神流露嗎?不過不是業感,而是願力度生。
己七忏人天馀報 庚一略忏過現馀報 已忏三途等報;今當複次稽懇,忏悔人天馀報。
相與禀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于其中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
但有衆苦煎逼心形,愁憂恐怯,未曾暫離,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緻使現在凡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已來惡業馀報所緻,是故今當忏悔。
對于“三途等”的種種罪“報”,如上“已”經“忏”悔,“今當複次稽懇忏悔”善道中的“人天”所有“馀報”。
忏文雖是人天并舉,而實是以人類為主,因在這現實世間做人,或多或少曾造有違人生道德的罪惡,現在必須加以忏悔,方不緻于失卻人身。
“相與禀此閻浮壽命”,是說我們每個人,相互皆已禀受現實生命,當然是極不容易的,亦是相當理想的,但這生命并不久長,“雖曰”亦有“百年”的大壽,但真正活到一百歲的并不多,所以說“滿者無幾,于其”百年“中間”,當個生命正在“盛年”,亦即年富力強而“夭枉”的,或說不應死而橫死的,“其數”反有“無量”那麼多。
人類自有曆史以來,可以為此作一證明。
文中說為“盛年夭枉”,已将壽命提高,而實三五歲、八九歲離開人間的幼童,是也難以計算得出。
就以生命生存說,又是怎樣一回事?“但有衆苦煎逼心形”。
形指肉體,肉體在衆苦逼迫下,從來沒有感到安樂,心指精神,精神在衆苦煎熬下,從來沒有覺得愉快,所以在整個生命曆程中,總是陷溺在“愁”悲、“憂”戚、“恐”懼、畏“怯”中過活,如此情形,“未曾”有片時片刻“暫離”,試問這樣的人生,過得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總是受衆苦煎迫?“如此”當知“皆是”由于自己的“善根”極為“微弱”,罪“惡”之“業”反特别“滋多”,生命怎不受衆痛苦煎迫,又怎不盛年即已夭枉?“緻使現在”做人,“凡有”什麼“所為”,換句白話,就是不論做什麼事業,“皆不”能“稱”心如“意”,要想這樣,這樣不能成功,要想那樣,那樣不得完成。
俗說:“不如意事常八九”,确是經驗之談。
或有以為現我做人,并沒有做違心事,而是規矩的做人,一切依人生德行而行,為什麼也是都不稱意?“當知”這“悉是過去已來”的“惡業馀報”,并不關你今生做人怎樣。
今生做人做得好,積有馀德在那裡,将來再來做人時,會有善業的馀報,讓你稱心如意的過活,是以現在做人積功累德,并不是無意義的浪費。
若知現在種種的不美滿,是過去的惡業馀報,“是故”現“今”應“當”誠摯“忏悔”。
庚二廣忏現未馀報 辛一略明人天馀報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天之中無量馀報。
此明現在未來人天馀報很多,如文可知,不用解說。
辛二詳忏人間罪報 忏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
人間罪報,細說起來,當然是很多,現在忏主,僅舉二十二種,順其次第,一一簡明如下: 一、“忏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流有多種的解說,現就罪惡方面講,過去把犯罪的人,流配到邊遠地方的一種刑罰,叫做流刑或流放,在古代是很重的治罰。
殃是災殃,如禍災或災害,這在世間是也很多。
現在以此說明我人無始來的宿業很多,縱然過去受了很多罪報,但因還有惡業未盡,猶有流落馀剩之殃,所以雖因善法而得人身,但仍不免酬于宿業的災殃。
癃是年老的人,腰肢彎曲,背脊隆起的一種殘疾。
百病,如常說的四百四病,今隻舉起大數,所以說為百病。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于此六根完具不缺,是為六根完具,設若于此六根,缺一或缺二根,是為六根不具。
對于如是“罪報”,今日悉皆忏悔。
忏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
二、“邊地”是對中國說的,佛法所說中國,是指有見佛聞法的地方,并非是指具有中華文物的中國,不得見佛聞法的地方,當然就是邊地。
“邪見”,是指生在邪見的家庭,因受家中錯誤思想的熏習,自己也就成為不信三寶、不信善惡因果的邪見者流。
有了錯誤思想指導自己行為,自然不會做出有道德的事,于是生生世世苦惱不堪。
“三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趣;“八難”,就是除上所說的三惡趣,還有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盲聾喑啞、無想天,合為八難。
生到這些地方,不論是屬哪種,都沒有機會見佛聞法,所以說名為難,并非全不理想。
忏悔人間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報。
三、“忏悔人間”的每個人,沒有哪個不患病,且肉體的病很多,所以說“多病”。
“消”是衰弱的意思,精神既然很衰弱,外形必然是很“瘦”。
精神肉體如是消瘦,當然就會“促”短壽“命”,甚至病了無藥醫治而死,或有醫藥而藥不對病,亦會“夭枉”。
人會有病是免不了的,還是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仍得看過去的馀殃多少決定,馀殃多,病就多,馀殃少,病就少,不論病多病少,有病總是苦的,所以對此“罪報”,應當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六親眷屬,不得常相保守罪報。
四、“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而此皆是關系相當密切的“眷屬”,沒有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六親眷屬,常常的相厮守,盡管希望如此,但是人與人間,不是生而别離,就是死而永訣,“不得常相保守”,乃有愛别離的痛苦。
特别是在現代,由于交通發達,或出去觀光,或出外謀生,六親之間,更難常相保守,而這又是人所感受的特别滋味,如此“罪報”,應當忏悔。
忏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别離苦罪報。
五、生存在這“人間”,不但内有六親,外且還有“親友”,親密的戰友關系,有時比六親還重要,一旦親友當中,或是逐漸的“凋”零,或是因病而“喪”亡,同樣會感恩“愛”别“離”的痛“苦”。
這在世間随時可以看得到的。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怨家聚會,愁憂怖畏罪報。
六、“人間”,人與人的來往,除有親友一面,亦有怨仇一面,而怨仇是誰都不願見面的,最好是永遠不要見面,但如俗說“怨家路狹”,越是不想見的越常見到,而且還常聚會一處,當“怨家聚會”在一處時,總是感到相當的“愁憂”,或是生起極大的“怖畏”,不知怨家又要怎樣對我,會不會使我受到莫名其妙的侮辱,甚至結束我的生命?如此怨憎會苦“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險,驚恐怯弱罪報。
七、現實“人間”,是個極不安定的環境,不是發生大“水”災,沖走我人生命财産,就是一把無情大“火”災,燒毀我人的生命财産,再不然就是受到暴惡的“盜賊”,将所有的财産搶奪而去,還有人間常發生“刀兵”相互戰鬥的“危險”,因而我人無時不生存于“驚恐怯弱”中過活。
像這樣的“罪報”,今應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
八、“人間”不是每個人都眷屬圓滿的,有在年幼失去父母的“孤”兒,有到年老沒有子女侍奉的“獨”自一人,有的生活過得相當的“困苦”,甚至無法生存的,有為災荒或受戰争影響,“流離”失所的奔“波”四方,有因自己國家,受侵略者侵略,“亡失”本有“國土”,不得不在外逃難。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牢獄系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
九、生存在這“人間”,或受别人犯法的牽累,或是自己确有違于國家法律的行為,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送到“牢獄”予以“系閉”,失去人身的自由,“幽執側立”,是說幽囚于昏暗的地方,經常的站在旁邊,或為獄卒之所“鞭撻”,或受法官之所“拷”問,感到相當痛“楚”,無法予以忍受。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誣謗罪報。
十、在這“人間”,或因“公”事而發生“口舌”,如彼此間因事訴訟,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有罪,不是控方數辯方的不是,就是辯方反說控方的過失,如是“更相羅”織對方的污點(染),總求自己能得勝訴;或因“私”事而發生“口舌”,如在鄉間鄰裡相處,有時不免互相交談,在閑談中,偶為小事,不是你說我的壞話,就是我說你的壞話,如是“更相誣謗罪報”,今當如法誠摯忏悔。
忏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報。
十一、生存在這“人間”,人人都會有病,這是誰都知的,但是一般小病,很快恢複健康,但如發生像現代所說的糖尿病、血壓高、癌病等的“惡病”,尚未有特效藥醫治,“連年累月”的都“不”得“差”,差是痊愈的意思,不差是不得痊愈,長期的“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的生活,在在需要人照顧。
病得久了,自己固感痛苦,照應的人,亦會有所厭煩,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疠傷寒罪報。
十二、在這“人間”,由于氣候轉變,往往發生“冬瘟夏疫”。
瘟疫,是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分開來說:冬天發生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名瘟,夏天發生流行性急性傳染病名疫。
此種急性傳染病,如調理不好,有生命危險,誰都對此畏懼。
另外還有一種“毒疠”,有說就是大蔴瘋,現在雖可控制,但仍不能痊愈,患了此病,無異等死。
有說疠是癞病,例如疥癞,亦是頑劣的病,很不易于治好。
至于“傷寒”,是傳染病的一種,因黴菌害腸而起的熱病。
如是各種病患“罪報”,今當一一忏悔消除。
忏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
十三、在這“人間”做人,身體本是很好,但“賊風”突然悄悄的吹入我們身中,使身體“腫滿”了風,亦即風漲滿體内,感到相當的不舒服,“否塞”纏綿的病老不離身。
否是痞塊,在肚裡生的一種硬塊,現代可以開刀割除,過去很不易醫。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祟罪報。
十四、生存在這“人間”做人,本來沒有什麼禍患,但因有時稍不小心,做了違背良心的事,于是就“為諸惡”鬼“神,伺”察“求”得“其便”,亦即一般說的“乘虛而入”,“欲作禍”興“祟”于人,使人受到各種不應有的騷擾,或者突然生病,或者遇到禍患。
種種禍患,實是人所自召,惡神因而附之以祟,以警世人不得違法。
古說:“禍咎之征,鬼神所以示人”。
要想惡神不來擾亂,首得端正自己為人。
如此“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鳥鳴百怪,飛屍邪鬼,為作妖異罪報。
十五、在這“人間”做人,本是過的人的生活,一切原很正常的,但有時在自己住處,特有怪“鳥”飛來屋上狂“鳴”,如烏鴉的怪叫,是即顯示住處,不是有人要死,就要發生火患,乃至“百怪”出現。
人的生命結束,死本很平常的,但是有時“飛屍”,如屍本在這兒,突然飛到那兒,是即怪異現象,或有閑蕩“邪鬼”,找不到飲食受用,就“為”你“作”諸“妖異”,使你本人及整個家庭不得安甯。
諸如此類“罪報”,今當如法忏悔。
忏悔人間為彼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
十六、在這“人間”做人,雖食飛禽走獸之肉,但有時“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不免逢于“虎豹豺狼”,或為老虎所傷,或為斑豹所傷,或為豺狼所傷,乃至“水陸”所有“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甚至為諸惡獸所噉,當知皆是過去罪業所感,要逃是也逃不了的,假定沒有過去惡業,現縱遇到一切惡獸,非特不為所噉,傷且不為所傷,問題還在于己,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自缢自刺自殺罪報。
十七、在這“人間”生存,雖不怎樣理想,但卻極為難得,然而有一些人,不知是為何事,不能看開一點,自己結束自己,或因情場失意而“自缢”,或因商場失敗而“自殺”,或因官場不得升遷而自殺,或因家庭糾紛而自殺,或因無力還債而自殺,或因違法畏罪而自殺,諸如此類的自殺,每天幾乎都有出現。
自缢的缢,是用繩勒頸自殺,即俗說的上吊,未免對生命開玩笑,實太辜負了得此寶貴的人身。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投坑赴火,自沉自墜罪報。
十八、生存“人間”,除了自殺,還有一些人,不想吊頸死,乃自“投”入極深的“坑”中以結束生命,或奔“赴火”窟中以結束生命,或“自沉”于大海中以結束生命,或“自墜”于懸崖下以結束生命,好像不把生命當作生命看,未免太過可憐可愍,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
十九、生存“人間”,一個有威德、有名聞的人,自然到處受人尊敬,無不為人之所悅服,但這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于是“無有威德”為人之所尊敬,無有“名聞”得以受人歡迎。
像這樣的人,在這人世間,自是庸庸碌碌的過一輩的平凡生活。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衣服資生,不能稱心罪報。
二十、生存“人間”,要求生命延長,最要的是維持生命的“衣服資生”,必須得到稱心滿意,生命活得才有意義,假使要衣服穿沒有衣服,要飲食受用得不到飲食,一切資生之具,“不能稱心”如意,經常要為衣食忙碌,确實是也相當痛苦。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忏悔人間行來出入,有所運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
二十一、人在“人間”,當然不是一動不動的,有的時候,總要“行來,出入”往還,“有所運為”,即要做些事務,本來可以做好,但因“值”遇“惡知識”,亦即碰到不良的朋友,說做這樣那樣不可,“為作”種種“留難”,使所要做的事業不成。
如是“罪報”,今當忏悔。
辛三結罪報總忏 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某等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求哀忏悔,願皆消滅。
“如是”像上所說“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确實是有“無量禍橫”,亦有無量“災疫厄難”。
禍橫,意外的災禍,如本不該死的,但因外出,而為車子撞死,是即橫禍,俗說“橫禍飛來”,亦是指此。
諸如此類的不止一端,所以說為“無量禍橫”。
災疫,是指水火刀兵等的各種災患。
厄難,是指困厄災難,如俗說的厄運,亦即運氣不好。
像這樣的“衰惱罪報”,可說是很多的。
或有人問:既然生而為人,為什麼還有橫禍、災疫、厄難?當知皆由善根微弱,惡業反而很多,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罪報。
既知各種罪報,皆由罪業所感,現在就當生大慚愧,生大怖畏,竭誠忏悔,如仍不真摯忏悔,還等待什麼時候?是故在會“某等,今日至誠”的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求哀忏悔,願”諸罪報“皆”得“消滅”,不要長期的受此罪報逼迫。
甲三回向 乙一承前起後 前已忏悔三業、六根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一切報障;今當次第發願回向。
本忏全文,除了叙說求證,主要分明忏悔門及明回向門。
忏悔門所要忏除的是三障,所以說“前已忏悔三業、六根”所有的“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的“一切報障”,已經告一段落,三障忏悔清淨,“今當次第”的将所生起的功德,“發願回向”一切衆生。
乙二正明回向 丙一普皆回向衆生 某等願以此忏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回向施與一切衆生俱同忏悔。
願與一切衆生,現生之内,身心安樂,三災八難,不吉祥事,鹹悉消滅。
衣食豐饒,正信三寶,舍此報身,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親觐彌陀,得授記莂;當來世中,見彌勒佛,聽聞正法,如教進修。
佛法所說回向,雖有三種不同,此是回向衆生,亦即三種回向中的回自向他。
如說不自私,佛教是最不私,因為不論什麼功德善事,從不認為這是我所有的,而一定是施與衆生共有的。
本忏法,除了痛切的說明各種忏悔,現在文說:“某等”在會大衆,“願以此忏悔”煩惱、業、報“三障所生功德”,現在“悉皆回向施與一切衆生俱同忏悔”。
事實,不特一切衆生,未曾同在一處忏悔,就是同一人類,甚至同一學佛的人,亦未在此共同忏悔。
不過願力不可思議,現在忏悔同人,願以所生功德,回向一切衆生,衆生受到願力感染,自然也就等于俱同忏悔,同樣會得忏悔功德之力,而得滅除無邊罪惡,生起無量功德,是以願皆回向,不是無意義的,确有利于衆生,所以為佛子者,應遵佛的指示,做完任何功德,都應回向衆生。
将諸忏悔功德回向衆生,“願與一切衆生”,特别是衆生中的人類,在“現生之内”,不再如過去那樣的多煩多惱,而是“身心”皆得“安樂”,這在為人的一生,是極為重要的,因吾人的生命,是身心的組合,身心如不安樂,是就不能獲得生命的樂趣,生命生存是就沒有意義。
至于饑馑、疾疫、刀兵的小三災,火劫、水劫、風劫的大“三災”,固求避免不要遇到,就是如上所說佛前佛後等的“八難”,亦冀得以無生此處,還有其他各種“不吉祥事”,如災難、病厄等,“鹹悉消滅”,不會再現生中碰到。
如小三災避免說,毗婆沙論說:“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于未來世決不逢刀兵災;若以一诃梨勒果,起殷淨心,奉施病僧,于當來世決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抟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衆,于當來世決不逢饑馑災”。
證知三災不是不可遠離的。
生存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不特不虞有所缺乏,而且還相當的“豐饒”。
在這樣無災無難,無惱無障情況下,應當“正信三寶”,專心一意的奉行佛法。
依于正法而行,不會空無有果,如以彌陀法門專心念佛,到了“舍此”果“報身”,隻要念佛是真切的,“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身,“親觐彌陀”,聞法開悟,“得”到彌陀為“受記莂”,就是告訴你,經過多少劫數,在什麼世界成佛,佛号是什麼,佛壽多少長,度好多衆生等,是為記莂,亦即通常說的授記。
在極樂世界,親近彌陀一個時期,再回到娑婆國土,從事弘法度生的工作,直到“當來世中”,彌勒在此世界成佛,得“見彌勒佛”陀,“聽聞”彌勒宣說“正法”,依“如”聽的言“教”,精“進”勇猛的“修”行,當在龍華三會的某一會中,獲得身心解脫!釋尊住世時,曾以其弟子,付囑彌勒說:在我涅槃以後,我諸四衆弟子,隻要在我法中,稍為種點善根,乃至一稱佛名,将來一旦成佛,皆當從你得度,因此為佛子者,熱望彌勒的早日下生。
丙二别發弘誓大願 願得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隆三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隐快樂,衣食自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衆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在佛法中修學,尚未往生極樂,或是未值彌勒,吾人仍在世間,就得善保人身,以求不離佛法,若失人身而離佛法,可能會走入錯誤路上,是以現在所發的大願,就是願在佛法中,繼續為佛法服務,以期無退轉的趣向佛道。
一、“願得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亦即是在任何時空中,都得“常”常“值”遇護持佛法的“國王”、“興隆三寶”,使三寶之光,永放于世間,不論在怎樣情形下,決“不生”于“外道邪見之家”,假定生到這樣的家庭,不特不能興隆三寶,就是信奉佛法亦不可能。
假定沒有三寶住世,雖可在外道法中出家,但目的在破外道邪見,不是為了學習其道,這個願心極為重要。
二、“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得到“蓮華化生”,不再受到胞胎之苦,且胎生是不淨的,蓮華化生是清淨的。
怎樣才能得蓮華化生?妙慧童女曾請問佛:“雲何見己身,得受于化生,千葉蓮華上,而奉諸世尊”?佛陀回答說:“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像,于大菩提深信解,得處蓮華生佛前”。
不特願求蓮華化生,且願得到“種族尊勝”。
在印度,婆羅門與刹帝利,或是大豪貴家,被認為是尊勝種族,在中國,就是所謂高門望族。
這不是行者要求種族的尊勝,而是因為種族尊勝,易于使人信奉佛法,因為世人對于尊勝種族,比較恭敬信任。
不但種族尊勝,還要“安隐快樂”,不會系閉貧窮,且願“衣食自然”,助道修持,不感匮乏。
三、“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生而為人,對諸人群,“慈”悲“仁”愛,不論什麼人需要協助,當盡我之力量所能做到,給與物質的救濟,或是精神的安慰,務使人人得過安定的生活。
對于國家,對于民族,應當盡“忠”,國家受到侵犯,民族受到虐待,當盡為國民應盡的義務,是名為忠。
對于父母,應當“孝”敬順從,不得有所違逆。
“等心濟物”,是說不論是恩是怨,如果需要救濟,皆當一視同仁的看待,不可于中妄起分别,與我關系有深恩的我就濟拔,與我毫無關系甚至是怨家就不救濟。
不特如此,對于整個人群,“不生一念逆害之心”,總是随順人群的心意,不使人群感到有所怖畏! 四、“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行者在菩提道上,會不會退堕下來,就看有沒有諸佛護念,若常得到諸佛護念,就可穩步的向佛道前進,不說不會受到魔外擾亂,即或遇到魔外,亦“能降”伏“魔怨及諸外道”。
魔怨不論怎樣猖狂,隻要揮起慧劍與魔決戰,魔怨沒有不被降伏。
至于九十六種外道,雖有各種錯誤思想,但我以智慧洞達其錯誤,就不會為外道思想所惑,而仍禀于正見導入正行。
五、又願得以“與諸菩薩俱會一處”。
人與人的關系,總以志趣相投者,相互結合在一處,佛法行者亦然,聲聞者與聲聞者俱會一處,菩薩者與菩薩者俱會一處,因與諸菩薩俱會一處,不特可以交換度生的經驗,且可互相策勵為法為人的努力。
如是,上求無上“菩提”的“道心”,就會“相續不斷”的前進,不緻退失菩提心。
六、“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沒有佛法的弘揚,就去“興顯佛法”,曾有佛法弘揚而衰頹的,就去興複佛法,使佛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不使佛法從世界消逝。
但這必須“修行大乘”才能做到,所以本着大乘精神,積極修行如何弘法的工作,使佛種得以不斷。
大乘行門修到相當程度,或說體悟真理證入初地,就可“分身無量”,到無量世界“救度衆生”。
雖現身于無量世界,但于世法心無所着,不同凡夫永沒三界,不同二乘求出三界,因在分身無量的菩薩看來,既沒有生死可了,亦沒有三界可出,視一切衆生如一子,所以散形無量而化度。
若如經說,三世諸佛,皆以此道度生,雖度無量無數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度,皆以此心說法,雖說三藏十二部教,而實無有一法可說,亦即未曾說着一個字。
無法可說,乃是真正說法,無生可度,乃是真正度生。
像這樣的說法度生,不是偶一為之,亦非短時間事,是要從初發心,“直至”坐“道場”時,于其中間,不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無有”一念“退轉”之心。
唯有如此,乃能突破重重難關,終亦得證無上菩提。
丙三願随佛菩薩學 如諸佛菩薩所發誓願,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發願、修集、回向。
修學大乘佛法,應向諸佛、諸大菩薩看齊:“如諸佛菩薩所發”的是怎樣的“誓願”,不論是總願、别願,“我亦如是發”這樣的誓“願”。
如諸佛及諸菩薩,發了四弘誓願,我亦發此四弘誓願。
如諸佛菩薩“所修福智”,福智要不外于六度,如向所說,前三度是修福,後二度是修智,中間精進度,通于福智雙修。
我亦如是“修集”福智二大資糧,以求證果得到福慧莊嚴。
如諸佛菩薩的“所行”,就是廣修萬行,我亦如佛菩薩所行而行萬行。
如諸佛菩薩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或是回因向果,或是回自向他,或是回事向理,願與一切衆生,皆共成就佛道。
是以大乘佛法行者,不論修學哪一法門,哪怕是一舉手,或是一低頭,隻要是善的,皆當歸于佛道,願自己及一切衆生皆得成佛。
乙三總結回向 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本忏忏文,到此結束。
為顯修行無有窮盡,特先反明四法有盡。
虛空本是無有窮盡的,如“東方虛空之外,還有東方虛空,像這樣的一直向東方擴展過去,東方虛空總是得不到它的盡頭”。
現在假定“虛空界”是有窮“盡”的,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界,不說此界衆生無有窮盡,十方世界衆生更是無有窮盡,現在假定“衆生界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所造的業,“假定有實際體積,把它堆積起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亦容不了這麼龐大的體積,可見衆生的業是多得不得了”。
現在假定“衆生業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衆生煩惱有如塵若沙的那樣多,同樣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
現在假定“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諸位經常在此參加禮忏,亦常來此聽講水忏,可說是解行并進,并将自己聞修所得,回向無有窮盡衆生,願每一衆生皆得成佛道,如是自利利他兩皆無盡,是為真實修禮忏悔,亦是誠摯聽聞正法,我雖未能講得詳盡,顯示忏文所有要義,但願來聞來修以及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乙四歸敬三寶 發願回向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發願、回向已”,再以“至心”誠“信”虔“禮常住三寶”。
上卷講到忏悔時,曾說“夫欲禮忏,必須先敬三寶”,現在最後結說忏悔,同樣要禮三寶,可見忏文前後,相互呼應一緻,亦顯為佛子者,始終不忘三寶,特别是現在禮此忏法,更要仰憑三寶慈悲之力,使得滅除所要滅除的三障,始得完成所要完成的佛道,怎可不至誠的禮敬三寶?而禮敬時要為至心誠懇,不得虛應故事,不得随人拜倒,果能如此,定得三寶慈悲加被,三障必得忏悔清淨。
福慧因此亦得增長,對于三寶怎能不至心禮敬! 贊 忏如浣滌,以水為名,至心頂禮罪根清,罪滅福由生,慧日昭靈,覺海性圓澄。
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佛陀開示忏悔法門,佛教特别重視忏悔,原因吾人所造的種種罪業,經中有時說為黑業,是極污穢而垢染的,唯有忏悔始得恢複冰清,所以乃将“忏”悔喻“如浣滌”。
猶如吾人居住的環境,或是身上穿着的衣服,為塵垢之所污染,必須以清淨水洗滌,且還要用清淨劑,才能将垢染滌除。
現在大都是用洗衣粉,一般出售洗衣粉者,總是宣傳某某牌或某某廠出品,洗得最為潔白。
現在我們忏悔,用迦諾尊者現的三昧水,洗除悟達國師的宿世冤業,現在依此水忏忏悔,當亦得三昧水,除去一切染業,故特“以水為名”。
當正在禮忏時,“至心頂禮”諸佛菩薩,仗佛菩薩慈悲及忏悔功德力,所有“罪”業就會消“滅”,所有“福”德亦即“由”此而“生”。
罪滅福生,“慧日”得以開朗,猶如日光普遍的照明世間,使得整個世間光輝燦爛,再也沒有暗影存在。
智慧如日一樣的“昭靈”,本有的如海一樣的廣大無涯的覺性,自然也就圓滿湛然澄淨,所以說“覺海性圓澄”。
三昧水忏有這樣重大功用,我們能不依之虔誠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