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題
關燈
小
中
大
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
菩薩戒優婆塞德明李炳南編
佛說阿彌陀經
【疏鈔撷補】佛、佛陀之簡也。佛陀梵語。亦作菩提。其義為覺。一曰自覺。謂自悟本性。二曰覺他。謂說法度人。三曰覺行圓滿。備斯三義。凡成佛道者。皆曰佛。此之言佛。釋迦牟尼也。
【按】印度有四種階級。中譯為四種姓。一婆羅門。二刹帝利。三吠舍。四首陀。釋迦佛乃刹帝利種姓。中印度迦毘羅國淨飯王之太子。俗名悉達多。二十九歲出家。阿含大涅槃本行集等經皆言之。本起瑞應等經。則謂十九歲出家。通常多從後說。在雪山修行。六年證道。說法度生四十九年。誕生之年。因印俗忽視曆史。其典籍無明确記載。我國考據亦諸說分歧。有謂西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者。有謂東周靈王十五年甲辰者。其間相差。竟達四百四五十年之久。梁任公佛學十八篇。據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内載衆聖點記一段。其大概謂佛涅盤後。弟子優婆離及時結集律藏。編成善見律。以是年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終時。将律香花供養。于末簡記點。後即每年是日記點。六朝時由僧伽跋陀羅傳到中國。齊永明七年。在廣州竹林寺譯成漢文。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下最後一點。共約九百七十五點。循此上推。知佛入滅當在東周敬王三十五年。是亦不主西周說也。考迦毘羅國遺址。在今喜馬拉雅山麓。尼泊爾西南。拉普的河以東。
【按】說者是釋迦牟尼佛演說也。
【疏鈔演義】阿彌陀。此雲無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無量故。
【按】阿彌陀佛梵語也。自古譯家對梵語有數種不翻。至唐玄奘法師複定為五不翻例。一秘密。二含多義。三此方所無。四順于古。五為生善。阿彌陀具秘密、含多義、為生善、三義。故不翻也。疏鈔演義。謂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無量。而壽命無量。亦包涵在内。
【修西定課】經法也。
【按】各家釋經字甚繁。茲節錄數種如下。經者鏡也。備載善惡諸因果法可鑒知故。又言正。至正無邪。引人離欲故。又言徑。乃從凡入聖。衆生諸佛共由之道也。又言門。欲成佛道。由此入故。欲化衆生。由此出故。又具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泉湧。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真心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又具常法二義。三世不易其說曰常。十界同遵其軌曰法。具此衆義。故名曰經。亦經藏之通稱也。又經通五塵為體。此方隻具三塵。謂文經。語經。即觸塵為經。文經即色塵。語經即聲塵。若禅宗棒喝之教。喝即聲塵。棒即觸塵也。他方如香積國即以香塵為經。彼國衆生聞香。便能悟道故。又西方彌陀國土。即具五塵為經。若是。經之一字。又豈文字言語哉。凡使此心悟道契理者。皆是經也。拈來一法無非是道。禅宗不立文字。蓋有其由。是故一香一色皆經教矣。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疏鈔撷補】姚秦者後秦也。晉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苌弑苻堅自稱秦王。史稱後秦。據長安。今陝西中部。河南南部。甘肅東部之地。凡三主。三十四年。為東晉所滅。
【疏鈔】三藏者。通經律論兼善華梵故。法師者。佛法所屬。演揚誨衆。為表範故。
【要解便蒙鈔】鸠摩羅什。具足應雲鸠摩羅耆婆什。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祖居印度。世為王臣。父棄位舍家遊學。至龜茲。國王聞其賢明。以女妻之。而生什。七歲出家。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曰。有德星現于西國。當有智人入輔。堅曰。西域有羅什。襄陽有道安。非此人耶。後遺将軍呂光西伐龜茲。與什同歸。光聞姚苌殺堅。自據西涼。至姚興即位。呂光亦死。呂隆複立。姚興滅涼。方入秦都。
【按】譯者翻譯彼方文字言語。成為此方文字言語也。漢時設四方官。掌四方語言。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北方曰譯。後統以譯名。不知演自何時。
菩薩戒優婆塞德明李炳南編
佛說阿彌陀經
【疏鈔撷補】佛、佛陀之簡也。佛陀梵語。亦作菩提。其義為覺。一曰自覺。謂自悟本性。二曰覺他。謂說法度人。三曰覺行圓滿。備斯三義。凡成佛道者。皆曰佛。此之言佛。釋迦牟尼也。
【按】印度有四種階級。中譯為四種姓。一婆羅門。二刹帝利。三吠舍。四首陀。釋迦佛乃刹帝利種姓。中印度迦毘羅國淨飯王之太子。俗名悉達多。二十九歲出家。阿含大涅槃本行集等經皆言之。本起瑞應等經。則謂十九歲出家。通常多從後說。在雪山修行。六年證道。說法度生四十九年。誕生之年。因印俗忽視曆史。其典籍無明确記載。我國考據亦諸說分歧。有謂西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者。有謂東周靈王十五年甲辰者。其間相差。竟達四百四五十年之久。梁任公佛學十八篇。據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内載衆聖點記一段。其大概謂佛涅盤後。弟子優婆離及時結集律藏。編成善見律。以是年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終時。将律香花供養。于末簡記點。後即每年是日記點。六朝時由僧伽跋陀羅傳到中國。齊永明七年。在廣州竹林寺譯成漢文。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下最後一點。共約九百七十五點。循此上推。知佛入滅當在東周敬王三十五年。是亦不主西周說也。考迦毘羅國遺址。在今喜馬拉雅山麓。尼泊爾西南。拉普的河以東。
【按】說者是釋迦牟尼佛演說也。
【疏鈔演義】阿彌陀。此雲無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無量故。
【按】阿彌陀佛梵語也。自古譯家對梵語有數種不翻。至唐玄奘法師複定為五不翻例。一秘密。二含多義。三此方所無。四順于古。五為生善。阿彌陀具秘密、含多義、為生善、三義。故不翻也。疏鈔演義。謂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無量。而壽命無量。亦包涵在内。
【修西定課】經法也。
【按】各家釋經字甚繁。茲節錄數種如下。經者鏡也。備載善惡諸因果法可鑒知故。又言正。至正無邪。引人離欲故。又言徑。乃從凡入聖。衆生諸佛共由之道也。又言門。欲成佛道。由此入故。欲化衆生。由此出故。又具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泉湧。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真心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又具常法二義。三世不易其說曰常。十界同遵其軌曰法。具此衆義。故名曰經。亦經藏之通稱也。又經通五塵為體。此方隻具三塵。謂文經。語經。即觸塵為經。文經即色塵。語經即聲塵。若禅宗棒喝之教。喝即聲塵。棒即觸塵也。他方如香積國即以香塵為經。彼國衆生聞香。便能悟道故。又西方彌陀國土。即具五塵為經。若是。經之一字。又豈文字言語哉。凡使此心悟道契理者。皆是經也。拈來一法無非是道。禅宗不立文字。蓋有其由。是故一香一色皆經教矣。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疏鈔撷補】姚秦者後秦也。晉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苌弑苻堅自稱秦王。史稱後秦。據長安。今陝西中部。河南南部。甘肅東部之地。凡三主。三十四年。為東晉所滅。
【疏鈔】三藏者。通經律論兼善華梵故。法師者。佛法所屬。演揚誨衆。為表範故。
【要解便蒙鈔】鸠摩羅什。具足應雲鸠摩羅耆婆什。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也。祖居印度。世為王臣。父棄位舍家遊學。至龜茲。國王聞其賢明。以女妻之。而生什。七歲出家。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曰。有德星現于西國。當有智人入輔。堅曰。西域有羅什。襄陽有道安。非此人耶。後遺将軍呂光西伐龜茲。與什同歸。光聞姚苌殺堅。自據西涼。至姚興即位。呂光亦死。呂隆複立。姚興滅涼。方入秦都。
【按】譯者翻譯彼方文字言語。成為此方文字言語也。漢時設四方官。掌四方語言。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北方曰譯。後統以譯名。不知演自何時。